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曼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095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10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性研究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作者简介

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任教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讲授政治理论和城市生活研究。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是《本真性政治学:激进政治学与现代社会的出现》。

目录

企鹅版前言:宽广开放的理解方式

前言

导论:现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章 歌德的《浮士德》:发展的悲剧

第一变形:梦想者

第二变形:情人

第三变形:发展者

尾声:浮士德和伪浮士德的时代

第二章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思、

现代主义和现代化

1 融化的图景及其辩证法

2 革故鼎新的自毁

3 赤裸:本来面目的人

4 价值观念的变形

5 光环的丧失

结论:文化与资本主义矛盾

第三章 波德莱尔:大街上的现代主义

1 田园诗的与反田园诗的现代主义

2 现代生活的英雄主义

3 眼睛的家族

4 碎石路中的泥潭

5 20世纪:光环与公路

第四章 彼得堡:欠发达的现代主义

1 真实的和不真实的城市

“几何学已经出现”:沼泽地上的城市

普希金的“青铜骑士”:职员和沙皇

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彼得堡:皇宫与前景的对抗

果戈理:现实的和超现实的大街

话语和鞋子: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2 19世纪60年代:大街上的新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前线的街道

大街上的地下人

彼得堡和巴黎:大街上现代主义的两种模式

政治前景

后记:水晶宫、事实和象征

3 20世纪:城市的兴起,城市的衰落

1905年:更多光亮,更多阴影

比利的《彼得堡》:影子通行证

曼杰利什塔姆:无意义的祝福词

结论:彼得堡的前景

第五章 在象征的森林中:关于纽约现代主义的笔记

1 摩西:高速公路的世界

2 20世纪60年代:大街上的呐喊

3 20世纪70年代:把它全带回家

注释

索引

译者后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接下来还想谈谈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主体,通过阅读俄苏文学中对“彼得堡”这个城市的书写而引发的对“欠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思考。我觉得伯曼对俄苏的知识并没有他对欧洲自身的知识那么熟悉,因而他对俄苏文学作品的选择,特别是以“彼得堡”这样一个西化的城市为中心来谈俄苏文学和历史的问题,就已经带有一种选择性的偏见了。比如说“托尔斯泰”,远方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俄国式的民粹和虚无党这些东西就都没有涉及到,更不要说对“苏联”时期有一定的体量和理解了。在这一章中,伯曼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式的(也是激进的存在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偏狭是非常明显的,个人(平民)的尊严和平等,作为西方启蒙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伯曼的整个叙述中有着非常中心和稳固的位置。但说这是一种偏

评分

万物静默如谜,

评分

不错,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

评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评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评分

看起来还不错,送货挺快

评分

我想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的阅读与文本的“贴”,讨论《浮士德》的时候就引用《浮士德》,紧贴着《浮士德》的主旨,对《浮士德》的基本章节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且更最要的是,对作品所流露的、读者阅读《浮士德》所基本感受到的东西有一个准确的捕获。文学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的直接性,它直接通过审美建立起一个普遍的阅读体会,而一个很好的文学阐释正是在于触摸到了读者感触很深的部分、表达了读者隐约体会到但不知如何表述的东西,从而从“贴”又上升到了“准”,比如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发展主义的激情、甘泪钦的悲剧里头一个小镇的宁静而死寂的伦理世界如何被现代性的伟力所击碎和摧毁、乃至浮士德直道最后和魔鬼所分享的现代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同时作为启蒙力量的积极的摧毁和建设的力量,这些东西非常准确地击中了所谓“现代性”给我带来的体验。

评分

这个书名在自己的日志里用了好几次,总觉得用它来描述当下,太天才了

评分

接下来还想谈谈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主体,通过阅读俄苏文学中对“彼得堡”这个城市的书写而引发的对“欠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思考。我觉得伯曼对俄苏的知识并没有他对欧洲自身的知识那么熟悉,因而他对俄苏文学作品的选择,特别是以“彼得堡”这样一个西化的城市为中心来谈俄苏文学和历史的问题,就已经带有一种选择性的偏见了。比如说“托尔斯泰”,远方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俄国式的民粹和虚无党这些东西就都没有涉及到,更不要说对“苏联”时期有一定的体量和理解了。在这一章中,伯曼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式的(也是激进的存在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偏狭是非常明显的,个人(平民)的尊严和平等,作为西方启蒙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伯曼的整个叙述中有着非常中心和稳固的位置。但说这是一种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