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最好的自己

遇到最好的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梦溪 著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个人提升
  • 心理学
  • 人生感悟
  • 积极心理
  • 情绪管理
  • 幸福生活
  • 自我认知
  • 励志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858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3610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很棒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海报: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研究表明,潜意识才是引起人们出现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因为意识引起的问题,你是可以通过控制自己摆平的,而诡秘的潜意识如果出了问题,却会超出你的掌控范围,立马陷你于水火中。
  选取了弗洛伊德研究的一些日常心理小问题、一些重口味心理疾病以及我们常有的消极情绪等,详细阐述了弗洛伊德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挖掘出这些心理现象背后潜藏的原因,并给出了实用、有效的建议。旨在帮助读者朋友们调节、完善自己的心理,积聚正能量,无畏面对人生。

作者简介

  毛梦溪,男,湖南祁阳人。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副秘书长、世侨会文化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昌平区文联名誉副主席。出版有《无语也夕阳》《雨过琴书》《烟雨风衣》等作品集9部。

目录

第1章 挖出心灵底层的巨大“冰山”,认识潜意识理论
1.揭秘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 …………………………………… 3
2.催眠的出现,揭示了潜意识的存在 ……………………………… 7
3.形成潜意识的根本原因是压抑的存在 ……………………………11
4.潜意识就是潜伏状态下的意识 ……………………………………15
5.了解潜意识对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影响 …………………………19
6.潜意识,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 ……………………………………23
7.透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来探索人的本质 ……………………27


第2章 运用潜意识的力量,重塑优秀的自己
1.激发潜能的绝密武器: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 ……………………33
2.将你的潜意识转化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37
3.从你的潜意识中可以寻找到勇气 …………………………………41
4.培养潜意识,冲向正面思维 ………………………………………44
5.你为什么不行?从潜意识中获取自信 ……………………………48
6.借助潜意识的力量,克服精神压力 ………………………………53
7.不知道如何决定大事时,问问潜意识 ……………………………57
第3章 掌握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1.否认:否定那些令你不快的事实 …………………………………63
2.移置:把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 ………………………………67
3.投射:将自身不快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71
4.文饰:通过合理化解释来脱离压力 ………………………………75
5.补偿:以另一种行为取代无法达成的某种行为 …………………80
6.反向:通过表达感情的对立面来对抗焦虑 ………………………84
7.固定:用止步不前来预防即将面临的恐惧 ………………………88
8.倒退:让一切回到起点的保护机制 ………………………………92
9.升华: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 …………………………96


第4章 解读生活中错误蕴藏的潜意识,不断完善自己
1.字、词的遗忘,不只是影响学习这么简单 …………………… 103
2.遗忘印象及决心,都是心理在作祟 …………………………… 107
3.说错话是怎样发生的 …………………………………………… 111
4.挖掘读误和笔误背后的秘密 …………………………………… 116
5.错放东西,真的只是小问题吗 ………………………………… 120
6.找到童年那些被遮蔽的记忆,发现人生的秘密 ……………… 124
7.揭秘“偶然行为”下的真相 …………………………………… 128
8.幻想,不过是潜意识在活动 …………………………………… 132
9.破除迷信,先挖掘出其心理根源 ……………………………… 137


第5章 走进弗洛伊德的诊所,轻松解读重口味心理
1.不只俄狄浦斯才有“恋母情结” ……………………………… 143
2.借着疾病“谋福利”——歇斯底里 …………………………… 147
3.就是喜欢她的丝袜——恋物癖 ………………………………… 151
4.真的好害怕啊——恐惧 ………………………………………… 154
5.死了就解脱了吗——关于自杀 ………………………………… 158
6.这么多“伪娘”——性别认同障碍 …………………………… 162
7.咦!真变态——露阴癖 ………………………………………… 166
8.无法控制住自己——强迫症 …………………………………… 169
9.留心身边的“怪人”——人格障碍 …………………………… 174


第6章 对抗消极情绪,潜意识是最大的帮手
1.整天都是疑神疑鬼的——神经过敏 …………………………… 181
2.好紧张、好担心啊——焦虑 …………………………………… 186
3.抑制正能量的情绪——生气 …………………………………… 191
4.心口像是压了块石头——压抑 ………………………………… 195
5.不行的!我不敢去——自卑 …………………………………… 199
6.我就是只爱我自己——自恋 …………………………………… 203
7.难以散去的心灵阴霾——抑郁 ………………………………… 207
8.总有一种淡淡的痛——哀伤 …………………………………… 211

