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名家学术文丛: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修订本)

人民美术名家学术文丛: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英炬,吴文祺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石刻
  • 武氏墓群
  • 考古研究
  • 美术史
  • 历史文物
  • 石刻艺术
  • 学术著作
  • 修订本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汉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61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0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美术名家学术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民美术名家学术文丛: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修订本)》对山东嘉祥县武宅山遗存的汉代武氏祠汉画像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现存零散的各个祠堂画像石做了详细的建筑配置分析,使各个祠堂得到了基本的建筑复原,并对其建筑和艺术、文化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为人们研究汉代建筑及艺术文化增添了新的资料。

作者简介

  蒋英炬,1938年生。1960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文博专业研究馆员。曾任山东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兼任山东省考古学会与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与“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多次出国考察文物展,并应邀赴美国、日本与台湾地区等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演讲交流。编著有《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中国画像石全集》等书;发表《武氏祠画像石建筑配置考》、《汉代的小祠堂》、《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等论文50余篇,另有《考古学与地志学》译著及其他文章发表。
  
  吴文祺,1941年生。福建晋江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文物考古和研究,与蒋英炬先生合著《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担任《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等书副主编,发表《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北齐崔芬墓壁画》等考古发掘报告和论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武氏祠石刻是汉代画像艺术中的名作,也是整个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从宋代开始就不断地被反复研究探讨。蒋英炬、吴文祺于20世纪80年代写作、1995年出版的《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是这个学术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者不但对武氏祠画像的内容、形制及学术源流进行了最为详尽的综述,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考察画像原石的基础上,对武氏祠堂建筑原状和画像配置作出了最为精确的重构,为以后所有对这些画像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时至今日,这本书仍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汉匦艺术的必读著作。
  ——巫鸿(芝加哥大学特殊贡献讲座教授)
  
  ★在各种版本的世界艺术通史著作中,汉代武氏墓群石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页。蒋英炬、吴文祺先生通过对这组石刻的整体复原,将北宋以来传统金石学视野中的旧材料,转化为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起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从这项成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新的方法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武氏墓群石刻的历史概况
一、地理环境
二、武氏墓群石刻的建立
三、武氏墓群石刻的发现与保护

