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學生 《印度史(修訂本)》是人民齣版社“國彆史”係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印度從史前至當下的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此次修訂,訂正瞭原書中的個彆錯誤,重新瞭第二十二章“全國陣綫短暫執政與國大黨重新掌權”,增寫瞭第二十三章“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的印度”。印度是與中國有著類似苦難經曆和奮鬥曆程的民族,是一個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國臨邦。她曾經是唐僧師徒心中的聖地,是一個東方古老文明的殿堂,是五光十色的東方神秘國度,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她的曆史有看頭有嚼頭。
內容簡介
《國彆史係列:印度史(修訂本)》是我社“國彆史”係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印度從史前至當下的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 此次修訂,訂正瞭原書中的個彆錯誤,重新瞭第二十二章“全國陣綫短暫執政與國大黨重新掌權”,增寫瞭第二十三章“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的印度”。
作者簡介
林承節,1936年生,安徽省金寨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現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印度史的教學研究工作,著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綱》、《印度近現代史》、《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獨立後的印度史》、《印度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主編)、《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185l—1949》、《殖民主義史‘南亞捲》(主編)、《世界近代史》(閤著)等,在國內、國外(英國、印度)重要學術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古代印度的地理範圍和印度名稱的由來
二、地理特點及其對曆史發展的影響
三、最早的居民和史前史
四、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章 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一、雅利安人占領印度河、恒河流域
二、國傢的産生
三、種姓製度
四、婆羅門教的形成
五、十六國與亞曆山大入侵
六、經濟發展和階級——種姓關係的變化
七、佛教和耆那教的興起
第三章 孔雀帝國
一、孔雀帝國的建立
二、集權製
三、農業和工商業
四、不發達的奴隸製
五、宗教狀況及砘生帶口度的發展
六、婦女的社會地位
七、古典梵語、宗教文學及雕刻藝術
八、帝國的瓦解
第四章 南北諸王朝割據時期
一、割據局麵的齣現和貴霜帝國的興衰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奴隸製的衰落
三、大乘佛教
四、梵語文學與雕刻藝術
第五章 笈多帝國
一、笈多帝國的建立
二、鬆散的統一
三、工農業的發展及商業的變化
四、封建生産關係的形成
五、婆羅門教轉化成印度教
六、文學藝術的黃金時代
七、笈多帝國的滅亡
第六章 戒日帝國及其後的地區性王國
一、戒日帝國的興衰
二、再度四分五裂
三、封建土地關係的發展
四、經濟活動的地區化趨勢及外貿的衰退
五、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興盛
六、種姓製度的強化
七、寺廟教育、地區語言及文學藝術
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入侵
第七章 德裏蘇丹國時期
一、王朝變遷和徵服戰爭
二、巴曼尼和維閣耶那伽爾
三、德裏蘇丹國的統治體製
四、宗教壓迫
五、土地製度
六、13~15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
七、封建壓迫與人民起義
八、蘇菲派與虔誠運動
九、葡萄牙的侵入
第八章 奠臥兒帝國
一、帝國的建立和領土擴展
二、阿剋巴改革
三、荷蘭、英國、法國殖民主義勢力的侵入
四、16~17世紀封建經濟的繁榮
五、奧朗澤布的反動政策
六、反對莫臥兒統治的起義
七、穆斯林王朝統治在社會方麵帶來的變化
八、兩種文明匯閤下的文學藝術
第九章 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
一、莫臥兒帝國的瓦解
二、英國徵服印度的開始
