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

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石涛
  • 中国艺术史
  • 艺术精神
  • 绘画史
  • 清代绘画
  • 艺术理论
  • 文化史
  • 中国美术
  • 艺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12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复观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先生关于艺术方面的重要论著,自一九六六年由台湾中央书局首次刊行以来,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由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基型,作为中国艺术精神之穷极;其余八章专门谈画,按照历史的相关顺序探讨了山水画、画论、南北分宗等画史重要课题,突破了许多古人和现代人在文献、观念上的误解。《石涛之一研究》是徐复观先生对石涛研究专论的结集,基于他以往对中国画的研究,从对“一画”的解释,进而阐释石涛的画论,并批驳了以往一些对石涛画论的错误观点。本书还对石涛的生年问题进行探讨,并有石涛晚年弃僧入道的新发现,从而对石涛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中国艺术精神
自 叙
再版序
三版自序
第一章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第二章 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
第三章 释气韵生动
第四章 魏晋玄学与山水画的兴起
第五章 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画论
第六章 荆浩《笔法记》的再发现
第七章 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画录》的一研究
第八章 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结—郭熙的《林泉高致》
第九章 宋代的文人画论
第十章 环绕南北宗的诸问题

石涛之一研究
题 辞
自 序
增补版自序
第三版自序
补 记
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研究
石涛晚年弃僧入道的若干问题
环绕石涛的“伪造”、“伪鉴”问题
石涛生年问题—答李叶霜、王方宇各先生
读旡凤《清湘遗人的〈五瑞图〉》书后
再答李叶霜先生
石涛生年问题的余波—敬答王方宇先生
石涛生年问题补记
石涛的《画语录》与《画谱》问题

