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徐州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滔 著
图书标签:
  • 徐州会战
  • 抗战史
  • 中国抗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
  • 纪实文学
  • 战争纪实
  • 徐州
  • 八一三事变
  • 抗战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4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159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4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八年抗战,六大会战
  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纪实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
  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再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力抵抗外族侵略的英勇悲壮场景
  只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面向未来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徐州会战纪实》是首部全面反映徐州会战的全景式纪实文学作品。1938年的鲁南、徐州大地上,一系列震惊世界的战役爆发,滕县保卫战、临沂保卫战、台儿庄大捷、徐州大突围……百万大军浴血奋战,殊死拼杀,在共赴国难的慷慨激昂中,谱写了一篇篇悲壮动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作者简介

  路滔,原名濮继红。1985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69年 应征入伍,历任《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杂志编辑、副主编、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编审。大校军衔。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杂文集《镜子?警钟?尺子》《世态沉思录》,散文集《像雷锋那样做人》《功成名就二十步》《路滔智慧三书》,报告文学《祁连山在呼唤》《红土黑血》《世纪沧桑》《血战台儿庄》《“七界岛”闪电》《徐州会战纪实》等。

目录

序/001
楔子/001

第一章1938:津浦线告急/001
1.面对长江,李宗仁仰天长叹:"10万大军,打了还不到4天哪!……"/003
2.南线与日寇玩着"捉迷藏",北线却已门户洞开/013
3.大战的帷幕刚刚拉开,7粒子弹却已射穿了一个上将的头颅/022

第二章悲壮的108个小时/033
1.李宗仁微微一笑:"只要打日本,再烂的部队我也要!"/035
2.拂晓,界河、龙山、普阳山一带突然响起猛烈的炮声/044
3.矶谷一个不情愿的"迂回",迫使川军
第一线阵地"不战而失"/057
4.九荡九决,突然,东关城头又冒出一面中国的军旗/067
5.一阵嘹亮的军号声,竟然使城里城外的中国人欣喜若狂……/077
6."炸!给我把滕县统统炸平、炸焦!……"矶谷廉介发疯了/087
7.王铭章挥舞着手枪怒吼道:"弟兄们,我们要拼到最后一滴血!"/098
8.上将缓缓地吐出一句话:"我122师自王师长以下,全师殉城,无一投降,至为惨烈!/110
9.蒋介石默然无语,提起特制的"天宫牌"湖笔,写了8个大字……/126

第三章砍断左臂/133
1.庞炳勋把板垣尊为"凶神",板垣却把庞炳勋讥为"蚂蚁"/135
2.断气之前,将军瞪着大眼,仍冲着鬼子骂了句:"你奶奶个熊!"/143
3.金发女郎惊愕得两眼瞪得滚圆:"庞炳勋?杂牌军?打败了板垣?……"/152
4.庞将军咬着牙发誓:"即使剩一兵一卒一弹,我也要与临沂共存亡!"/163
5.多年的积雪融化了,临沂城外突然冒出一支飞兵/172
6.争论激烈,焦点在于:是死守为上,还是攻守为上?/184
7.深夜,张克侠写完日记,兴高采烈地与卫士下了3盘棋/192
8.战场奇观:日寇逃窜时,慌得连尸体上的耳朵和手指都来不及割/202
9.一份错误电报,使张自忠与围歼坂本支队的天赐良机失之交臂/215
10.望着那张老泪纵横的脸颊,张自忠断然改变了主意/227
11.板垣抽出那把沾满罪恶的军刀,用白绢擦了擦,而后对准了自己的腹部/236

第四章红血洗过的战场/247
1.矶谷廉介变得骄狂无比,不顾一切地把屠刀砍向了"天下
第一庄"/249
2.旭日缓缓升起,池峰城猛然发觉31师面临的竟是一场"背水之战"!/257
3."周恩来有眼光!"李宗仁兴奋得两眼灼灼发光/265
4.1193=0--一道奇特而又耻辱的等式,使骄横的日寇醒过来了/273
5."不准撤!"池峰城抓起电话机对王冠五吼道,"台儿庄就是我们的坟墓!"/281
6."中华民族万岁!"……枪声响了,烈士的英魂吓呆了群鬼/290
7.久攻不下,矶谷中将策划了一个十分毒辣的"卡咽喉计划"/298
8.敌寇惊呆了:10多个中国士兵早已战死,却仍然一直站立着没有倒下/310
9.决定胜负之数,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5分钟/323
10.李宗仁跨进台儿庄,望着眼前的"血肉之墙",猛然双膝跪地,热泪横流……/333

