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史系列:印度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印度史(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承节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史
  • 国别史
  • 历史
  • 亚洲史
  • 修订本
  • 文化
  • 文明
  • 社会
  • 政治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7835
版次:2
商品编码:114109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别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生
  《印度史(修订本)》是人民出版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印度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此次修订,订正了原书中的个别错误,重新了第二十二章“全国阵线短暂执政与国大党重新掌权”,增写了第二十三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印度”。印度是与中国有着类似苦难经历和奋斗历程的民族,是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国临邦。她曾经是唐僧师徒心中的圣地,是一个东方古老文明的殿堂,是五光十色的东方神秘国度,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她的历史有看头有嚼头。

内容简介

  《国别史系列:印度史(修订本)》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印度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此次修订,订正了原书中的个别错误,重新了第二十二章“全国阵线短暂执政与国大党重新掌权”,增写了第二十三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印度”。

作者简介

  林承节,1936年生,安徽省金寨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印度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纲》、《印度近现代史》、《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独立后的印度史》、《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编)、《中印人民友好关系史,185l—1949》、《殖民主义史‘南亚卷》(主编)、《世界近代史》(合著)等,在国内、国外(英国、印度)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和印度名称的由来
二、地理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最早的居民和史前史
四、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章 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一、雅利安人占领印度河、恒河流域
二、国家的产生
三、种姓制度
四、婆罗门教的形成
五、十六国与亚历山大入侵
六、经济发展和阶级——种姓关系的变化
七、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第三章 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建立
二、集权制
三、农业和工商业
四、不发达的奴隶制
五、宗教状况及砘生带口度的发展
六、妇女的社会地位
七、古典梵语、宗教文学及雕刻艺术
八、帝国的瓦解

第四章 南北诸王朝割据时期
一、割据局面的出现和贵霜帝国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的衰落
三、大乘佛教
四、梵语文学与雕刻艺术

第五章 笈多帝国
一、笈多帝国的建立
二、松散的统一
三、工农业的发展及商业的变化
四、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五、婆罗门教转化成印度教
六、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七、笈多帝国的灭亡

第六章 戒日帝国及其后的地区性王国
一、戒日帝国的兴衰
二、再度四分五裂
三、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
四、经济活动的地区化趋势及外贸的衰退
五、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
六、种姓制度的强化
七、寺庙教育、地区语言及文学艺术
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入侵

第七章 德里苏丹国时期
一、王朝变迁和征服战争
二、巴曼尼和维阁耶那伽尔
三、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体制
四、宗教压迫
五、土地制度
六、13~15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封建压迫与人民起义
八、苏菲派与虔诚运动
九、葡萄牙的侵入

第八章 奠卧儿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和领土扩展
二、阿克巴改革
三、荷兰、英国、法国殖民主义势力的侵入
四、16~17世纪封建经济的繁荣
五、奥朗泽布的反动政策
六、反对莫卧儿统治的起义
七、穆斯林王朝统治在社会方面带来的变化
八、两种文明汇合下的文学艺术

第九章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一、莫卧儿帝国的瓦解
二、英国征服印度的开始
三、迈索尔和马拉特联盟的沦亡
四、附属国体系的建立
五、信德和旁遮普被征服

第十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
一、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
二、双重权力中心:公司统治和议会监督
三、英属印度行政、司法机构的建立
四、殖民掠夺的帚段
五、正规地税制的实行
六、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
七、印度转变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八、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拓
九、新阶段殖民政策的影响

第十一章 民族大起义和英王接管印度
一、早期反英起义
二、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
三、民族大起义
四、起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五、英王接管印度后的统治体制和政策变化

第十二章 大工业的出现和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初步发展
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工农运动
三、印度国大党的成立
四、穆斯林启蒙活动及其与国大党的关系

第十三章 英国殖民剥削加强和1905—1908年民族运动高潮
一、英国资本输出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二、反对分割孟加拉
三、抵制运动转变成民族革命运动
四、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及其内部新兴力量的出现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与动荡

第十四章 甘地领导权的建立和第一次不合作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民族运动的进展
二、甘地领导权的建立
三、1920—1922年的不合作运动
四、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十五章 30年代初文明不服从运动和省自治
一、1930—1933年文明不服从运动
二、国大党内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三、印共与国大社会党统一战线的建立
四、《1935年印度政府法》和省自治
五、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关系的恶化
六、穆斯林联盟拉合尔决议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的经济政治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二、战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退出印度”决议和“八月革命”
四、战后印度人民反英情绪的高涨和海军起义
五、英国被迫接受印度独立的要求
六、蒙巴顿方案和印度自治领成立

第十七章 从自治领到共和国成立
一、自治领政权的建立
二、土邦的归并和全国行政区划的统一
三、制止教派仇杀
四、发展经济的初步措施
五、工农运动和印度共产党、社会党
六、自治领政府的外交政策
七、宪法的制定,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

