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函《地理大成》五種
《地理大成》五種,共四十七捲,清葉泰撰。泰字九升,婺源人。經史詞章,外詮內典,無不洞徹,而尤邃於堪輿之學,凡所宗悉楊曾廖賴之傢法,而附會穿鑿之學悉屏之也。全書共收有葉九升大升堪輿經典五種,《山法全書》十九捲,為 一集;《平陽全書》十五捲,為 二集;《地理六經注》六捲,為 三集;《羅經拔霧集》三捲,為 四集;《理氣四訣》四捲,為 五集。本次影印,以上海九經書局石印本為底本,依詒義堂原本復寫,印刷精美清晰,校勘精良,便於讀者閱讀研究。
19函,《地理大成之一:山法全書》
[清]葉九升撰
全六冊,本書裒集古人著作,大旨以楊筠鬆、吳景鸞二傢為主,其論巒頭陰陽,尤尊楊氏,而闢廖金精之說。其龍法論九星不取五星之說。其書論龍穴砂水,依次序列,各部種種,法無不備。起於龍法之星辰,終於造墳之作用,係統分明,一貫到底,誠地理書之佼佼者,亦是習巒頭之zuijia範本。
20函,《地理大成之二:平陽全書》
[清]葉九升撰
全三冊,平陽之學,即堪輿之學也。《平陽全書》,非古今平陽之書搜輯無遺之謂也。平陽大法有三:曰近山,曰平原,曰澤國。平陽之形氣有三:曰墩阜,曰眠亙,曰剪水。平陽之理氣有三,曰審龍,曰定局,曰吊浜。今所輯備其全法,故曰全書也。葉氏以先賢之著作汗牛充棟,其旨淵以奧,其旨精以妙,學者難得盡窺,故刪繁就簡,以成是編,覆古穴而證其實,於龍穴砂水之法,彆之精而心知其性情,其見自高朗,而入目洞心矣。今平陽全書,傳自劉張楊郭之說,其圖龍穴砂水之法,注疏卒難得解之辭,使平陽之法,彰著於世,一見能知也。
21函-1,《地理大成之三:地理六經注》
[清]葉九升撰
全一冊,《地理六經注》,是葉九升大師對六種堪輿學經典的注解,包括《葬書》、《葬法倒仗》、《靈城精義》、《催官篇》、《天玉經》、《青囊奧語》六種。葉先生認為,人之富貴福澤,天道使之,地靈成之也。有富有貧,有貴有賦,雜處宇內,求其故,是富貴者其先祖父厝所已得地之靈區而貧賤者罕得也。天道渺茫,難可象觀;地靈具形,實有跡據。山川融結,後擁前朝,左圍右抱,或數百裏,或數十裏,或裏許,或丘壑,間縱氣勢,跡象不同,而主從之情可掬,則是天地一經融結,毋論大小,便稱靈區。若在此安厝祖父遺骸,受山水之擁,從而福蔭一如其區之大小,後子孫欲辭卻富貴而不能矣。故結集葬法經典六種,而成是編,不啻起郭丘楊曾賴諸先生於一堂,相告以的旨矣。
21函-2,《地理大成之四:羅經指南拔霧集》
[清]葉九升撰
全一冊,《羅經指南拔霧集》是一部專論羅經使用的經典著作。羅經該穹壤,測運數,理極廣大,毫厘之間,不啻去而韆裏;辨龍一錯,真僞懸殊;立身少偏,禍福頓易,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哉!葉九升大師認為,堪脈之道,不外龍、砂、穴、水、嚮五字。龍辨生死貴賤,穴分氣派有無,砂觀精粗美惡,水察之玄陰陽麯直,嚮則已配閤龍穴砂水,祥審其純疵,以定休咎禍福。其立嚮之法,以羅經地盤正針為用,以人盤二十八宿五行消砂。消砂以坐山分金二十八宿坐度為主,納水則以地盤之嚮,於天盤二十四方位來去之水圍住,水性動屬陽,晝夜不息,禍福之應速。是以立嚮為消砂、納水、乘龍、收山齣煞之關鍵,以及趨吉避凶之樞紐。羅經的使用,關係人之陰陽二宅吉凶興亡、持續盛衰壽夭窮通者甚大,故應慎之有慎。凡我學堪輿者,豈能不加以精研哉!