三、邁索爾和馬拉特聯盟的淪亡
四、附屬國體係的建立
五、信德和旁遮普被徵服
第十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
一、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
二、雙重權力中心:公司統治和議會監督
三、英屬印度行政、司法機構的建立
四、殖民掠奪的帚段
五、正規地稅製的實行
六、殖民政策進入新階段
七、印度轉變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産地
八、思想文化領域的開拓
九、新階段殖民政策的影響
第十一章 民族大起義和英王接管印度
一、早期反英起義
二、資産階級的社會改革和政治運動
三、民族大起義
四、起義的性質和曆史意義
五、英王接管印度後的統治體製和政策變化
第十二章 大工業的齣現和資産階級民族運動的初步發展
一、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産生和初步發展
二、19世紀下半期的工農運動
三、印度國大黨的成立
四、穆斯林啓濛活動及其與國大黨的關係
第十三章 英國殖民剝削加強和1905—1908年民族運動高潮
一、英國資本輸齣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二、反對分割孟加拉
三、抵製運動轉變成民族革命運動
四、穆斯林聯盟的成立及其內部新興力量的齣現
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的發展與動蕩
第十四章 甘地領導權的建立和第一次不閤作運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民族運動的進展
二、甘地領導權的建立
三、1920—1922年的不閤作運動
四、共産主義運動的興起
第十五章 30年代初文明不服從運動和省自治
一、1930—1933年文明不服從運動
二、國大黨內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
三、印共與國大社會黨統一戰綫的建立
四、《1935年印度政府法》和省自治
五、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關係的惡化
六、穆斯林聯盟拉閤爾決議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的經濟政治發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印度經濟的影響
二、戰後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
三、“退齣印度”決議和“八月革命”
四、戰後印度人民反英情緒的高漲和海軍起義
五、英國被迫接受印度獨立的要求
六、濛巴頓方案和印度自治領成立
第十七章 從自治領到共和國成立
一、自治領政權的建立
二、土邦的歸並和全國行政區劃的統一
三、製止教派仇殺
四、發展經濟的初步措施
五、工農運動和印度共産黨、社會黨
六、自治領政府的外交政策
七、憲法的製定,印度成為主權共和國
第十八章 尼赫魯執政時期
一、實施議會民主製
二、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決議
三、馬哈拉諾比斯模式和計劃經濟的實施
四、土地改革和鄉村建設
五、世俗化政策
六、語言邦的建立和官方語言的確定
七、外交政策的麯摺波動
八、主要在野黨的活動
九、國大黨陷於睏境,尼赫魯逝世
第十九章 夏斯特裏執政和英·甘地第一次執政
一、夏斯特裏的短期執政
二、英·甘地繼任總理和1967年大選
三、綠色革命的開始
四、經濟政策的激進化與國大黨的分裂
五、納薩爾巴裏農民武裝鬥爭
六、1971年大選和英·甘地政策的進一步激進化
七、外交政策與第三次印巴戰爭
八、經濟政治形勢惡化
九、宣布實行緊急狀態
十、第六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慘敗
第二十章 人民黨短期執政和英·甘地第二次執政
一、人民黨政府的內外政策
二、英·甘地東山再起
三、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
四、種姓衝突和教派衝突
五、中央一地方矛盾的尖銳化
六、旁遮普問題的白熱化和英·甘地殉難
第二十一章 拉吉夫·甘地執政時期
一、穩定形勢,舉行人民院第八屆選舉
二、緩解旁遮普和阿薩姆危機
三、經濟改革
四、綠色革命的繼續推廣和農業發展
五、廉潔政治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努力
六、外交政策的新發展
七、改革形勢的急轉直下
八、教派主義的新攻勢
九、第九屆大選和拉·甘地政府下颱
第二十二章 全國陣綫短暫執政與國大黨重掌政權
一、全國陣綫政府的建立和主要政策
二、人民黨(社會主義者)的短暫執政
三、國大黨再度掌權:拉奧政府的建立
四、經濟改革的全麵展開
五、中央一地方矛盾的緩解
六、曼達爾委員會建議的實施
七、教派衝突的激化
八、外交政策的全麵調整
九、國大黨再度喪失政權
第二十三章 九十年代後半期以來的印度
一、政府的更迭,聯閤政府格局的經常化
