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

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梅村 著
图书标签:
  • 蒙元史
  • 元朝考古
  • 元朝艺术
  • 历史学
  • 考古学
  • 艺术史
  • 文化史
  • 民族史
  • 中外文化交流
  • 大朝春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5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1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由从额尔古纳河到三河之源;成吉思汗史迹调查;和林访古;金中都的广寒殿;蒙元廷石雕艺术源流考;马可波罗在北京;威尼斯“马可波罗罐”调查记;宋六陵访古;故国不堪回首;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等十四部分构成。

作者简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1 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古城;同时,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主要著作有:《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等。

目录

一 从额尔古纳河到三河之源
第一节 额尔古纳河古民族之变迁
第二节 蒙古史前遗迹
第三节 10世纪初欧亚草原的民族迁徙
第四节 蒙古皇族墓之发现

二 成吉思汗史迹调查
第一节 鄂嫩河流域蒙古祖先石城
第二节 黑林行宫与完颜襄纪功碑
第三节 成吉思汗的曲雕阿兰行宫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哈老徒行宫
第五节 蒙元帝陵——起辇谷

三 和林访古
第一节 和林城的发现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龙庭行宫
第三节 窝阔台的万安宫
第四节 蒙哥汗的大阁寺
第五节 元大都宫城布局之渊源

四 金中都的广寒殿
第一节 《广寒宫图》所见艮岳石及石雕艺术
第二节 《广寒宫图》之宫阙
第三节 《广寒宫图》之宫殿布局
第四节 《广寒宫图》之作者

五 蒙元廷石雕艺术源流考
第一节 蒙元帝国的也可兀兰
第二节 福寿兴元观石雕构件与元大都石翁仲
第三节 断虹桥所见元代宫廷石雕艺术
第四节 永乐宫廷艺术所见蒙元文化因素

六 马可波罗在北京
第一节 初至京城
第二节 会同馆的位置
第三节 会同馆逸闻佚事
第四节 会同馆附近元代店铺
第五节 会同馆的建筑形式

七 威尼斯“马可波罗罐”调查记
第一节 贝利尼油画所见波罗家族墓地
第二节 南海1号出水南宋德化窑四系罐
第三节 “马可波罗罐”的年代问题

八 宋六陵访古
第一节 说不尽的宋六陵
第二节 杨髡发陵
第三节 流落京城的理宗头骨
第四节 理宗头骨归葬宋六陵

九 故国不堪回首
第一节 孤山四圣观
第二节 杨髡五寺
第三节 杭州镇南塔
第四节 飞来峰杨琏真伽造像龛

十 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
第一节 京城蒙古色目贵族收藏宫廷瓷酒器之风的兴起
第二节 保定元代窖藏瓷器与元代宫廷艺术
第三节 张硅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

十一 元人画迹中的欧洲传教士
第一节 1314年教皇使者来华始末
第二节 元大都皇宫门前的天主教堂
第三节 任仁发笔下的欧洲传教士

十二 元大都的凯旋门
第一节 宋徽宗题签之谜
第二节 元人《宦迹图》之主人公
第三节 元人《宦迹图》之作者
第四节 元大内前朝三门

十三 元大都宣徽院衙署考
第一节 元代御河之走向
第二节 宣徽院衙署之分布
第三节 元代金水河之走向
第三节 金水河畔的元朝皇帝酒坊

十四 最后的辉煌——落马桥型元青花
第一节 落马桥型元青花之发现
第二节 沈万三所开九江宝市与落马桥型元青花
第三节 太仓娄江港与元末海外贸易
第四节 西沙群岛元代沉船所见落马桥型元青花

