鋼鐵、鮮血、神話:黨衛軍第2裝甲軍與庫爾斯剋南綫之戰

鋼鐵、鮮血、神話:黨衛軍第2裝甲軍與庫爾斯剋南綫之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星波,趙瑋 著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庫爾斯剋會戰
  • 黨衛軍
  • 裝甲戰
  • 蘇聯德戰爭
  • 軍事史
  • 曆史
  • 德國
  • 東綫戰場
  • 裝甲部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62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24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指文戰史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56
正文語種:中文
附件:4K雙麵海報1幅,坦剋世界“戰火紛飛禮包”1張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黨衛軍研究者raingun傾力之作
★ 庫爾斯剋會戰70周年紀念典藏
★ 詳盡描寫二戰庫爾斯剋南綫戰役,殘酷重現普羅霍羅夫卡之戰
 
海報:

內容簡介

1943年7月的庫爾斯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極為重要的戰役,曆史學界對這場戰役南綫的戰況爭議頗大。《鋼鐵、鮮血、神話:黨衛軍第2裝甲軍與庫爾斯剋南綫之戰》利用各種資料以及當事人迴憶,匯集蘇德雙方的史料,以德國SS第2裝甲軍為主角對主要地段上的進攻/防禦部隊的具體作戰情況進行瞭詳盡描寫以及總結,並提供瞭大量有關交戰雙方將領和戰場的珍貴實照。

作者簡介

  陳星波(raingun),國內黨衛軍研究專傢,曾編著、原創瞭大量黨衛軍的文章和專著,如:《黨衛軍第3“骷髏”師戰史》、《黨衛軍第12“青年”師戰史》、《黑色閃電:黨衛軍第2“帝國”師戰史》等,在此領域研究非常深入,頗受讀者喜愛。

  趙瑋(Guard_Dragoon),國內軍事曆史愛好者,偏好蘇軍戰史,戴維?格蘭斯的《巨人的碰撞》的譯者,曾在軍事評論雜誌上發錶過《打碎神話:普羅霍羅夫卡坦剋大決戰》一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一
前言二
第一章 燃燒的東綫
第二章 蘇軍的準備
第三章 7月4日,進攻準備
第四章 7月5日,主攻開始!
第五章 7月6日,突破
第六章 7月7日,繼續嚮東北突擊
第七章 7月8日,黨衛軍裝甲軍轉嚮西麵
第八章 7月9日,東翼危機
第九章 7月10日,突破普肖爾河
第十章 7月11日,風暴前夜
第十一章 7月12日,激戰普羅霍羅夫卡
附錄 庫爾斯剋南綫之戰數據集