精彩书摘

  说到这里,我原来想用“为人生而艺术”的流行名词以概括由孔子所奠定的儒家系统的艺术精神;用“为艺术而艺术”的流行名词,以概括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系统的艺术精神。但是,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常指的是带有贵族气味、特别注重形式之美的这一系列,与庄子的纯素的人生、纯素的美,不相吻合。庄子思想流行于魏晋、于宋梁;但六朝的骈文,其为艺术而艺术的气味很重,实系由汉赋所演变而出的一派文学,与庄子的精神,反甚少关系。由此即可知庄子的艺术精神,与西方之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趋向,并不相符合。尤其是庄子的本意只着眼到人生,而根本无心于艺术。他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及其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吸此一精神之流的大文学家、大绘画家,其作品也是直接由其人格中所流出,并即以之陶冶其人生。所以,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因为开辟出的是两种人生,故在为人生而艺术上,也表现为两种形态。因此,可以说,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不过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常须要在仁义道德根源之地,有某种意味的转换。没有此种转换,便可以忽视艺术,不成就艺术。程明道与程伊川对艺术态度之不同,实可由此而得到了解。由道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则是直上直下的;因此,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的为纯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
  按论人而轻责人以不死,实为不恕。同时,论人者不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不顾自己立身行己之若何,而轻以不合当时情实的高调,加之于古人,实可见言者缺少真正人生的责任感,而不自觉其流于儇薄。赵松雪当宋亡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以余萌下曹,身当夷狄巨变,恢复既无可言,他唯一可走之路,便是入山归隐,而这也正是赵氏毕生的志愿。此在《松雪斋文集》中,是随处可以看出的。在《咏逸民十一首》序中曾说:“自古逸民多矣。意之所至,率然成咏。聊与同好,时而歌之耳。”(卷三)而在这些逸民中,他特追慕庄周和陶渊明。《次韵钱舜举四慕诗》:“ 周( 庄周) 也实旷士, 天地视一身。去之千载下, 渊明亦其人……九原如可作,执鞭良所欣。”(卷二)他更有《题归去来辞》,画有陶渊明的像,还有《五柳先生传论》,中有谓:“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卷六)尝自述他的生活是“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卷二《酬滕野云》)。又:“彭泽丹青顾虎头。”(卷四《次韵冯伯田秋兴》其一)不幸的是,早岁为才名所累,受到元室的注意。他第一次拒绝了尚书夹谷的翰林编修之荐。等到程钜夫访江南遗逸,得二十余人,而以赵氏为首选,正因为他有王孙的身份,于是他的抉择便不是富贵、贫贱的问题,而几乎是死与生的问题。他此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少年,因大势已去,名儒许鲁斋们,都以潜移默化的苦心,守降志辱身的权变。何遽能以一死责松雪?以成见论人,自难合于客观事实。例如松雪《岳王墓》的诗是“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这真够沉痛了。但李东阳却说他“已意涉秦越”,更何能为松雪设身处地着想?松雪此后扬历仕途的情形是“议法刑曹,一去深文之弊。条事政府,屡犯权臣之威。佐郡治,则平反役卒之冤。兴学校,则奖励勤苦之士。官登一品,名高四海,而处之恬然若寒素”。他虽然与当时名儒所走的路不同,而用心并无二致。一个过了气的王孙,在实际上与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有何分别?而必须严其贬责?并且在他的内心,实际是以这种富贵为精神上的压迫,因而这便更加深了他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因而加深了他艺术上的成就。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现实生活与精神向往的完全一致。不因现实生活而埋没掉精神的向往,并加深精神上的向往,这种矛盾生活,常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宿命,也常更由此而凸显出艺术家的心灵。《重江叠嶂图》,为松雪煊赫名迹,王世贞谓其“冲澹简远,意在笔外”。虞集所题的诗却是“昔者长江险,能生白发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虞集是能真正了解赵松雪的,并且他也能领略此一图卷冲澹简远的崇高价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这种冲澹简远的后面,却是一位“白发哀”的作者。此后更有明代大画家沈周(石田),也能说出“还从惨淡见旧物,似有涕泪含孤忠”的话。这不足以为由人生矛盾中产生伟大艺术而作证吗?赵松雪在艺术上能有伟大成就的根据,由此可见一斑。(《中国艺术精神》)
  “石涛生年问题,应在石涛画迹中求解答”,我早看出这是伪制集团所设下的圈套。在可能范围之内,必须以文献印证画迹,判断画迹。我曾花了一番工夫,在清初的诗文集中搜索一番,以期能发现些石涛的资料。特别注意到与南京和扬州有过关系者的诗文集;我手上和东海大学图书中的,大概都翻遍了,结果几乎是一无所得。但因此也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石涛在北京及扬州,虽然曾周旋于满洲贵族及许多大官僚之间,但因他两见康熙,顿失故步,稍有成就而又形迹可以与他相接的文人,多少对他有点齿冷。郑板桥在乾隆时代,已说扬州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姓名,这绝非因他别号太多。当他感受到社会心理所加在他精神上的压力,及屡次接到八大山人的劝戒,便只有“向上一齐涤”而弃僧入道,作最后的忏悔了。他姓名终未至于埋没,绝非来自他的民族气节,乃是来自他在画论与绘事上的成就。而晚年这一忏悔,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发表《石涛生年问题》一文时,这一问题已经大体解决了。反对者除了拿些伪迹作纠缠外,实再无他法。各种怪说,皆由伪迹而来。郑拙庐大著中已经指出过,有人说石涛是明宁献王孙,父名朱重容等,是来自《墨巢秘笈藏影》的石涛山水轴上李廷钰所题的伪迹。这与石涛的自称“湘源”、“清湘老人”、“靖江后人”等怎样合得上?又如说石涛曾自题“丁巳夏年,石门钟玉行先生枉顾敬亭广教寺,言及先严作令贵邑时事,哀激成诗……”是出自释乐观著《佛教民族英雄传》,谓“石涛书画卷”中有一诗,其诗题是如此。这便把明代诸王的情形完全推翻了,当然是伪迹。尽管有人从郑拙庐大著中,抄出为郑所唾弃的这种谰言而得到甚么学术文化会的台币五万元奖金。这位得奖人对于画着一树着色桃子,题着石涛在扬州路上见康熙后所作的两首肉麻的诗,不仅断定这是真迹,而且认定桃子的红色,正表现石涛的眷怀“朱明”的忠节。写的诗是歌颂大清的皇帝,画的颜色又是眷怀“朱明”,这种笑话,正反映出许多人的两重人格。即此一端,已可得什么学术文化奖而有余了。但五百万元、五千万元,也改变不了大的历史事实,也改变不了小的历史事实。(石涛之一研究)

