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但能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同时能够极大的推动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2.这套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同时也适用于国家定型的《太极拳八十八式》,所以说它适用范围广。
3.这套教学方法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两年多,在42个社区太极拳辅导站,2884名学员教学中得以印证,行之有效。
4.这套教学方法被广播电视大学批准为《邯郸电大以太极拳传播为特色的社区教育之研究》科研课题。列为“2013年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3DDSQ02)。
《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详细简介了简化后的28势太极拳中的各势动作及要领,内容包括第1势预备势、第二势左右野马分鬃 、第三势提手上势、第四势白鹤亮翅、第五势左右搂膝拗步、第六势 手挥琵琶、第七势左右倒撵猴、第八势左揽雀尾、第九势右单鞭、第十势左下势、第十一势右金鸡独立、第十二势右揽雀尾、第十三势左单鞭、第十四势云手、第十五势单鞭、第十六势右下势、第十七势左金鸡独立、第十八势高探马、第十九势左右分脚、第二十势转身蹬脚、第二十一势左右玉女穿梭、第二十二势海底针、第二十三势扇通背、第二十四势转身撇身捶、第二十五势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势如封似闭、第二十七势十字手、第二十八势收势。
庞大明,生于1957年,山东省潍坊市人。先后取得中医大专、商业企业管理大专、法律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药剂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他于1971年起先后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宗元、傅钟文、赵斌先生为师,学习杨澄甫先生定型的太极拳系列拳架的八十五式太极拳(包括一个阴腿架、一个阳腿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实腿拳架和虚腿拳架)、三十七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太极剑、太极十三刀、太极四刀、太极十三枪、太极四沾枪、太极四粘枪。再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林金声先生为师,学习了杨式太极拳老架(亦称杨班侯太极拳)系列拳架的大架、中架(有四种练法)、小架、提腿架(其中有两种打法)、快架、撩挎八卦掌、四隅捶(有四种练法)、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太极散手、一时短打以及太极内功和器械。又拜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文翰先生为师,学习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拜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陈伯祥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陈式太极拳小架。
他曾先后在《武术健身》、《武魂》、《武林》、《少林与太极》、《精武》、《太极通览》、《邯郸社会科学》、《太极》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百篇。1995年在“第三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他的《杨班侯太极拳》录像带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章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一、手型
(一)掌
(二)拳
(三)勾
二、步型
(一)开立步
(二)弓步
(三)虚实步
(四)侧弓步
(五)仆步
(六)独立步
三、躯干
(一)头
(二)肩
(三)胸
(四)臀
(五)腰
第二章 杨氏简化28势太极拳图解
一、关于图解的几点说明
二、杨式简化 28势太极拳名称顺序
三、杨式简化 28势太极拳动作说明
第一势 起势
第二势 左右野马分鬃
第三势 提手上势
第四势 白鹤亮翅
第五势 左右搂膝拗步
第六势 手挥琵琶
第七势 左右倒撵猴
第八势 左揽雀尾
第九势 右单鞭
第十势 左下势
第十一势 右金鸡独立
第十二势 右揽雀尾
第十三势 左单鞭
第十四势 云手
第十五势 单鞭
第十六势 右下势
第十七势 左金鸡独立
第十八势 高探马
第十九势 左右分脚
第二十势 转身蹬脚
第二十一势 左右玉女穿梭
第二十二势 海底针
第二十三势 扇通背
第二十四势 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势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势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七势 十字手
第二十八势 收势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武术的代表拳种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演练者遍及全球,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而杨式太极拳则在太极拳诸流派中独领风骚,演练者最多。
杨式太极拳为河北邯郸永年人杨禄禅(1799—1872)所创。他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师从陈氏太极拳高手陈长兴,尽得真传。他将陈式太极拳创编成更适于人们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将太极拳推向官府、推向军队、推向社会,是太极拳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标志性人物。
杨式太极拳既有精深厚重的拳论,又有丰富的套路。据《杨式太极拳拳谱》所载,杨式太极拳老架共有十五个套路,即四个中架套路、两个提腿架套路、一个大架套路、一个快架套路、一个小架套路、一个四隅捶套路、一个四路炮捶套路、一个十三路炮捶套路、一个撩挎八卦掌套路、一个散手套路、一个一时短打套路。
当今社会上广为传播的是杨式85势太极拳。杨式85势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晚年根据杨式太极拳中架简化定型的,其拳势舒展大方、松柔美观、运动速度适中,老幼皆宜;杨式85势太极拳有“虚腿拳架”和“实腿拳架”两个套路。
杨式85势太极拳以太极文化中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85个字而定名,这85个字为:阴、阳,金、木、水、火、土,坎、离、兑、震、巽、乾、坤、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套杨式85势太极拳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阶段:最初由陈式太极拳演化为杨式太极拳为第一阶段,被称为“太极拳一百单八势”, 后来人们把这个套路习惯地称为“杨式108势太极拳”;在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后期和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前中期为第二阶段,被称为“杨式81势太极拳”;在第三代传人杨澄甫晚期为第三阶段,定名为“杨式85势太极拳”。杨式108势太极拳中的108是取自36天罡星与72 地煞星之和。杨式81势太极拳是由太极拳一手出三手,三手变九手, 九九八十一手,内含九九归一,象征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定名。同时暗合传统文化“九宫八十一步量天尺”之数。
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是从杨式85势太极拳套路中精选出来的13势。因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有“十三势行工法”之说,通常人们将太极拳习惯称为“太极十三势”。陈式太极拳将套路名称分作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分为85势,也称八五式太极拳,八代表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卦,五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八五之和为十三,故也称为“太极十三势”;武式太极拳即用掤、、挤、按、采、挒、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步,八五之和为十三,故也称为“太极十三势”。又因八卦、五行之和为十三,所以在太极拳文化中将13这个数字看成是吉祥如意、顺利发达、亨通万事之数字。故此以“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而定名。
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是在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的基础上,又从杨式85势太极拳套路中精选出来15势。鉴于杨式太极拳不同时期的名称都是有传统文化特定数字内涵所指,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亦作效仿,就以28 宿星定名。
目前,社会各阶层面临着由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现状。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身体透支严重,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何调理身体,改善生活品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身体是一门学问。学习太极拳是一个令人满意的选择。为了适用脑力劳动者的健身要求和方便太极拳初学者的学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精心选择编排了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和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
