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已成为共识,那么,能够将改革红利释放出来的,只有改革本身。具体而言,就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所确定的改革方向,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层面。
《改革是最大政策》中,吴敬琏、张维迎、陈志武、华生等学者肯定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他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落实上。包括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和保守思想的束缚,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关系,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向何处去,《决定》确定的改革方向,如何落实为具体的政策?
《改革是最大政策》中,吴敬琏、张维迎、陈志武、华生等17位著名学者和智囊,围绕这些问题,从改革面临的危机、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对的和没做的”等角度,对下一步改革做出深刻、理性的建言与预判。
吴敬琏,张维迎,等是国内最著名的学者、智囊和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历史进程中,他们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改革的思想者。
第一篇 危机倒逼改革
陈志武:红利和优势到今天为止都已经用完
中国不能再等了
最有可能推出的改革还是在一些技术层面
利益都是可定价的
通过国民权益基金,让民众直接分享国有资产带来的好处
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间越来越近
胡祖六:中国的行政体系过于庞大
社会每个阶层都有不满
最不可能的结果恰好发生了
仇富本质上是仇不公平
批项目的权力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
盛洪:国企垄断和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
国企不适宜在经营性领域存在
放权让利不是国企的根本问题
非法集资罪维护的是金融垄断
《土地管理法》本身就是一部恶法
张文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已成共识
政府改革和国企改革是主战场
需要克服简政放权反复性
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利益同盟
第二篇 改革需要解放思想
吴敬琏: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跟国有制的比重大小没有关系
形势会教育人,不改革死路一条
张维迎:改革就是不断把私权归还给个人
支撑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在消失
未来经济增长潜力靠企业家精神
改革就是不断地把私权归还给个人
既得利益要变成改革者改革才有希望
现在不是改革阻力大 是改革动力不足
高尚全:解放思想无止境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个权威性的协调机构
再搞阶级斗争,结果将是“两个大逃亡,一个大破坏”
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应该是“三个民”
陈志武:检测是不是真改革有两大标准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普遍预料之中
限制国企和地方政府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变现改革愿望,需要纠正逻辑悖论
检测是不是真改革的两大标准
滕泰用新供给主义重启改革
既得利益集团可以突破
改革必须摆脱保守思想和旧价值观的束缚
告别总需求管理的老路
新供给主义的改革思想
第三篇 改革从何处入手
韦森:减税才是最好的宏观刺激政策
减税可能是唯一有效的宏观政策
要学“供给学派”,就要学到底
财政集权很难实现
《预算法》修订暂无进展
贾康:绕不开的财税改革
资源税很可能是“最小一揽子改革”的切入点
事权明细不到位,其他改革都是空谈
地方应有举债权
营改增倒逼整个财税改革
刘尚希:事权上移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制度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事权与财权应相匹配
放开市场准入要看领域
胡祖六:建立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才有希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影响可与35年前相媲美
改革要审慎也要大胆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公平正义不是国有企业
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民营企业
新一届领导人的市场经济观令人鼓舞
建立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才有希望
许成钢:中国改革绕不开基本的制度问题
中国经济增速受阻根源是制度绊脚
金融改革必须要有大量的中小银行进入
绕开司法独立,改革仅是权宜之计
中国土地改革的过渡路径:强化租赁合同
政治改革的关键:解决地方竞争机制
第四部分改革是最大政策
华生:改革需要勇气,更需智慧
改革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配套的机制设计
小产权房合法化完全是错误口号
国企改革的方向不可一概而论
不要空喊政治改革口号,改革需勇气,更需智慧
黄益平:需要高层力量克服改革阻力
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看作“顶层设计”的反应
金融和国企改革有待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李克强经济学”的方向一致
蔡继明:重启改革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
市场起决定作用是最核心的改革
绕不开的国企改革
土地改革第一步应平等对待集体与国家所有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刘世锦:深化改革小组彰显中央推动改革决心
反腐败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土地改革应有较大突破
阻碍改革者不是不懂道理,而是因为动了他的奶酪
政治改革并非落后于经济改革
王健林:民营企业或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房地产不提“调控”就是进步
民营企业对政策的影响力,跟央企完全没法比
我不认为这是一次集权的改革
张维迎:既得利益要变成改革者,改革才有希望
我们要实行的变革的阻力在哪里?大家普遍认为是既得利益的阻挠,但是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历史上好多伟大的变革,都是既得利益者领导的。如果既得利益不能变成改革者,那这个改革就没希望了。
马克思本人不是无产阶级,马克思的岳父是大贵族,他的小舅子当国家的部长,马克思过的生活也不是无产阶级,他在英国生活,那时候英国最高收入10%的人,平均的年收入是72英镑,但是马克思一年的生活费是400多英镑。那恩格斯呢?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家。这个例子说明,说好多事情都不是利益决定的,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有理念,我们的观念,比如,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既得利益者能不能变成改革者?我觉得有三种可能,一个就是观念、理念,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创始人没有几个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出身的,很多都是地主、资本家、军阀、旧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弟。如果按照利益分析,没有办法解释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闹革命?就是相信了新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引起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性的变化。从古希腊梭伦、伯里克利的民主化改革,到近代的华盛顿,再到邓小平,他们都是出于理念在改革。美国的废奴运动主要是白人在做,不是黑人在做,中国妇女的放脚都是男人在做,不是女人在做,所以理念很重要。
第二个方面就是,既得利益之间本身的博弈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历史上好多变革发生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远大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包括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的政教分离,就是宗教和国王的矛盾推动的。法国大革命也是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出现,导致了最后的法国大革命。西方社会的民主与法治,一开始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出现,而是在贵族、统计阶级内部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之前他们也是有好多特权,但是他们利用这种特权相互伤害,最后大家就找到了一个妥协,那就是尊重了相互的权利。原来在西方,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开办公司都是特权,不是权利。要得到国王的特许,或者是得到议会的授权你才能够创业。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就是东印度公司,那就是一个国王授权的垄断公司。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具体来说英国在1844年,法国在1867年,美国在1842到1851年期间,特权就变成了人权,就是成立公司不再需要通过特许了,注册就可以了。
