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学昭 著
图书标签:
  • 吴宓
  • 陈寅恪
  • 近代史
  • 学术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国学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302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3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档案史料,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大量披露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尤其一九四九年后二人鲜为人知的心声。

作者简介

  吴学昭,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时期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
第八章 最后的会晤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从社教到“文革”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父亲与寅恪伯父相交,是经俞大维先生介绍的。
  俞大维先生与寅恪先生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学”:寅恪先生的母亲俞明诗(字麟洲)是俞大维的嫡亲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陈新午是俞大维夫人;俞大维与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
  父亲是一九一七年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派往美国学习的。起初被分配到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学习文学, 插入文科二年级。一九一八年暑假,转入哈佛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从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 。父亲在哈佛大学与俞大维先生相识。据父亲晚年所撰《吴宓自编年谱》( 以下简称《年谱》)一九一九年篇:“宓去秋(笔者按,当指一九一八年秋)到波城(Boston)后,得识初来之自费留学生俞大维(David Yule)君。俞君浙江省山阴县人。其叔父俞恪士先生(名明震)为有名诗人,有诗集名《觚庵诗存》行世。辛亥革命时,任甘肃省提学使。民国四年,在北京任肃政使,与李孟符(岳瑞)世丈为知友。曾弹劾甘肃将军张广建,对营救吾父事颇有助力。俞大维君,毕业圣约翰大学,短小精悍,治学极聪明。其来美国,为专习哲学,然到哈佛研究院不两月,已尽通当时哲学最新颖而为时趋(fashionable)之部门曰数理逻辑学。Lewis 教授亟称许之。然于哲学其他部门,亦精熟,考试成绩均优。故不久即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Ph. D. in Philosophy),并由哈佛大学给与公费送往德国留学进修。哈佛大学本有梵文、印度哲学及佛学一系,且有卓出之教授Lanman先生等,然众多不知,中国留学生自俞大维君始探寻、发见而往受学焉。其后陈寅恪与汤用彤继之。……顾俞大维君识宓后,则多与宓谈中国文学。尝为宓口诵曾广钧所作之《庚子落叶词》十二首,吊珍妃也。君口诵而宓笔录之。今录入《吴宓诗集》卷末160 页者,是也。去秋,又屡偕俞大维君出游并作交际。
  “俞大维君又多称道其姑表兄义宁江西省之县名,今改为修水县。陈寅恪君之博学与通识,并述其经历。诗人陈伯严先生(名三立),前夫人罗氏,生长子衡恪(字师曾),诗人,画家。继配夫人俞氏(俞大维之姑母,能诗),生(二、三、四,虚,无)五子隆恪、六子寅恪、七子方恪(宁彦通,能诗,而狂放佻达),八子登恪,留学法国,撰有《留西外史》小说。(宓按,陈寅恪君一八九○庚寅年生。年十一,留学日本。两度游学欧洲,先居巴黎,后居柏林。中间民国三年、四年,在北京为经界局局长蔡锷之秘书。又再赴欧洲,今始到美国。一九二五年,由宓荐,清华聘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月薪四百圆,乃回国。计其在外国留学之时期,凡十八年[与玄奘同]。)宓深为佩仰。
  “一九一九年一月底二月初,陈寅恪君由欧洲来到美国。先寓康桥Cambridge 区宓注: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均在此区。康桥之译名,乃中国留学生所定。同一字也,在英国则用旧译之“剑桥”,在美国则用新译之“康桥”,以分别之,使毋混淆,法至善也。之Mt. Auburn 街。由俞大维君介见。以后宓恒往访,聆其谈述。则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述说至为详切。其历年在中国文学、史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详见《吴宓诗集》及续集稿本)”
  据父亲的日记记载,他与寅恪伯父的文字交往是从父亲演讲《红楼梦新谈》开始的。
  ……

前言/序言

  我是吴宓(雨僧)最小的女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母亲陈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家居住和上学。抗战胜利后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学,父亲没有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复员北平,而去武汉大学教书了。武汉解放前夕,他又到了四川。所以,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触和交谈中,我也深深感到父亲与陈寅恪伯父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两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去世后,我捧读劫后残存的父亲遗稿,以及他与陈寅恪伯父相互写示的诗篇,更加感受到这种友谊的深不可及的内蕴及其悲剧色彩。
  一九九○年,为纪念陈寅恪伯父诞辰一百周年,也为纪念父亲吴宓诞辰九十六周年,我根据父亲的日记及遗稿赶写了《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心想或许可为关心两位老人的朋友凭寄哀思,而对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参考作用。没想到书出版后,竟“像出土文物一般,令人惊喜”,受到读者关注,特别是父亲生前的许多友生,如田德望、王宪钧 、王岷源 、王般 、李赋宁 、何炳棣等先生来信来电,给与鼓励和指正。本书虽先后十多次重印,时隔多年,已经绝版。今应广大读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订本,名为增订,实际重写。根据后来陆续寻回的父亲遗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积累的有关资料,对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修订。笔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尚希读者提出批评,帮助改正。