第十八章 尼赫鲁执政时期
一、实施议会民主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
三、马哈拉诺比斯模式和计划经济的实施
四、土地改革和乡村建设
五、世俗化政策
六、语言邦的建立和官方语言的确定
七、外交政策的曲折波动
八、主要在野党的活动
九、国大党陷于困境,尼赫鲁逝世

第十九章 夏斯特里执政和英·甘地第一次执政
一、夏斯特里的短期执政
二、英·甘地继任总理和1967年大选
三、绿色革命的开始
四、经济政策的激进化与国大党的分裂
五、纳萨尔巴里农民武装斗争
六、1971年大选和英·甘地政策的进一步激进化
七、外交政策与第三次印巴战争
八、经济政治形势恶化
九、宣布实行紧急状态
十、第六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惨败

第二十章 人民党短期执政和英·甘地第二次执政
一、人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二、英·甘地东山再起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四、种姓冲突和教派冲突
五、中央一地方矛盾的尖锐化
六、旁遮普问题的白热化和英·甘地殉难

第二十一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
一、稳定形势,举行人民院第八届选举
二、缓解旁遮普和阿萨姆危机
三、经济改革
四、绿色革命的继续推广和农业发展
五、廉洁政治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努力
六、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七、改革形势的急转直下
八、教派主义的新攻势
九、第九届大选和拉·甘地政府下台

第二十二章 全国阵线短暂执政与国大党重掌政权
一、全国阵线政府的建立和主要政策
二、人民党(社会主义者)的短暂执政
三、国大党再度掌权:拉奥政府的建立
四、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五、中央一地方矛盾的缓解
六、曼达尔委员会建议的实施
七、教派冲突的激化
八、外交政策的全面调整
九、国大党再度丧失政权

第二十三章 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的印度
一、政府的更迭,联合政府格局的经常化
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遏制教派主义,维护世俗化原则
四、维护国内安定和反恐斗争
五、外交政策:延续和发展