精彩書摘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閃擊蘇聯,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圍殲瞭蘇軍數個重兵集團,兵鋒直指莫斯科。然而在蘇軍的拼死抵抗下,德軍在鼕季戰局中逐漸敗退下來。1942年5月,信心滿滿的斯大林批準鐵木辛哥和赫魯曉夫等人在哈爾科夫方嚮主動嚮德國人發起進攻的建議,發起瞭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然而德軍的實力並不像蘇聯人判斷的那樣虛弱不堪,在這次會戰中,德軍再次重創蘇軍,接著發動代號“藍色”的夏季攻勢,一路高歌猛進,直撲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區。好景不長,德軍第6集團軍很快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被崔可夫的第62集團軍死死咬住,蘇軍同時還在兩翼發動多次反擊,大大消耗瞭德軍的實力。9月,硃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嚮斯大林提齣反攻計劃。經過兩個月的籌備,蘇軍終於積纍起足夠的物資和人力,部隊也已就位。蘇軍將發動兩個主要攻勢——在南綫的斯大林格勒地域發動“天王星”戰役,在中央戰綫發動“火星”戰役。前者由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監督,後者由副最高統帥硃可夫負責。
  11月19日7時30分,蘇軍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的3500門火炮和迫擊炮對當麵三個狹長突破地段(總寬度28公裏)實施瞭1個小時的破壞射擊和20分鍾的壓製射擊。隨後坦剋第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等部一起嚮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發起進攻。但羅馬尼亞人拼死抵抗。蘇軍在提前投入快速兵團後纔粉碎敵軍防禦。到11月23日16時,西南方麵軍的坦剋第4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機械化第4軍在卡拉奇東南的蘇維埃農莊勝利會師。5天後,西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在頓河方麵軍右翼部隊的積極支援下,完成瞭對斯大林格勒地域德軍的戰役閤圍。同時,西南方麵軍各步兵師的先遣支隊為鞏固已取得的戰果,在卡拉奇地區前齣至頓河岸邊。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機械化第13軍和第57、64集團軍的步兵在切爾夫連納亞河地區牢牢地堅守防綫,切斷瞭德軍嚮南退卻的道路。
  如此一來,到瞭11月30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的1個軍,共計22個師,33萬人陷入重圍。此外,蘇軍在進攻過程中還擊潰瞭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
  如果蘇軍吃掉德軍的這一重兵集團,那麼就相當於在德軍南方戰綫上掏開瞭一個大洞。整個南綫德軍就有崩潰的危險。德軍需要一位第一流的統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他必須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同時又深孚眾望。再三斟酌之後,希特勒選擇瞭陸軍元帥埃裏希·馮·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
  在談及二戰時的將帥時,許多曆史學傢都會將曼施泰因奉為德國最優秀的指揮官。戰後,英國軍事曆史學傢利德爾·哈特(Liddell Hart)與許多被俘的德國軍官進行瞭深入交流,他們也一緻贊同這一觀點。早在1940年,德軍就按照曼施泰因製訂的作戰計劃在6個星期內打垮瞭法國陸軍,將英國遠徵軍趕迴瞭英倫三島。1941年,曼施泰因指揮第56軍(摩托化)4天內突入蘇聯境內300公裏。不久後,他又接替墜機身死的裏特爾·馮·朔貝特(Ritter von Schobert)上將【注釋1】指揮第11集團軍。曼施泰因率領該集團軍在羅馬尼亞部隊配閤下參加瞭剋裏木之戰(Crimean),挫敗瞭蘇軍的解圍企圖,而後經過苦戰攻陷蘇聯紅海軍在黑海最重要的軍港和要塞——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曼施泰因在此戰中一戰揚名。之後希特勒又任命他前往列寜格勒戰綫作戰。很多人喜歡將曼施泰因與蘇聯的硃可夫作比較,但與其更具可比性的是蘇聯的另一位名將——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二人都不是從野戰部隊裏逐步晉升到手握大權的統帥,而是那種總參謀部齣身、卻因非凡的天纔而進入指揮領域。二者都曾在戰前負責製訂作戰計劃,都曾攻剋塞瓦斯托波爾、哈爾科夫這些經過反復爭奪的傷心之地。他們都是攻剋要塞的天纔,曼施泰因通過占領塞瓦斯托波爾為自己贏得元帥權杖,華西列夫斯基以陣亡9230人、傷病34249人的代價在4天內即拿下十多萬人把守的“堅不可摧的德意誌精神堡壘”,為自己贏得瞭第二枚蘇聯最高軍功章——“勝利勛章”。這兩位一流名將將會在1942年至1943年的蘇德戰場南綫有著精彩的對決。
  ……

前言/序言

  很高興能夠同好友趙瑋閤作,都沒想到最終會完成這部近400頁的作品。就如同此前隻想寫一篇德軍在“南風”行動中的作戰曆程,但最終寫成瞭26萬字的《黑天鵝之死——武裝黨衛軍的最後一戰:從巴拉頓湖到維也納攻防戰》。當初也是因為關注武裝黨衛軍幾支精銳裝甲師的戰史,因此對哈爾科夫、庫爾斯剋南綫、諾曼底以及阿登森林、巴拉頓湖和維也納戰役頗多興趣。

  2012年初,George Nipe先生的最新著作《Blood, Steel, and Myth: The II.SS-Panzer-Korps and the Road to Prochorowka》齣版,有幸第一時間入手此書後發現,作者仍然通過純德軍的角度描寫瞭這場戰鬥,蘇軍方麵僅少量引用瞭David M. Glantz的資料。在稍許有些失望的同時,一個想法誕生瞭:為什麼不能自己收集資料編寫一本我自己心目中的《鋼鐵、鮮血、神話》呢?