第五章结尾不像开头/347
1.60万大军在握,为什么李宗仁反而感到浑身燥热不安?/349
2.突围!突围!--一个遗憾中的杰作,让军事家们琢磨了半个世纪/357
3.蒋介石颇有风度地笑着:"诸位,我要公布一个你们意想不到的新闻……"/368
附录/379

精彩书摘

  南京,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
  可如今,金陵的“王气”哪去了?不夜的秦淮哪去了?中山先生建都南京时的民情激奋哪去了?昔日繁华、喧闹的古城哪去了?……没有了,都不见了!到处都是一片凄凉、颓败、惶然。街道上,尽管还有人来车往,但行人那匆匆忙忙的脚步和惶惶不安的面容,那荷枪实弹的军警仓仓皇皇的调动,总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布满寒气的曚曚昽昽的太阳,好似对着寒冷的苍穹发出微弱的叹息。举世闻名的六朝“帝王之都”,难道真是末日已到?!
  这是1937 年11 月11 日。从10 月12 日到达南京那一天算起,北伐名将、桂系首脑李宗仁赴宁接任第5 战区司令长官,已恰巧一个月了。
  刚刚用完早餐,刺耳的警报又拉响了。不一会儿,空中即传来了骇人的日军轰炸机的怪啸声。几乎就在同时,数百米外的一座楼房上,拔地腾起了几团烟火,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刻,李宗仁站在豪华的大客厅的窗下,泰然地抽着“三炮台”香烟。久历战场了,他对惨烈的搏杀早已处之泰然。他还记得在1916 年的一次战斗中,连长佯称肚子疼,畏葸不前,他在危急之下,举起连旗,带头冲锋,不料一颗子弹飞来,由右颊射入了上腭骨,立时满嘴碎牙,血流如注。他呸的一声将碎牙吐出,只说了一句话:“弟兄们,跟着我冲!”那年,他才20 刚出头。
  背着曚曚昽昽的太阳,又来了两架敌机,在他窗下的几千米外俯冲、拉升,轮番轰炸。他可以清晰地听到炸弹脱钩后的呼呼声,随着重力的迅速增大,变成了使人惶悚的怒啸声,把死亡的恐怖刺进了人们心灵。脚下的楼房已在颤抖了,可他还在窗下静静地抽着烟。巴掌大的“小天鹅”烟灰缸里,烟蒂烟灰已经堆得像山。偌大而又阔气的客厅里,只有他一个人。随着一阵阵高射炮的“咚咚咚”声,大地发疟疾似的颤抖终于结束了。透过漫漫的烟尘,可以看到大树震倒,高楼倒塌,救护队三三两两地挤向那些在血染的尘埃中痛苦地抽搐、哭号的百姓……他倒在了靠墙的沙发上。明天就要赴徐州指挥津浦线作战了。
  为了做好行前准备工作,他已经好几天没睡个安稳觉了。他很累,很困,微闭双眼,想静息一下,克制自己,一切不去想它。但脑子里乱哄哄的,淞沪会战中那些港湾交错的三角地带,那些令人实在放心不下的国防设施,那些日军的海、陆、空三军可以尽情发挥的火力,重重叠叠,连绵不断,就像有三五台电影放映机在他脑子里轮放,他无可奈何。他是军人,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着淞沪的战况,因为淞沪的每一根筋,都连着津浦沿线的每一块肉啊!
  有人从后面走了过来,尽管脚步很轻,但他还是感觉到了。10 步,7 步,4步,2 步……好,迅速转身,在0.6 秒之内拔出手枪,准能打他个四脚朝天。当然,这只是他头脑里的本能反应,眼下在这个戒备森严的南京豪华官邸里是完全没这个必要的。
  “李长官,军委会电报。”一个上校递给他一个紫红色的文件夹。
  “嗯,军委会来的?”他不免有些诧异。
  他戴上那副金架眼镜,飞快扫了一眼,仅花了几秒钟!
