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外交史新著》是2010年筆者獲準立項的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2010DCJ001),後又人列2011年中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IFZS013)。
撰寫《中華民國外交史新著》的價值主要有四個方麵。首先,“新著”將努力對中華民國外交史上的重要問題、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齣富有創見的闡釋和評價,糾正以往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和偏見,科學地評價曆屆政府和重要外交人物在民國外交事務中的曆史功過,推進對中華民國外交史的深入研究,將其提升到時代的新水平。
第二,“新著”將努力適應當今中國麵臨的世界新形勢和新特點,服務中國外交的新環境和新需求,著重關注和研究對當今外交依然産生重大影響的相關內容。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於豐富當今中國實施“和平發展”和“和諧世界”的外交新思維,確定新時期中國外交新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三,“新著”將以翔實的史料,全方位地、科學地反映中華民國外交史的全貌,為改革開放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官和日益增多的涉外人員提供一部深度介紹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外交的指導性讀物,為解讀和認識當今各類國際問題和中國外交問題提供曆史的藉鑒和參考。
第四,“新著”也將為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提供一部較有理論深度的、觀點新穎的教學研究參考書,為相關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提供一部瞭解和學習中國外交史的通史性著作,推動中外關係史的教學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作者簡介
石源華,江蘇無锡人。復旦大學曆史係畢業。曾任日本東京大學、一橋大學、立教大學和韓國極東問題研究所訪問教授、,現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副會長、韓國韓中文化協會名譽理事等。齣版多部專著,五次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奬。主要研究方嚮: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周邊外交、朝鮮半島與東北亞國際關係、韓國獨立運動與中韓關係史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晚清外交局麵的勉力維持和對日外交比重的上升(1912年1月~1918年12月)
第一章 民國初創維持晚清外交局麵
第二章 烽火四起中外邊疆危機交涉
第三章 歐戰爆發對日外交比重上升
第四章 中國參戰列強在華“均勢”被打破
第二編 各國在華“均勢”的重定和中國政府的外交(1919年1月~1931年9月)
第五章 列強集會重定各國在華——“均勢”
第六章 初融世界中國國際地位有限提升
第七章 五卅震蕩北京政府的“修約”外交
第八章 國共閤作廣州、武漢政府的革命外交
第九章 南京奠基國民政府初期的外交
第十章 反帝反殖國民政府的周邊外交
第三編 日本再破列強在華“均勢”和國民政府逐步走嚮抗日(1931年9月~1937年7月)
第十一章 東北戰火對日外交比重再次上升
第十二章 戰略調整國民政府組建國際反日戰綫
第十三章 華北事變國民政府變換對日方針
第四編 戰時抗日外交和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十四章 中日大戰推行全麵抗日外交
第十五章 苦撐待變國民政府的抗日求援外交
第十六章 加盟盟國中國國際地位的躍升
第十七章 並肩戰鬥援助周邊被壓迫民族獨立運動
第十八章 風雲變幻中國與同盟國的分歧
第十九章 迎接勝利抗日戰爭後期的外交
第二十章 窮途末日日本對華新政策與日汪關係
第五編 對美外交比重上升和民國外交的終結(1945年8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日本投降國民政府的善後外交
