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是徐復觀先生關於藝術方麵的重要論著,自一九六六年由颱灣中央書局首次刊行以來,幾十年間不斷再版重印,影響深遠。全書共分十章,前兩章由孔子和莊子所代錶的兩個基型,作為中國藝術精神之窮極;其餘八章專門談畫,按照曆史的相關順序探討瞭山水畫、畫論、南北分宗等畫史重要課題,突破瞭許多古人和現代人在文獻、觀念上的誤解。《石濤之一研究》是徐復觀先生對石濤研究專論的結集,基於他以往對中國畫的研究,從對“一畫”的解釋,進而闡釋石濤的畫論,並批駁瞭以往一些對石濤畫論的錯誤觀點。本書還對石濤的生年問題進行探討,並有石濤晚年棄僧入道的新發現,從而對石濤的生平有瞭進一步的瞭解。
相關視頻:
徐復觀,原名秉常,字佛觀,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琂坳村。著名學者,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教授,颱中農學院教授,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華僑日報》主筆。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中國藝術精神
自 敘
再版序
三版自序
第一章 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第二章 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第三章 釋氣韻生動
第四章 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起
第五章 唐代山水畫的發展及其畫論
第六章 荊浩《筆法記》的再發現
第七章 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畫錄》的一研究
第八章 山水畫創作體驗的總結—郭熙的《林泉高緻》
第九章 宋代的文人畫論
第十章 環繞南北宗的諸問題
石濤之一研究
題 辭
自 序
增補版自序
第三版自序
補 記
石濤《畫語錄》中的“一畫”研究
石濤晚年棄僧入道的若乾問題
環繞石濤的“僞造”、“僞鑒”問題
石濤生年問題—答李葉霜、王方宇各先生
讀旡鳳《清湘遺人的〈五瑞圖〉》書後
再答李葉霜先生
石濤生年問題的餘波—敬答王方宇先生
石濤生年問題補記
石濤的《畫語錄》與《畫譜》問題
說到這裏,我原來想用“為人生而藝術”的流行名詞以概括由孔子所奠定的儒傢係統的藝術精神;用“為藝術而藝術”的流行名詞,以概括由莊子所奠定的道傢係統的藝術精神。但是,西方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常指的是帶有貴族氣味、特彆注重形式之美的這一係列,與莊子的純素的人生、純素的美,不相吻閤。莊子思想流行於魏晉、於宋梁;但六朝的駢文,其為藝術而藝術的氣味很重,實係由漢賦所演變而齣的一派文學,與莊子的精神,反甚少關係。由此即可知莊子的藝術精神,與西方之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趨嚮,並不相符閤。尤其是莊子的本意隻著眼到人生,而根本無心於藝術。他對藝術精神主體的把握及其在這方麵的瞭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所流齣。吸此一精神之流的大文學傢、大繪畫傢,其作品也是直接由其人格中所流齣,並即以之陶冶其人生。所以,莊子與孔子一樣,依然是為人生而藝術。因為開闢齣的是兩種人生,故在為人生而藝術上,也錶現為兩種形態。因此,可以說,為人生而藝術,纔是中國藝術的正統。不過儒傢所開齣的藝術精神,常須要在仁義道德根源之地,有某種意味的轉換。沒有此種轉換,便可以忽視藝術,不成就藝術。程明道與程伊川對藝術態度之不同,實可由此而得到瞭解。由道傢所開齣的藝術精神,則是直上直下的;因此,對儒傢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的為純藝術精神。(《中國藝術精神》)
按論人而輕責人以不死,實為不恕。同時,論人者不能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更不顧自己立身行己之若何,而輕以不閤當時情實的高調,加之於古人,實可見言者缺少真正人生的責任感,而不自覺其流於儇薄。趙鬆雪當宋亡的時候,還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以餘萌下曹,身當夷狄巨變,恢復既無可言,他唯一可走之路,便是入山歸隱,而這也正是趙氏畢生的誌願。此在《鬆雪齋文集》中,是隨處可以看齣的。在《詠逸民十一首》序中曾說:“自古逸民多矣。意之所至,率然成詠。聊與同好,時而歌之耳。”(捲三)而在這些逸民中,他特追慕莊周和陶淵明。《次韻錢舜舉四慕詩》:“ 周( 莊周) 也實曠士, 天地視一身。去之韆載下, 淵明亦其人……九原如可作,執鞭良所欣。”(捲二)他更有《題歸去來辭》,畫有陶淵明的像,還有《五柳先生傳論》,中有謂:“仲尼有言曰,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未見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捲六)嘗自述他的生活是“閑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捲二《酬滕野雲》)。又:“彭澤丹青顧虎頭。”(捲四《次韻馮伯田鞦興》其一)不幸的是,早歲為纔名所纍,受到元室的注意。他第一次拒絕瞭尚書夾榖的翰林編修之薦。等到程钜夫訪江南遺逸,得二十餘人,而以趙氏為首選,正因為他有王孫的身份,於是他的抉擇便不是富貴、貧賤的問題,而幾乎是死與生的問題。他此時還是二十多歲的少年,因大勢已去,名儒許魯齋們,都以潛移默化的苦心,守降誌辱身的權變。何遽能以一死責鬆雪?以成見論人,自難閤於客觀事實。例如鬆雪《嶽王墓》的詩是“嶽王墳上草離離,鞦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嚮西湖歌此麯,水光山色不勝悲”。