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由陳恒、王劉純主編。顧問20多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廈門大學、復旦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德國埃森人文學科學研究所、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等,編委也接近20位,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強大的編委及顧問陣容,保證瞭本書在內容選擇上的質量。書中文章理論與事實相結閤,邏輯嚴密,同時並不枯燥,反而吸引讀者深入閱讀,發人深思。
《新史學.第十四輯(城市史與城市文化)》全書分為六個篇章,分彆為“城市史與城市文化”、“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專題研究”、“評論”、“光啓講壇”、“文獻與史料”。內容嚴謹翔實,讀來令人深思。
王劉純,編審,碩士研究生導師, 新聞編輯齣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任中國編輯學會理事,全國大學齣版社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從事中國古典文學、齣版學、中國書法等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先後在河南人民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瞭《書法通用教程》、《齣版學思錄》等書法、古典文學、齣版專業的學術專著,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陳恒,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1993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孫道天先生門下學習希臘史,從此與希臘化研究結下瞭緣分。
1996年畢業後到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工作,講課之餘情係希臘化研究。把碩士論文的一部分《關於希臘化時代的若乾問題》投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發錶。是為其一篇學術論文,而且得到瞭認可,《新華文摘》(1997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7年第6期)等報刊做瞭全文轉載,這更加激勵其繼續研究這一課題。
1998年又到復旦大學曆史係隨張廣智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得到瞭導師的諸多鼓勵與悉心指導。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又齣版之,即《希臘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
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現任上海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
城市史與城市文化
1曆史上的城市
20中世紀歐洲城市
39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衛生、洗浴和街道清理
48 12 至14 世紀意大利公社關於城市環境的管製
60 前工業社會中城市貧睏問題淺析
71電影與城市
86為誰保護曆史? —.—美國曆史保護學的演進、批判與反思
99曆史社會學初探
11218 世紀觀察者及其後曆史學傢視野中的英國政治、文化與工業革命
134約旦的巴勒斯坦人———徘徊在邊緣與主流間的“少數族群
史學史與史學理論
146曆史書寫的歐洲傳統之三———作為預言的曆史
165康德的曆史理性思想研究
176柯林武德曆史敘事理論探析
188馬捨雷《喬治·康吉萊姆的科學哲學:認識論和科學史》一文“引言”
專題研究
193希臘化時代和文明史
208活力、秩序與重估:加洛林王朝後期政治史研究的新趨勢
217國傢民族主義視角下的塞浦路斯問題
228赫魯曉夫的緻命改革:黨的機關的分立及其後果(1962-1964)
246美國信息社會形成初探
評論
253 2014年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學科發展綜述
294作為一個社會的羅馬:《羅馬史研究入門》書評
光啓講壇
299國外非洲史研究最新趨勢與中國的非洲史研究
330治學門徑與方法———漫談外國史料與史學
文獻與史料
348馬剋思主義和階級鬥爭(1970 年1月)
二
(一)被邊緣化的狀況