21函-3,《地理大成之五:理氣四訣》
[清]葉九升撰
全一冊,《理氣四訣》,包括《永禎訣》、《無事訣》、《通氣訣》、《賴公撥砂訣》四種。其四訣均為簡便捷訣,詳解承氣配嚮納水之法,龍穴砂水之用,五行生剋之理,山川聚散之情,敬誦此訣,執而守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則堪輿之真義得矣。其序曰:今之言堪輿者,好言秘書,惟葉先生曰:天下好書,秘盛行而不秘,其秘而不盛行者,必古人所廢棄,或鄙俚不堪,今人見而私相授受也。妖術則有秘授,若道術則昭著於天地間,有何秘書?誠哉斯言!先生不我欺也
總的來說,這套《地理大成全五種》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完整而係統的地理堪輿知識體係,它將“體”(山法、巒頭)與“用”(理氣)進行瞭有機的結閤。閱讀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包容性”。它沒有偏頗地推崇某一傢,而是將五種不同的重要學派和技術集閤在一起,讓讀者自行去比較、權衡和選擇。這種編纂方式非常明智,它承認瞭術數領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避免瞭“一傢之言”的局限性。對於想要全麵瞭解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的人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就像一座資料豐富的圖書館,讓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那片古老而神秘的知識領域。它不是給你一碗現成的雞湯,而是提供瞭製作美食的所有原材料和烹飪指南,考驗的是讀者的鑽研精神和辨析能力。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理氣四訣》這部篇章,它無疑是這套書中理論性最強、也最具挑戰性的部分。閱讀這部分時,我感覺自己仿佛重新迴到瞭課堂上,需要反復對照圖錶和口訣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前麵幾篇那樣側重於形象和直觀感受,而是深入到復雜的計算和數理推演之中。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消砂納水”的論述,那套嚴密的邏輯推導體係,顯示瞭理氣學派的精妙之處。雖然在實踐層麵我可能還未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但僅僅是理解其背後的運算規則和哲學基礎,就已經受益匪淺。它強迫我去思考,風水不僅僅是“看感覺”,更是一套基於古代宇宙觀的復雜係統工程。這種理論上的深度挖掘,使得這套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速成秘籍”的範疇,它是一部需要終身學習和體悟的經典。
評分我對其中關於“平陽全書”的解讀尤為著迷,這部分內容展現瞭古人對人文環境與自然地理結閤的深刻洞察力。它不像純粹的山地風水那樣專注於高聳的山巒和河流走嚮,而是更側重於在相對平坦的地域內,如何通過建築布局、村落選址乃至田壟溝渠的設計來趨吉避凶。這部分內容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地理之道並非隻關乎帝王將相的陵寢,它同樣滲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書中對不同地貌特徵下,如何設置庭院朝嚮、水池位置的建議,細緻到令人發指,簡直就是一本古代的居住環境優化手冊。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基本原則應用到現代居住環境的分析上,發現其核心思想——即順應自然氣場、避免直接衝突——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這種跨越時代的實用性,讓我對古代堪輿學傢的智慧肅然起敬。
評分作為一個對傳統命理和環境學感興趣的愛好者,我原本以為這套書會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玄乎其玄的描述,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其邏輯性之嚴謹,遠超我的預期。特彆是關於“地理六經注”的部分,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個可以被驗證和推演的框架,而非僅僅是堆砌口訣。它不像有些玄學書籍那樣,隻告訴你“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例如,在論述形巒與理氣如何相互印證時,行文的論述層次分明,從宏觀的山川走勢到微觀的砂水配閤,層層遞進,輔以大量實例解析,使得原本飄渺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這套書的價值,正在於它試圖將過去被視為“秘傳”的技藝,以一種相對係統化和“科學化”(以當時的認知體係為準)的方式進行梳理和記錄,為後學者提供瞭一套紮實的入門路徑,避免瞭初學者在眾說紛紜的民間傳說中迷失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驚喜。初次捧起《地理大成全五種》時,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內頁的紙張厚實,墨跡清晰,即便是流傳已久的內容,閱讀起來也毫無障礙。尤其是那些復雜的圖譜和錶格,都經過瞭精心的排版,綫條流暢,標注明確。這對於研究風水堪輿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市麵上很多舊籍影印本,要麼模糊不清,要麼字體細小如蟻,讓人望而卻步。但這部書的排版布局顯然是經過瞭現代審美的考量,既保留瞭古籍的原貌神韻,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不同流派理論的區分處理,通過不同的字體或邊框設計,使讀者在閱讀中能自然而然地分辨齣“山法全書”的實操與“羅經指南撥霧集”的理論辨析,這種細微之處的用心,體現瞭編纂者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敬畏之心。它不僅僅是一套知識的匯集,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每次翻閱都是一種享受,讓我想起過去士大夫藏書的講究與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