按照我们过去阶级分析的观点,我们强调社会矛盾主要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其实这个真的不是这样。你看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比工人和资本家矛盾要大得多,同样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比工人阶级要大的多,在华盛顿游说反对中国的都是美国工人阶级,而不是美国的资本家,美国的资本家都支持中国,美国工人游说反对中国,是因为中国廉价产品进口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统治阶级是不是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或者有没有这种危机感。我特别喜欢举的一个比喻就是华盛顿的故事,华盛顿1799年去世的时候,他的遗嘱要求等他太太去世后,就把他的277个奴隶都解放了,但是他太太在他去世一年之后就把这些奴隶都解放了,有人问她为了这么着急把他们都解放了?她说我不想生活在那种盼我死的人当中。华盛顿为什么要废除奴隶?是因为理念,华盛顿的太太为什么要废除奴隶?因为她有一种危机感,因为她不废除的话这些人可能会害她。
反过来再看中国的历史,比如晚晴,开始有机会改革的时候,它死皮赖脸不改,最后想改了,要实行宪政了,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最后就发生了辛亥革命。
我们中国下一步变革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是理念,一个是领导力。理念可以正确可以错误,领导力可以弱可以强。最好的组合就是正确的理念、强的领导力,最坏的组合是错误的理念、强的领导力,当然还有其他次好的。强的领导力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觉得变革期间没有强的领导力是不行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前25年就是有一个好的理念,也有比较强的领导力。
……
《改革是最大政策》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的论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奇迹”的解码篇。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者在探讨改革的宏大议题时,总能巧妙地穿插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冰冷的政策变得有血有肉。例如,在谈到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时,书中详细描绘了先行者们如何在未知中摸索,如何承受巨大的风险,才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那种“不回避”的态度。他没有刻意去美化改革的过程,而是坦率地指出改革所伴随的代价和挑战。他会分析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影响了社会和个体。这种真实而全面的呈现,让我对改革的理解更加立体,也更加深刻。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提供一种反思和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改革是最大政策》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光是看标题就足以让人联想到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被吸引住的是作者在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他没有把改革简单地看作是几个领导人的决策,而是将它描绘成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触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政策的源起和演变,有非常细致的梳理。比如,在讨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包产到户”这一口号,而是深入探讨了之前的集体化尝试的困境,以及在改革初期,政策制定者如何顶住压力,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他一点点地把历史的真相娓娓道来,让我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改革是最大政策》本身就预示着它将触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我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改革的时间线和重要事件,而是试图去揭示改革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 在书中,我看到了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细致描绘。比如,在谈到早期市场化改革时,作者会详细阐述当时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改革者们如何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引入市场机制。他会分析政策制定的考量,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对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时的那种平衡。他会呈现改革支持者的声音,也会探讨那些对改革持保留意见甚至反对的声音。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使得书中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也更能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我期待着继续深入阅读,看看作者将如何描绘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
评分“改革是最大政策”,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一定触及了中国近几十年来最核心、最深刻的变革。我带着这样的期待翻开了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完,但单从前几章的铺陈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功力。他没有选择那种宏大叙事的、跳跃式的讲述,而是从一些看似微小却又极具代表性的社会切片入手,例如,通过一个乡镇企业改制的曲折历程,展现了国有资产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分配;又或者,描绘了一位普通农民在土地流转政策下的迷茫与挣扎。这些具体的案例,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标本,被作者细致地解剖,让我们得以窥见改革浪潮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政策制定者在两难选择中的权衡与博弈。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那种冷静的观察和审慎的思考。他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史料梳理和人物访谈,引导读者自行去感受改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例如,在讨论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书中不回避那些伴随而来的阵痛,比如下岗潮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重担;再比如,在对外开放的篇章里,也提到了国内产业在竞争中的脆弱与应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整本书的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富有启示性。它没有把改革描绘成一蹴而就的辉煌,而是呈现了一幅充满挑战、不断试错、也充满韧性的画卷。
评分翻开《改革是最大政策》,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时代熔炉。书中的文字,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冰冷客观,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力量。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政策演变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教育改革的那一部分,他讲述了恢复高考后,无数年轻人如何抓住机遇,如何从贫瘠的土地上重新燃起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改革年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那一幕幕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改变命运的时代。 而且,作者在分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他会深入剖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那些在幕后进行的艰难决策,以及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形和意外。这种深挖式的写作风格,让我对改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逻辑和机制。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作者会如何进一步解读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
评分看看吧, 还是有人清醒的.
评分非常的好,,,,,,
评分很好!!!!!!!!!!!!
评分东西不错以后还来,好
评分既得利益要变成改革者改革才有希望
评分看了才知道,中国有这些人才能编号
评分非常给力,货真价实!
评分对于改革的问题,此书阐述相对较好,但是后面几章的编写感觉不是很好,观点有点重复。
评分发货很快,第二天就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