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傢屈伯川,早年獲德國德纍斯頓工業大學博士學位,曾參與籌建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39歲任大連大學王學院院長。在他的領導下,大連丁學院創建11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研究設計瞭新中國第1個現代化漁港、軍港、原油輸齣港。他領導創建瞭中外閤作的現代化管理人纔培訓基地,開創瞭中國MBA教育的先河。他在吉稀之年親自執筆上書中央,建議重點建設高等學校,發齣“211工程”的先聲……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為發展我國高教事業奮鬥瞭半個多世紀
上下求索的青少年時代
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
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
滿懷激情赴延安
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
從張傢口輾轉到東北
39歲任大連工學院院長
為多齣人纔多齣成果辛勤創業
“要辦第一流的大學”
白發丹心,深謀遠慮
第二章 頗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
抓住曆史機遇,增強辦學實力
以德為先,全麵發展,培養高級專門人纔
麵嚮經濟建設,開展科學研究
信任重視知識分子,建設一流教師隊伍
推進國際學術交流,倡導中外閤作辦學
采取多種形式,把高等教育辦活
倡導重中之重,加快發展高等教育
創辦市屬大學,為地方建設服務
重視校園建設,創造良好育人環境
以身作則,帶頭培育優良校風
第三章 屈伯川文選
陝甘寜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
延安自然科學院
迴憶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懷
對建國前夕我黨創辦的大連大學的迴憶
對首屆畢業生的希望
大連工學院在國傢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基本任務
進一步提高行政事務工作的質量
大連工學院十二年規劃(1956年~1967年)
歡迎對領導多批評和提意見
不要再傷害知識分子的感情
樹立金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
實現教學、科學研究和生産勞動三結閤
開展科學研究的幾點體會
革命任務第一教學質量第一
認真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
加強科學實驗積極開展科學研究
徹底推翻“兩個估計”實現教育大治快上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按照學校規律辦好學校
振奮精神鼓足韆勁為辦好大連工學院而奮鬥
努力建設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個中心”
關於高等教育改革幾個問題的探討
關於將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為國傢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議
建議加速建設一批重點大學
關於發展市辦大學的探討
高等院校要加快培養高級專門人纔
發揮高等學校對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的作用
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德育教育
關於增加設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科研設備投資,
逐步改善培養高級人纔條件的建議
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大學生思想修養教程》序
精彩書摘
在屈伯川院長倡導下,大連工學院在1980年就建立瞭教職工代錶大會製度。這是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代錶進行協商對話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職工群眾行使民主權利,實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在當年1月8日召開的首屆教代會上,屈伯川做瞭題為《振奮精神,鼓足韆勁,為辦好大連工學院而奮鬥》的工作報告,既讓大傢瞭解瞭學校的發展情況和工作安排,也喚起瞭大傢群策群力、辦好學校的積極性。這個製度一直堅持執行,在學校的建設和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屈伯川認為,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任務是幫助年輕人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本身就是一門科學。在他的領導和支持下,大連工學院於1980年2月正式成立瞭德育研究室。他還十分關心學生的群眾性體育活動。1979年和1980年,大連工學院學生男子田徑代錶隊連續獲得全國重點大學田徑通訊比賽冠軍,他非常高興,並親自給代錶隊和優秀運動員授旗、發奬。
屈伯川積50多年的經驗,深切感到,四化要上去,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他衷心擁護鄧小平關於要把重點高校辦成教育和科研“兩個中心”的指示和教育要“麵嚮現代化,麵嚮世界,麵嚮未來”的戰略方針,激勵全校乾部和師生,立誌改革,發奮把學校辦成第一流的大學,為中華騰飛,“培養高級再高級的人纔,研究齣新的更新的科研成果。”
為瞭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和教育經驗,屈伯川於1980年10月率教育部組織的中國化工教授代錶團,赴原聯邦德國考察、訪問。實際上,從1979年開始,在他的主持下,學校每年都派一批教授、副教授齣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派齣中青年教師齣國深造。同時,邀請瞭300多名國外著名的專傢、教授來校講學、長期任教以及聯閤召開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1980年,屈伯川審時度勢,嚮國傢經委、科委和教育部的有關負責同誌積極爭取,使中美兩國閤辦的培養我國現代化工業和科技管理人纔的“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設在大連工學院。
在此期間,屈伯川大力抓學科建設,使原有學科得到初步改造,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得到較快發展。在他的倡導和支持下,大連工學院恢復瞭應用數學係和物理係,新成立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和管理工程係,辦起瞭工程力學、海洋工程、化學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和應用數學等研究所以及內燃機、係統工程、激光、精密機床與精密工藝、金屬材料等重點研究室。他積極創造條件,把培養人纔的重點逐步轉移到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方麵來。國務院批準大連工學院有權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有7個,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有22個。
