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世紀末以來,中國哲學史研究産生瞭大量卓有成績的學者和大批重要的學術成果。《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中國哲學史經典精讀》選擇瞭近50篇能夠大緻反映中國哲學史研究進程概況的論文或經典著作的節選。這些論文或論著的節選或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啓發性,或在儒學研究、道教研究、佛教研究、哲學思想史、政治思想研究、倫理思想研究等方麵具有開創性,或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意義和研究方法進行探索,全麵總結20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學術成果。每篇論著前輔以簡要導讀,以開放的視角和批判性的思維,對所選論著進行簡要介紹和點評,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鑒彆能力和學術素養,嚮需要開拓學術領域的年輕教師和研究人員提供研究讀本,幫助學生和青年教師為將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中國哲學史經典精讀》為文史類研究者的必選讀物,既可以獨立成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研究生的入門教材,也可以成為其他入門教材的補充讀本。
作者簡介
郭齊勇,1947年生,湖北武漢人,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國傢級教學名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 ISCP)會長。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著作有:《熊十力哲學研究》《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郭齊勇自選集》《文化學概論》等,與人閤著《諸子學誌》等。
廖曉煒,湖北武穴人,哲學博士,先後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專任教師。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哲學史、先秦儒學、現代中國哲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言
中國哲學要義
鬍適與《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
金嶽霖與《中國哲學》
熊十力與《略說中西文化》、《答馬格裏尼》
方東美與《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
唐君毅與《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導論》
張岱年與《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
馮契與《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過程中轉識成智》
史華慈與《論中國思想中不存在化約主義》
牟復禮與《世界觀的開始》
倪德衛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意誌無力》
荒木見悟與《我的學問觀》
秦傢懿與《儒與耶:一個比較研究》
李澤厚與《說巫史傳統》
杜維明與《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
成中英與《中國哲學的四個特性》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
王國維與《釋理》
張東蓀與《中國哲學上的範疇》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
瀋有鼎與《中國哲學今後的開展》
島田虔次與《關於中國近世的主觀唯心論——“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
……
儒傢哲學
佛教與道教
精彩書摘
欲說此境之開為九之理由,當先說:今茲所謂吾人之生命心靈活動在基本上有三道路、三方嚮之義。……此生命心靈活動之三方嚮,是知之三方嚮,亦是情之三方嚮,而根柢上則為意或誌行三方嚮,可稱為心靈生命之三意嚮或三誌嚮。此三嚮連前文所及者而說,亦可名為由前嚮後而往、由內嚮外而往,由下嚮上而往之三嚮;其逆轉,則為由後返前而來,由外返內而來、由上返下而來之三嚮。閤之為前後嚮、內外嚮、上下嚮之互相往來……
由生命心靈活動之往來於前後嚮之次序,即有其進退屈伸。進退即屈伸。屈伸自體質說,進退自動用說。由此進退屈伸,首見生命心靈活動自身之往來之韻律節奏,以為其內在的順觀之境。此觀之一名,原於易經。觀卦六三,言“觀我生進退”,即順觀也。由生命心靈活動之往來於其內外嚮,即有其開闔、齣入、行藏、隱顯。此亦見生命心靈活動自身之往來之一韻律、節奏。開、齣等,可說是進與伸;闔、入等,即退而屈。其名義不同,唯在說開闔齣入,必另有所開闔,另有所齣入;說進退屈伸則無此義耳。生命心靈活動所對之境,即其所齣入開闔。故於此如謂生命心靈活動自身為內,其所齣入開闔之境即為外。內外相對,即如有門戶在其間。齣則開戶,入則闔戶。在內者對在外者可視為異類而相斥。凡異類相斥者,亦皆互為內外。凡異內外者,即已是異類。又外境之種種先入於心靈者為內,後入者即外,亦互為異類。凡此有內外有異類者,皆人可橫觀之境也,生命心靈活動之往來於上下嚮中之上嚮,即其超越於其當前之內外境,而另創生一較此境更廣大高明之新境,其下嚮即其墮入此當前之內外境所由以生、而狹小卑礙於此境之舊境……
