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榮,男,1948年生於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曆史係畢業,曾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顔料和傳統色釉的研究實驗工作,1979年調入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1976年在《文物》雜誌發錶第一篇論文《漫談我國古代的花釉工藝》,至今發錶論文近百篇,齣版專著有《中國的陶瓷》《中國陶瓷》《民間陶瓷》《龍與中國文化》《顔色釉》《古陶瓷鑒識》《顔色釉陶瓷的鑒賞和鑒定》《龍之源》《帝國餘暉》。
《明清瓷器鑒定》
耿寶昌著,紫禁城齣版社1993年第一版。此書是耿寶昌先生1981年5月在南京陶瓷鑒定學習班上的講稿,幾經修訂補充後正式齣版。耿寶昌先生從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積纍數十年經驗,辨彆真僞,頗有獨到之處。該書對景德鎮窯明清瓷器造型分析十分詳盡,頗有參考價值。
《中國齣土瓷器全集》
科學齣版社2008年齣版,全書共16捲,收集全罔博物館有確切齣土地點記錄的瓷器,來源可靠,時代準確,說明文字對其瓷器有不同時代看法的也兼容並蓄,一一作瞭說明,治學非常嚴謹。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者珍品大係》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全書共60捲,關於陶瓷的有11捲,可參閱。
2、識窯口
識彆窯口即判定陶瓷的産地,其要領是把握陶瓷的工藝特徵,胎、釉及修坯和燒成等,不同的産地均有各自的特徵。如耀州窯係産品,同是青釉刻、印花産品,但陝西耀州窯底足露胎處均有褐色鐵斑,河南地區産品則均為灰白胎;廣西容縣、滕縣窯産品青釉則為銅綠。再如鈞窯係産品,山西渾源窯的紅斑在碗內多為對稱的蔔字形,其他窯口的紅斑則不規則,而浙江鐵J占窯則胎薄堅硬,與其他窯口的疏鬆的灰白胎有明顯區彆。還有明、清時的宜鈞和廣鈞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區分,但宜興窯做工精細,胎質細膩。
總之,把握各窯口的工藝特徵,是分辨窯口的關鍵所在。這方麵的參考書目主要是各地區專業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報告,如耀州窯、磁州窯、長沙窯、漳州窯、德化窯、建窯、龍泉窯及南宋官窯,均有正式的發掘報告齣版,其資料翔實,可資參考。另有幾本圖錄介紹如下:
《中國古窯址瓷片展覽》
該書是故宮博物院精選曆年調查古窯址資料,包括13個省44個縣(市),時代上迄東漢、下迄元代的500件展品的圖錄,先後去英國、日本和中國香港展齣,有英文版、日文版和中國香港版三種,是研究、鑒定元以前瓷器窯口的重要資料。尤其是2l世紀50年代采集到的瓷片資料,許多窯址未經正式發掘,便E蕩然無存。
………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熱愛收藏的民族。我國曆史上有過多次收藏熱,概括起來大約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日寸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民國日寸期;第五次則是當今盛世。收藏對於我們來說,已不僅僅再是撿便宜的快樂、擁有財富的快樂,它還能帶給我們藝術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收藏,儼然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收藏是一種樂趣,但收藏更是一門學問。收藏需要量力而行,收藏需要戒除貪婪,收藏不能輕信故事。然而,收藏最重要的是知識儲備。鑒於此,姚澤民工作室聯閤中國財富齣版社編輯齣版瞭這套“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叢書。當前收藏鑒賞叢書層齣不窮,可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因此,我們這套叢書在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權威性”,目的就是想幫廣大收藏愛好者擦亮慧眼,提供最直接、最實在的幫助。這套叢書的作者,均是目前活躍在收藏鑒定界的權威專傢,均是中央電視《鑒寶》。一槌定音j等電視欄目所請的鑒寶專傢。他們不僅是收藏傢、鑒賞傢,更是研究員和學者教授,其著述通俗易懂而又邏輯縝密。不管你是初涉收藏愛好者,還是資深收藏傢.都能從這套叢書中汲取知識營養,從而使自己真正享受到收藏的樂趣。
《楊靜榮講古陶瓷》的作者楊靜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陶瓷研究專傢,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北京逸仙專修學院(原中國大學j教授、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技術總監、《寶藏》雜誌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颱《尋寶》《一槌定音》鑒寶專傢。
本書對古陶瓷主要品類的鑒定作3深入淺齣的剖析和論證,並且兼顧對民國以來陶瓷發展史的梳理,信息量很豐富。由於本書的作者曾在某陶瓷研究所從事仿古陶瓷的研究工作,後又在故宮博物院從事鑒定研究工作長達30餘年,故其實戰經驗非常豐富,而權威性更是不言而喻。相信本書的齣版。對於古陶瓷收藏愛好者、研究者均有極大的幫助。
姚澤民工作室
2013年10月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安排得極具邏輯性,完全遵循瞭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它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把所有信息一股腦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鑒賞要點拆分成若乾個清晰的模塊。從基礎的胎釉特點入手,逐步深入到紋飾的演變、款識的辨識,再到不同窯口的風格差異,脈絡清晰得像一張精細的地圖。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劃分上把握得非常精準,總能在關鍵的轉摺點上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住時代背景對器物美學的影響。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使得即便是跨越瞭數百年曆史的器物對比,也能做到條理分明,不至於讓初學者在浩瀚的瓷器海洋中迷失方嚮。閱讀體驗的順暢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種精心設計的編排。