重要译名对照及索引
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七、封建压迫与人民起义
  在印度历史文献中,穆斯林编年史家第一次留下了较多关于人民起义的材料,使我们对封建压迫和人民的反抗有了较多的了解。
  苏丹和贵族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宫廷通常豢养着大量奴隶。菲鲁兹沙时有4万人,部分在国家作坊做工,部分在宫廷服役。还有大批放鹰人、乐师、舞女等。贵族觐见苏丹要贡献厚礼,其中包括貌美女奴和从各地掠夺的稀有珍宝。每次征服战争,将军们要把获得的最珍贵的战利品送到首都,用来装饰宫廷。宫廷的豪华奢侈令所有来到印度的外国旅行家感到惊异。大贵族以及小王公在自己的领域内一切都模仿苏丹宫廷。一些欧洲旅行家记载,进入省邑和一些小国家的都城也像进入德里一样。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刺激了所有封建主的奢望,追求享乐、比阔气成了贵族的时髦风尚。
  德里苏丹由于面临蒙古人的不断入侵和内部藩候与省督的不断叛乱,始终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在一段时期内,军饷是用现金支付的,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国库的负担。即便后来改用分给军役田的办法,浩大的战费开支也始终是个财政重担。军役田分出得越多,国家手中掌握的财源就越少。
  德里苏丹为了军事和政治的需要,新建、扩建了好几座城市。这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所有这一切费用都只能靠增加税收,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身上榨取。然而,由于开支过于浩大,税收的增加也弥补不了财政亏空。穆罕默德·宾·图格卢克发行代用币,结果引发通货膨胀。投机者大量制造的伪币充斥市场,铜币贬值,不啻废铁。物价上涨数倍,使城市下层人民蒙受重大损失。在进出口贸易面临中断的情况下,苏丹不得不下令以金银换回铜币。回收的铜币堆积如山,使国库仅存的金银又白自流失。国库近乎一无所有,于是,又只能通过加征新捐税,把所有的损失转嫁到人民头上。
  各种新捐税越来越多,人民负担沉重,民心动乱。图格卢克王朝的菲鲁兹沙统治时,为了安定民心,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实行了税制改革,取消了24种捐税,只征5种税,即土地税、人头税、宗教税、战利品税和灌溉税。这个改革稍微减轻了人民负担,但国库紧张的问题未能解决。他去世后,这种规定就被抛到一边。各种苛捐杂税又猛增起来。
  德里苏丹各王朝都有人民起义发生。西北地区、恒河与朱木拿河河问地、卡瑙季、瓜辽尔、古吉拉特、奥德、孟加拉和南印度都爆发过起义。起义主要矛头是反对苏丹的苛重榨取。“奴隶王朝”时期主要起义有:1259—1260年在旁遮普和拉其普他那东北部爆发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摩尔加。起义武装劫夺德里军队的军需辎重,威胁德里。1265年,德里附近爆发农民起义,切断了德里与外界的交通线,德里不得不紧闭城门。这两次起义都被军队镇压。
  卡尔吉王朝主要的起义发生在1301年5月阿拉一乌德一丁出征兰坦波尔时。当时,人民非常穷困,反对加捐加税,而警察实行高压,逼得人民铤而走险。德里的贫民在下级军官哈吉·毛拉领导下,杀死警察总监,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占领国库,把金坦卡分发给贫民。起义者把一位赛义德立为国王,控制德里整整7天。后被贵族的武装力量镇压,哈吉·毛拉被杀。
  图格卢克王朝的主要起义,是1327—1330年在恒河与朱木拿河河间地区接连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主要是由穆罕默德·宾·图格卢克提高地税引起。河问地的租税增加了一二十倍,王室官员又乘机巧立税目,苛刻勒索,因此使农民元气大丧,贫困不堪。四面八方都有农民造反。14世纪末,伊塔瓦、阿利加尔、科尔、坎尔皮、卡瑙季都有农民起义发生。苏丹纳西尔一乌德一丁不得不亲自率领军队镇压。
  赛义德王朝的突出事件,是西北地区由贾斯腊特·科卡尔领导的科卡尔族农民起义,苏丹穆伊兹一乌德一丁·穆巴拉克亲自前往镇压。旁遮普的巴廷达等地也爆发了农民起义。1420—1424年苏丹前去镇压,农民逃入丛林,进行游击战,只是过了很长时期才被镇压。
  洛蒂王朝时,1465—1470年问尼姆萨尔的农民起义,断断续续,时起时伏。1490年江普尔农民起义,参加者有10万人之多。1492—1493年,今北方邦东部地区农民在朱加领导下起义,处死了德里委派的令人憎恨的卡腊总督。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国别史系列:印度史(修订本)”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展示深度和专业性,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为人工智能生成痕迹的措辞。 --- 《大航海时代的东方迷雾: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商业帝国构建与文化冲突(1500-1750)》 导论: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的战略转向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六世纪初,欧洲航海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葡萄牙王国如何将目光投向东方,并以印度洋为中心,建立其庞大而脆弱的商业帝国。在这一时期,印度次大陆不仅是香料、纺织品和珍贵矿产的源头,更是连接非洲东岸与东南亚贸易网络的关键枢纽。本书聚焦于葡萄牙的早期殖民策略,重点考察其如何利用军事优势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印度西海岸,尤其是在果阿(Goa)建立起稳固的据点,并逐步将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海洋贸易体系中。我们着重探讨,这次扩张并非简单的贸易往来,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文化、宗教与政治冲击的复杂过程。 第一部分:果阿的建立与“蓝水政策”的实施 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并非以陆地征服为首要目标,而是致力于控制海上要道。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在果阿的成功占领,标志着葡萄牙“Estado da Índia”(印度国)的正式确立。果阿迅速被塑造成一个集军事要塞、宗教裁判所和行政中心于一体的殖民实体。 本书详细分析了葡萄牙“Cartaz”(许可证制度)的运作机制。这是一种强制性的贸易许可系统,葡萄牙人凭借其在关键港口和海峡(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的军事存在,要求所有悬挂其旗帜或在特定区域航行的船只必须购买许可证,否则将面临船只和货物的没收。这种制度有效地打破了原有印度洋的自由贸易平衡,迫使地方贸易商臣服于里斯本的财政控制之下。我们考察了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何与地方政权、阿拉伯商人以及后来的荷兰和英国势力产生激烈摩擦。 第二部分:宗教、社会与法律的移植与冲突 葡萄牙在印度的统治,其驱动力不仅是经济利益,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同样根深蒂固。本书探讨了天主教传教士群体,特别是耶稣会士,在印度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信仰的传播者,也是殖民地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分析了果阿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 of Goa)的设立及其对当地社会结构造成的深远影响。裁判所的建立,旨在规范和强制皈依,并对异教徒和异端(包括皈依后的本土基督徒)施加严厉的法律制裁。我们通过对一手史料,如教区记录和审判档案的研究,揭示了本土文化在面对西方宗教压力时的抵抗、适应与妥协。这种强硬的宗教政策,虽然巩固了葡萄牙在果阿的文化认同,却也成为其在广大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地区推行影响力的巨大障碍。 第三部分:贸易网络的重构与本土的反应 葡萄牙帝国的商业网络是分散且高度依赖于关键节点的。本书详细考察了其在印度西海岸的若干重要贸易站,如第乌(Diu)、达曼(Daman)以及南部的科钦(Cochin)。这些据点构成了葡萄牙香料、胡椒和棉布贸易的核心支撑。 然而,印度本土的反应并非被动接受。我们深入分析了当地穆斯林、马拉地人以及后来的莫卧儿帝国对葡萄牙霸权的抵制与反制。例如,卡利卡特(Calicut)的扎莫林(Zamorin)如何组织本土舰队进行游击式抵抗,以及莫卧儿帝国在十六世纪末期,特别是奥朗则布时期,如何试图收回对战略港口的控制权。