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家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家书
  • 近代史
  • 书信
  • 文化
  • 思想
  • 历史
  • 名人
  • 清末民初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884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62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梁启超家书手迹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院士亲写前言推荐此书
  一百多年前的书信,朴素经典的教育文本。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梁启超的女子众多,个个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家庭中是少见的。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庄、思忠送到国外学习,他与孩子们有密切的书信往来。梁启超作为一个父亲,用自己的爱,自己的素养,自己的情怀将他的孩子们引上成才之路。至今读来,无限感慨。

内容简介

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家,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这里我们选了部分有关个人修养及学业方面的内容,供青年朋友们自勉。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之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我们仔细考察,即可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一个过去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当时那些叱咤风云、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思想前沿的英雄,几乎全是知识分子。他们催动了两千年来停滞、僵化的社会,把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屈辱的中国历史变成蓬勃向上的、充满希望的历史。知识分子积极引进外国新文化,以学术、文化救国。他们在将传统文化改造并转化为现代文化的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他们像灿烂的群星,照亮了中国的光明前景。
在众多英雄中,有一位极为独特而又杰出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过去长期被人忽视、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堪称是中国知识分子第1人。他的经历很丰富,活动多样而且范围极其广泛。他既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历史学家、文学家、报业家(也称报人)、图书和出版事业家、教育家、目录学家、财政学和宪政学专家,甚至还是艺术鉴赏家。他在每项事业中都卓有成就,其中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令人景仰,足以使一个人功成名就,足以奠定一个人的历史地位。


目录

内容提要
梁启超简介
前言
梁启超的儿女们——他们个个成才
壹【1912年12月5日——1916年10月11日】
致思顺书——人贵自立也
致思顺书——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
致思顺书——吾实厌此社会
致思顺书——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
致思顺书——汝鲁不必远念
致思顺书——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
致思顺书—_越南入境如此其难
致思顺书——睡后吾明日必以力自振
致思顺书——而其间却有一极危险之纪念
致思顺书——汝辈学业切宜勿荒
致思成思永书——汝年幼姑勿贵也
致思顺书——但做官实另损人格

贰【1919年12月2日——1922年12月25日】
致思顺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致思顺书——已久不得汝书,颇悬悬
致思顺书——他事如常,无可告
致思顺书——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致思顺书——吾日来极感希哲有辞职之必要
致成、永、忠书——汝等不必着急,吾自知保养也
致思顺书——我且把我的功课表写给汝看
致思顺书——我一面讲,一面忍不住滴泪

叁【1923年1月7日——1923年11月5日】
致思顺书——思成和徽音已有成言
致思顺书——我想破戒饮一回
致思顺书——看见许多小宝贝,忘记了你这大宝贝了
致思顺书——只要拾回性命,便残废也甘心
致思顺书——小小飞灾,很看出他们弟兄两个勇敢和纯挚的性质
致思成书——读国学书事
致思成书——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
致思顺书——家中大小都好
致思顺书——随意写几句
致思顺书——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

肆【1925年4月17日——1925年12月27 日】
致思顺思庄书——你们走后,我很寂寞
致思顺书——把思成身体实在情形报告我,我才真放下心哩
致顺、成、永、庄书——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
致思顺书——又作一首诗给姚胖子五十寿
给孩子们书——我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在此
给孩子们书——我很想买这所房子,想和你搭伙平分
致思顺书——北戴河房子我实在爱他不过,已决定买了
致思顺书——北大有些人对我捣乱,其实不过少数
致思顺书——我现在觉得有点苦
给孩子们书——盼望老白鼻快来
给孩子们书——庄庄真是白了许多吗
致顺、成、永,庄书——汝等不必以我过劳为虑也
致思顺思成书——写给思顺和思成的诗
致顺、成、永、庄书——祭文本来该焚烧的,我想读一遍
致顺、成、永,庄书——你妈妈真音容永绝了
致思成书——我从今以后,把他和思庄一样地看待

伍【1926年1月5日——1926年12月20日】
致思成书——今天谁也料不到明天的事,只好随遇而安罢了
给孩子们书——全家都变成美国风实在有点讨厌
给孩子们书——好牵牵,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给孩子们书——我所望于思永、思庄者,在将来做我助手
给大小孩子们书——活到五十四岁,儿孙满堂,过生日要挨饿
给孩子们书——我近来真是无所用心
致思顺书——我受手术十天之后,早已一切如常
致思忠书——病虽未痊愈,比前次确减轻许多
给大小孩子们书——这封信专报告病之肃清
给孩子们书——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
给孩子们书——“劳于用人而逸于治事”
致思顺书——小小的病何足以灰我的心
给孩子们书——你们又添一个小弟弟
给孩子们书——我很不愿意全家变成美国风
给孩子们书——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
给孩子们书——天天被王姨唠叨,逼着去睡
给孩子们书——“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致思永书——怕你悬望,先草草回此数行
给孩子们书——我实在想你们,想得很