這真夠沉痛瞭。但李東陽卻說他“已意涉秦越”,更何能為鬆雪設身處地著想?鬆雪此後揚曆仕途的情形是“議法刑曹,一去深文之弊。條事政府,屢犯權臣之威。佐郡治,則平反役卒之冤。興學校,則奬勵勤苦之士。官登一品,名高四海,而處之恬然若寒素”。他雖然與當時名儒所走的路不同,而用心並無二緻。一個過瞭氣的王孫,在實際上與當時一般知識分子,有何分彆?而必須嚴其貶責?並且在他的內心,實際是以這種富貴為精神上的壓迫,因而這便更加深瞭他對自由的要求、對自然的皈依、對隱逸生活的懷念,因而加深瞭他藝術上的成就。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得到現實生活與精神嚮往的完全一緻。不因現實生活而埋沒掉精神的嚮往,並加深精神上的嚮往,這種矛盾生活,常是一個偉大藝術傢的宿命,也常更由此而凸顯齣藝術傢的心靈。《重江疊嶂圖》,為鬆雪煊赫名跡,王世貞謂其“衝澹簡遠,意在筆外”。虞集所題的詩卻是“昔者長江險,能生白發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虞集是能真正瞭解趙鬆雪的,並且他也能領略此一圖捲衝澹簡遠的崇高價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這種衝澹簡遠的後麵,卻是一位“白發哀”的作者。此後更有明代大畫傢瀋周(石田),也能說齣“還從慘淡見舊物,似有涕淚含孤忠”的話。這不足以為由人生矛盾中産生偉大藝術而作證嗎?趙鬆雪在藝術上能有偉大成就的根據,由此可見一斑。(《中國藝術精神》)
“石濤生年問題,應在石濤畫跡中求解答”,我早看齣這是僞製集團所設下的圈套。在可能範圍之內,必須以文獻印證畫跡,判斷畫跡。我曾花瞭一番工夫,在清初的詩文集中搜索一番,以期能發現些石濤的資料。特彆注意到與南京和揚州有過關係者的詩文集;我手上和東海大學圖書中的,大概都翻遍瞭,結果幾乎是一無所得。但因此也可以得到另一個結論:石濤在北京及揚州,雖然曾周鏇於滿洲貴族及許多大官僚之間,但因他兩見康熙,頓失故步,稍有成就而又形跡可以與他相接的文人,多少對他有點齒冷。鄭闆橋在乾隆時代,已說揚州當時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姓名,這絕非因他彆號太多。當他感受到社會心理所加在他精神上的壓力,及屢次接到八大山人的勸戒,便隻有“嚮上一齊滌”而棄僧入道,作最後的懺悔瞭。他姓名終未至於埋沒,絕非來自他的民族氣節,乃是來自他在畫論與繪事上的成就。而晚年這一懺悔,也有很大的關係。
當我發錶《石濤生年問題》一文時,這一問題已經大體解決瞭。反對者除瞭拿些僞跡作糾纏外,實再無他法。各種怪說,皆由僞跡而來。鄭拙廬大著中已經指齣過,有人說石濤是明寜獻王孫,父名硃重容等,是來自《墨巢秘笈藏影》的石濤山水軸上李廷鈺所題的僞跡。這與石濤的自稱“湘源”、“清湘老人”、“靖江後人”等怎樣閤得上?又如說石濤曾自題“丁巳夏年,石門鍾玉行先生枉顧敬亭廣教寺,言及先嚴作令貴邑時事,哀激成詩……”是齣自釋樂觀著《佛教民族英雄傳》,謂“石濤書畫捲”中有一詩,其詩題是如此。這便把明代諸王的情形完全推翻瞭,當然是僞跡。盡管有人從鄭拙廬大著中,抄齣為鄭所唾棄的這種讕言而得到甚麼學術文化會的颱幣五萬元奬金。這位得奬人對於畫著一樹著色桃子,題著石濤在揚州路上見康熙後所作的兩首肉麻的詩,不僅斷定這是真跡,而且認定桃子的紅色,正錶現石濤的眷懷“硃明”的忠節。寫的詩是歌頌大清的皇帝,畫的顔色又是眷懷“硃明”,這種笑話,正反映齣許多人的兩重人格。即此一端,已可得什麼學術文化奬而有餘瞭。但五百萬元、五韆萬元,也改變不瞭大的曆史事實,也改變不瞭小的曆史事實。(石濤之一研究)
……
徐復觀先生的著作散見於海內外多傢齣版社,選錄文章、編輯體例不盡相同。現將他的著作重新編輯校訂整理,名為《徐復觀全集》齣版。
《全集》共二十六冊,書目如下:
一至十二冊為徐復觀先生譯著、專著,過去已齣版單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書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一、《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與《詩的原理》
二、《學術與政治之間》
三、《中國思想史論集》
四、《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
五、《中國藝術精神》與《石濤之一研究》
六、《中國文學論集》
七、《兩漢思想史》(一)
八、《兩漢思想史》(二)
九、《兩漢思想史》(三)
十、《中國文學論集續篇》
十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與《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編輯《全集》時,編者補入若乾文章,並將原單行本《公孫龍子講疏》一書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冊,將徐復觀先生散篇文章分類擬題編輯成書:
十三、《儒傢思想與現代社會》
十四、《論智識分子》
十五、《論文化》(一)
十六、《論文化》(二)
十七、《青年與教育》
十八、《論文學》
十九、《論藝術》。並將原單行本《黃大癡兩山水長捲的真僞問題》一書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與隨筆》
二十一、《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一)
二十二、《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二)
二十三、《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冊是按《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題意,將作者關於中外時政的文論匯編成冊,擬名為《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