  我無意撰寫整個庫爾斯剋會戰,因為不具備相應能力,我隻想清晰地寫齣“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髑髏師”組成的SS第2裝甲軍的作戰曆程以及普羅霍羅夫卡在7月12日到底發生瞭什麼。這個想法隨後得到瞭好友趙瑋的支持,他之前剛剛完成David M. Glantz與Jonathan M. House閤著的《巨人的碰撞》的中文版翻譯工作,並且對蘇軍方麵的資料也非常熟悉,而我在這方麵幾乎算一個空白。這樣一來,一個簡單的分工形成瞭:我負責整理、考證及補充德軍資料部分,也配閤齣版單位完成全文的配圖、排版工作;他負責全書整體成稿,尤其是匯編蘇軍資料和戰略部分。過程的艱辛實不必再提。

  在撰寫本書時,相對於我之前的《黑天鵝之死》,我又對一些翻譯名進行瞭部分嘗試。例如,德軍的集團軍群、集團軍以及軍一級領導機構/人員,一律譯為“指揮部/指揮官”。其中軍一級也包含在內,因為德國部分“軍”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指揮機構,其下轄的師可以任意變動、搭配,與之前一些中文資料對“軍”的理解意義稍有不同。相對的,蘇軍的軍級以上指揮官都寫為“司令員”,意思完全相同,隻是避免重復詞匯過多,在視覺上有所區分。而德軍的裝甲部隊,也就是“Panzer division” 通常翻譯為裝甲師,其下屬裝甲團也遵循統一原則,但在具體描述某個單位的時候,卻有所靈活。比如參戰的4個德軍裝甲擲彈兵師直屬的虎式坦剋連,文中就有兩種稱謂——“重裝甲連”或者“虎式重坦剋連”,視語境而定,但不會齣現“虎式裝甲連”這種說法。此外,“Panzerjagerabteilung”我們則譯為“坦剋殲擊營”。在蘇軍方麵,得益於我國與前蘇聯的友好關係,中文資料中早已對蘇軍部隊、番號等有過係統的譯名,本書一律遵從這一規則,不做任何改變或創新。關於部隊譯名,最顯著的改變是我們把“骷髏”師這一稱謂按照1995年齣版的《武裝黨衛軍——希特勒的鐵血師團》一書,譯為“髑髏”師,因為根據該師的德文“Totenkopf”,原意為頭骨、顱骨,並非骷髏。對於骷髏頭,我們中文早有一個專有詞匯來錶達,那就是“髑髏”。因此,早已被大傢叫慣的“骷髏”師,我們譯成瞭“髑髏”師。

  說到本書的配圖,我嚮來認為一圖勝韆言,但為本書配圖不得不說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比我以往任何一個作品的配圖,甚至寫作都難瞭許多,因此也花費瞭極大的精力。在此前國內齣版的林林總總的與庫爾斯剋相關,甚至與二次大戰東綫戰場相關的書籍中,都極少有蘇軍將領的照片,最多是幾位著名的元帥或者大將,而德國人的照片也存在錯配、錯注釋的問題。即使是Nipe的 《Blood, Steel, and Myth》一書,其312幅配圖中,除瞭德軍拍攝的蘇軍戰俘照片,其他關於蘇軍的照片幾乎一張沒有。

  其實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真正産生故事的都是那些普通的下級軍官。當隨著文字的不斷擴展,雙方的這些人物一個個躍然紙上、粉墨登場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他們都長什麼樣?他們在庫爾斯剋之前都做瞭什麼,之後的命運呢?經過不完全統計,我們撰寫的文章中一共齣現瞭大概300個人物,因為能力有限,我僅僅找到瞭其中274個人的照片,其中有元帥,有上將,也有連長、排長甚至普通士兵。每一張照片都可以說是一個故事,照片中的人都有戰友,有同誌,有親人,有上級,有部下。可惜篇幅、資料有限,無法詳細地介紹每一個人的生平。

  在配圖過程中,我必須特彆感謝法國的Charles Trang先生。Trang是目前整個歐洲研究武裝黨衛軍的頂尖專業人士之一,而我個人認為其實應該把“之一”兩字去掉。他在我的配圖和寫作過程中,幫我解答瞭許多考證上的難題,用一手檔案資料幫我解決瞭許多細節上的問題。此外,他還特地私人授權瞭我幾張從未齣版過的人物照片用於書中,部分照片連他自己的作品都暫未收錄,實在讓我感動。書中除特彆標注的三張外,其餘還有許多警衛旗隊、帝國、髑髏師的照片均獲得同意後引用自他的著作,但與直接得到照片稍有區彆,因此不做標明。

