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三卷本)

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三卷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宗智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民事法律
  • 民事法律史
  • 法律史
  • 中国法律史
  • 法学
  • 法律表达
  • 法律实践
  • 清史
  • 近代法
  • 法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53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66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仅从法律文本和理论来看,当今的中国法律似乎完全拒绝、抛弃了传统法律以及革命法律,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如果通过法律的实践历史来看,中国法律则明显是个混合体,其中有旧帝国传统的延续和演变,也有新革命传统的创新和延续,更有对西方法律所作出的选择性转释和改造。本书是作者以这25年研究清代以来法律史的一些基本认识,试图指出创建具有中国主体性和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法律的方向,试图初步勾勒出其可能的图景。

作者简介

黄宗智 1940年生。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萧公权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教授,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 Above Scale),2004年荣休。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 1995年)。Modern China(《近代中国》)创刊编辑(1975年至今)。《中国乡村研究》(Rural China)创刊编辑(2003年至今)。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的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最佳著作奖)、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最佳著作奖)、《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 (即出)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中国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 00

相对理论而言的实践:美国法律形式主义与其法律实践历史 / 00

相对表达而言的实践:清代法律 / 00

相对制度而言的实践:男女继承权与其实际运作 / 00

不同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实践历史 / 00

离婚法实践与法庭调解制度 / 0

第三领域和集权的简约治理 / 0

简约治理下的社区调解制度 / 0


第二章社区调解的过去和现在 / 0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社区调解 / 0

来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另一例 / 0

集体时代的社区调解 / 0

改革后期的社区调解 / 0

民间调解的可能前景 / 0


第三章集权的简约治理

——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 0

历史证据 / 0

集权的简约治理 / 0

儒法合一的治理 / 0

当代中国的科层制化和简约治理 / 0


第四章离婚法实践

——当代中国法庭调解制度的起源、虚构和现实 / 0

毛泽东时代民事法律制度 / 0

历史起源 / 0

离婚法实践与整体的民事法律制度 /


第五章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 /

从实地调查到庭审调查 /

历史环境的变迁 /

取证制度在离婚法中的实际运作 /

纯形式化的取证运作 /

实质性调解的延续 /

新形式正义以及形式、实质正义的合并 /

两不是的司法权力滥用 /

总论 /


第六章民事判决的过去和现在 /

大陆形式主义与清代司法 /

儒家的表达与清代的法律实践 /

大陆形式主义与民国民法的中国式原则及实践 /

法律形式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法庭实践 /

法律变革和中国当代立法 /


第七章法庭调解的过去和现在 /

清代的调解观念 /

清代的法庭实践 /

民国时期的调解 /

1949年后中国的调解意识形态 /

1949年后中国的法庭调解实践 /

调解与判决之间 /

当代中国法庭调解的性质 /

清代、民国和1949年后的中国调解 /

中国法庭调解的逻辑 /


第八章中国法律的现代性? /

美国法律的现代性 /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

中国法律的现代性? /

前瞻 /

第九章结论:历史与现实 /

引用材料 /

附录进一步的探索:简介 /

附录一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

道德、权利与实用的三维体系 /

调解制度 /

离婚法 /

赡养—继承法 /

侵权法 /

刑讯逼供问题 /

刑事和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历史社会法学:以继承法中的历史延续与法理创新为例 /