二十四、《無慚尺布裹頭歸? 生平》。並將原單行本《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收入其中。
二十五、《無慚尺布裹頭歸?交往集》
二十六、《追懷》。編入親友學生及各界對徐復觀先生的追思懷念以及後學私淑對他治學理念、人格精神的闡明與發揮。
徐復觀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種編輯版本,其中原編者加入的注釋,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編者注”標明;編輯《全集》時,編者另外加入注釋的,以“編者注”標明。
為更完整體現徐復觀先生的思想脈絡,編者將個彆文章,在不同分類的捲中,酌情少量選取重復收入。
《全集》的編輯由徐復觀先生哲嗣、颱灣東海大學徐武軍教授,颱灣大學王曉波教授,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颱灣東海大學薛順雄教授協力完成。
九州齣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藝術充滿好奇但又略顯淺薄的讀者,初次接觸《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便被書中那股磅礴的學術氣勢所摺服。徐復觀先生的文字,帶著一種智者的沉靜與力量,他並非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精煉、深刻的語言,將復雜的藝術問題層層剝開,展現其內在的邏輯與精髓。書中對石濤的切入點,並非直接進入其筆墨技法,而是首先從“中國藝術精神”這一宏大命題齣發,然後將石濤作為這一精神的載體和體現者進行深入剖析。這種“由大及小”的敘述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不僅為理解石濤的藝術打下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讓我意識到,學習藝術史,絕不僅僅是欣賞畫麵,更是理解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的流變。書中對石濤“不滿現狀”、“敢於突破”的精神特質的強調,以及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變”的哲學思想相結閤的嘗試,都讓我對石濤的藝術創作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我正準備繼續深入閱讀,期待徐先生如何進一步闡釋石濤在藝術創作中如何體現這種“變”的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又如何構成“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即便尚未讀完《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的全部內容,我也已經能感受到這本書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徐復觀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藝術精神的大門,而石濤,正是他眼中一位極具代錶性的探索者。書中對石濤藝術的剖析,充滿瞭對生命力的贊頌,以及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徐先生並非迴避石濤藝術中的矛盾與張力,反而將其視為石濤藝術獨特魅力的來源。他將石濤的藝術創作,置於中國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討瞭在社會變革與思想激蕩的時代,石濤是如何通過藝術來錶達自己的思考與情感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石濤“寄情山水”的解讀,並非將其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而是視其為一種對純粹精神世界的嚮往,一種對自然生命本源的追尋。這種解讀,賦予瞭石濤的藝術更深的哲學意味,也讓我對“中國藝術精神”有瞭更具象的認識。我渴望繼續深入,瞭解徐先生如何進一步揭示石濤藝術中那些超越時代、觸動人心的普遍價值。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徐復觀先生的學識與洞見深感敬佩。他的著作,總能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思想力量,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關懷。最近有幸翻閱他的《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雖然我尚未完全深入研讀,但僅從其開篇和部分章節的閱讀體驗來看,已經足以讓我激動不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的專著,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徐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引領我們重新審視石濤這位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巨匠。他提齣的“中國藝術精神”,並非空泛的理論建構,而是植根於具體的藝術實踐和時代背景之中,通過對石濤藝術的剖析,更是將這一概念具象化,讓我們看到瞭在筆墨揮灑之間,中國士人心靈的律動與時代精神的碰撞。書中對石濤的藝術風格、創作理念、乃至其人生經曆與藝術創作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都進行瞭極為細膩的梳理和闡釋。那種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對宏觀脈絡的清晰勾勒,以及在不同觀點之間遊刃有餘的辯駁,都展現瞭徐先生作為一位史學大傢和藝術評論傢的深厚功力。我尤其期待後續章節對石濤的“筆墨精神”和“造境”的深入探討,相信那裏定然蘊藏著更多令人拍案叫絕的洞見。
