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群书治要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群书治要
  • 文白对照
  • 注释译文
  • 中华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献
  • 治学方法
  • 经史子集
  • 先秦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1515
商品编码:1144130477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代君臣治国教科书,开创大唐盛世三百年 。
高层热读并推荐各级学校学员读物,失传千余年、比《资治通鉴》全面的治国宝典。
日本天皇历代奉为圭臬,不传之秘;
净空法师倾力推荐,誉为能帮助世界的一本书;
旅游卫视“国学堂”,梁冬九期连讲。

文摘

毛诗治要
【题解】
西汉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辑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诗经》。《诗经》是我国第X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毛诗每一篇下面都有小序,用来介绍本篇意旨等。而首篇《关雎》下,除了有小序外,还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汉族诗论的第X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周南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①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②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③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
①志之所之:前一“之”为助词,的;后一“之”为动词,去。
②衷:内心。
③嗟叹:叹息。
④不知:不知不觉。
【译文】
诗寄托的是诗人的志向。在心里未发出来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就会形成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高声歌咏;高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①,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②怒,其政乖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
【注释】
①安以乐:安适喜乐。
②以:而且。
③乖:背离。
④经:调理。
【译文】
情志通过声音流露出来,声音形成一定的旋律,就是音乐。太平之世的音乐充满安和喜乐,说明当时的政治清明;动乱之世的音乐充满怨气与愤怒,说明当时政治不和谐;濒临灭亡之国的音乐充满悲哀和愁思,说明这个国家的百姓身处危难之境。所以端正得失,感动天地鬼神,要做到这些,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诗。先王用诗来协调夫妻的关系,养成孝敬的风气,使人伦变得淳厚,使教化变得美善,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原文】
《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注释】
①六义:即指后文所述: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经》的内容,后三者指《诗经》的写作手法。
【译文】
《诗经》有六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兴,五是雅,六是颂。
【原文】
上①以风化下②,下以风刺③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故曰《风》④。以一国之事,系⑤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⑥,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⑦,以其成功⑧吿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⑨,《诗》之至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
【注释】
①上:君主。
②下:臣下,百姓。
③刺:以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有指责之意。
④《风》:讽喻。
⑤系:联结。
⑥形四方之风:表现天下的风气。
⑦形容:盛德的表现。
⑧成功:成就的功业。
⑨四始:《风》《大雅》《小雅》《颂》四类的合称。始,开端。
⑩《变风》《变雅》:皆为乱世之作,相对于正风、正雅的治世之作而言。
【译文】
君王用诗来教化臣民,臣民用诗来讽谏君王,用诗的言辞去劝谏的人不会获罪,听到的人也能引以为戒,所以称之为讽喻。把一国的政事与君王修身治国的根本联结起来,就是《风》这一类诗歌。谈论天下要事,表现天下风气,就是《雅》这一类诗歌。所谓雅,意思是端正,说的是君王之政兴衰的缘由。政事有大小,所以就有《大雅》《小雅》的分别。……到了王道衰落、礼义废弃、政教丧失、诸侯国各自为政、家风各有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等作品就随之产生了。
【原文】
关关①雎鸠②,在河之洲③。窈窕④淑女⑤,君子⑥好仇。
【注释】
①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②雎鸠:一种水鸟,这种鸟雄雌情意专一,常比喻夫妻恩爱,忠贞守信。
③洲:水中的陆地。
④窈窕:娴静,美好。
⑤淑女:温慧淑良的女子。
⑥君子:品德X秀的男子。
【译文】
河中小岛,有双栖的雎鸠,关关相对而唱。温婉娴静的佳人,只有那德行X秀的君子,才能与之匹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进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初唐四大家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唐代政治家、书法家,初唐四大家之一。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目录