為瞭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培養獨立工作和創造能力,他在教學上大力提倡學分製,並在1980級學生中開始試行;同年,學校加開瞭選修課程,三年中開齣132門。他還想方設法,充分利用現有師資力量,為四化建設培養更多人纔。
……
前言/序言
大連理工大學文化建設叢書:屈伯川傳略 本書簡介 本書是“大連理工大學文化建設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深入梳理和記述大連理工大學(及其前身大連工學院)的傑齣教育傢、著名水利工程專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屈伯川先生的生平事跡、學術貢獻及其卓越精神。全書力求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全麵展現屈伯川先生從求學至投身新中國建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水利工程領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一部分:早歲與求學——奠定科學之基 本書首先詳盡考證瞭屈伯川先生的早年生活軌跡。他齣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傢庭,自幼便接受瞭良好的傢庭教育,對科學與工程領域展現齣濃厚的興趣。重點描繪瞭他在青少年時期對知識的渴求與初步的工程思想萌芽。 隨後,本書詳細迴顧瞭屈伯川先生的大學時代。他選擇瞭當時國內頂尖的工科院校進行深造,這段經曆不僅為其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對國傢命運和民族復興的思考也在這期間逐漸成熟。書中細緻分析瞭他所受的專業訓練,包括其在水利工程領域早期接觸的核心理論與實踐項目,並穿插記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理想與抱負。 第二部分:投身教育——大工園的奠基者之一 屈伯川先生的一生與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工學院)的命運緊密相連。本書的這一部分將聚焦於他如何響應國傢號召,投身於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洪流之中。 在這一時期,高等教育體係正經曆著重大的調整與發展。屈伯川先生以其卓越的專業能力和高度的責任感,迅速成為大連工學院水利工程學科的中堅力量。書中將著重闡述他如何參與係科的組建、課程體係的建立以及人纔梯隊的培養工作。他不僅是傳道授業的教師,更是教學改革的積極推動者。通過查閱當年的校史檔案、教學大綱以及老同事、老學生的口述史料,本書力求還原一個在教學一綫嘔心瀝血的教育傢形象。他的教學理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對後來的大工水利教育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學術高峰——水利工程領域的開拓者 屈伯川先生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作為著名水利工程專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本書將用相當篇幅來梳理和評價其主要的學術貢獻,特彆是他對中國水利工程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書中將重點剖析他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的深入研究: 1. 河流動力學與泥沙輸運研究: 結閤國傢重大工程需求,闡述屈伯川先生在河流演變規律、衝淤規律及防洪減災方麵的理論建樹。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價值,更直接服務於諸如長江、黃河等大型水利樞紐的設計與運用。 2. 工程結構安全與穩定性分析: 深入探討他對水工建築物,特彆是大壩和堤防的抗震、抗衝刷等關鍵問題的研究方法和提齣的創新性解決方案。書中會引用他主持或參與的重大工程項目的案例分析,展現其科學決策的過程。 3. 工程信息化與現代化探索: 在學科發展相對滯後的年代,屈伯川先生具有超前的眼光,積極倡導將新的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引入水利工程領域,推動瞭學科的現代化進程。 本書將力求用清晰、嚴謹的語言,將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解釋得深入淺齣,使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屈老先生科學思想的精妙之處。 第四部分:殫精竭慮——國傢重大工程的智囊 屈伯川先生的足跡不僅限於校園,他更是國傢多個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決策層的重要參與者和技術負責人。本書將通過對國傢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史的梳理,突齣屈伯川先生作為“國傢智囊”所發揮的作用。 他參與瞭國傢水資源綜閤利用規劃的製定,為多個跨流域調水工程提供瞭關鍵性的技術論證。書中將詳述他在項目論證、方案比選以及關鍵技術難關攻剋中所展現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態度。這部分內容是本書的亮點之一,它揭示瞭一位科學傢如何在宏大的國傢戰略部署中,以專業知識服務於民族復興的實踐。 第五部分:高尚品格與精神遺産 作為大連理工大學文化建設叢書的一部分,本書高度重視對屈伯川先生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展現。 書中將描繪他為人師錶的典範:對青年學者的悉心指導,誨人不倦,以身作則。他的學術作風是極其嚴謹、求真務實的,對學術不端容忍度為零。同時,他也展現瞭一位老一輩知識分子深厚的愛國情懷、無私奉獻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通過收集迴憶錄、師生往來信件以及他本人的日記片段(如適用),本書試圖立體地勾勒齣他平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精神世界,闡明他留給後世的不僅僅是學術成果,更是一種寶貴的精神遺産——即“愛國、求實、創新、奉獻”的工科精神。 結語:薪火相傳,永誌不忘 全書最後總結瞭屈伯川先生對大連理工大學,對中國水利事業不可磨滅的貢獻。強調他的精神已融入大工的文化血脈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理工人繼續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本書的齣版,旨在讓更多人瞭解這位巨匠的奮鬥曆程,繼承其遺誌,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科學報國的理想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