这两套杨式简化太极拳套路具有以下优点:
1.演练用时少。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练一遍只需一分半钟,而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仅用时五六分钟,便于演练者见缝插针。
2.对场地要求低。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可在两平方米的场地演练, 而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也就需要四平方米的场地。
3.有利于对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的掌握。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不重复动作共有三十七个(不包括动作相同,名称不同的动作)。而这两套简化套路就包含了三十一个。
4.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学习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到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再由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到杨式85势太极拳,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5.符合国家竞赛规则。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由国家简化24势太极拳而来。在编排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时,考虑到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大部分动作中都为左右势,而“揽雀尾”有“右揽雀尾”而没有“左揽雀尾”,“单鞭”有“左单鞭”而没有“右单鞭”,“下势”有“右下势”而没有“左下势”,在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编排中增加了“左揽雀尾”、“右单鞭”、“左下势”,这也是对国家简化24势太极拳套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在当今环境下,太极拳要普及、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身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太极拳传统套路的简化,是一个发扬推广太极拳传统套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和杨式简化28势太极拳经过一年多的试行,受到各个阶层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为了满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我们把这两套杨式简化太极拳套路整理出版。
本书照片由著名摄影大师赵鸿书先生友情拍摄,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在写作中可能存在不足,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图文排版和动作分解的清晰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学习任何需要肢体模仿的技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的图片总是模糊不清,或者角度单一,让人难以判断正确的发力点和身体重心的转移。然而,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精心设计的教学指南。对于每一个招式,它都配有多角度的插图,甚至细致到手指的微小弯曲和脚尖的朝向都有明确的标注。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讲解动作转换时的过渡部分,这是传统拳谱中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地方。作者用流畅的文字描述了从一个姿势到另一个姿势时,身体内部能量流动的感受和肌肉的起止变化,这极大地帮助我避免了僵硬和断续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摆出这个造型”,更是引导你完成一次“连贯的运动序列”。对于那些已经有些基础,但想寻求突破,进一步优化自己动作流畅度的练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本不可多得的精修手册。
评分这本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我一直对太极拳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口诀和深奥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异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历史渊源或者哲学思辨,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身体感知上。尤其是对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讲解,细腻入微,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要领。书中对“松”、“沉”、“整”这些核心概念的阐释,不是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练习场景来展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站桩的部分,作者强调了如何通过最基础的姿势来培养内在的力量,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形似。读完第一遍后,我立刻就想拿起垫子开始尝试,那种被激发出的行动力,是很多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读者不仅知道“做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我对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的偏见,往往在于它们要么过于偏重套路招式,要么就是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让人读完后感觉云里雾里,实践性不强。而这本让我耳目一新。它有着一种非常朴实、接地气的叙事风格,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话都似乎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精华所在。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不会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串联动作,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巩固基础功法,比如马步和独立平衡的训练。这种对基础的极端重视,恰恰是很多急于求成的学习者所忽略的。它像是一位极其耐心且要求严格的导师,确保你地基打得足够稳固,才肯让你向上搭建结构。这种扎实可靠的教学态度,使得我在阅读和练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运动功能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极具逻辑性,完全符合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作者似乎对人体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她/他总是能精准地指出,在某个动作中,哪块肌肉应该放松,哪组关节应该保持稳定。这对于长期受困于某些技术瓶颈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我过去常常因为对某个动作的理解偏差而导致膝盖或腰部感到不适,但自从按照书中对“螺旋缠丝劲”的精妙解析进行调整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书中对“引进落空”和“借力打力”这些技击原理的解析,也摒弃了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力线分析图示,让我对太极拳的技击应用有了更为务实的认识。它成功地将一门古老的艺术,用现代科学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解读和重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意念”与“劲力”之间关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超越了我之前接触过的许多入门教材的范畴。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内在精神对拳法表现力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太极拳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在于“心法”,而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提供了如何培养这种“心法”的路径。书中提到的一些调息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坚持练习后,确实能感受到平日里难以企及的专注度和内敛的爆发力。作者在讲述这些高阶概念时,用词非常谨慎和内敛,不像有些书籍那样故作玄虚,而是基于扎实的练习体验来进行阐述,让人心悦诚服。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功”训练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后续的练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高的期待。它让我明白,修炼太极拳,更像是一场与自己心性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