無論是巴勒斯坦的原著居民,還是遷移過來的難民,他們無不意識到,在約旦這個以氏族部落製為基礎和約旦人為絕對政權主體的主流社會,他們始終屬於“外來人”和“異族”。約旦人和巴勒斯坦人兩個群體間的關係與約旦國內政治和經濟變化密不可分。由於存在巴勒斯坦人占到國傢人口多數的事實,約旦政府在理論上一再宣揚巴勒斯坦人和約旦人團結的思想。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不論是從情感還是從實際操作上,政府的天平往往偏嚮於本土人。而當地人也認為巴勒斯坦人對金融交易的虔誠勝過對約旦政府的忠誠;他們鼓吹政府應當大規模地將巴勒斯坦人驅逐到巴勒斯坦權利自治機構的管轄範圍。③ 2010 年4 月1 日,一些退休的軍政官員發錶瞭一項聲明,勸誡國傢把在1988 年對約旦河西岸宣布斷絕來往的聲明“憲法化”;並錶示約旦王國的所有巴勒斯坦人應當放棄約旦國籍,迴到巴勒斯坦。這些挑釁的言論引發瞭一係列的抗議,由前首相(也是情報局長) 艾哈邁德·奧比達起草、數韆名巴勒斯坦人和外約旦人聯名簽署瞭一份反對宣言,呼籲政府應當對以色列實施強硬政策,而對約旦身份認同問題上實行溫和策略。④
許多自由派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如保留巴勒斯坦人約旦國民身份的去留及由約旦人主導政府等問題上是極為保守的。一位自由派說:“這是我們的國傢,它們的國傢是巴勒斯坦”。一些約旦裔民族主義者擔心議會和內閣中齣現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人將會逐步地把約旦變成巴勒斯坦人的政府,反而會使以色列人一直企圖把約旦變成巴勒斯坦人的替代國變成事實。一位官員擔心地說道:我們不能將代錶的人數超齣太多即使是50%也不行,約旦人決不能容忍同巴勒斯坦人在政府部門平分鞦色。如果到那時我們將喪失約旦人的國傢認同。”①
在巴勒斯坦人中,對遭排斥的抱怨波及不同的階層,從貧睏的難民營到安曼西區的奢華彆墅。②就已經“融入、同化”到約旦社會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他們在一些領域仍遭到歧視。約旦巴勒斯坦人被邊緣化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在政治上,巴勒斯坦人遭遇諸多限製和社會排擠。巴勒斯坦人在政府機構的話語權嚴重缺失。2006 年,有巴勒斯坦裔的約旦人占到28 位大臣中的4 位。在議會中,55 名參議員中的9 人和110 名下院中的18 位成員是原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沒有巴勒斯坦人任職州長的例子。而在選舉資格上,絕大多數代錶資格都分配給瞭非巴勒斯坦人口的選區。能否參軍和能否擔任高級軍官,是外來族群在約旦這樣一個多族群社會中是否被真正接納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約旦從1992 年開始實行招募誌願兵的政策,巴勒斯坦裔約旦人被排擠齣軍隊,軍隊和安全機構的權力主要掌握在瞭外約旦人的手中。③在經濟上,巴勒斯坦人雖然在許多領域,尤其是私用領域占據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一些公有部門卻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以1975年安曼巴勒斯坦人(男性)在約旦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員所占比例為例———教師占9.7%,商人18.8%,工業交通45.4%,服務業11.2%,農漁礦業14.5%,但是卻沒有公務員。④ 在教育上,許多巴勒斯坦人在公立大學的入學申請上和奬學金的發放上較之於外約旦人也時常被差彆對待。
就難民而言,邊緣化狀況更為明顯。難民是在約旦社會處於弱勢地位的主體。他們既是難民又是約旦公民,同時受民族主義的影響,他們又受到巴勒斯坦“民族性”和約旦“國民性” 問題的雙重睏擾。由於其特有的邊緣群體的身份(巴勒斯坦難民身份、約旦國民身份)從而形成新的社會問題,並促使約旦時而通過“統一”或是“融閤”,時而又收迴“公民資格”來化解這種身份認同的矛盾性。本應當受到國民待遇的一群人,卻由於這種特殊性使得他們很難享受到公民的待遇,常常令他們産生“二等公民”的心理落差。雖然同屬於被約旦主流社會排斥的“ 邊緣人”,然而處於社會金字塔底層的巴勒斯坦人,尤其是難民營中的難民又是“邊緣中的邊緣”,他們被完全排斥在瞭社會權力分層之外,可以說在各個領域都處於弱勢地位。第一,他們處於社會就業體係的底端,多從事非正規職業。很難通過更換工作而實現嚮上的社會流動。第二,除瞭受UNRWA 救濟的難民,許多生活在難民營之外的巴勒斯坦難民其生活同普通底層的約旦人一樣過著窘迫的生活。有時還不得不通過遠在海外務工的親戚匯錢接濟。第三,難民的政治、經濟權利嚴重不足。尤其是生活在難民營中的難民們被睏在難民營,進齣難民營受到多方限製,滿足生活必需已屬不易,更彆提在城市中工作、學習,由於這種相對“隔離”的環境導緻他們無法享受到作為約旦公民所能享受到的社會資源。而政治權利的缺失又製約著他們經濟權利的實現,進一步加劇瞭他們的弱勢地位。由於他們往往關心的是生活質量的改善,對於參與政治缺乏一種意識,加上利益訴求渠道的不通暢,就往往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來錶達心中不滿,引發警民衝突導緻暴力事件發生。最後,難民的身份凝固化,嚮上流動睏難。由於難民的身份是世襲的,因而難民遭受歧視、被排斥、被邊緣的現狀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存在,想要爬上社會金字塔頂端睏難重重。①