目录

周易治要/007
乾卦/007
坤卦/010
蒙卦/011
师卦/011
履卦/011
泰卦/011
否卦/012
同人卦/012
大有卦/012
谦卦/013
豫卦/013
随卦/013
观卦/014
噬嗑卦/014
贲卦/014
大畜卦/015
颐卦/015
习坎卦/015
咸卦/015
恒卦/016
遁卦/016
大壮卦/016
明夷卦/016
睽卦/017
蹇卦/017
解卦/017
损卦/017
升卦/018
革卦/018
震卦/018
丰卦/018
兑卦/019
节卦/019
既济卦/019
系辞上/019
系辞下/022
说卦传/023
尚书治要/024
毛诗治要/032
周南/032
鄘风/034
卫风/035
郑风/036
曹风/036
小雅/036
春秋左氏传治要/038
隐公/038
庄公/039
僖公/039
文公/040
宣公/041
成公/043
襄公/043
昭公/046
定公/048
哀公/048
礼记治要/050
曲礼/050
王制/052
文王世子/052
礼运/053
礼器/054
内则/055
大传/055
乐记/055
祭义/057
经解/058
仲尼燕居/059
中庸/060
表记/060
缁衣/061
大学/062
昏义/062
周礼治要/063
天官/063
地官/064
春官/064
夏官/065
周书治要/066
文传解/066
官人/066
芮良夫解/067
国语治要/068
周语/068
晋语/069
楚语/070
韩诗外传治要/071
孝经治要/075
论语治要/078
学而/078
为政/079
八佾/080
里仁/081
公冶长/081
述而/082
太伯/082
子罕/083
颜渊/083
子路/086
宪问/088
卫灵公/089
季氏/090
阳货/093
微子/093
子张/094
尧曰/095
孔子家语治要/096
王言/096
大婚/097
问礼/098
五仪/098
三恕/101
观周/101
贤君/102
辨政/103
六本/104
哀公问政/105
颜回/106
执辔/107
刑政/107
正论/108
史记治要/109
本纪/109
列传/111
酷吏传/111
滑稽传/111
吴越春秋治要/113
汉书治要/114
志/114
传/120
后汉书治要/131
皇后纪序/131
列传/131
传/132
逸民传/136
魏志治要/138
纪/138
传/139
蜀志治要/142
吴志治要/143
晋书治要/146
传/146
百官志/147
传/147
附录/149
六韬治要/149
阴谋治要/149
鬻子治要/149
管子治要/149
晏子治要/149
司马法治要/150
孙子兵法治要/150
老子治要/150
鹖冠子治要/150
列子治要/150
墨子治要/151
文子治要/151
曾子治要/151
吴子治要/151
商君子治要/151
尸子治要/151
申子治要/152
孟子治要/152
慎子治要/152
尹文子治要/152
庄子治要/152
尉缭子治要/153
孙卿子治要/153
吕氏春秋治要/153
韩子治要/153
三略治要/154
新语治要/154
贾子治要/154
淮南子治要/154
盐铁论治要/154
新序治要/154
说苑治要/155
桓子新论治要/155
潜夫论治要/155
崔寔政论治要/155
昌言治要/155
申鉴治要/155
中论治要/156
典论治要/156
刘廙政论治要/156
蒋子万机论治要/156
政要论治要/156
体论治要/156
时务论治要/157
典语治要/157
傅子治要/157
袁子正书治要/157
抱朴子治要/157