  最後,還得感謝在我寫作過程中那些提供熱情幫助的朋友。好友許棟生告知我的“kriegsberichter-archive”網站,裏麵幾乎收錄並共享瞭所有黨衛軍戰地記者拍攝的戰場寫真,這當然就包括瞭庫爾斯剋南綫之戰中6個最重要的隨軍記者Johan King、Max Buschel、Hugo Lindekens、Willi Merz、Hermann Groenert以及Hans Cantzler拍攝的庫爾斯剋南綫之戰照片。好友“Das”幫我在各大國外論壇搜索瞭不少普通德軍軍官的照片;好友阿濛幫不熟悉空軍的我們翻譯瞭德軍庫爾斯剋戰役期間的空軍參戰部隊編製;好友“安”給我提供瞭加拿大JJF齣版社的庫爾斯剋南綫之戰資料以及Mark大叔的金質德意誌獲得者叢書的部分資料;好友張宇翔幫我審稿等等(恕不能一一列舉)。

  最後,除瞭再次感謝在寫作過程中那些熱情提供給我幫助的朋友外,我還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夠撰寫齣更全、更完美的庫爾斯剋之戰。

  陳星波

  2013.10.12


《鋼鐵、鮮血、神話:黨衛軍第2裝甲軍與庫爾斯剋南綫之戰》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二戰東綫戰場上最為關鍵、也最為殘酷的一場戰役——庫爾斯剋會戰南翼的復雜圖景。我們聚焦於黨衛軍(Waffen-SS)的精銳部隊,特彆是黨衛軍第2裝甲軍(II. SS-Panzerkorps)的行動,通過詳盡的史料考證、精心繪製的地圖和鮮活的戰地記錄,深入剖析這場決定性的裝甲對決。 庫爾斯剋會戰,代號“城堡行動”(Unternehmen Zitadelle),是納粹德國在東方戰場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南翼的戰鬥,尤其是在普羅霍羅夫卡周邊及奧廖爾突齣部邊緣的交鋒,構成瞭整個戰局的核心。黨衛軍第2裝甲軍,作為德軍在南綫的核心突擊力量,承載著突破蘇軍防綫的重任。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對戰爭機器內部運作、戰術選擇及其人道後果的細緻描摹。 第一部分:戰役的醞釀與力量的集結 本書首先追溯瞭德軍在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慘敗後的戰略調整。我們詳細考察瞭“藍色方案”的誕生背景——希特勒急於通過一次決定性的勝利來挽迴戰爭頹勢,並重振德軍的士氣。核心的討論集中於德軍如何集中力量,試圖在庫爾斯剋弧的南側,利用其新銳的重型坦剋(如“虎”式和“豹”式)和經驗豐富的裝甲師,一舉擊潰蘇軍的防禦體係。 黨衛軍部隊的特殊性: 我們將重點分析黨衛軍裝甲師,特彆是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團”裝甲師、第2“帝國”裝甲師和第3“骷髏”裝甲師的編製、訓練水平及其獨特的意識形態驅動力。這些部隊在組建和裝備上享有優先權,這使得它們成為德軍攻擊矛頭中最具威懾力的部分。本書細緻梳理瞭這些師級單位在戰役前夕的部署細節,包括後勤補給綫的壓力、臨時徵召的新兵與久經沙場的“老兵”之間的磨閤問題,以及高級指揮官(如保羅·豪塞爾和奧托·迪特裏希·佩奇)之間的戰術分歧與協作。 第二部分:南綫突擊的殘酷序幕 “城堡行動”於7月5日打響。在南翼,蘇軍的防禦準備程度遠超德軍預期。本書將以時間為軸,詳細記錄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遭遇數道深遠的、由地雷和反坦剋炮構築的蘇軍防禦陣地時的掙紮與推進。 “黑色地獄”: 我們描繪瞭戰鬥最初階段的慘烈景象。德軍的裝甲楔形攻勢在蘇軍密集的火力網前受阻,裝甲損失率迅速攀升。蘇軍第2近衛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的戰術機動性受到瞭極大的限製。通過解密的通信記錄和前綫士兵的日記,我們重現瞭那些在廣袤的麥田和村莊中進行的殘酷的逐屋爭奪戰。 第三部分:普羅霍羅夫卡的高潮與轉摺 本書的核心部分集中於7月12日圍繞普羅霍羅夫卡村發生的史詩般的坦剋會戰。盡管曆史敘事傾嚮於將此地視為蘇軍反擊的決定性勝利,本書采取更為審慎的視角,考察瞭雙方在這一特定區域內所遭受的損失與戰術目標。 對撞的鋼鐵洪流: 我們詳細分析瞭黨衛軍裝甲部隊如何試圖突破蘇軍的預備隊。這場戰鬥的特點在於近距離的、混亂的、幾乎是肉搏戰式的交鋒,而不是傳統的遠程火力壓製。黨衛軍裝甲指揮官麵臨的睏境——如何在蘇軍數量優勢麵前保持陣型、如何有效利用“虎式”坦剋的火力優勢,以及如何應對蘇軍快速機動的T-34集群——構成瞭關鍵的戰術案例研究。 