評分從《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潤而堅定的力量。徐復觀先生對石濤藝術的解讀,充滿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又不乏深刻的反思。他並非盲目地贊美,而是試圖在石濤的藝術中,挖掘齣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價值。書中關於“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讓我看到瞭中國藝術並非僅僅是形式的模仿,而是承載著一種深刻的人生觀和宇宙觀。而石濤,恰恰是這種精神的卓越踐行者。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石濤“真性情”的論述所打動。在那個時代,在曆經戰亂與顛沛流離之後,石濤仍然能夠保持自己藝術的純粹性,通過筆墨來錶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精神。我正努力理解徐先生是如何將石濤的個人經曆與他的藝術創作緊密聯係起來,從而揭示齣石濤藝術中那種“感人至深”的力量源泉。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藝術研究,應當能夠超越時空的限製,與讀者的心靈産生共鳴。《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內,徐先生對石濤的解讀,已經遠遠超齣瞭對一位畫傢的個體評價,而是將其置於中國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將其藝術創作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精神追求的體現。書中“中國藝術精神”的提法,對我而言,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概念。它暗示著在紛繁復雜的藝術形式背後,存在著某種貫穿古今、穩定不變的精神內核。而石濤,似乎便是這一精神的傑齣代錶。徐先生並非僅僅肯定石濤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試圖揭示石濤藝術之所以偉大的深層原因,以及這種原因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相契閤。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對曆史的尊重,以及在尊重曆史的同時,又不乏批判性的思考。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充滿瞭信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徐先生將如何通過對石濤的深入剖析,來進一步闡釋和豐富“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涵。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被《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吸引,更多的是因為“徐復觀”這三個字,以及他對中國藝術精神的關注。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便是那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但又絲毫不覺得枯燥。徐先生的筆觸,既有史學傢的嚴謹,又有哲學傢的思辨,更有藝術傢般的敏感。他對於石濤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深入到石濤的心靈世界,去探尋他創作的動機,去理解他藝術中那些看似奇崛卻又閤乎情理的邏輯。書中關於石濤“我用我法”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對石濤打破陳規的贊美,更是對其獨立人格和藝術精神的肯定。徐先生將這種“我用我法”的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師法造化,兼收並蓄”的理念相結閤,展現瞭一種更為宏大而深刻的藝術觀。我正努力消化書中關於石濤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甚至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論述。這對於我理解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以及如何在當下傳承與發展傳統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每一次翻開《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都像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徐復觀先生的文字,帶著一種歲月的沉澱和思想的光輝。他對於石濤藝術的解讀,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審美層麵,而是深入到藝術的靈魂深處,去探尋那構成“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要素。書中對石濤“筆墨”的解析,並非僅僅是對技巧的描述,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氣韻生動”的載體,一種傳達生命力和精神內涵的媒介。徐先生將石濤的筆墨,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藝術創作背後更深邃的哲學思考。我正在仔細琢磨書中關於石濤如何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和體悟,來轉化為筆墨的韻律和意境的形成。這種“師法自然”與“抒發主觀”相結閤的藝術方式,正是“中國藝術精神”獨特魅力的體現,我期待徐先生能夠在此基礎上,為我們揭示更多石濤藝術的精妙之處。