二、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
三、遏製教派主義,維護世俗化原則
四、維護國內安定和反恐鬥爭
五、外交政策:延續和發展
重要譯名對照及索引
大事年錶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七、封建壓迫與人民起義
在印度曆史文獻中,穆斯林編年史傢第一次留下瞭較多關於人民起義的材料,使我們對封建壓迫和人民的反抗有瞭較多的瞭解。
蘇丹和貴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宮廷通常豢養著大量奴隸。菲魯茲沙時有4萬人,部分在國傢作坊做工,部分在宮廷服役。還有大批放鷹人、樂師、舞女等。貴族覲見蘇丹要貢獻厚禮,其中包括貌美女奴和從各地掠奪的稀有珍寶。每次徵服戰爭,將軍們要把獲得的最珍貴的戰利品送到首都,用來裝飾宮廷。宮廷的豪華奢侈令所有來到印度的外國旅行傢感到驚異。大貴族以及小王公在自己的領域內一切都模仿蘇丹宮廷。一些歐洲旅行傢記載,進入省邑和一些小國傢的都城也像進入德裏一樣。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刺激瞭所有封建主的奢望,追求享樂、比闊氣成瞭貴族的時髦風尚。
德裏蘇丹由於麵臨濛古人的不斷入侵和內部藩候與省督的不斷叛亂,始終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在一段時期內,軍餉是用現金支付的,這就極大地增加瞭國庫的負擔。即便後來改用分給軍役田的辦法,浩大的戰費開支也始終是個財政重擔。軍役田分齣得越多,國傢手中掌握的財源就越少。
德裏蘇丹為瞭軍事和政治的需要,新建、擴建瞭好幾座城市。這也是一項很大的開支。所有這一切費用都隻能靠增加稅收,從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身上榨取。然而,由於開支過於浩大,稅收的增加也彌補不瞭財政虧空。穆罕默德·賓·圖格盧剋發行代用幣,結果引發通貨膨脹。投機者大量製造的僞幣充斥市場,銅幣貶值,不啻廢鐵。物價上漲數倍,使城市下層人民濛受重大損失。在進齣口貿易麵臨中斷的情況下,蘇丹不得不下令以金銀換迴銅幣。迴收的銅幣堆積如山,使國庫僅存的金銀又白自流失。國庫近乎一無所有,於是,又隻能通過加徵新捐稅,把所有的損失轉嫁到人民頭上。
各種新捐稅越來越多,人民負擔沉重,民心動亂。圖格盧剋王朝的菲魯茲沙統治時,為瞭安定民心,保證統治秩序的穩定,實行瞭稅製改革,取消瞭24種捐稅,隻徵5種稅,即土地稅、人頭稅、宗教稅、戰利品稅和灌溉稅。這個改革稍微減輕瞭人民負擔,但國庫緊張的問題未能解決。他去世後,這種規定就被拋到一邊。各種苛捐雜稅又猛增起來。
德裏蘇丹各王朝都有人民起義發生。西北地區、恒河與硃木拿河河問地、卡瑙季、瓜遼爾、古吉拉特、奧德、孟加拉和南印度都爆發過起義。起義主要矛頭是反對蘇丹的苛重榨取。“奴隸王朝”時期主要起義有:1259—1260年在旁遮普和拉其普他那東北部爆發的農民起義,領導人是摩爾加。起義武裝劫奪德裏軍隊的軍需輜重,威脅德裏。1265年,德裏附近爆發農民起義,切斷瞭德裏與外界的交通綫,德裏不得不緊閉城門。這兩次起義都被軍隊鎮壓。
卡爾吉王朝主要的起義發生在1301年5月阿拉一烏德一丁齣徵蘭坦波爾時。當時,人民非常窮睏,反對加捐加稅,而警察實行高壓,逼得人民鋌而走險。德裏的貧民在下級軍官哈吉·毛拉領導下,殺死警察總監,砸開監獄釋放囚犯,占領國庫,把金坦卡分發給貧民。起義者把一位賽義德立為國王,控製德裏整整7天。後被貴族的武裝力量鎮壓,哈吉·毛拉被殺。
圖格盧剋王朝的主要起義,是1327—1330年在恒河與硃木拿河河間地區接連不斷發生的農民起義,主要是由穆罕默德·賓·圖格盧剋提高地稅引起。河問地的租稅增加瞭一二十倍,王室官員又乘機巧立稅目,苛刻勒索,因此使農民元氣大喪,貧睏不堪。四麵八方都有農民造反。14世紀末,伊塔瓦、阿利加爾、科爾、坎爾皮、卡瑙季都有農民起義發生。蘇丹納西爾一烏德一丁不得不親自率領軍隊鎮壓。
賽義德王朝的突齣事件,是西北地區由賈斯臘特·科卡爾領導的科卡爾族農民起義,蘇丹穆伊茲一烏德一丁·穆巴拉剋親自前往鎮壓。旁遮普的巴廷達等地也爆發瞭農民起義。1420—1424年蘇丹前去鎮壓,農民逃入叢林,進行遊擊戰,隻是過瞭很長時期纔被鎮壓。
洛蒂王朝時,1465—1470年問尼姆薩爾的農民起義,斷斷續續,時起時伏。1490年江普爾農民起義,參加者有10萬人之多。1492—1493年,今北方邦東部地區農民在硃加領導下起義,處死瞭德裏委派的令人憎恨的卡臘總督。
……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國彆史係列:印度史(修訂本)”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展示深度和專業性,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為人工智能生成痕跡的措辭。 --- 《大航海時代的東方迷霧: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商業帝國構建與文化衝突(1500-1750)》 導論:地理大發現背景下的戰略轉嚮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六世紀初,歐洲航海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後,葡萄牙王國如何將目光投嚮東方,並以印度洋為中心,建立其龐大而脆弱的商業帝國。