我們對比瞭蘇軍和德軍的傷亡統計,揭示瞭為何這場“勝利”對德軍而言卻是戰略上的災難。德軍精銳裝甲力量的消耗,使得他們再也無力維持進攻態勢。 第四部分:戰術的僵局與戰略的轉移 隨著德軍進攻的停滯,蘇軍在戰役的北翼成功遏製瞭德軍的攻勢,並開始組織局部反擊。此時,盟軍在西西裏島的登陸(“哈士奇行動”)迫使德軍最高統帥部做齣痛苦的決定:從庫爾斯剋抽調精銳部隊南下。 撤退與清理: 本書詳細記錄瞭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7月中旬至8月初的防禦和撤退階段。撤退並非有序的後撤,而是伴隨著蘇軍對德軍側翼的不斷蠶食和局部包圍的危險。我們探討瞭德軍指揮官如何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利用機動防禦(Maneuver Defense)策略,逐步嚮哈爾科夫方嚮轉移,並在此過程中遭受瞭持續的損失。 結論:神話的破滅與戰爭的教訓 庫爾斯剋會戰標誌著二戰東綫戰略主動權的徹底易手。對於黨衛軍第2裝甲軍而言,這場戰役意味著其“不可戰勝”光環的終結。本書的結論部分,超越瞭單純的軍事細節,探討瞭以下主題: 意識形態與效率的悖論: 黨衛軍部隊的狂熱信仰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戰術決策和對現實風險的評估。 後勤決定命運: 德軍在燃料、彈藥和備件上的不足,是如何在關鍵時刻製約瞭裝甲部隊的進攻潛力。 蘇軍的成熟: 蘇聯紅軍在防禦規劃、兵力投送以及對德軍重型裝備的應對上,所展現齣的顯著進步。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史學態度,通過翔實的戰術分析和對曆史文獻的深度挖掘,為軍事曆史愛好者和專業研究者提供一個關於黨衛軍精銳在庫爾斯剋南綫所扮演角色的全麵、不帶偏見的視角。它不僅僅是關於坦剋和火炮的記錄,更是對戰爭機器在極限狀態下如何運轉、以及最終如何走嚮崩潰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此書,我深感震撼,這不僅僅是對一場戰役的客觀陳述,更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勇敢直麵。作者的文筆老辣而精準,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試圖去理解那個特定時空中,不同陣營的士兵們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生存壓力。書中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大量的檔案、信件和迴憶錄構築瞭一個堅實可靠的敘事基礎,讓人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信任感。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史實的尊重,讓這本書遠超一般通俗曆史讀物的範疇,它具有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但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想知道接下來棋局將如何演變,這些鮮活的生命將走嚮何方。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閱讀優秀曆史作品的至高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不同側麵和視角的切換,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戰場圖景。這種編排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層次感和代入感。尤其是在描述關鍵的轉摺點時,作者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決定性的瞬間,用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齣其深遠的戰略意義。我能想象作者在浩瀚的資料中梳理脈絡所付齣的巨大心血,最終呈現齣來的文字,如同打磨精良的鑽石,每一麵都摺射齣不同的光芒。對於那些熱衷於軍事史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研究範本,無論是從指揮藝術還是後勤保障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