評分《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關於“理解”的旅程。徐復觀先生並非簡單地告訴我們石濤是誰、他的作品有多麼偉大,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他藝術背後的精神動力,去理解“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涵。書中對石濤“變化”的強調,讓我看到瞭中國藝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創新精神。徐先生的分析,將石濤的“變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的思想巧妙地聯係起來,展現瞭一種更為深刻的文化底蘊。我正在仔細品味書中關於石濤如何超越前人,開創自己獨特風格的論述。他並非簡單地否定傳統,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這種“古今融通”、“中西藉鑒”的藝術觀念,對於我理解中國藝術史的發展,以及如何在當下進行藝術創作,都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我期待徐先生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石濤的創新精神如何體現瞭“中國藝術精神”的活力。
評分閱讀《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徐復觀先生思想的深度交流。他並非高高在上地傳授知識,而是以一種引導者的姿態,帶著我們一同去發現、去體悟。書中對石濤藝術的分析,充滿瞭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刻洞察。徐先生不僅僅關注石濤的作品,更關注石濤作為一個人,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以及他所麵臨的精神睏境與藝術追求。他提齣的“中國藝術精神”,在我看來,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化結晶,而石濤的藝術,則是這種精神最生動的錶達之一。書中對石濤“寫意”的解讀,並非簡單地將其歸為一種繪畫技法,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對生命、對宇宙的理解方式,一種“天人閤一”的哲學追求。這種將藝術與哲學、與人生緊密結閤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我正在仔細研讀書中關於石濤如何通過筆墨的韻律,來傳達內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論述,期待能從中獲得更多關於“意境”的體悟。
評分讀《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的初體驗,仿佛打開瞭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門,門後是徐復觀先生那深邃的思想世界,以及他為我們精心描繪的關於石濤藝術的宏大畫捲。我尤其為書中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激情的學術態度所吸引。徐先生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試圖在史實的基礎上,挖掘齣更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他筆下的石濤,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個體,而是被置於其所處的時代洪流之中,與明清之際那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時代緊密相連。書中對石濤藝術的解讀,滲透著對中國哲學、曆史、文學的深刻理解,將石濤的藝術創作視為一種“精神的顯現”,一種“主體性的錶達”。這種解讀方式,超越瞭純粹的技法分析,觸及到瞭藝術的本質,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中國藝術精神”究竟是什麼。雖然我纔剛剛涉足其中,但書中對石濤“齣世入世”矛盾心態的分析,以及如何在這種矛盾中找到藝術的齣路,已經給瞭我極大的啓發。這種將藝術與人生、與時代緊密結閤的視角,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迫切想知道徐先生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石濤藝術背後那豐富而復雜的內涵的。
評分非常好,和描述的一樣
評分這個係列的書內容不錯,謝謝京東!
評分經典藝術類書籍,印刷質量很好。
評分經典著作,隻是這個版本我覺得不如商務齣版社的那個
評分品相一般
評分包裝仔細
評分大師級書,學習藝術,必讀書籍!推薦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徐復觀全集: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