《中国文化研究的辉煌双璧:学人风采与学术遗产》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吴宓与陈寅恪无疑是两座巍峨的丰碑,他们以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洞察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这两位巨匠生平事迹的简单梳理,而是意在深入挖掘他们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学术风采,以及他们所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启发后人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于文化的传承中感悟力量。 一、 学术风骨:士大夫精神的现代回响 吴宓与陈寅恪,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始终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纯粹与傲骨。他们的人生轨迹,虽有波折,却从未向世俗妥协,始终将学术研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吴宓:西洋镜中的东方智慧 吴宓先生,这位以“西洋镜”观察中国文化,又以东方智慧融会贯通的学者,其学术视野之开阔,令人叹为观止。他深受西方高等教育的熏陶,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在文学批评和文化比较方面,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那个国门初开,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吴宓先生敢于挑战传统的定见,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批判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他并非一味地推崇西方,也不是固守国粹,而是力求在两种文明的对话中,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现代意义。 他的学术路径,仿佛是在构建一座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他能够熟练地运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他也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出发,解读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整合能力,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吴宓先生在文学研究上,尤其重视文学的“情”与“真”,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这体现了他深植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的研究方法,既有西方学术的严谨与系统,又饱含东方人对生命的体悟和对历史的敬畏。 在个人品格上,吴宓先生更是以其“诚”与“毅”著称。他一生坎坷,屡遭磨难,但他对学术的热情从未熄灭,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动摇。他的日记,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一份珍贵的文献,真实记录了一代学人在艰难岁月中对学术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思。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学术精神,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只为探求真知的士大夫风范。 陈寅恪:史学殿堂中的风雨行舟 陈寅恪先生,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至今仍是后人景仰的典范。他的史学研究,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圭臬,将中国历史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陈寅恪先生治史,不拘泥于某一学派,不迷信某一理论,而是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史观,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他对于中古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够旁征博引,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沥金,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并据此构建出宏大的历史图景。他对于民族史、宗教史、文化史的深入研究,打破了传统史学重政治、重军事的局限,将历史的视野拓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更广阔的层面。陈寅恪先生的史学著作,文字凝练,考证精详,见解深刻,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必须研读的经典。 陈寅恪先生一生,也经历了时代的剧变,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他坚信“凡属文字,必当写其真实,不应以虚妄之事,掩盖真实之历史。”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他学术生涯的基石。即便是在政治压力最大的时期,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坚守的学术原则。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对史学研究的要求,更是对知识分子人格操守的最高训诫。 他与同时代许多学者的交往,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们以学术为纽带,以思想交流为寄托,在沉默中坚守,在磨难中成长。陈寅恪先生的学问,是其人格的延伸,其人格,更是其学问的灵魂。 二、 学术旨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寻 吴宓与陈寅恪,虽然研究领域有所侧重,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关怀和对其现代性意义的探索,却是贯穿他们学术生涯的主线。 文学的温情与理性: 吴宓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解读上。他更看重文学所承载的情感、思想与人文精神。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个体生命体验、反映社会现实、传承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他对“情”的强调,以及对文学“功业”的认识,都体现了他将文学视为一种具有社会功能和道德意义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批评上,他借鉴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等,但他的落脚点始终是中国文学的特质。他试图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规律,从而揭示其永恒的魅力。例如,他对《红楼梦》的解读,既看到了其艺术上的精湛,也看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生哲思。 此外,吴宓先生对于“文学革命”的看法,也体现了他的审慎与理性。他不赞成全盘否定传统,而是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参照。 历史的纵深与变迁: 陈寅恪先生的史学研究,则更加侧重于中国历史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他试图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来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及民族融合的规律。他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重构,更是对中国文化生命力的探寻。 他尤其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胡汉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些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展现了中国历史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国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吸收、融合、演变中发展壮大。 陈寅恪先生对于“中国性”的追问,并非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独特价值的自信与自觉。他认为,中国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命力,能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的史学研究,实际上是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自信。 三、 学术遗产:薪火相传的智识火炬 吴宓与陈寅恪,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跨学科视野的启示: 两位先生的研究,都展现了极强的跨学科视野。吴宓先生将文学、哲学、西方文化研究融为一体;陈寅恪先生则将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融会贯通。他们的学术实践,证明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并非不可逾越,只有打通各个学科的壁垒,才能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在当今学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两位先生的跨学科研究精神,尤其显得珍贵。它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而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问题,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对话,从而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的箴言。两位先生都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史料的审慎考证、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学术成果,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文献的精耕细作和对事实的反复求证之上。他们不轻易下结论,不随波逐流,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准绳,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是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基石。 人文关怀的传承: 两位先生的研究,都饱含着对中国文化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们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学问家,更是心系民族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探索,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吴宓先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文化断裂的忧虑,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文化人的责任感。陈寅恪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对中国文化独特性和生命力的强调,更是他以学术为武器,为民族文化正名的一种方式。 这种深厚的人文关怀,是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力。它也启示我们,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责任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担当。 结语: 吴宓与陈寅恪,这两位杰出的学者,他们的人生与学术,如同璀璨的双星,照亮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天空。本书旨在通过对他们学术风采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他们学术遗产的细致梳理,让读者能够走近这两位伟大的灵魂,感悟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士大夫精神,理解他们对中国文化现代性追寻的深刻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激励我们在当下的时代,继续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学术光辉,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温暖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偶然瞥见《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这个名字时,脑海中瞬间涌现了对两位民国学术巨擘的敬仰之情。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窥探那个时代学术精神、人生际遇与深厚情谊的窗户。虽然我尚未翻开它,但单从书名,我便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厚重与温情。吴宓先生的严谨,陈寅恪先生的博学,以及他们之间超越个人得失、生死相托的友情,这些元素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好奇,增补本究竟又为我们揭示了哪些未曾得见的故事,又在他们原本就已辉煌的学术生涯中添上了何等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否会有关于他们治学方法的细节,关于他们学术观点的碰撞与融汇,抑或是他们在动荡年代中,如何以文字为舟,在学海中默默坚守的片段。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亲历那个时代的学术风云,感受那份弥足珍贵的师生情、同袍谊。我已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去理解他们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们的智慧如何启迪后人,他们的坚持又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