第二十二章 以德報怨對日處置問題交涉
第二十三章 國共內戰對美外交上升主要地位
第二十四章 獨立潮湧戰後中國的周邊外交
第二十五章 改朝換代民國外交的終結
主要參考文獻
重要人名索引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錶
附錄一 中華民國外交史事日誌(1911-1949)
附錄二 中華民國曆屆政府外交部職官年錶(1912-1949)
附錄三 中華民國曆任駐外使館館長銜名錶(1912-1949)
附錄四 各國曆任駐中華民國使館館長銜名錶(1912-1949)
精彩書摘
首先是南亞大國印度,接著是菲律賓、日本、朝鮮、越南、緬甸、泰國等中國周邊國傢均成為列強染指的範圍。16世紀末開始,俄國越過烏拉爾山,東進西伯利亞。1649年,俄國修築鄂霍次剋城,成為橫跨波羅的海至太平洋的歐亞大國。17世紀中葉,俄國嚮中國的貝加爾湖地區和黑龍江流域擴展,嚮以大中華帝國為中心的遠東國際關係秩序發起挑戰,雖然曾遭到明、清兩朝統治者步步為營的抵抗,但總的趨勢是中國人節節敗退,俄國人逐步將其領域推進至黑龍江邊。
以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為標誌,列強開始大舉進軍中國。英、法、美、俄等國打開中國大門後,逐漸將中國原有的朝貢國傢或周邊鄰國一一占據為其殖民地。1858年,印度在經曆瞭無數次流血反抗之後,淪陷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為“英國王冠上的一顆寶石”。在此前後,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嚮東、北、西北3個方嚮擴張,分彆於1846年、1864年、1887年侵占和控製瞭尼泊爾、不丹和锡金,使中國在南亞的3個朝貢國先後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1826年和1852年,英國通過兩次侵略戰爭,占據中國的朝貢國緬甸為其殖民地。1862年,法國開始進攻越南,1884年,通過中法戰爭占據越南為其殖民地。同時,法國還入侵柬埔寨和老撾,並於1863年和1893年控製瞭這兩個王國。1898年,美國戰勝西班牙,占據曾為中國朝貢國、後為西班牙占據的菲律賓為其殖民地。日本也加入瞭列強國傢進攻中國周邊國傢或掠取中國領土的行列,進攻颱灣,吞並琉球,並通過中日甲午戰爭,迫使中國割讓颱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最終侵占朝鮮為其殖民地。1854年,沙俄進入中亞锡爾河畔,花瞭30年時間,占領瞭當時中亞3個伊斯蘭國傢——浩罕、布哈拉、希瓦,入侵土庫曼地區,並開始在中國東北與清政府頻頻發生衝突。中國在南洋的鄰國印尼為荷蘭占據,中國在南亞的重要鄰邦暹羅(泰國)、阿富汗成為英法、英俄勢力爭奪的國傢,喪失瞭獨立的地位。
20世紀來臨之時,巡視中國周邊,原先與中國友好的朝貢國和周邊鄰國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虎視眈眈的列強國傢包圍著中國,而且列強繼續不懷好意地企圖染指中國的邊地,不斷挑起各種爭端,中國的疆域麵臨被肢解的危險。正如康有為所指齣的:“俄北瞰,英西啖,法南瞵,日東眈,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國與世界:轉型期的外交風雲 圖書簡介 本書係一套深入剖析近代中國在劇烈社會轉型期,如何應對西方列強崛起、傳統秩序崩塌以及國內民族主義興起等復雜挑戰的史學巨著。全書聚焦於一個多維度的曆史進程,旨在重構一部立體的中國外交史,展示其內在邏輯、關鍵轉摺點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深遠影響。 本套書共分為三捲,係統梳理瞭從晚清“開眼看世界”到民國初期國際地位重塑的艱辛曆程。其敘事視角超越瞭傳統的單純記錄條約簽訂與戰爭爆發,而是著重於國傢行為體(State Actor)的決策過程、外交思想的演變,以及社會思潮與民間輿論對外交政策的製約與推動作用。 --- 第一捲:帝國黃昏與被迫開放(約1840s – 1895) 本捲立足於鴉片戰爭爆發這一曆史斷裂點,詳細考察瞭清朝廷在麵對空前物質與製度衝擊時所展現齣的“應激反應”與“認知滯後”。 核心議題: 1. “天朝體係”的瓦解與夷務的興起: 深入分析瞭傳統以“德化”為核心的外交觀如何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徹底動搖。重點考察瞭廣州十三行體係的局限性,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主權構成的根本性侵蝕。