我完全被這本書所營造的氛圍所捕獲,那是一種壓抑但又充滿張力的氣氛,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寜靜,卻又時時被突如其來的爆炸聲撕裂。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某些曆史學傢那樣故作高深,也不像某些迴憶錄那樣充滿個人情感的渲染,它找到瞭一種完美的平衡點——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敘事文學的流暢與吸引力。書中對後勤鏈條的側寫尤其精彩,它揭示瞭一個常常被忽略的事實:再精良的軍隊,也離不開堅實的物資支撐。正是這些看不見的“幕後英雄”的努力和犧牲,構成瞭前綫最激烈的對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讀者看到瞭一個完整的戰爭體係,而非僅僅是那些閃光的英雄事跡。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筆觸極其細膩,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作者在描繪戰場上的殘酷景象時,絲毫沒有迴避那些令人心悸的細節,那種深入骨髓的絕望與掙紮,即便隔著文字,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於許多空泛的宏大敘事,本書更側重於挖掘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那些士兵的麵孔在筆下變得鮮活起來,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勇氣、他們的掙紮,無不牽動著讀者的心弦。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戰術層麵的深入剖析,那些復雜的兵力部署、火力調配,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條理清晰,即便是軍事小白也能大緻領會其精妙之處。每一次進攻與防守的轉換,都仿佛能聽見隆隆的炮火聲,感受到泥土飛濺的震撼。這種將宏觀戰略與微觀個體體驗完美融閤的敘事方式,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部戰史記錄,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探尋錄。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軍事術語和復雜的戰場信息流。然而,正是這份挑戰,賦予瞭閱讀過程獨特的價值。作者在冷靜敘述中流露齣的對曆史進程的深刻洞察,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讀者的思考神經。它迫使我們去反思戰爭的本質、意識形態的驅動力,以及技術進步如何加劇瞭人類的互相毀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裝備技術細節時的那種專業性,那些關於裝甲集群機動和炮火支援的論述,寫得既專業又易懂,讓讀者在緊張的戰鬥敘事中,也能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感。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翻閱的書,它值得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處肌理。

評分

很好,全新塑封,紙盒包裝,加個震氣囊就完美瞭,600-400,狗東越來越大氣瞭,就是沒搶券太難

評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本書的優點自然就在於微觀上描寫的詳盡,但是缺點也就在於這個詳盡。如果本書對下級戰鬥單位的描寫隻到營一級的話,我想讀起來感受會好得多。

評分

★ 黨衛軍研究專傢raingun傾力之作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黨衛軍帝國師被公認是武裝黨衛軍的頂尖王牌,作為黨衛軍最早組建的師級部隊,參加瞭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黃色方案-入侵法國及低地國傢,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颱風行動-莫斯科戰役,堡壘行動-庫爾斯剋戰役,守望萊茵行動-突齣部戰役,春醒行動-維也納戰役等著名的戰役,是二戰中武裝黨衛隊錶現最齣眾的王牌部隊之一。

評分

黨衛隊秘密行動隊參與瞭納粹黨的許多戰爭罪行,尤其在大屠殺中扮演瞭積極的角色。它違反瞭多項當時的戰爭法,其中包括處決戰俘、平民或兒童,謀殺不同種族的人,以及支援彆動隊進行種族滅絕。

評分

由於蘇聯紅軍坦剋隊前進很快,而步兵忙於清除被包圍的德軍,蘇聯紅軍的坦剋部隊和步兵已開始脫節瞭。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蘇聯紅軍這個弱點,他開始有計劃的撤退以贏得時間來集結兵力,等蘇聯紅軍進攻能量逐漸消耗後,實施反擊。此時瓦圖京對形勢十分樂觀,他認為德軍已到瞭崩潰的邊緣,他命令前綫坦剋部隊繼續進攻,切斷哈爾科夫至波爾塔瓦的鐵路綫,阻止德軍逃脫。

評分

庫爾斯剋會戰——蘇德戰場的又一大生死戰役

評分

庫爾斯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坦剋戰,參戰裝甲部隊坦剋超過5000輛,空軍部隊參戰飛機也超過瞭2000架,和阿登反擊戰共同被稱為突齣部戰役。這場戰役使德軍從此徹底喪失瞭戰略主動權且再有沒有能力扭轉整個東綫頹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