在這一時期,印度次大陸不僅是香料、紡織品和珍貴礦産的源頭,更是連接非洲東岸與東南亞貿易網絡的關鍵樞紐。本書聚焦於葡萄牙的早期殖民策略,重點考察其如何利用軍事優勢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在印度西海岸,尤其是在果阿(Goa)建立起穩固的據點,並逐步將觸角延伸至更廣闊的海洋貿易體係中。我們著重探討,這次擴張並非簡單的貿易往來,而是伴隨著深刻的文化、宗教與政治衝擊的復雜過程。 第一部分:果阿的建立與“藍水政策”的實施 葡萄牙人抵達印度,並非以陸地徵服為首要目標,而是緻力於控製海上要道。阿爾布剋爾剋(Afonso de Albuquerque)在果阿的成功占領,標誌著葡萄牙“Estado da Índia”(印度國)的正式確立。果阿迅速被塑造成一個集軍事要塞、宗教裁判所和行政中心於一體的殖民實體。 本書詳細分析瞭葡萄牙“Cartaz”(許可證製度)的運作機製。這是一種強製性的貿易許可係統,葡萄牙人憑藉其在關鍵港口和海峽(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的軍事存在,要求所有懸掛其旗幟或在特定區域航行的船隻必須購買許可證,否則將麵臨船隻和貨物的沒收。這種製度有效地打破瞭原有印度洋的自由貿易平衡,迫使地方貿易商臣服於裏斯本的財政控製之下。我們考察瞭這一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何與地方政權、阿拉伯商人以及後來的荷蘭和英國勢力産生激烈摩擦。 第二部分:宗教、社會與法律的移植與衝突 葡萄牙在印度的統治,其驅動力不僅是經濟利益,強烈的宗教使命感同樣根深蒂固。本書探討瞭天主教傳教士群體,特彆是耶穌會士,在印度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他們不僅是信仰的傳播者,也是殖民地行政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點分析瞭果阿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 of Goa)的設立及其對當地社會結構造成的深遠影響。裁判所的建立,旨在規範和強製皈依,並對異教徒和異端(包括皈依後的本土基督徒)施加嚴厲的法律製裁。我們通過對一手史料,如教區記錄和審判檔案的研究,揭示瞭本土文化在麵對西方宗教壓力時的抵抗、適應與妥協。這種強硬的宗教政策,雖然鞏固瞭葡萄牙在果阿的文化認同,卻也成為其在廣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地區推行影響力的巨大障礙。 第三部分:貿易網絡的重構與本土的反應 葡萄牙帝國的商業網絡是分散且高度依賴於關鍵節點的。本書詳細考察瞭其在印度西海岸的若乾重要貿易站,如第烏(Diu)、達曼(Daman)以及南部的科欽(Cochin)。這些據點構成瞭葡萄牙香料、鬍椒和棉布貿易的核心支撐。 然而,印度本土的反應並非被動接受。我們深入分析瞭當地穆斯林、馬拉地人以及後來的莫臥兒帝國對葡萄牙霸權的抵製與反製。例如,卡利卡特(Calicut)的紮莫林(Zamorin)如何組織本土艦隊進行遊擊式抵抗,以及莫臥兒帝國在十六世紀末期,特彆是奧朗則布時期,如何試圖收迴對戰略港口的控製權。這些本土力量的覺醒,是理解葡萄牙勢力在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衰退的關鍵因素。 第四部分:權力結構的侵蝕與衰落的序麯 十七世紀的歐洲局勢變化,對葡萄牙在印度的地位構成瞭緻命威脅。本書詳述瞭荷蘭(VOC)和英國(EIC)東印度公司的崛起,它們不僅在貿易技術上超越瞭葡萄牙,更重要的是,它們具備瞭更強大的國傢財政支持和更靈活的商業策略。 葡萄牙的衰落,並非因其軍事力量的徹底瓦解,而是其過度依賴的“許可證製度”在麵對更具競爭力的對手時,顯得效率低下且腐敗叢生。同時,歐洲的戰爭,特彆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分散瞭裏斯本對東方殖民地的關注和資源投入。本書的最後部分,旨在描繪葡萄牙勢力如何從印度洋的主導者,逐漸退縮為沿海的幾個孤立據點,為後來的英國主導地位奠定瞭基礎。 結論:遺産與影響 《大航海時代的東方迷霧》最終總結瞭葡萄牙人在印度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所留下的復雜遺産。這種遺産既包括瞭果阿獨特的歐亞融閤文化和建築風格,也包括瞭印度洋貿易體係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歐洲殖民主義在東方留下的最初且深刻的製度性烙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視角,審視早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地緣政治實體如何在陌生的東方大陸上,描繪齣其短暫而光芒四射的商業與信仰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