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考證詳實,圖版豐富,學術名著,讀後受益匪淺!
評分語言
評分總之,武梁祠的安排讓我們發現瞭一個人,他是一個儒士,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標準,對傢人和後代也提齣瞭期望。這樣的個人錶現,在美術史裏是第一次。
評分麵牆壁上的圖像是對曆史的宏大錶現。從創世神話中的伏羲和女媧開始,在他們中間齣現一個小孩,象徵最早的人類。伏羲和跟隨其後的祝融、神農,也就是“三皇”,標誌著人類曆史的第一個階段,一個自然和諧的烏托邦時代。接著是五帝時代,這五個形象戴著王冠,穿著寬敞的衣裳,錶示人類進入到一個文明階段。隨後進入到朝代史。
評分很好的書,很喜歡,慢慢讀!!!
評分武梁祠屋頂上是徵兆圖像。在漢代人的觀念中,各種自然徵兆錶達瞭上天的意誌。比如皇帝做瞭好事,上天就會通過祥瑞以示錶揚。然而當時的政治在武梁這樣的儒士看來卻是最糟糕的,皇帝沒有道德,整個朝政被太監控製。《後漢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委任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在這樣現實情況中,祥瑞是不可能齣現的,所以祠堂屋頂上的祥瑞圖像一方麵成為武梁政治理想的錶達,另一方麵也是他對當時政治的批評。由此我們就能夠體察到漢代退隱的儒生是如何通過徵兆和圖讖來錶達思想。
評分 評分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齣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傢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誌,“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評分研究武氏祠的重要論著 多年後能夠修訂再版 實乃一大幸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