……
第7章 进入弗洛伊德的梦境,揭开关于梦的秘密
参考文献 …………………………………………………………… 249

前言/序言


《遇见最好的自己》:一场探索内在潜能与人生意义的深度旅程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作者并未试图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说明书”,也绝非一本充斥着空洞口号或励志鸡汤的速成指南。相反,它是一次真诚的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入内在的探索之旅,去发掘、去理解、去拥抱那个隐藏在日常琐碎与惯性思维之下的,最真实、最强大的自己。《遇见最好的自己》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过往,洞察当下的局限,并最终为描绘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并非以制造“奇迹”为目标,而是着眼于“过程”。它深知,生命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细微变化积累而成的结果。因此,书中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之上,并辅以丰富的案例和生活化的场景,让读者在共鸣中获得启迪。它不回避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反而鼓励读者将其视为成长的催化剂,从中汲取力量,磨砺心智。 第一部分:回溯与审视——照亮过往的地图 旅程的起点,是审慎地回溯。作者引导读者走进自己的回忆长廊,并非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从中提炼出构成“现在”的基石。这里,我们并非被要求列出所有的“遗憾”或“辉煌”,而是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关键经历。 童年印记与早期影响: 孩提时代的经历,往往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本书会带领读者回顾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童年片段,思考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世界、对人际关系、对自己价值的最初认知。这并非是追究“谁的错”,而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想,为什么我会这样感受”。例如,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极强的独立性,也可能在内心深处渴望被看见;一个在严格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也可能在内心深处压抑着叛逆的冲动。理解这些早期的“脚本”,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可能在不经意间限制我们发展的固有模式。 关键转折点与人生选择: 人生的河流总会有一些重要的转折点——那些我们做出了重大选择的时刻,或者被生活推向未知领域的经历。本书鼓励读者仔细审视这些时刻,不仅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分析当时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以及这些选择如何铺就了我们现在的人生轨迹。例如,一次职业的重大转换,可能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也可能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驱动力,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渴望,以及在面对相似抉择时,如何做出更符合内心期望的决定。 人际关系的织锦: 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成长,同时也可能受到关系的牵绊。本书会邀请读者回顾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分析这些关系如何滋养了我们,又在何处带来了挑战。这包括认识到我们在关系中的“角色”,理解我们是如何被他人影响,以及我们又如何影响他人。例如,一段长久却充满争执的伴侣关系,可能反映了双方在沟通模式或情感需求上的不匹配;一次艰难的师生关系,可能源于对知识理解的不同角度。通过审视这些关系的动态,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关系中的模式,从而学会在未来的交往中建立更健康、更平衡的连接。 内在信念的形成: 我们的许多行为都源于深层的信念,这些信念有时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本书会引导读者去探寻这些信念的根源,它们是从何而来,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例如,“我不够好”这样的信念,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负面评价,也可能源于一次失败的经历。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些信念的来源,就能更有意识地去挑战和重塑它们。 第二部分:洞察与觉察——认识当下的力量 审视过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提升自我觉察力,如何捕捉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却影响着我们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内在信号。 情绪的语言: 情绪并非是洪水猛兽,而是我们内在状态的指示灯。本书会鼓励读者学习倾听和解读自己的情绪信号。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每一种情绪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理解情绪的起因、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是实现情绪健康的关键。例如,长期的焦虑感可能暗示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突然爆发的愤怒,可能隐藏着被忽视的需求。学习识别情绪背后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情绪,而非被情绪所左右。 思维的陷阱与惯性: 我们的思维模式,有时会成为自我发展的阻碍。本书会深入探讨常见的思维陷阱,如消极预设、非黑即白、过度概括等,并分析它们是如何让我们陷入困境,阻碍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强调培养“正念思维”的重要性,即以一种不带评判的态度,观察自己的想法,认识到“想法不等于事实”。例如,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做不好这件事”,这就是一个思维的陷阱。通过觉察这种惯性思维,我们就能有机会去质疑它,并尝试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身体的智慧: 身体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也储存着我们的情绪和经历。本书会提醒读者关注身体的感受,理解身体的信号。例如,长期的紧张感可能表现为肌肉僵硬;压抑的情绪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通过倾听身体的语言,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 识别并接纳“不完美”: “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我设限。本书鼓励读者认识到,不完美是生命常态,接纳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而非过度苛责。这并非是放弃追求卓越,而是以一种更宽容、更具同理心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认识到自己并非要时刻表现出色,反而能让我们卸下包袱,更自在地去尝试和探索。 第三部分:生长与转化——塑造新的可能 在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之后,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积极的行动与转化阶段,学习如何运用内在的资源,创造更符合自己心意的生活。 目标设定与内在驱动: 设定清晰且有意义的目标,是让生命充满方向感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学习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关键在于,这些目标并非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源于内在的真实渴望,这便是“内在驱动力”。例如,想要学习一项新技能,其背后的驱动力可能是对知识的渴望,对个人成长的追求,或是希望为他人带来价值。明确了内在驱动,目标设定才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 建立健康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本书会提供实用的策略,帮助读者识别那些有助于成长的积极习惯,并逐步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这包括从微小的改变开始,坚持不懈,最终形成稳固的习惯。例如,每天抽出15分钟阅读,长期下来就能积累大量的知识;每天坚持简单的运动,就能改善身体健康。本书强调的不是“一夜之间”的改变,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 培养韧性与适应力: 生活充满变数,而韧性与适应力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关键。本书会探讨如何培养内心的力量,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并从中学习和成长。这包括发展积极的应对机制,从失败中看到机会,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例如,一次项目失败,韧性强的人会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并为下一次尝试做好准备;而缺乏韧性的人可能会因此而气馁,不敢再尝试。 连接与贡献: 人生并非孤岛,与他人的连接以及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本书鼓励读者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关注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探索自己能够为世界带来什么。这可以是积极地影响身边的人,也可以是通过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在工作中积极合作,支持同事;在社区中参与志愿活动;或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 持续的自我关怀: 遇见最好的自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非终点。本书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追求成长和目标的同时,也要给予自己足够的休息、支持和爱护。这是一种不对自己严苛,而是以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与自己同行,认识到生命的节奏,并在必要时允许自己停下来,喘口气,然后再继续前行。 《遇见最好的自己》并非一本提供即时解决方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向导,一位真诚的朋友,在您探索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默默地陪伴、启发与支持。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基于理解、觉察和行动的自我发展之道,最终的目标是帮助您活出更真实、更充盈、更令人满意的人生。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您将发现,那个“最好的自己”,早已潜藏在您的生命之中,等待着被您温柔地唤醒,被您坚定地拥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自上而下的说教语气,反而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度的一对一交谈。很多章节的逻辑推进都是基于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小悖论”展开的。比如,它探讨了“投入越多,回报越少”的现象,并将其归因为注意力的碎片化和目标设定的模糊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哲学思辨和心理学研究时的那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活烟火气。它没有给我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决策中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框架,比如在面对选择困难时,不再纠结于“最佳选项”,而是问自己“哪个选项能带来最多的学习机会”。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决策效率和满意度。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视野比以前开阔了许多,看待问题的维度也更加立体和多层次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剂强心针,尤其适合那些正处在职业瓶颈期,感觉自己每天都在重复性劳动、看不到未来方向的人。我记得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正是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对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自己的潜力被埋没了。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那种空洞的“找到激情”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些非常扎实的案例分析,引导你去解构你目前的工作流程,找出那些可以优化、可以嫁接新技能的点。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瓶颈”往往是我们自己设定的心理边界,而不是客观条件限制。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现代职场人的焦虑,他没有试图让你成为一个“超人”,而是教你如何做那个“最有效率的自己”。比如说,书中关于“精力分配的复利效应”那一章,我深有感触,它提醒我,不是投入时间越多产出就越高,关键在于你把黄金时间用在了哪里。读完后,我立刻调整了自己的日程表,把最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放在早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结果一周下来,工作效率竟然提升了将近30%。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职场生存手册”,充满了务实的智慧,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工作的关系。