精彩书摘

  这位东罗马人大概从海路来华,因此画在东壁。第五人头戴双羽尖状冠帽。两边有带子束于颔下,身穿大红领袖长白袍,下着大口裤,腰束白带,脚穿黄靴。《旧唐书·东夷·高丽传》说:“高丽者,出自扶余之别种也。……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绯罗,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韦履。”据此,第五人当为高丽人。第六人头戴护耳皮帽,身穿圆领黄袍服,腰束黑带,外披灰色大氅,研究者对此人究竟是靺鞨人还是室韦人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靺鞨人是满族先祖,其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或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之为“勿吉”,唐代改称“靺鞨”。关于靺鞨人的习俗,《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塚,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车马,佃则偶耕,车则步推。有粟及麦穄,菜则有葵。水气咸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嚼米酝酒,饮能至醉。妇人则布裙,男子猪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罢,便以为定,乃为夫妇。俗以人溺洗手面。头插虎豹尾。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
  关于室韦人的风俗,《魏书·失韦传》记载:“失韦国……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其国少窃盗,盗一徵三,杀人者责马三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裤。”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东壁第六位贡使头戴皮帽,自然不是“头插虎豹尾”的靺鞨人,而是“多貂皮”、“衣白鹿皮襦袴”的室韦贡使。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室韦人形象。
  ……