这些本土力量的觉醒,是理解葡萄牙势力在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衰退的关键因素。 第四部分:权力结构的侵蚀与衰落的序曲 十七世纪的欧洲局势变化,对葡萄牙在印度的地位构成了致命威胁。本书详述了荷兰(VOC)和英国(EIC)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它们不仅在贸易技术上超越了葡萄牙,更重要的是,它们具备了更强大的国家财政支持和更灵活的商业策略。 葡萄牙的衰落,并非因其军事力量的彻底瓦解,而是其过度依赖的“许可证制度”在面对更具竞争力的对手时,显得效率低下且腐败丛生。同时,欧洲的战争,特别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分散了里斯本对东方殖民地的关注和资源投入。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描绘葡萄牙势力如何从印度洋的主导者,逐渐退缩为沿海的几个孤立据点,为后来的英国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结论:遗产与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东方迷雾》最终总结了葡萄牙人在印度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所留下的复杂遗产。这种遗产既包括了果阿独特的欧亚融合文化和建筑风格,也包括了印度洋贸易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欧洲殖民主义在东方留下的最初且深刻的制度性烙印。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早期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如何在陌生的东方大陆上,描绘出其短暂而光芒四射的商业与信仰蓝图。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印度多元性问题上的视角和平衡感。印度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斑斓的马赛克之一,它融合了无数种语言、宗教、种姓和社会结构。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用单一的框架去硬性套牢所有现象,而是展示了其内部的张力与共存。作者在论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运作机制时,明显做到了持平克制,避免了过度褒扬或简单批判的倾向。例如,在探讨不同王朝更迭背后的经济动因和底层民众生活变化时,观察角度非常全面,既考虑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构建,也兼顾了基层的社会现实。这种尊重历史复杂性的态度,使得全书读起来让人信服,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问题的多面性,这对于理解一个如此深厚的文明体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且富有张力,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和年代,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它不像有些史书那样板着脸孔宣讲教条,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读到一些关键的文化冲突和宗教演变时,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张力让人几乎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将“人”置于历史洪流中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时,作者的分析也深入浅出,即便是对印度历史初窥门径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点,不会感到迷失在繁复的人名和派系之中。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翻过一章,都仿佛完成了又一次对那个古老国度的深度探索。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和参考文献的选取做得非常出色,这直接反映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和广博的文献阅读量。在一些关键的史料解读部分,作者会谨慎地引用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进一步探索的路径。我注意到,即便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作者也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引文支持,而不是空泛地下结论。这本著作在学术规范上是无可挑剔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大众可读性的同时,坚守了历史研究的深度要求。每当我对某个历史细节产生疑问时,翻到底部的脚注或尾注,总能找到指向更权威、更原始资料的线索,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无疑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体现了一种清晰的逻辑主线,它成功地在时间轴的推进中,构建起了一个结构完整的历史图景。从早期的文明源头追溯,到关键的帝国时代,再到近代的殖民影响与独立建国,乃至现代的发展脉络,作者始终把握着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很少出现为了追求叙事流畅而牺牲关键环节重要性的情况。我发现,作者在每一大段落的收尾处,都会有一个精妙的总结,既回顾了已发生的事情,又为下一阶段的叙事埋下伏笔,这种结构设计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设计精良的山峰,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视野也随着高度的提升而不断开阔。这种对整体结构的高效控制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住印度历史这条漫长河流的走向和支流,避免了陷入细节的泥潭而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厚实的纸张,手感温润而沉稳,色彩搭配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精致。尤其是封面的字体选择,那种略带苍劲又不失清晰的笔触,仿佛是在向读者诉说着跨越千年的印度文明的起伏跌宕。内页的纸质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部篇幅宏大的历史著作来说至关重要。装帧细节的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缝线扎实,即便频繁翻阅,也显得非常牢固。可以说,仅仅是捧起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感和知识的重量感,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前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对书籍本体品质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质感,让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国内有关印度历史的书籍不少,这是比较好的一本,值得推荐。

评分

谢谢

评分

很好看,已经看了好几章了

评分

谢谢

评分

林承节,1936年生,安徽省金寨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印度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纲》、《印度近现代史》、《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独立后的印度史》、《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编)、《中印人民友好关系史,185l—1949》、《殖民主义史‘南亚卷》(主编)、《世界近代史》(合著)等,在国内、国外(英国、印度)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图书,真是物超所值呀!

评分

o k

评分

太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