评分

我是一个极度注重人际互动质量的人,所以,很多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书籍对我来说,往往因为太过聚焦于“自我提升”而显得有些冷漠。然而,这本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连接”和“同理心”的论述极其深刻。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奉承或者操控人际关系,而是探讨了如何真诚地建立起有价值的连接点。书中有一个观点我至今难忘:真正的“强大”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构建一个可靠的支持网络。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如何倾听,如何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赞美。我曾经在团队合作中遇到过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意见相左的同事达成一致。读了这本书后,我尝试使用书中提到的“共同愿景重塑法”,效果出奇地好。它要求你把双方的对立观点暂时搁置,重新聚焦于项目的最终目标,从而找到一个超越个体偏好的交集。这种从宏观角度去解构复杂人际动态的方法,比那些教你“读心术”的书要高级得多。它让我明白,提升自我,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互动,这本书完美地平衡了内向修炼和外向连接。

评分

我曾经读过不少关于如何“活在当下”的书,但它们大多停留在冥想、正念这些技巧层面,让我感觉有些飘忽不定,难以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落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当下”的概念,与“长远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它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真正的长远目标,是由你每一个专注的“当下”累积而成的,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虚幻终点。书中有一个关于时间感知的章节让我深思,它分析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核心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总是在“预测未来”或“反刍过去”,很少真正“体验此刻正在做的事”。作者提供的方法非常具体,比如通过改变我们对任务的命名方式,从“我必须完成这个报告”转变为“我现在正在用我的专业技能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这种语意的微调,竟然能神奇地将枯燥的工作体验转化为一种有价值的“在场感”。这让我的日常生活,包括通勤、做饭这些琐事,都开始带上了一种“正在发生的价值”,极大地改善了我的生活品质。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一定是“刮骨疗毒”。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自律的人,但读到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那一章节时,我感觉脸颊发烫。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常常用“追求卓越”来粉饰自己对失败的恐惧。我总是因为担心最终的结果不够完美,而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或者花费过多精力在那些边际效益递减的细节上。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藏在“高标准”背后的拖延和自我设限。它不是鼓励你“差不多就行”,而是告诉你,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因为只有“完成”了,你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迭代和优化。我开始尝试“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包括学习新技能和开始一个爱好。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让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轻快起来,不再背负着沉重的“必须成功”的枷锁。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共处,并把这种不完美当作前进的燃料,而非绊脚石。

评分

看了,不错的书,,

评分

看了一些,继续看完再说

评分

书还行 物流很快 给力

评分

京东正品,好东西咱大力支持。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棒棒哒,很值得看的一本书,还没有看完

评分

书不错,第二天就送到了

评分

如果要近期买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分

配送员棒棒的,么么哒,京东配送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