第二章 石阙和石狮
一、石阙建筑形制
二、石阙画像内容
三、石狮
图版

第三章 武氏诸碑
一、武梁碑
二、武开明碑
三、武斑碑
四、武荣碑
五、无字碑

第四章 祠堂画像石建筑复原
一、武氏祠画像石数目和著录、保存状况
二、祠堂画像石建筑配置
三、配置结论
图版

第五章 祠堂画像内容
一、武梁祠
二、前石室
三、左石室
图版

第六章 对武氏祠画像的几点认识
一、关于祠堂画像的布局
二、关于祠堂画像的题材内容
三、对几种画像内容认识的启示
四、关于祠堂的主人

第七章 略说武氏墓群石刻艺术

第八章 武氏墓地的两座石室墓
一、一号墓
二、二号墓

附录
一、其他汉画像石
二、清代为“武氏祠堂”立的碑刻题记
图版

前言/序言


华夏瑰宝: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流变与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自萌芽至成熟、直至演变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着重探讨各个历史阶段的绘画风格特征、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在思想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艺术追求。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专题研究,力求勾勒出一幅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全景图。 第一部分:远古的曙光与先秦的雏形 (史前至秦代) 本部分追溯中国绘画的源头。从岩画遗存中窥见远古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朴素描摹与精神寄托,探讨其原始图腾的象征意义。随后进入彩陶艺术,分析几何纹饰与写实动物纹样中蕴含的早期造型观念。 进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期,重点考察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虽然多为抽象或程式化的几何图案,但其布局与审美已然预示了后世构图学的端倪。战国秦汉的绘画则从帛画、壁画和画像石中得以集中展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以其绚烂的色彩和宏大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早期宗教信仰与宇宙观的融合。同期,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宴乐、狩猎、神话场景,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与丧葬观念的第一手资料。本部分强调了“以形写神”的初步萌芽,以及线条在构建形象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魏晋风骨与六朝的思辨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中国艺术史上思想解放与个人精神觉醒的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主题和技法。本书详细探讨了顾恺之对“传神写照”理论的奠基性贡献,分析其《洛神赋图》等作品中,如何将玄学思想融入人物造型,体现出“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 南北朝时期,地域文化差异显著。南方文人画的意境追求与北方石窟造像的浑厚气势,共同构筑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格局。北朝石窟壁画中,从早期略显稚拙的叙事性,到后期受中亚影响而产生的动态造型,是中国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的缩影。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与五代十国的辉煌 (隋唐五代) 盛唐,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本章聚焦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以及对后世程式化的巨大影响。阎立本的“帝王图”则代表了唐代人物画对历史叙事和肖像描摹的精湛技艺。 绘画题材的拓展是唐代的重要标志。山水画开始独立,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以其典雅富丽的风格,展现了盛唐的繁华气象。与此同时,王维将禅宗意境融入山水,开启了水墨写意画的先河,尽管其真迹不存,但其理论影响深远。 五代十国是承接唐宋的关键时期。荆浩、关仝在北方发展出雄伟壮阔的“北方山水”,强调气势与结构;而董源、巨然则在江南发展出温润秀美的“江南山水”,注重“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为宋代院体和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宋代的规范与文人画的成熟 (北宋、南宋、辽金)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制度化和理论化最高的时期。翰林图画院的制度化培养,使得院体画在技法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北宋时期,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代表,山水画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气势磅礴,体察入微。郭熙的“层层之树,层层之山”的观察法,将空间处理推向新的高度。人物画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纪实手法,成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文人画在宋代彻底登上历史舞台。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主观情趣高于客观描摹。米芾父子的“米点皴”,以墨色晕染代替传统皴法,极大地解放了水墨的表现力。 南宋,宫廷绘画转向精致典雅,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以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南宋时期隐逸、萧索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在偏安一隅背景下的内敛与哲思。 第五部分:元代的士人情怀与写意的新篇 (元代) 元代文人画的地位空前提高,绘画不再仅仅是宫廷或匠人的技艺,而是士人表达政治抱负、抒发胸臆的重要媒介。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分别代表了写意山水不同的路径。倪瓒的“折芦衰草”,以极简的笔墨表达高洁孤傲;黄公望的“皴法”更注重笔墨本身的肌理和韵味。这一时期,对笔墨(线条的质感与墨色的变化)的研究达到极致,为后世明清绘画的笔墨理论提供了核心范式。 第六部分:明清的多元发展与艺术的转折 (明清) 明代绘画呈现出强大的复古与创新并存的态势。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力图创新,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不乏个性表达。 董其昌的理论(提倡“南北宗”之分)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确立了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强调对古人笔墨的“化用”。 晚明时期,徐渭将文学的意趣与泼墨大写意的自由发挥到极致,其写意花鸟画的张扬与奔放,预示着个体情感的充分释放。 清代早期,“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代表了对董其昌理论的继承与集大成,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但有时也流于程式化。 清中后期,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地域性流派,如金农、郑板桥,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对民间趣味的吸收,对僵化的传统发起了挑战,他们的艺术充满幽默、讽刺与强烈的生命力,为近现代绘画艺术的转型积累了变革的能量。 本书的结构安排旨在清晰展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技法”的积累、“精神”的传承以及“审美”的变迁,从而揭示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视觉盛宴,装帧设计极具匠心,那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如玉,即便是简单的黑白印刷,也能感受到线条的力度与神韵。我尤其欣赏它对色彩的运用,即便是对古代艺术不太了解的门外汉,也能被那些浓墨重彩或者清新淡雅的画面所吸引。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精心考量,留白恰到好处,让观者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幅作品的精妙之处。看到那些斑驳的色彩和古老的纹理,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创作者当年的心境。这种对印刷质量的极致追求,让原本已经精彩绝伦的艺术品,又增添了一层厚重的质感,绝对是值得珍藏的精品。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那种堆砌资料的学术著作,反倒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讲解者,带着你一步步深入探究一个宏大的主题。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理论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清楚,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充满了发现新知的乐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不同流派和风格演变的梳理,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让人豁然开朗,明白了艺术发展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人在阅读完后,不仅记住了知识点,更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桥梁。作者似乎深知,要让当代读者理解数千年前的艺术语境,就必须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和重新发现其价值。书中对于艺术品的“再阐释”部分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多的是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深入骨髓的思辨性,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欣赏或学习范畴,它催生出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庄重感和厚度所震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轻薄的软封面,而是用了坚实的硬壳精装,侧边切口处理得一丝不苟,散发着一股老派图书馆的沉静气息。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敬畏的文化载体。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比拟的,它让你愿意花时间,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沉浸其中,享受那种翻页的沙沙声和墨香的陪伴。它成功地将阅读行为,变成了一种仪式。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令人称道。比如,它在关键章节的开头部分,经常会穿插一些与主题高度相关的历史背景小知识或者名人轶事,这些“花絮”虽然不是主体内容,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文字的对应关系处理得极好,每当文字描述到一个特定的细节时,紧接着的插图往往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个瞬间,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种对读者友好度的极致关怀,体现了编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知识传播的热忱。

评分

还不错,后面附录图质量差了点

评分

老版和新版我都有了,研究汉代画像石的必备书目,值得购买,印刷比老版好多了。

评分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评分

面墙壁上的图像是对历史的宏大表现。从创世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开始,在他们中间出现一个小孩,象征最早的人类。伏羲和跟随其后的祝融、神农,也就是“三皇”,标志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一个自然和谐的乌托邦时代。接着是五帝时代,这五个形象戴着王冠,穿着宽敞的衣裳,表示人类进入到一个文明阶段。随后进入到朝代史。

评分

武梁祠屋顶上是征兆图像。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各种自然征兆表达了上天的意志。比如皇帝做了好事,上天就会通过祥瑞以示表扬。然而当时的政治在武梁这样的儒士看来却是最糟糕的,皇帝没有道德,整个朝政被太监控制。《后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委任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在这样现实情况中,祥瑞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祠堂屋顶上的祥瑞图像一方面成为武梁政治理想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当时政治的批评。由此我们就能够体察到汉代退隐的儒生是如何通过征兆和图谶来表达思想。

评分

不錯,考證詳實,圖版豐富,學術名著,讀後受益匪淺!

评分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评分

2 文学特点

评分

还是可以,性价比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