  ……

前言/序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 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上)》 一、 引言:何以石涛? 本书是对明末清初艺术巨匠石涛(1642-1707)创作生涯和艺术思想的一次深度探寻。石涛,字苦瓜,号大涤子,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富有个性、最具创新精神的画家之一。他身处明清易代之际,乱世的动荡与个人的颠沛流离,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使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生命、自然、精神世界的独特体悟。 石涛的艺术,并非仅仅是笔墨技法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对宇宙万象的哲学思考,一种对时代变迁的艺术回应。他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陈规,在继承前人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形成了“一画”的艺术理论,主张“笔墨当随时代”。这种“随时代”并非随波逐流,而是在尊重传统、融汇百家的基础上,注入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风貌。 研究石涛,不仅仅是梳理一位画家的作品,更是窥探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演变与升华。石涛的艺术,是明清之际士人心灵图景的缩影,是传统文人画在转型期面临的挑战与突破的典型案例。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写生与师法自然,他的“笔为神明,墨为骨肉”追求笔墨的本体价值,他的“无法之法”倡导打破拘泥,追求意境的自由挥洒,这些都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本书将以石涛的艺术生涯为主线,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其绘画的风格、技法、题材、意境以及艺术理论。我们试图通过对石涛艺术的细致解读,来理解中国艺术精神中那些永恒的追求——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寻求精神家园的努力。 二、 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家:石涛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石涛的生命轨迹与明清易代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连。他出生于明朝皇室宗室,幼年时经历了明朝的灭亡,这无疑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灭亡后,他经历了剃发为僧的身份转变,虽然遁入空门,却并未能完全隔绝尘世的喧嚣与内心的挣扎。 这种动荡的经历,使得石涛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与张力。他既是皇室后裔,对旧朝怀有复杂的情感;又是身处异代的僧人,需要在新的统治下寻找生存之道。这种身份的割裂与情感的纠葛,在他晚年创作的许多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笔下的山川,时而壮丽巍峨,时而幽深孤寂,时而又充满奇崛的想象,这些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声控诉,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在艺术创作方面,石涛身处明末清初,这是一个艺术风格发生巨大转变的时代。晚明时期,文人画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打破传统的倾向。而清初,官方绘画体系逐渐形成,但同时,也有许多艺术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向了更为个人化、情感化的艺术道路。 石涛既是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锐意的革新者。他学习了董其昌、黄公望等明代大家的面貌,但又不安于此,而是不断地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并非简单地摹写山水,而是强调深入体察自然,捕捉其内在的精神与神韵。他的这种创作理念,是对宋元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本书将在考察石涛生平的同时,着重分析时代背景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风格变化,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变迁融于笔墨之中,从而塑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三、 “一画”之法:石涛的艺术理论与实践 石涛最为人称道的艺术理论,莫过于其在《画语录》中所提出的“一画”之法。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绘画本体论的一次深刻的哲学阐述,也是他艺术创新的核心指导思想。 “一画”并非简单地指一根线条,而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石涛认为,“太古无法,而后世有法”。“法”的产生,源于对“一画”的体悟。“一画”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起点,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起点。它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无形无象的“道”。石涛的“一画”,是对这种“道”的追求,是对艺术本体的挖掘。 “一画”之法,要求艺术家从“有”入“无”,再从“无”生“有”。这意味着艺术家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笔墨程式,而是要超越程式,去体悟万物之本,从而创造出新的笔墨语言。石涛反对“摹古”,认为“笔墨不能随俗,而随俗者,则失其本矣”。他提倡“我用我法”,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一画”之法,也体现在石涛对笔墨的深刻理解上。他认为“笔为神明,墨为骨肉”。笔是精神的载体,墨是形体的支撑。笔墨的运用,要达到“笔不绝而意不尽,墨不浓而韵无穷”的境界。他强调笔墨的生命力,要使其“动荡于天地之间,而不能静止”。 在实践层面,石涛的“一画”之法,体现在其作品中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构图方式。他常常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川的雄浑气势;他大胆地打破传统构图的束缚,运用“截断”、“借山”等手法,营造出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无限感。他的用笔,时而苍劲有力,时而婉转流畅,时而又充满顿挫感,形成了其独特的“石涛笔墨”。 本书将详细解读石涛的《画语录》,深入阐释“一画”之法的内涵,并结合其代表性作品,分析“一画”之法如何在其绘画实践中得到体现。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来体悟“一画”,如何通过“笔墨当随时代”来创新笔墨语言,以及他如何通过“无法之法”来达到艺术的自由境界。 四、 意境之妙:石涛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 石涛的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山水,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对生命、宇宙、哲理的深刻感悟。 1. 奇崛与野逸:构图上的突破 石涛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构图上的奇崛与野逸。他大胆地打破传统山水画“全景式”的构图模式,常常采用“截断”、“残山剩水”的手法,将山水局部放大,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构图方式,一方面是对现实山川形态的直接捕捉,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内心激情的宣泄。 