探討瞭清政府內部對於“夷務”的認識差異,從最初的武力抵抗到後來的“以夷製夷”策略的被動形成。 2. 早期外交人纔的培養與睏境: 考察瞭第一批“留學生”群體的産生及其在外交實踐中的角色。盡管他們帶來瞭西方知識,但在僵化的官僚體係中,其專業性往往難以發揮,甚至成為體製矛盾的犧牲品。分析瞭總理衙門的設立及其在中央權力結構中的邊緣化傾嚮,揭示瞭清政府在體製層麵缺乏有效處理涉外事務的準備。 3. 地緣政治的壓力與邊界的重塑: 詳盡描繪瞭中俄、中法在西南和西北邊陲的激烈博弈。重點分析瞭西南地區,特彆是中法戰爭的爆發及其對越南主權的影響,這不僅是軍事衝突,更是清廷對“屬國”體係維護能力的最後一次重大考驗。本捲著力展現,在列強環伺之下,中國傳統“天下觀”的崩潰,及其如何一步步被現代主權國傢體係的概念所取代。 --- 第二捲:自救的嘗試與國際體係的接軌(約1895 – 1911) 第二捲聚焦於甲午戰爭的慘敗所帶來的空前危機,以及知識精英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而推行的自強運動與體製改革。 核心議題: 1. 甲午的衝擊與“瓜分狂潮”: 詳盡剖析瞭甲午戰爭的政治與外交後果,特彆是《馬關條約》對中國財政主權的打擊,以及隨後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實質性行動。本捲強調,甲午戰後,中國的外交睏境從單純的“不平等條約”問題,升級為被納入帝國主義全球競爭棋局的結構性危機。 2. 維新與立憲的外交訴求: 考察瞭戊戌變法期間,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改革派如何將“變法圖強”與改善外交地位緊密掛鈎。分析瞭他們在藉款外交、爭取列強“默許”變法等策略上的努力與失敗,突顯瞭改革的內在睏境——如何在不觸動列強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強。 3. 晚清“新政”下的外交機構重塑: 探討瞭清末“預備立憲”過程中,外務部的權力加強和外交人纔的專業化趨勢。重點研究瞭清政府試圖通過參與國際公法體係、派遣常駐使節等方式,爭取“文明國傢”地位的努力。然而,這種努力始終被國內革命力量的崛起與列強日益增長的乾預所抵消,最終未能阻止帝國的覆滅。本捲揭示瞭近代中國外交轉型期中,“救亡圖存”與“政治體製改革”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係。 --- 第三捲:共和初立與地緣政治的重組(約1912 – 1928) 本捲考察瞭中華民國建立後麵臨的初始外交睏境,即如何在繼承舊有債務與條約體係的同時,在國內軍閥割據的背景下,爭取國際社會的承認與支持。 核心議題: 1. 共和政體的國際承認危機: 詳細記錄瞭民國初期,各國對南京臨時政府的態度分歧。分析瞭外交上承認的“遲疑”背後,列強對中國政治穩定性的深切憂慮,以及對舊有經濟利益維護的考量。本捲著重分析瞭“債務外交”如何成為製約新生政權獨立性的重要砝碼。 2. “二十一條”與國傢主權意識的覺醒: 深度解讀瞭袁世凱政府與日本之間圍繞《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交涉過程。通過對比政府的妥協與民間輿論的強烈反彈,本捲展現瞭民族主義思潮如何從知識分子階層滲透至社會大眾,成為影響外交政策走嚮的關鍵力量。 3.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的聯動效應: 詳盡梳理瞭民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努力,及其麵對戰勝國“大國共謀”格局的無力感。重點分析瞭山東問題的處理,如何直接催生瞭五四運動,並將中國的外交訴求從政府層麵推嚮瞭人民層麵,極大地推動瞭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成熟。本捲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總結瞭民國初期外交的基調:在爭取國傢獨立與實現民族解放的道路上,現代外交話語權開始由民間精英和青年群體共同塑造。 --- 結語: 本套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框架,用以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從一個封閉的傳統帝國,艱難地蛻變為一個在國際關係中尋求立足之地的現代國傢。它不僅關乎條約和戰爭,更關乎中國人在麵對世界劇變時,對自身身份、國傢主權和未來道路的深刻反思與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