一、赡养 /

二、继承法 /

三、家庭一体与夫妻一体 /

四、中西法律的并存与融合 /

五、家庭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张力 /

结语:历史社会法学 /

参考文献 /

建立“历史社会法学”新学科的初步设想 /

附录三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

——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 /

一、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 /

二、全球视野下的非正规经济 /

三、中国的农民工 /

四、城镇的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人员 /

五、乡村的就业人员 /

六、中国的正规经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三卷本)》之外的、内容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涵盖广泛的法律、历史和社会学主题,但不涉及您特定的著作内容。 --- 图书名称: 近代法律嬗变与社会重构:从革命前夜到全球化时代的法律转型研究 卷册信息: 共三卷 总字数预估: 约 1500 字 --- 第一卷:法律的边缘与中心:近代早期法律秩序的解构与重塑 核心主题: 本卷聚焦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代,法律制度如何应对传统秩序的瓦解和外部冲击的引入。它深入剖析了在政治权力结构重组过程中,法律身份、契约精神以及财产权观念的早期萌芽与冲突。 主要内容概述: 一、 法律权威的转移: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典的张力 本卷首先探讨了在中央集权式法律体系面临现代化挑战时,法律权威如何从长期存在的地域性、家族性的习惯法体系向统一的、国家主导的成文法典的艰难过渡。详细分析了不同法域(如诉讼程序、婚姻继承)中,旧有法律规范残余与新式立法理念的交织状态。特别关注了早期立法者在引进西方法律思想时,如何试图在“移植”与“本土化”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及这种努力在实践层面遭遇的巨大阻力。 二、 契约与身份的重构: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 随着工商业的初步发展,传统的基于身份等级的社会关系开始松动,市场交换关系对法律的介入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卷详细考察了近代早期关于“契约自由”观念的引入及其在实践中的扭曲。研究了早期商事法律的发展脉络,包括票据法、合伙制度的初步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在半殖民地或受外部势力影响的经济环境中,被赋予了不同于其本源国的特殊含义。同时,探讨了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新型法律关系,如何在工人阶级形成初期,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初步规制或被漠视的现象。 三、 司法机构的专业化与政治化 近代法律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立独立且高效的司法体系。本卷细致描绘了审判人员的选拔、培训机制的建立过程,以及这些机构如何在政治革命的浪潮中,不断被赋予或剥夺其审判的独立性。研究了不同层级法院的设立与运作细节,以及地方权力精英如何利用或规避新的司法程序,以维护其既有的社会地位。本部分还涉及了早期律师职业的兴起及其在法律话语权争夺中的作用。 --- 第二卷:法律的政治化与社会运动:20世纪中叶的激进变革 核心主题: 本卷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至中叶,社会革命和意识形态主导时期,法律作为国家动员工具和阶级斗争载体的角色。它分析了在剧烈的社会运动下,法律理念如何被彻底重塑,以及法律实践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 主要内容概述: 一、 革命法学与法律工具主义 本卷深入探讨了在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转型期,法律理论如何服务于政治实践。研究了“革命法学”的形成脉络,探讨了此时期法律人如何重新定义“公平”“正义”和“权利”的概念,将其从个体权利保障的范畴,转向集体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立法手段,对私有财产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分配,以及这些法律操作对原有产权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二、 劳动者权利的法制保障与限制 在社会动员的高峰期,劳动者的法律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卷系统梳理了关于工会权利、集体谈判权、以及工作场所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建构。然而,本卷也辩证地指出,这种法律保障往往与国家对工人组织的严格控制相伴而生,探讨了法律在保障权利与限制政治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或失衡)。 三、 法律与国家安全:特别法领域的扩张 面对内外部的紧张局势,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维护成为立法重点。本卷考察了这一时期特别法典(如反颠覆、管制言论等)的制定与实施,分析了这些法律如何被运用以处理异议,以及它们对普通民事法律关系带来的“寒蝉效应”。研究了在紧急状态下,司法审查权的收缩及其对公民基本保障的影响。 --- 第三卷:全球化、法治重塑与法律的未来面向 核心主题: 本卷转向20世纪末至今的全球化背景,探讨法律体系如何应对跨国资本流动、技术革新和人权标准的国际化压力。重点关注法治理念的回归、私法领域的国际化趋势以及新兴法律挑战(如数据、环境)的应对。 主要内容概述: 一、 法治话语的回归与法律体系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体制的开放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需求增加,对“法治”的呼唤重新高涨。本卷分析了这一时期司法独立性、程序正义、以及法律可预测性等核心法治原则是如何被重新引入和制度化的。研究了司法改革的努力,包括建立司法人员的职业伦理标准、完善诉讼救济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司法解释来填补立法滞后的空白。 二、 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的法律重塑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民事法律构成了巨大挑战。本卷集中研究了知识产权制度(专利、商标、著作权)在应对技术飞速发展时的滞后性与适应性。特别关注了数字经济对传统合同法、侵权法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例如数据作为新型财产的法律属性界定、平台责任的划定,以及跨境电子商事争议的解决机制。 三、 环境正义与社会责任的法律化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环境问题和社会责任如何从道德范畴进入法律规制领域。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法律化尝试,以及相关环境公害诉讼的兴起。研究了法律如何开始尝试平衡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并探讨了这一新兴法律领域在实践中面临的执法困境和利益冲突。 --- 总体评价: 本三卷本著作提供了一个宏大且细致的法律社会史的剖面,它避开了对单一法律条文的纯粹阐释,而是将法律视为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经济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表达与实践的深入考察,揭示法律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从传统秩序的维护者,到革命变革的工具,再到全球化时代的适应者与重塑者。本书适合历史学、法学理论、社会学及政治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具有深厚学术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我最大的感受是,法律并非是冰冷、抽象的条文,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学识,勾勒出了中国民事法律在近现代转型期的宏大画卷。从晚清时期对西方法律的初步接触,到民国时期的法律改革,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体系构建,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与思考。书中对一些具体法律概念,如“物权”、“债权”、“人格权”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当前民事法律的许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史,更是一部社会史、一部思想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件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逻辑推理,让复杂的法律问题变得易于理解。