他善于运用“借山”的手法,将远山或他山的景致引入画面,从而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这种“借”,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艺术家对景物的提炼、加工,使其与画面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产生出“移步换形”、“气韵生动”的效果。 2. 浓烈与苍润:笔墨的韵致 石涛的笔墨,极富表现力。他善于运用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墨法,变化无穷。他的用笔,既有北派的雄浑之力,又有南派的秀润之致。他常常使用“破墨”和“积墨”的手法,使画面层次丰富,墨色浓郁,显得厚重而富有质感。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刚柔并济。时而如“老树枯藤”,遒劲有力;时而如“清泉流水”,流畅婉转。他善于运用点苔,以点苔的疏密、大小、形态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层次,使画面更具生意。 3. 苍茫与壮阔:对自然精神的捕捉 石涛笔下的山水,常常呈现出一种苍茫、壮阔的气象。他并非简单地描绘秀丽的景色,而是着力于表现山川的雄伟、险峻、孤寂,以及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他的山水,常常给人一种“壮怀激烈”、“睥睨天地”的感觉。 他笔下的云雾,变化多端,时而缠绕山峦,时而遮天蔽日,为画面增添了神秘感和空灵感。他笔下的松柏,挺拔遒劲,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4. 孤寂与忧愤:情感的抒发 石涛的艺术,是其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身处乱世,经历国破家亡,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愤和孤独。这种情感,在他许多画作中都有所体现。他笔下的山水,时而显得孤寂清冷,仿佛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时而又显得雄浑壮阔,仿佛是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和对未来希冀的寄托。 他的画作,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充满了“我”的意识。他将自己的情感、思考融入笔墨之中,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澎湃的内心世界。 本书将通过对石涛代表性山水画作品的详细赏析,从构图、笔墨、意境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其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生命、对时代、对宇宙的深刻思考。 五、 结语:石涛艺术的精神回响 石涛的艺术,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不仅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画”之法,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本体论的一次升华,为艺术家提供了突破陈规、追求创新的理论指导。他“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强调艺术的生命力和时代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无法之法”,倡导艺术家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自由与创造,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石涛的艺术,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一位伟大艺术家对生命、对时代、对宇宙的深情呼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赞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他的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一次重要体现。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石涛艺术的细致解读,来展现这位艺术巨匠的独特魅力,理解其艺术创作背后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以及他对中国艺术精神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更深层思考,感受中国艺术精神中那些永恒的价值与力量。石涛的艺术,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激荡人心,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与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徐复观先生的学识与洞见深感敬佩。他的著作,总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关怀。最近有幸翻阅他的《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虽然我尚未完全深入研读,但仅从其开篇和部分章节的阅读体验来看,已经足以让我激动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的专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徐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石涛这位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匠。他提出的“中国艺术精神”,并非空泛的理论建构,而是植根于具体的艺术实践和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对石涛艺术的剖析,更是将这一概念具象化,让我们看到了在笔墨挥洒之间,中国士人心灵的律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书中对石涛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乃至其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都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梳理和阐释。那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对宏观脉络的清晰勾勒,以及在不同观点之间游刃有余的辩驳,都展现了徐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大家和艺术评论家的深厚功力。我尤其期待后续章节对石涛的“笔墨精神”和“造境”的深入探讨,相信那里定然蕴藏着更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研究,应当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徐先生对石涛的解读,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一位画家的个体评价,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其艺术创作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书中“中国艺术精神”的提法,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它暗示着在纷繁复杂的艺术形式背后,存在着某种贯穿古今、稳定不变的精神内核。而石涛,似乎便是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徐先生并非仅仅肯定石涛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试图揭示石涛艺术之所以伟大的深层原因,以及这种原因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相契合。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信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徐先生将如何通过对石涛的深入剖析,来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

