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嗣治,是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而这本《藤田嗣治: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是国内一本关于藤田嗣治的艺术评传。书中系统全面地追叙了嗣治从游学巴黎到声名鹊起,从战时“彩管报国”到战后皈依天主的人生经历。嗣治与毕加索、基斯林、莫迪里阿尼等艺术巨匠的交游轶事,他前后几段轰轰烈烈的法兰西式的浪漫爱情,其艺术从青涩到成熟几经波折的坎坷经历,当然更不可少地,他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所有这些,无不满溢着巴黎式的浪漫。
藤田嗣治(1886~1968) 生于东京都。1913年留法,一战时期即成大名的艺术家。以“和洋混搭”的技法,呈现女体柔嫩滑腻的“乳白色肌肤”的质感,风靡巴黎。在蒙巴纳斯一泡十八载,见证了巴黎画派的隆盛。欧战爆发后应征回国,作为随军画家“彩管报国”,制作战争画,凡七载。战后受到整肃,遂毅然脱离日本,从此再未回国。晚年归化法兰西,皈依天主,改教名列奥纳多·藤田。
刘 柠,作家、艺术评论者、国内日本文化专家。曾游学东瀛,后服务于日企有年。多年关注日本问题和东亚国际关系及前卫艺术,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新锐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著有《穿越想象的异邦——布衣日本散论》《“下流”的日本》《前卫之痒》《中日之间》等。
在刘柠先生的笔下,20世纪前期的巴黎,简直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天堂,由于各种原因而聚居于巴黎的艺术家们,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产生了一个可以用“文化大爆炸”来形容的效果,而藤田嗣治,既是其中的受益者,也是这种大爆炸的促成者。
评分从东京到巴黎有多远?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日本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是如何完成从隔膜到互哺共生,直至今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种理解是,作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中心,东京是否能够成为当年的巴黎?
评分 评分我们常常把拿来主义挂在嘴边,但克隆和模仿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日本,或者说,日本让我个人觉得奇异的一点,就是他们吸收了西洋文化之后,往往能够独创出一些深深打上本土标签的现象。他们可以毫不客气地“拿”,但更神的地方是毫不犹豫地“改”,改了以后还能让你不得不服。比如,成立于1914年、被日本视为“国宝”的宝冢歌剧团,就是脱胎于西方歌剧,甚至剧目、音乐、舞美等等都是西式的,但这个全部由未婚女性组成的剧团本身,却有着极强的日本印记。甚至今天的AKB48组合,甚至包括以西方历史文化为题材演变而成的日本动漫作品,无不如此。以西方文化为壳,但塑造出的是日本的人物,贩卖的仍然是日式的价值观念。再比如,黑泽明的《蜘蛛巢城》和《乱》这两部影片,实际上是根据萨翁的悲剧改编,但这种改编方式,使得故事放在日本的背景下,居然没有一点违和感。
评分在书中有2个细节,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小小旁证,一处提到,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藤田的画作为日本中学生代表作被送展;另一处细节提到,在藤田的首次画展上,毕加索亲临观摩了有三个小时之久。是什么吸引了毕加索以及马蒂斯?比起技法和创新,我更倾向于相信,是藤田作品中体现出的异国元素,而且这种异国的元素与欧洲美术结合而孕育出的新的艺术形态,让毕加素看到了一个新的大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