此三者之中,如以生命心靈之存在自身為體,或主體,可容人順觀其活動之進退屈伸者;則其活動之由內而外,所對之境,即初隻顯客相,即為可容人之橫觀者。其由下而上,以有之目的理想,則初似無定體定相,非屬主,亦非屬客,而隻見其自上下垂之用,隻可容人縱觀者。然人本此理想目的之自上垂下之用,以變化此為客之境,而成其生命心靈活動主體之相續存在,則此三者未嘗不可閤為一,而亦當閤此人之順觀、橫觀、與縱觀以觀之為一。大率人之生命心靈活動正由前而後以進時,則覺其主體最重要,而亦最大。其由內而外,以接客境時,則見種種客相,而覺相大。
……
《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中國哲學史經典精讀》一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中國哲學史的浩瀚星河。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年代和人物,而是精選瞭中國哲學史上最具代錶性、最具思想深度、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經典篇章,進行細緻入微的解讀與分析。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精讀,讀者可以觸摸到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理解其核心命題的演變,以及這些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結構設計,並非按照傳統的編年體或流派劃分,而是圍繞中國哲學史上幾個核心的、貫穿始終的議題展開。這些議題既是中國哲學關注的焦點,也是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關鍵。例如,書中會深入探討“天人關係”的哲學意涵,從先秦諸子百傢中關於天道、自然、人事之間的關聯性思考,到宋明理學中對於“格物緻知”以至“天人閤一”的論證,再到近代以來對西方理性主義與中國傳統天人觀的碰撞與調適。我們將審視不同時代哲學傢們是如何理解宇宙秩序、人類在其中的位置,以及人與自然、社會之間應有的和諧狀態。 另一核心議題是“仁與義的道德倫理建構”。儒傢思想的奠基之作,如《論語》、《孟子》等,無疑是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本書將著重分析“仁”作為中國倫理思想的最高範疇,其豐富的內涵如何被層層剝開,如何從個人修身延展到傢國天下;“義”則如何作為行動的準則,指導人們在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中做齣閤乎道義的選擇。除瞭儒傢,書中還會觸及墨傢、道傢等流派對道德的獨特理解,例如墨傢的“兼愛非攻”與道傢的“無為而治”,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與主流思想的對話與張力。 “心性論”是中國哲學,特彆是宋明理學,最為精深的議題之一。本書將通過精讀硃熹、王陽明等大儒的著作,深入剖析他們對於“心”與“性”的理解。我們將追溯“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鳴,理解“本體”與“工夫”的關係,以及“緻良知”等關鍵概念的提齣背景和理論意義。通過這些精讀,讀者將有機會領略中國哲學如何從內在的心理活動齣發,探索人類的本真麵貌,以及如何通過道德實踐來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政道與治世的理想模式”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從先秦諸子關於理想政治的紛紛設想,如儒傢的“王道”、“德治”,法傢的“法治”,到後來的治國方略,本書將通過對相關經典文本的解讀,展現中國古代哲學傢們對如何構建一個穩定、繁榮、公正的社會所進行的深刻思考。這其中既有對君主權力的論述,也有對民眾福祉的關懷,更有對社會秩序構建的種種智慧。 本書的精讀,並非孤立地分析文本,而是強調文本在曆史語境中的生成與傳播。每一篇精讀的背後,都蘊含著作者對時代背景、社會現實、思想流變的深刻洞察。因此,本書會引導讀者理解,為何某個思想會在特定曆史時期齣現,它如何迴應瞭當時的挑戰,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遺産。通過這種曆史的維度,讀者不僅能認識到中國哲學思想的連續性與發展性,也能體會到其鮮活的生命力。 在解讀方法上,本書注重“返本開新”。“返本”是指迴到經典文本的原初意義,盡力還原作者的思想原貌,不被後世的麯解或誤讀所濛蔽。“開新”則是指在理解原意的基礎上,結閤現代的學術視角和問題意識,對經典思想進行新的闡釋和評價。這使得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思想的啓發性,能夠幫助讀者在古今對話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清晰、準確,同時兼具學術的深度與人文的溫度。在精讀過程中,我們會輔以必要的曆史背景介紹、概念辨析、比較分析,以及對相關學術研究的迴顧與評介,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閱讀門檻,同時保證學術的嚴謹性。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更多對中國哲學史感興趣的讀者,無論其學術背景如何,都能從中獲益,感受到中國古代先賢思想的魅力與智慧。 《現代學術經典精讀:中國哲學史經典精讀》希望能夠成為您探索中國哲學奧秘的一把鑰匙,一扇窗口。通過與這些穿越韆年的思想對話,我們期望讀者不僅能夠深入理解中國哲學史上的核心命題與重要流派,更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下,涵養自身,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根脈與精神。本書並非要提供一個終極的答案,而是開啓一場永無止境的思想探索之旅,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