评分

阅读《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徐复观先生思想的深度交流。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引导者的姿态,带着我们一同去发现、去体悟。书中对石涛艺术的分析,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洞察。徐先生不仅仅关注石涛的作品,更关注石涛作为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他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艺术追求。他提出的“中国艺术精神”,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化结晶,而石涛的艺术,则是这种精神最生动的表达之一。书中对石涛“写意”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将其归为一种绘画技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方式,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这种将艺术与哲学、与人生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我正在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石涛如何通过笔墨的韵律,来传达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论述,期待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意境”的体悟。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但又略显浅薄的读者,初次接触《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便被书中那股磅礴的学术气势所折服。徐复观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智者的沉静与力量,他并非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精炼、深刻的语言,将复杂的艺术问题层层剥开,展现其内在的逻辑与精髓。书中对石涛的切入点,并非直接进入其笔墨技法,而是首先从“中国艺术精神”这一宏大命题出发,然后将石涛作为这一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者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由大及小”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不仅为理解石涛的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意识到,学习艺术史,绝不仅仅是欣赏画面,更是理解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的流变。书中对石涛“不满现状”、“敢于突破”的精神特质的强调,以及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变”的哲学思想相结合的尝试,都让我对石涛的艺术创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正准备继续深入阅读,期待徐先生如何进一步阐释石涛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这种“变”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又如何构成“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每一次翻开《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徐复观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和思想的光辉。他对于石涛艺术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审美层面,而是深入到艺术的灵魂深处,去探寻那构成“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要素。书中对石涛“笔墨”的解析,并非仅仅是对技巧的描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气韵生动”的载体,一种传达生命力和精神内涵的媒介。徐先生将石涛的笔墨,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背后更深邃的哲学思考。我正在仔细琢磨书中关于石涛如何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来转化为笔墨的韵律和意境的形成。这种“师法自然”与“抒发主观”相结合的艺术方式,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独特魅力的体现,我期待徐先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为我们揭示更多石涛艺术的精妙之处。

评分

《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关于“理解”的旅程。徐复观先生并非简单地告诉我们石涛是谁、他的作品有多么伟大,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他艺术背后的精神动力,去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书中对石涛“变化”的强调,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徐先生的分析,将石涛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的思想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我正在仔细品味书中关于石涛如何超越前人,开创自己独特风格的论述。他并非简单地否定传统,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这种“古今融通”、“中西借鉴”的艺术观念,对于我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以及如何在当下进行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期待徐先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石涛的创新精神如何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活力。

评分

即便尚未读完《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的全部内容,我也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徐复观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艺术精神的大门,而石涛,正是他眼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探索者。书中对石涛艺术的剖析,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徐先生并非回避石涛艺术中的矛盾与张力,反而将其视为石涛艺术独特魅力的来源。他将石涛的艺术创作,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时代,石涛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情感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石涛“寄情山水”的解读,并非将其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而是视其为一种对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一种对自然生命本源的追寻。这种解读,赋予了石涛的艺术更深的哲学意味,也让我对“中国艺术精神”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我渴望继续深入,了解徐先生如何进一步揭示石涛艺术中那些超越时代、触动人心的普遍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徐复观”这三个字,以及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关注。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但又丝毫不觉得枯燥。徐先生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哲学家的思辨,更有艺术家般的敏感。他对于石涛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深入到石涛的心灵世界,去探寻他创作的动机,去理解他艺术中那些看似奇崛却又合乎情理的逻辑。书中关于石涛“我用我法”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对石涛打破陈规的赞美,更是对其独立人格和艺术精神的肯定。徐先生将这种“我用我法”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造化,兼收并蓄”的理念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更为宏大而深刻的艺术观。我正努力消化书中关于石涛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论述。这对于我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如何在当下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从《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徐复观先生对石涛艺术的解读,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又不乏深刻的反思。他并非盲目地赞美,而是试图在石涛的艺术中,挖掘出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价值。书中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并非仅仅是形式的模仿,而是承载着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而石涛,恰恰是这种精神的卓越践行者。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石涛“真性情”的论述所打动。在那个时代,在历经战乱与颠沛流离之后,石涛仍然能够保持自己艺术的纯粹性,通过笔墨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我正努力理解徐先生是如何将石涛的个人经历与他的艺术创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石涛艺术中那种“感人至深”的力量源泉。

评分

读《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的初体验,仿佛打开了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门,门后是徐复观先生那深邃的思想世界,以及他为我们精心描绘的关于石涛艺术的宏大画卷。我尤其为书中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激情的学术态度所吸引。徐先生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在史实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他笔下的石涛,不再是孤立的艺术个体,而是被置于其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与明清之际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紧密相连。书中对石涛艺术的解读,渗透着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深刻理解,将石涛的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精神的显现”,一种“主体性的表达”。这种解读方式,超越了纯粹的技法分析,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中国艺术精神”究竟是什么。虽然我才刚刚涉足其中,但书中对石涛“出世入世”矛盾心态的分析,以及如何在这种矛盾中找到艺术的出路,已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这种将艺术与人生、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徐先生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石涛艺术背后那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的。

评分

排队等着看

评分

书编的不错,老师推荐买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很有道理

评分

徐复观全集,散买比较便宜,可是有一本散买买不到,郁闷啊郁闷,放书架上逼格很高

评分

好书

评分

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令人敬佩。大部头,慢慢看。

评分

装帧很好,包装严密,赞?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家里领导喜欢最重要!

评分

g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