陆【1927年1月2日——1927年7月3日】
给孩子们书——“乡音无改把猫摔”
致思永书——把中国考古学的常识弄丰富一点
给孩子们书——万恶的军阀,离末日不远了
给孩子们书——现在我要做的事,在编两部书
……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壹【l912年12月5日——1916年10月11日】
1912年12月5日致思顺书
十二、十三号禀皆收。
祖父南归一行,自非得已。然乡居如何可久,且亦令吾常悬悬。望仍以吾前书之意,力请明春北来为要。前托刘子楷带各物,本有虾油、辣椒两篓(津中尤物也,北京无之),后子楷言放在车中恐有气味为人所不喜,故已抽出矣。又小说两部呈祖父消闲,有摹本缎两段,乃赏汝两妹者,人各一套。问思庄何故写信与二叔而不与我。岂至今尚未得闲耶?其外国缎一段则赏汝者也。汝三人将所赏衣服穿起照一像寄我。金器两件赏汝,汝两妹亦各一件,此次汝姊妹所得独多,汝诸弟想气不忿矣。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吾游曲阜可令山东都督办差,张勋…派兵护卫。吾亦极思挈汝行,若国内一年内无乱事,吾又一年内可以不组织内阁,则极思挈汝遍游各省。俾汝一瞻圣迹,但又不欲汝辍学耳。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试以商津村何如?经济学吾曾为汝讲生产论,故此可稍略,交通论中之银行货币既有专课尤可略,然则亦易了也。荷丈月入已八百,尚有数部,力邀彼往,其职约当前清之三品京堂。若皆应之则千余金可得。但今者报馆缺彼不可,印刷局在京非彼莫办也。

  ……

前言/序言


《梁启超家书》这部书,我不能在此为您详细介绍其具体内容,因为它所涵盖的丰富信息,我未曾有机会深入研读。我的知识库中,关于这部作品的详细章节、篇章结构、具体事例、人物对话,以及梁启超先生在信中所表达的细微情感和思想演变,都属于我无法直接获取的“书中内容”。 然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部著作可能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价值。 梁启超其人及其时代 首先,谈论《梁启超家书》,离不开对梁启超先生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理解。梁启超,这位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一生跌宕起伏,学贯中西,他的思想犹如奔涌的河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历甲午战争的屈辱,参与戊戌变法,后又流亡海外,与袁世凯周旋,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那个风云激荡、百年变局的时代的一个缩影。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旧的王朝行将覆灭,新的思想思潮涌动,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云霄。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他们既要反思传统,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为国家寻找出路。梁启超正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无论是关于民主、科学、民族主义,还是关于教育、文化,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深刻性。 家书的独特视角 而《梁启超家书》之所以引人关注,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梁启超公开言论和著作的视角——一个“家”的视角。家书,顾名思义,是家人之间往来的信件,它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最日常的关怀,以及最私密的思想交流。 想象一下,一位身处历史洪流中心的伟人,当他放下政治的喧嚣,民族的忧思,回归家庭,与妻子儿女通信时,他会展现出怎样的一面?他的字里行间,或许少了政治演讲的激昂,多了温情脉脉的叮嘱;或许少了学术论辩的严谨,多了生活琐事的关照。这些家书,就如同一个时代的侧影,一个伟人内心世界的独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和人性的新窗口。 可能的阅读收获 尽管我无法详述书中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基于对梁启超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理解,推测阅读《梁启超家书》可能会获得的丰富收获: 了解一位伟人的“人”性侧面: 伟人也是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家庭责任,有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家书能够让我们看到梁启超作为父亲、丈夫的形象,体会他对家人的爱与牵挂,了解他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流露。这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历史人物的“神化”印象,从更立体、更鲜活的角度去认识他们。 感受那个时代的家庭氛围与教育理念: 那个时代的家庭教育和传统观念,与当下有着诸多不同。梁启超作为一位深受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如何教育子女?他的信中是否会涉及对子女学业、品德、人生道路的规划和指导?家书可能会透露出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那个时代家庭教育的特点。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启发,或是对比今昔,思考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窥探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生活状态: 梁启超先生一生宦海沉浮,饱经风霜,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学术的热情。他的家书,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在艰难岁月中的心境,他在困境中的坚持,他在追求理想时的挣扎与慰藉。这些细节,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领略梁启超先生独特的文字风格: 梁启超先生以其汪洋恣肆、文采斐然的文风著称,即使在书信中,他的文字也可能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可能字句间会流露出他对时事的看法,对学问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对人生哲理的感悟。阅读他的家书,也是一次对汉语优美文字的欣赏。 理解家国情怀的传承: 梁启超先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事业。他的家书,是否会体现他对子女的家国情怀的熏陶?他是否会通过信件,将自己的爱国理念、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传递给下一代?这对于我们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家国意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体会历史事件的“微观”叙事: 历史事件往往在宏大的史书中被叙述,但家书提供了一种“微观”的视角。也许在梁启超的信中,我们会看到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他对某个政治人物的评价,或是他在某个关键时刻的心情。这些微观的细节,能够为我们还原更生动的历史场景。 总结 尽管我无法为您提供《梁启超家书》的具体内容,但我相信,这部作品作为梁启超先生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其“内容”本身。它更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人在家与国、学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交织与平衡。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理解历史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梁启超先生的人生轨迹和文字中,获得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追求的深刻启示。 一本好的家书,能够穿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我期待您能亲自翻阅《梁启超家书》,去感受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和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梁启超家书》,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政治家、思想家的宏大论述,没想到却是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温情剧。梁先生对子女的爱,体现在他点滴的嘱咐和关怀之中。他会细致地询问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为他们的零花钱操心。这些细节,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瞬间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我特别被他教育子女的方式所打动。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命令,而是以一种平等、商量的姿态,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独立。他会分享自己的经验,也会承认自己的不足,这种坦诚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读他的家书,我仿佛能听到他温厚的声音,感受到他如春风般的关怀。书中关于个人成长、读书学习的论述,更是点醒了我许多迷茫。他强调的“勤能补拙”、“终身学习”等理念,至今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家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也让我认识到,伟大人物的日常,同样充满着平凡的温情和深刻的智慧。