前言/序言


历史深处的微光:一部关于早期华夏文明的考古实证与艺术图景 导言:穿越迷雾,直抵文明的源头 本书旨在以严谨的考古学证据为基石,辅以艺术史学的精妙解读,重新审视并勾勒出距今数千年华夏文明蹒跚学步、光芒初现的壮阔图景。我们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三代这一关键的历史断层,探讨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礼乐制度的滥觞,以及支撑这些社会巨变的物质文化与精神信仰。不同于传统的文献叙事,本书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地下,通过对精选的遗址群、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的细致剖析,力求还原一个鲜活、复杂且充满创造力的早期中国。 第一部:大地深处的记忆——早期聚落的考古实证与环境变迁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国主要考古学文化区的地理分布、环境适应及其内部的社会结构演变。 一、黄河中下游的早期文明摇篮:仰韶、龙山与二里头的解码 我们将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聚落布局入手,分析半坡、姜寨等典型聚落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划分,探讨其农业基础(粟黍种植)如何支撑起相对稳定的人口规模。随后,视角转向龙山时代,重点剖析以陶寺、石峁为代表的早期“邦国”现象。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大型宫殿区以及高规格墓葬的出现,清晰地指向了权力的集中化趋势。石峁遗址所揭示的宏大石筑防御工事,则提出了关于早期军事组织与区域控制力的深刻问题。我们不仅考察聚落的形态,更关注其在气候波动下的迁徙与整合过程,力求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脆弱性与韧性。 二、长江流域的并行发展:良渚的玉权与神权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和复杂的丧葬制度,构成了与中原地区并行的早期文明形态。本章详细梳理了反山、瑶山、莫角山等遗址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王陵区与祭坛的结构关系。良渚玉琮、玉璧、玉钺的形制、纹饰及其在墓葬中的定位,被视为理解其“神权政治”的关键密码。我们将讨论如何从玉器组合中推断出早期社会对宇宙观(如“象征符号的层级”)的构建,并分析良渚的农业水利系统——反山遗址的堰坝遗迹——在维持其社会复杂性中的核心作用。 三、北方与西南的互动网络:红山与石峁的区域影响力 不能将早期中国视为单一轴线发展。本部分将介绍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龙等代表性器物,探讨其展现出的与生殖崇拜、祖先祭祀相关的信仰体系。同时,我们会对比分析石峁文化与周边区域(如河套地区)的文化交流痕迹,揭示在夏商周建立之前,中国广阔疆域内已存在着复杂的文化互动和技术扩散网络。 第二部:器物中的语汇——礼器、青铜与早期王朝的意识形态 物质文化是理解古代社会意识形态最直接的窗口。本部分将聚焦于夏商周三代,特别是青铜礼器的演变,解读权力、秩序与神灵之间的对话方式。 一、夏代文化:二里头遗址的探索与礼制萌芽 二里头遗址被学界视为夏王朝的有力候选。本书不回避关于其断代和归属的争议,而是专注于其物质遗存所代表的社会进步:如第一批规整的宫殿建筑群、有明确车马坑的贵族墓葬,以及已初具规模的青铜礼器铸造作坊。我们将特别关注早期爵、斝等饮酒器皿的出现,分析其在早期贵族“酒礼”中的仪式功能,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为后来的商周礼制奠定了基础。 二、商代的威权与神谕:青铜器的铸造艺术与铭文的解读 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商代青铜器的精美程度,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生产组织(如大型铸铜作坊的奴隶制或半奴隶制基础)和意识形态需求。以殷墟为中心,系统梳理鼎、簋、彝等礼器组合的“系列化”趋势,分析不同等级墓葬中青铜器的数量、形制与纹饰差异,这直接反映了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固化。对于商代甲骨文,我们将挑选典型卜辞,阐释其如何作为王权与神权(祖先神、帝)沟通的工具,以及对国家祭祀、战争、农业的指导作用。 三、周代的制度化与“德”的转移:青铜铭文的长篇叙事 周代青铜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铭文。本书将详细分析西周早期如《大盂鼎》、中期如《毛公鼎》等重器上的长篇铭文,重点解读周王如何通过“敬德保民”、“大封建”等理论,来论证其取代商朝的合法性。这些铭文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早期国家意识形态的“法律文本”。我们将对比分析商周礼器的形制演变,如鼎与簋的比例变化,如何反映了周公对“礼”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努力,以及“德”这一抽象概念如何通过器物被物化、被传承。 第三部:艺术的符号——早期审美取向与宇宙观的视觉表达 本部分将从艺术史的角度,对早期出土的雕塑、装饰物和建筑遗迹进行分析,揭示早期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偏好。 一、玉石雕刻的“神性”表达:从拟人到抽象 早期玉器上的动物纹饰(如龙、凤、虎)并非简单的自然摹写。我们将分析红山、良渚及商周玉器上纹饰的符号学意义。例如,良渚玉琮上的人兽合体纹样,如何体现了巫师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角色;商代玉器上高度程式化的饕餮纹,其威严感与神秘性如何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我们探讨审美如何从具象的自然崇拜,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具有等级意义的符号系统。 二、陶器与装饰:生活美学与技术进步的融合 从仰韶的彩陶到龙山的黑陶,陶器的发展体现了技术与审美的同步提升。我们将分析彩陶上几何纹饰的演变规律,探讨其可能代表的历法或氏族标记。龙山黑陶的“薄、黑、亮”工艺,则代表了对器物质感的极致追求,揭示了早期手工业者对材料科学的初步掌握。 三、建筑遗存的纪念性:早期都城的空间权力 本书将探讨早期都城(如偃师商城、殷墟)的规划理念。宫殿区的夯土台基、封闭的院落结构,以及大型祭祀建筑的定向布局,都展示了早期王权对空间资源的垄断与控制。这种对宏大尺度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艺术宣言——宣告统治者对天地秩序的掌握和对民众的绝对权威。 结语:连续性与创造力的遗产 通过对这些跨越千年的考古遗存的细致梳理,我们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早期中国并非在某一瞬间凭空出现,而是在环境压力、技术革新、社会组织分化和精神信仰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塑造而成。从玉石到青铜,从氏族到国家,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秩序的构建、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将这种精神世界通过精湛技艺物质化的强大创造力。本书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扇通往那个光怪陆离、充满活力的早期文明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其对“变迁”和“融合”的深度挖掘,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元朝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更加动态、更加复杂的文化交汇点。作者的论述并非一边倒地赞颂或批判,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学术态度,去还原那个时代艺术生产的真实面貌。我深感震撼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对不同地域出土文物材料来源的同位素分析(虽然书中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来重建元代工匠集团的流动性。这表明,艺术的繁荣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依赖于人才和资源的跨区域调动。读完此书,我理解了蒙元艺术之所以独树一帜,正是因为它像一块磁石,吸纳了来自波斯、中亚乃至东欧的文化元素,最终熔铸成一种全新的、既有草原的豪迈又不失中原的精细的艺术风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蒙元艺术史的权威参考,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互动如何塑造人类创造力的精彩案例研究,它激发了我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历史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评分