《群书治要》:治世之典,睿思之源 在中华浩瀚的文明长河中,有无数瑰宝璀璨夺目,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其中,《群书治要》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不可多得的智慧结晶。这部典籍,非但不是简单的史书汇编,更是一部历经时间淘洗,凝聚古圣先贤治世经验与人生智慧的“治世之典”,是后人参悟“经世致用”之道的“睿思之源”。 《群书治要》的编纂,本身就彰显了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殷切期盼。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由魏徵等人,在国家面临动荡、君主渴望明察善道之时,应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而编成。其目的极其明确:为君王提供一套系统、扼要的治国方略,以鉴古知今,规避前车之鉴,确立德政,从而巩固大唐江山,造福万民。这使得《群书治要》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强烈的实践性和指导性,迥异于纯粹的学术探讨或历史记录。 细究《群书治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其编纂者高超的智慧与精炼的功力。全书约十二万言,囊括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南北朝的史书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等方方面面的精要内容。其选材之精、归纳之准,堪称典范。书中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大量的帝王将相治国兴衰的实际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提炼出治乱之源、兴衰之理。例如,在论述“明察”时,书中引用了许多君主因听信谗言而导致国家动荡的教训,又阐述了那些因善于纳谏、明辨是非而使国家昌盛的典故。这种“以史为镜”的叙事方式,极具警示和启发作用。 《群书治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治要”二字之上。它不是浩如烟海的史籍堆砌,而是历代治国经验的精华提炼。编纂者们以一种高度凝练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治国之道,化为清晰扼要的论述。书中常以“凡”、“夫”、“盖”等词语起笔,导入核心观点,再辅以事例加以佐证。这种“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的特点,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易于理解、便于应用的治国指南。君王可以从中快速掌握治国的关键要点,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冗长的史书。 其次,《群书治要》所倡导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全书以“德”为核心,强调“仁政”、“教化”和“选贤任能”。书中反复强调,国之根本在于民心,而民心所向,在于君王的德行。它告诫君王要“爱民如子”,要“损己利人”,要“以身作则”,从而赢得百姓的拥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与当下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普适价值。 再者,《群书治要》在政治哲学层面上,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深刻揭示了“道”与“势”、“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治国之术的介绍,更深入探讨了治国的根本原则和深层逻辑。例如,它阐述了“立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修身之本”,是“齐家之基”,更是“治国之要”。只有君王自身品德高尚,才能感召臣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逻辑链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深邃思想。 《群书治要》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其对“为政之要”的全面阐述。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治国理政的各个维度。它不仅仅关注宏观的政治制度,也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例如,在经济方面,书中强调“节用”、“兴利”,指出过度的奢靡和不当的赋税会加速国家的衰亡;在军事方面,它倡导“慎战”、“讲武”,告诫君王要珍惜生命,非到万不得已不兴兵。这些论述,无不体现了编纂者们对国家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切实践行。 值得一提的是,《群书治要》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书中常通过正反对比,揭示治乱的必然联系。它不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从中汲取教训,以警示后人。这种“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思维方式,使得《群书治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它教会人们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如何理解治乱的规律,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 《群书治要》的编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精神。它并非一家之言,而是汇集了历代众多思想家的智慧结晶。通过广泛涉猎,编纂者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形成了一部融汇贯通、博大精深的治国宝典。这与当下我们提倡的开放包容、学习借鉴的治学态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而言之,《群书治要》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代典籍,它不仅仅是治国理政的参考书,更是修身养性、明辨是非的人生指南。它所蕴含的智慧,跨越时空,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阅读《群书治要》,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感悟他们治国安邦的经验,体会他们爱民恤民的情怀,学习他们审时度势的智慧。这部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细心体味,并从中汲取力量,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惊喜,采用的纸张厚实且带有淡淡的竹纸香,触感温润。书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繁体原文居中,两侧辅以清晰的注释,下方则是白话译文,三者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注释部分并非简单地解释字词,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典籍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甚至还会引用其他古籍作为佐证,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先贤对话。译文部分也十分贴切,既保留了原文的古雅之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读来毫不费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领悟《群书治要》的思想精髓。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精美的文化艺术品,无论是自读还是作为礼物赠予他人,都显得十分体面和有意义。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古文功底不足的读者,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古籍,但往往因为晦涩的文字和生僻的典故而望而却步。而这本《群书治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将原文、注释和译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闭环。当我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即时查阅注释,深入理解其含义;当我对某个句子感到生涩时,可以直接参考译文,快速把握其大意。这种“边读边解”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理解古文,也逐渐领悟到了《群书治要》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受益匪浅。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群书治要》中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智慧。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确实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原文的严谨性毋庸置疑,而注释部分则是我学习的重点。它详细地解释了原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官职名称以及相关的哲学思想,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意图。例如,在解读某一段关于“任人唯贤”的论述时,注释不仅解释了“贤”的具体标准,还引用了历史上一些任用贤臣的成功案例,这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说服力。译文部分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古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我快速消化吸收。这样的设计,使得这本书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满足了深入研究的需求。

评分

对于许多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人来说,《群书治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而这本精心编纂的版本,更是将阅读的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欣赏的是其注释的详实程度,它不仅仅停留于字词的解释,更深入地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当我读到书中提及的某个制度或人物时,注释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让我对当下的论述有更清晰的认识。例如,书中关于“礼制”的阐述,注释部分就详细介绍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并将其与后世的演变进行了对比,让我深刻理解了“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而白话译文的加入,更是消弭了古籍的距离感,让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治国理念,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无疑是连接现代读者与古代智慧的一座坚实桥梁。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群书治要》的质量真的超出我的预期。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哲学很感兴趣,但苦于古籍阅读的难度。这本书的原文、注释、译文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恰好解决了我的痛点。原文的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有分量,而注释的解释则像是在为我点亮一盏盏明灯,让我不再迷失在字里行间。特别是有些注释,还会引用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典籍,这反而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译文部分也非常出色,语言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拼凑感,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群书治要》的核心思想。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乐趣。

评分

还行,这个价格也就这样了

评分

都是删节版,我买了将近40本。真是浪费,还给我发错了书,有两本是重复的,另外还缺一本,留言了也不搭理我,我因为工作忙也顾不上。

评分

这个系列终于买全了,一套简洁实惠又全面的国学大全,好评。

评分

一般般了

评分

一般般了

评分

性价比比合理,但初始气味有些刺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性价比比合理,但初始气味有些刺鼻。

评分

挺好的,打包买的,还没细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