評分從實操層麵來看,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書中對於如何“上手看”的指導非常具體到位,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空泛。它詳細描述瞭在光綫下觀察釉麵光澤的方法,如何通過觸摸底足感受胎土的粗糙度與細膩度,甚至連不同年代的“上手感”差異都有細緻的文字描述。這些都是需要多年經驗積纍纔能總結齣來的“秘訣”,但作者卻毫不保留地分享瞭齣來。這種注重實踐操作的細節描寫,對於想要自己動手鑒定或者收藏的朋友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最直接、最寶貴的“工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東西的“眼睛”都被打開瞭,學會瞭用一種更專業、更審慎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件接觸到的古舊器物,它的指導性強到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對照。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器物本身形態和工藝的描述上,更著重於挖掘隱藏在這些冰冷器物背後的社會文化信息,真正做到瞭“見物知人,見物知史”。作者在介紹一件器物時,總能旁徵博引,將當時的政治氣候、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傾嚮,乃至於民間的生活習俗都串聯起來進行解讀。比如,談到某種特定的青花紋飾時,他會引申到當時的貿易路綫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下子就把一個孤立的物件拉迴到一個宏大且鮮活的曆史場景中。這種“大曆史觀”的介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讓鑒賞不再是簡單的技術活,而成為瞭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探秘過程。它教給我們的,是如何透過錶象去洞察隱藏在曆史塵埃下的文化脈絡。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太有親和力瞭,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枯燥、高冷的印象。作者的敘述方式,就像是拉著你坐在一個溫暖的茶室裏,由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娓娓道來,語氣裏充滿瞭對藏品的珍視和對曆史的敬畏。他很少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需要用到,也會立刻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生活化的語言加以解釋,讓人讀起來毫無壓力,仿佛每一個復雜的鑒賞點都能被輕鬆地“消化”吸收。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極大地降低瞭普通愛好者進入這個領域的門檻。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講述某個特定朝代器物特點時,眼中閃爍的光芒,那種由衷的熱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任何書本理論都無法替代的。它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是在“引導”你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觀察和判斷的思維路徑,非常高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的古樸感撲麵而來,仿佛一伸手就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封麵那種深沉的色調搭配著精緻的燙金字體,透露齣一種內斂的厚重感,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充滿瞭敬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觸感溫潤,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文物圖片,色彩還原度非常到位,細節的紋理和光影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沒有專業知識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些器物的精美絕倫和曆史滄桑。這樣的用心程度,絕對不是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普及讀物可以比擬的。光是翻閱的過程,就成瞭一種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這本身就是對閱讀體驗極大的加成。可以看齣,齣版方在物料成本上是下瞭真功夫的,這對於一本嚴肅的鑒賞類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決定瞭讀者能否沉浸式地去欣賞那些微小的工藝痕跡和時代特徵。
評分還不錯 幫彆人買的
評分…………………
評分還不錯 幫彆人買的
評分喜歡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喜歡
評分還不錯 幫彆人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