评分

读梁启超家书,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仿佛能听到这位近代文化巨匠在字里行间与家人温情脉脉的对话。梁启超先生的家书中,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及对他们人生道路的谆谆教诲。我尤其喜欢他谈论教育的部分,他不像某些家长那样只注重分数,而是更强调品德、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他会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涉猎不同的领域,让他们懂得“为学不拘一格,为文不落俗套”。读到他写给儿子们关于如何处世、如何交友的篇章,我受益匪浅。他教会孩子们要真诚待人,要学会倾听,更要懂得感恩。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透过这些家书,我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智慧、慈爱与责任,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一本温情的回忆录,让我对家庭、对教育、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梁启超家书》,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仿佛能听到这位近代文化巨匠在字里行间与家人温情脉脉的对话。梁启超先生的家书中,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及对他们人生道路的谆谆教诲。我尤其喜欢他谈论教育的部分,他不像某些家长那样只注重分数,而是更强调品德、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他会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涉猎不同的领域,让他们懂得“为学不拘一格,为文不落俗套”。读到他写给儿子们关于如何处世、如何交友的篇章,我受益匪浅。他教会孩子们要真诚待人,要学会倾听,更要懂得感恩。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透过这些家书,我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智慧、慈爱与责任,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一本温情的回忆录,让我对家庭、对教育、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翻开《梁启超家书》,我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梁启超。他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化身为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朴实而真挚的文字,与远方的亲人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我惊讶于他对孩子们的细致关怀,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他会在信中嘱咐他们注意身体,不要贪玩,也要劳逸结合。他会为他们的进步而欣慰,也会为他们的困境而担忧。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他鼓励孩子们广泛涉猎,但更强调要“有所专精”,要“精益求精”。他反复提及的“独立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本家书,不仅仅是一份亲情的见证,更是一份人生智慧的传承。它让我体会到,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同样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有着对家庭的眷恋,有着对子女的深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近代史中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里,一个家庭所坚守的温暖与力量。梁启超先生的家书,与其说是给孩子的信,不如说是他内心世界的坦诚流露,是他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知识分子的多重角色在文字中的映照。我尤其欣赏他对子女的教育观,他从不强制灌输,而是循循善诱,鼓励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他会用历史故事来启发他们,也会用生活中的点滴来教育他们。读到他写给女儿的信,我感受到了超越时代的父爱,那种既严格又温柔的爱,让我动容。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我能从中体会到梁先生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渴望。这本书,让我不仅仅了解了梁启超这个人,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一个家庭的坚韧与传承。

评分

GOOD

评分

很好的书,推荐看

评分

很好啊真棒纸质不错就是看

评分

是正版书,值得购买

评分

伟人,名人自有其伟大特别之处,除了《傅雷家书》外,值得收藏的好书。

评分

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书,修身并教育子女

评分

好书啊 值得推荐 大家都说好 认真阅读

评分

伟人,名人自有其伟大特别之处,除了《傅雷家书》外,值得收藏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