  “这么说,上海确已陷入敌手?”
  “是的,长官!”
  “唉!”他把文件夹递给上校,一声长叹,把眼镜取下来,重重地扔在了茶几上。他仰在了沙发上,一动不动,只是呆呆地望着对面那个刷漆方框里嵌着的那张蒋介石头像:光头,穿着笔挺的元帅服。他像谁?像希特勒?像墨索里尼?都不像,他就是他,蒋中正,一个喜欢意气用事、军事上并不很高明的浙江人!
  “唉!难怪白崇禧说你‘只配当个连长’!”他心里直嘀咕,望着蒋的尊容,不由想起了一个月前他刚到南京遇到蒋的那一幕——他是从桂林动身后,从武汉坐着又破又旧的小火轮,在长江里随风逐浪地漂了两天才到达南京的。船抵南京,已是10 月12 日晚,便暂时在中山陵园的一座洋房里,和自己的桂系老搭档、时任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同住。这座洋房,据说是张学良被囚前的私人别墅。第二天,白崇禧就陪他去拜访了蒋介石。此时,敌我双方已在上海战场血战了两个月,我军死伤惨重,南京也时常遭到敌机空袭,市面萧条。但是,蒋介石却精神非常饱满,而且口中不时豪语满串。
  “委员长,上海战况如何?”不待寒暄坐定,李宗仁便冲着蒋介石开了腔。
  “德邻兄,世人皆知,上海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是国际观瞻所系,我国在上海有许多工厂、许多物资。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把敌人赶下黄浦江去!我们在淞沪地区已有70 万大军,有足够的兵力把敌人赶下黄浦江去!我们现已全国统一,又有吴福线的中国式马其诺防线作为依托,完全有信心把他们干净地、彻底地赶下黄浦江去!……”
  “哼,说得轻巧!”他心中殊不以蒋言为然,暗思:当最高统帅的,哪能凭着意气用事呢?我们如果能轻而易举把敌人赶下黄浦江,战役怎会打了两个多月还一败涂地?不过,眼下双方鏖战正烈,民气沸腾,最高统帅既有如此豪情,他也就不便浇冷水了。抓住插话机会,他赶快向蒋介石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委员长,我以为,淞沪不设防的三角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
  “哦,德邻兄,你还有什么高见?尽管讲!尽管讲!”
  “我建议将廖磊的第21 集团军和其他增援前线的部队,调到苏嘉路国防线上的既设阵地去,凭险据守;然后将沪上久战之师抽调回南京整补,再相机向国防线增援。如此更番抵抗,才能持久消耗敌人的力量。迫不得已时,我军便自动放弃南京,将大军向长江两岸撤退。诱敌深入,节节抵抗,实行长期的消耗战。”
  “嗯,嗯,好的,好的。”蒋介石连连点着头,右手一扇一扇的,但那张瘦脸上似已露出一丝不快的神色,“不过,淞沪三角地带还是要死守的,必须死守!我已命令广西廖磊的第21 集团军赶赴上海参战,你去电催促他一下吧!”“哼!这等于把我的建议枪毙了!”李宗仁心中很有些不快。不过,蒋介石是最高统帅,既然他下命令了,也只有服从。不久,廖磊率6 个旅赶到了上海,奉命参加了上海大场镇决战。
  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由于淞沪战场离苏嘉路的第一道国防线还有100 多里,确属无险可守,于是,敌人的炮火尽情地宣泄着,好似把我军赶进了一座大铁炉熔化,每小时竟有上千人死伤!
  ……

