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王弼通行本為底本,大量吸收瞭前人研究成果,並根據作者個人多年研究提齣瞭不少新的見解。篇首“老子哲學係統的形成和開展”對老子哲學作瞭全麵的介紹,顯齣作者的學術功力。“注釋、今譯與引述”構成本書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為順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釋,而後是今譯,很後是引述。注釋通俗易懂,今譯文字優美,注釋、引述學術容量大,因而,他既便於初學者,又可作為有誌於老莊學說深入研究的指南。 陳鼓應 注譯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颱灣地區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曆任颱灣地區大學哲學係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颱灣地區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傢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傢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畫像》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樸實的,沒有那種花裏鬍哨的封麵,但這種沉靜感反而更符閤老子思想的格調。我翻開內頁,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排版。注釋和譯文的對照方式非常清晰,左邊是原文,右邊是現代漢語的闡釋,中間還穿插著詳細的校注。這種結構對於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省去瞭頻繁翻閱工具書的麻煩。我隨便挑瞭一章——比如那段講“禍福相倚”的,原文的古樸與譯文的流暢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但譯文絲毫沒有丟失原文那種韻味和張力。我尤其欣賞譯者在處理那些多義詞匯時的謹慎態度,他們似乎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盡可能地呈現齣文本的多重可能性,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對經典的敬畏之心。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讓人感覺作者不是在“教導”你,而是在邀請你一同“探究”。
評分我非常注重閱讀體驗,而一本優秀的學術普及讀物,必須在嚴肅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黃金分割點。這本書給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在努力實現這種平衡。譯文的流暢性是基礎,但更讓我欣賞的是它在關鍵概念旁留下的“思想空間”。它沒有把所有東西都塞得滿滿當當,而是留瞭一些餘地,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消化。例如,對於“上善若水”的闡釋,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對“水德”的簡單贊美,而是水這種物質形態如何被抽象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跟隨著作者的思路,從文本的細枝末節一步步構建起老子完整的思想大廈,那麼它無疑就是一本極其成功的導讀著作。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找一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壺茶,沉浸在這部經典之中瞭。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哲學有持續關注的業餘愛好者,我通常會對那些試圖“創新”解讀的老子注釋保持一種警惕。很多時候,為瞭追求新奇,解讀會過度現代化,甚至偏離瞭先秦語境。但這本《今注今譯》的風格卻讓我感到驚喜和安心。它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既能緊密貼閤簡帛本的文本語境,又不會完全沉溺於故紙堆中。我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它如何處理“玄”與“有”、“無”之間的關係。在以往的解讀中,常常有人將“無”簡單等同於“虛無”,但老子思想的精髓恰恰在於其辯證的創造性。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更具邏輯性和曆史感的方法論,來還原“道”作為宇宙本源時那種令人敬畏的宏大敘事。如果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種“道法自然”的內在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號式的感悟上,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種紙張的觸感和墨香,就讓人心頭一動,感覺像是捧著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我本來就對先秦思想有點涉獵,但總覺得那些古奧的文字隔著一層厚厚的紗,難得窺其堂奧。不過,拿到這本《老子今注今譯》,光是看到“參照簡帛本新修訂版”這幾個字,心裏就踏實瞭不少。畢竟,我們都知道,流傳至今的文本,中間可能經過瞭不少轉抄和訛誤,而簡帛本作為更接近原貌的資料,無疑能提供更紮實的解讀基礎。我特彆期待它在關鍵概念上的闡釋,比如“道”的本體論、“無為”的政治哲學,以及那些看似矛盾卻蘊含深刻哲理的辯證法。我希望能看到,新的注釋和譯文,如何能把幾韆年前的智慧,用今天我們能理解的方式重新激活,讓那些古老的詞句不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能觸動人心的生活哲學。我打算先從目錄開始細細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組織結構,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老子的思想迷宮。
評分這本書的厚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內容量肯定非常紮實。我注意到書的前言部分似乎花瞭不少篇幅來解釋“簡帛本”的發現對於理解《道德經》文本流變的重要性,這為後續的注釋提供瞭堅實的學理支撐。我個人比較看重的是,好的注釋不僅要解釋“這句話說瞭什麼”,更要解釋“為什麼這麼說”以及“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意味著什麼”。我希望這本譯注能夠在這方麵做得深入。比如,對於“五色令人目盲”這樣的描述,它是否能結閤當時的禮製、色彩象徵學等進行更豐富的補充?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本書就不再僅僅是一本“讀本”,而更像是一部融入瞭社會曆史背景的“文化導讀手冊”。我希望它能引導我跳齣單純的文本閱讀,進入到那個春鞦戰國思想激蕩的時代去感受老子的思想是如何産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