这本《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的书脊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与典雅。翻开扉页,那种微黄的纸张质感,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空,直接站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前沿。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元代宫廷生活遗址的发掘过程时,那种如同侦探抽丝剥茧般的细致描摹,让人仿佛亲身参与了那场考古发掘。比如,对于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瓦当和砖块的研究,作者都能挖掘出背后隐藏的政治象征和文化融合的蛛丝马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元代艺术风格的演变时,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壁画、陶瓷等具体器物的风格分析上,而是将这些艺术品置于蒙古族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揭示了“多元一体”格局在艺术层面的具体体现。读完之后,我对元代的历史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复杂的人性。这本书绝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集,它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

我对这本关于蒙元时期的著作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审慎的态度。坦率地说,我对考古学本身的专业术语有些陌生,担心阅读过程会过于晦涩。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他似乎深知如何与非专业读者对话,用极为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将复杂的考古学发现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元代南方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探讨部分,作者通过对泉州、广州等地出土的带有明显中亚风格的金银器皿的对比分析,生动地勾勒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商业网络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物质文化。这种由物证倒推社会变迁的论证方式,极具说服力。书中穿插的那些高清的文物照片和复原图,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让人有种“眼见为实”的震撼感。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工匠在制作这些精美器物时,脑海中是如何交织着来自不同地域的灵感火花的。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历史的脉络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想了解那个时代艺术如何服务于统治和交流的读者来说,是一份极佳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完全没有“老学究”式的拖沓感。开篇即以一次紧张的、充满悬念的考古现场描述切入,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随后,叙事线索在宏大的帝国兴衰史与微观的器物考证之间游走,每一次转换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元代宗教艺术的部分,作者对藏传佛教在元朝宫廷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剖析。他不仅仅罗列了在寺庙遗址中发现的佛像风格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讨了这种宗教艺术如何成为蒙元统治者巩固其合法性、实现文化认同的一种政治工具。这种对权力与艺术之间复杂关系的挖掘,让原本就厚重的历史题材焕发出新的光彩。整本书的行文流畅如水,句式多变,偶尔穿插一些充满文人气息的评论,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带着强烈作者个人情感和学识深度的思考结晶。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的配图质量,这在同类学术著作中是少有的。通常,考古发现的图像要么过于模糊,要么排版杂乱,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旁边配有详尽的图注,甚至连光照角度、修复痕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这种偏向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例如,书中对几处重要墓葬壁画的分析,不仅展示了其构图的特点,还细致对比了不同壁画中人物服饰细节的差异,从而推断出墓主人身份的细微差别。这种事无巨细的考证态度,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读到关于元代官窑瓷器烧制工艺的章节时,那种对材料学和美学的结合描述,让我对“薄胎白釉”的难度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呈现方式却充满了对读者的尊重和体贴,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一种视觉享受。

评分

挺好的,很划算。

评分

严重推荐,基本可以做记录片拿来用了,很好玩

评分

推荐,对于学习这个时期考古和历史的朋友们阅读

评分

《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由从额尔古纳河到三河之源;成吉思汗史迹调查;和林访古;金中都的广寒殿;蒙元廷石雕艺术源流考;马可波罗在北京;威尼斯“马可波罗罐”调查记;宋六陵访古;故国不堪回首;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等十四部分构成。

评分

主要著作如下:

评分

书质量不错,值得阅读,能够发现一些自己想看到的知识。

评分

林先生的书基本出了就买一本 这次也不例外

评分

这书就是普通的32开,也不是很厚也不是精装,哎!

评分

这书就是普通的32开,也不是很厚也不是精装,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