评分

在翻阅无数关于民国史料的书籍时,吴宓与陈寅恪这两个名字总是如雷贯耳,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当我注意到《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这款新作,心中便激起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可能是对两位先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解析。他们之间的学术辩驳,思想碰撞,又或者是在人生低谷时的相互扶持,都足以成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增补本”这三个字所承载的意义,它是否意味着我们能接触到更多此前未曾公开的珍贵史料?是否会揭示一些更为细致、更为私人化的交流,从而让我们对这两位伟大的学者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心中关于他们二人之间更多未知的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各自的学术成就,更动容地体会他们之间那份超越时空的深厚情谊,也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磨难与坚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指向了民国时期两位最受尊敬的学者,以及他们之间一段被传为佳话的学术与人生交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位大师级人物,以笔为犁,耕耘在知识的沃土之上。吴宓先生那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陈寅恪先生那深邃广博的学识,他们的名字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学术高度。而“增补本”的出现,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它意味着,可能我们能够读到更多关于他们之间鲜为人知的往事,关于他们学术思想的演变,甚至关于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近距离地感受这两位先贤的智慧光芒,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每当提及民国学术,吴宓与陈寅恪的名字便会不约而同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璀璨明星。当我看到《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这款图书时,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他们之间深厚的学术情谊?是关于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相互启发,还是在人生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增补本”这个字眼更是充满了诱惑,它预示着这本书可能包含着比以往更丰富、更详实的史料,或许能让我们窥见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更能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以及那段不凡的岁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作为学者所具备的严谨与担当,更深切地体会他们之间那份超越个人得失的深厚情谊,也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如何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声温柔的召唤,将我引向了一个充满智慧与风骨的遥远时空。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社会剧变的年代,有两位学人,他们用如椽巨笔,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吴宓先生,他的名字就如同严谨治学的代名词,他的日记,他的书信,都散发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性光辉。而陈寅恪先生,他的学识深邃如海,他的洞见超凡绝俗,是无数后辈学子的楷模。我设想着,这本书定然会细致地梳理他们二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他们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是否会在彼此的砥砺中,产生更加璀璨的火花。更何况是“增补本”,这预示着更多的文献、更深入的挖掘、更详尽的考证,仿佛是将原本就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们作为学者的风骨,作为人的情怀,以及他们如何在那段艰难岁月里,用知识和良知,构建起一座座精神的堡垒。

评分

大师之间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命运迥异,令人唏嘘不已

评分

还蛮好的,补充了很多,最有意思的就是陈寅恪教一个研究生写为什么寿春的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出发,曹魏三次叛乱的中心的思考。。。

评分

很喜欢,很好,支持京东商城!快递小哥给力,点赞?!

评分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有一种让人向往的力量,了解一下。

评分

一种命运。“知识分子常常受到主导的社会价值的排斥,但他们每天都沉浸在感情和观点的

评分

本书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鸿雁往还,长达五十年的深厚情谊。

评分

物论”的代表作品《史记·列传》全译为日文。本书正是宫崎本人的“人物论”,也是他的著作中zui为通俗好读的一部,收录了他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重点关注过的人物,包括“大帝与名君”(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雍正),“乱世宰相”(李斯、冯道、贾似道),“资本家与地方官”(晋阳李氏、宋江、蓝鼎元),“儒家与文人”(孔子、朱子、张溥、石涛),涵盖各个时代和阶层,极具代表性。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好书伴你我成长。

评分

看起来不错看起来不错看起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