好的,这是一份详尽的图书简介,主题聚焦于抗日战争中的其他重要战役和历史事件,完全避开《徐州会战纪实》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浴血山河:抗战正面战场决定性战役全景研究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正面战场战略转折与民族抗争的宏大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特定的战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性地梳理了自“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及直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所经历的那些决定国家命运、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战役群。它旨在填补当前抗战研究中对宏观战略布局与关键节点战役群落深入剖析的空白,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血肉铸成的抗日画卷。 第一部分:战略防御的艰难抉择与初期血战 (1937-1938) (一)淞沪的悲壮与战略转移的代价 本书首先详细剖析了1937年夏秋之交爆发的淞沪会战的战略背景、作战部署及其深远影响。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伤亡数字,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军队如何以血肉之躯,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构筑起一道钢铁防线,意图消耗日军的战略物资和锐气,为后方工业和政府机关的战略转移争取宝贵时间。对“三三制”战术的运用、对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粉碎,以及最终被迫撤退的复杂决策过程,均进行了细致的还原与评价。特别关注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象征意义,它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在绝望中点燃了抗战的火种。 (二)南京的陷落与民族精神的重塑 紧接着,本书着墨于南京保卫战的悲剧性部署和最终失败。研究侧重于中央政府在资源极度匮乏、情报不畅和时间紧迫之下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不同部队在城防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聚焦于战役失败后,如何迅速进行思想上的重建,将暂时的军事挫败转化为坚定的抗战意志,为后续的持久战奠定精神基础。 (三)平汉、粤汉线上的拉锯与牵制 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后期,日军试图通过一系列攻势,切断中国主要的交通动脉,实现对中国战场的全面分割。本书细致描绘了太原会战中忻口等地的惨烈对垒,探讨了中国军队在火力代差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复杂地形进行顽强防御,有效迟滞了日军精锐部队的南进。同时,对华北、华中地区围绕平汉线(今京广线)和粤汉线所展开的防御战役进行了梳理,展现了中国军队在空间换时间战略下的无奈与坚韧。 第二部分:战略相持的考验与局部反击 (1939-1941) 随着战线在武汉、广州一线形成基本稳定,抗日战争进入了艰难的相持阶段。这一时期的战斗特点是规模相对缩小,但地域分布更广,更考验军队的组织能力和地方武装的协同作战能力。 (一)南方的防御与会战体系的构建 本书重点分析了1939年至1940年间,日军为达成占领整个中国沿海目标而发起的第一次长沙会战。详细还原了国民革命军如何利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思想,在长沙周边地区成功挫败了日军的进攻,这是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重要城市防御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士气。 (二)中原地区的战略反击与局部胜利 相持阶段并非一味挨打。本卷特别研究了1940年百团大战的战略意图、战役过程及其对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冲击。虽然这是一场局部性的、以运动战为主的战役,但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进行大规模破袭战的组织能力和战术成果。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1941年夏季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分析了日军在总结了第一次失利经验后,针对性采取的新的进攻模式,以及中国军队在吸取教训后所采取的更具弹性的防御部署,展现了中国军队在实战中快速学习和调整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后期的大规模决战与战略转折 (1942-1944) 进入战争的后半段,全球局势的变化对远东战场产生了深刻影响。日军为了巩固其“大东亚共荣圈”,开始实施更大规模的战略行动。 (一)日军的“一号作战”与中国军队的消耗战 本书用极大的篇幅,详细论述了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彻底摧毁中国抵抗意志而发动的“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会战。 我们深入分析了这次战役的五个阶段,从河南战场的迅速溃败,到长沙的再度失守,再到桂林、柳州等地的顽强抵抗。研究重点在于:为何在数年的相持后,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精心准备的这次大规模攻势时,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失利?这背后是战略物资的极端短缺、装备的代差无法弥补,还是指挥体系在面对饱和式攻击时的应对不足? 同时,本书也肯定了在日军攻势末端,中国军队在芷江防卫战中展现出的坚韧防守,为后续的美援和战略反攻保留了重要的空军基地和战略空间。 第四部分:战役背后的组织与后勤 本书超越单纯的战术描述,深入探讨了支撑这些宏大战役的复杂体系: 军工与物资的命脉: 详细介绍了“后方工业”在战争中的艰难维系,以及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等国际援助生命线在维持正面战场作战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军事人才的培养: 研究了黄埔军校及各军官训练团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前线输送指挥人才的作用,以及抗战后期通过美式训练改编的部队在装备与战术上的显著进步。 