评分

这套《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三卷本)实在是太厚重了,打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就是严谨的学术气息。它并非那种轻易能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点地去消化。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清代民事司法文书的细致解读,那些看似古老而陌生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揭示了当时人们在财产继承、婚姻家庭、契约纠纷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和思维方式。比如,关于土地买卖中的“契约”如何签订、保障权益,以及在发生争议时,依据何种“惯例”和“法理”来断案,都写得格外详实。这种从具体的案例出发,再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分析,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立体。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民事法律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实践形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当下法律现实的反思。

评分

这套三卷本巨著,简直就是一部中国民事法律的“百科全书”。从清代遗留的各种民事习惯法,到民国时期仿效西方的法律条文,再到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民事法律体系,作者几乎将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梳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契约自由”原则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探讨,它如何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被解释和限制,以及它对当时商业活动和个人自由的影响。书中还涉及了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法律在具体社会生活中是如何被“运用”和“塑造”的。这种从宏观的理论演变到微观的实践细节,再到对现实问题的关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学习法律知识,更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它让我对“法律”这个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翻开这套书的第三卷,我仿佛置身于当代民事法律实践的现场。作者的视角非常敏锐,将前两卷的理论与历史积淀,巧妙地转化为对当下民事法律现实的深刻剖析。无论是合同法的解释与适用,还是侵权责任的认定,亦或是物权保护的难点,都能在书中找到细致的讨论。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网络侵权、数据隐私等新兴领域法律问题的探讨,这些都是当下社会热点,也是法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法律原理,以及现行法律在应对这些新挑战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更能为法律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它让我看到了法律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努力寻求平衡与正义。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第二卷,我被其中对民事法律理论发展的梳理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文献的简单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民事法律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从早期引进西方法律概念时的“水土不服”,到后来在本土化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法律体系的重塑,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创新。特别是在论述民事权利、民事责任等核心概念时,作者展现了极强的理论功底,能够清晰地辨析不同学说之间的细微差别,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理论是如何被理解、被接受、被应用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公序良俗”原则在近代民事法律实践中的演变,它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在司法实践中被赋予具体内涵,并影响着合同的效力、婚姻的自由等诸多方面。这种理论的深度分析,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民事法律的理论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评分

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本书对于认识“中国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评分

仅从法律文本和理论来看,当今的中国法律似乎完全拒绝、抛弃了传统法律以及革命法律,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如果通过法律的实践历史来看,中国法律则明显是个混合体,其中有旧帝国传统的延续和演变,也有新革命传统的创新和延续,更有对西方法律所作出的选择性转释和改造。本书是作者以这25年研究清代以来法律史的一些基本认识,试图指出创建具有中国主体性和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法律的方向,试图初步勾勒出其可能的图景。

评分

仅从法律文本和理论来看,当今的中国法律似乎完全拒绝、抛弃了传统法律以及革命法律,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如果通过法律的实践历史来看,中国法律则明显是个混合体,其中有旧帝国传统的延续和演变,也有新革命传统的创新和延续,更有对西方法律所作出的选择性转释和改造。本书是作者以这25年研究清代以来法律史的一些基本认识,试图指出创建具有中国主体性和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法律的方向,试图初步勾勒出其可能的图景。

评分

很受启发,长江三角洲那本书啥时候才有货?

评分

这是比较偏重于专业的书籍,对于专业以外的人要想了解一下的话,这本应该会比较难懂,因为专业名词等,然而黄宗智先生的书感觉还是比较易懂的,不至于很晦涩。

评分

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三卷

评分

关注了很久,这个价格买到很合适

评分

仅从法律文本和理论来看,当今的中国法律似乎完全拒绝、抛弃了传统法律以及革命法律,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如果通过法律的实践历史来看,中国法律则明显是个混合体,其中有旧帝国传统的延续和演变,也有新革命传统的创新和延续,更有对西方法律所作出的选择性转释和改造。本书是作者以这25年研究清代以来法律史的一些基本认识,试图指出创建具有中国主体性和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法律的方向,试图初步勾勒出其可能的图景。

评分

经典之作,学问入门的津梁,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