情报与通信的较量: 探讨了双方在电讯破译、战场侦察等方面展开的隐秘较量,这对每一次会战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结语:不屈的民族意志 本书通过对正面战场一系列决定性战役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旨在向读者展示,中国军队在面对世界一流武装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巨大牺牲、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以及在极端困境中不断寻求突破和进步的民族智慧。它不仅是军事史的研究,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危难关头不屈意志的史诗性记录。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冷战时期间谍活动的惊悚小说,简直让人手心冒汗,一口气读完才罢休。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历史真实背景融入到虚构的叙事结构中,让你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作者的奇思妙想。作者对六十年代东西方情报机构的运作方式、秘密接头、密码破译的细节描写,细致到令人发指。主角是一个游走在柏林墙两边的双面间谍,他的内心挣扎、对家人的愧疚与对信仰的坚守,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情节设计上充满了反转,你总以为猜到了结局,结果下一章又被带入更深的迷雾。最绝的是,它探讨了“忠诚”这个概念的模糊性,在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年代,个人的道德标准是如何被扭曲和重塑的。全书节奏紧凑,对话精妙,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将文学性和历史悬疑感完美结合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体系的专论,真是大开眼界。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没有将艺术史简单地视为天才艺术家的个人奋斗史,而是极其细致地剖析了美第奇家族、教皇权力和新兴商人阶层是如何通过赞助艺术来巩固自身权力、塑造社会形象的。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政治生态、银行业务模式乃至宗教改革前夜的社会思潮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这些要素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风格演变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它分析了“理想人体”的再现,如何服务于人文主义思潮对世俗权威的肯定。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对每一幅关键画作的背景分析都极为透彻。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艺术的全新框架——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深刻嵌入权力与财富网络中的一种社会工具。读完后,再看那些著名的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会发现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博弈。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学术专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代经济史着迷的人量身定做的。它的优点在于其无可匹敌的资料的广度与深度。作者不仅梳理了陆上和海上的主要通道,更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特定商品的流通模式、定价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交流与冲突。那些关于粟特商人、大秦景教传播乃至香料贸易的章节,提供了许多以往被忽略的细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采用了大量的考古新发现和碑文考证来佐证传统文献的记载,使得论证体系极其扎实。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偶尔会出现一些晦涩的专业术语,但一旦理解,你对古代欧亚大陆的相互依存关系会有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当代诗歌抱有这么高的期待,但这本诗集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也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妙的情绪碎片。诗人的语言非常干净、有力,擅长使用意象的跳跃来制造张力。比如其中一首写城市雨夜的组诗,从玻璃上的水汽写到霓虹灯下的孤独,层层递进,将现代都市人的疏离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觉非常贴近,像是自己心里那些说不出来的话,被诗人用更精准的结构给提炼了出来。如果你厌倦了那些矫揉造作的“先锋”作品,这本诗集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的、极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读完后,感觉心灵被温柔地洗涤了一遍,心情异常平静。

评分

这套关于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大部头,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到瓜岛的血腥巷战,再到中途岛的战术博弈和随后的拉锯战,叙述得详略得当,人物刻画也相当生动。我尤其欣赏它不仅仅聚焦于高层决策,而是穿插了大量一线士兵的日记、信件和口述回忆。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结合,让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和战略决策,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读完后,我仿佛能闻到南太平洋湿热空气中硝烟的味道,感受到航母甲板上灯火通明的紧张气氛。不过,对于那些不熟悉太平洋战役整体脉络的读者来说,开篇可能会稍微有点密集,需要耐心梳理一下错综复杂的军事编制和指挥链。但只要坚持下去,绝对能收获到远超一般历史读物的震撼与深度。

评分

抗战记实录丛书,其实写的还是中规中矩,很符合历史,值得推荐的一套图书。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很好很好。记录抗战史。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包装精致 款式新颖 好期待这次阅读

评分

八年抗战,六大会战

评分

这个不推荐,一般般。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