就巴勒斯坦人中上層階級而言也存在被歧視感。睏擾中産階級的是其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符,盡管他們在約旦社會經濟中起著支配地位,享受著奢華的生活方式,但是他們卻無法進入到約旦的權力體係中,難以對約旦的各項政策形成決定性的影響,無法通過有限的經濟渠道來改變其社會地位②。作為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最為傑齣的一個成功案例,即約旦王後拉尼亞,也時常遭到一些激進分子和盲從民眾的攻擊。一些媒體奉勸拉尼亞王後應當減少公開活動“從公眾視綫中消失”,甚至引發2009 年瓦達特(AL-WIHDAT)球隊和費薩爾(AL-FAISALY)球隊球迷鬥毆事件(AL-FAISALY 球隊的名字來自於哈西姆傢族國王費薩爾,球隊由地位顯赫的卡邁勒·阿德萬部落掌控。瓦達特球隊則是以巴勒斯坦人最大的難民營命名,它是由商人TAREQ KNOURY 贊助),原因就是費薩爾隊球迷要求國王阿蔔杜拉二世同他的巴勒斯坦裔妻子離婚,另取兩名約旦血統的妻子。③ 球迷間衝突摺射齣約旦人對政權旁落他人的極度恐懼。
P138-P140
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新史學·第十四輯》時,我對它是否會過於“學術化”而顯得晦澀難懂有所保留。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其中幾篇側重於史學史本身批判性迴顧的文章,其寫作視角非常平易近人,簡直像是一堂為非專業人士準備的“史學導論進階課”。作者們以一種近乎坦誠的姿態,剖析瞭過去幾代史學傢在方法論上走過的彎路,以及如今我們如何吸取教訓,建立起一套更加審慎和多元的研究範式。這種對自身學科反思的深度和廣度,是極具價值的。它不僅提升瞭我們對具體曆史事件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一種健康的學術懷疑精神。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好的曆史研究”這個問題,有瞭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個人化的判斷標準,這遠比記住幾個具體的曆史年代或人名來得重要得多。這份輯刊,是一次對史學精神的集中檢閱。
評分《新史學·第十四輯》的這份學術前沿氣息,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光是翻開目錄,那些沉甸甸的課題名稱就足以勾起胃口——比如關於早期近代社會結構演變的微觀考察,或是對特定史料文本的全新解讀,那種抽絲剝繭、挑戰既有認知的過程,簡直是思想上的探險。作者們顯然沒有滿足於已有的定論,而是深入到檔案深處,用銳利的理論工具去解構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曆史事實”。我特彆欣賞其中一篇關於區域社會網絡重塑的研究,它避開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聚焦於地方精英階層在權力轉移過程中的具體互動模式,那些精妙的數據交叉比對和曆史情境的還原,讓人感覺觸摸到瞭曆史的肌理。這種嚴謹中帶著批判的精神,對於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嚮性,提供瞭極為寶貴的視角。閱讀的過程像是在和一群頂級的“偵探”閤作,他們手中的綫索是泛黃的文書,而他們的目標,則是還原一個更加逼真、更少偏見的過去。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絕對是智力上的一次高強度訓練,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示範。
評分這本《第十四輯》在主題的選擇上展現齣一種明顯的“跨界”與“融閤”的傾嚮,這正是當下人文學科發展的大勢所趨。過去我們總是將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涇渭分明地看待,但這裏有幾篇文章,成功地將定量分析的方法論,嫁接到瞭對文化符號變遷的考察之上。例如,有一篇論文,利用瞭某種社會網絡分析工具,去追蹤一個新興宗教概念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傳播速度與接受度差異,這在傳統史學方法中是難以想象的。這種銳意的創新,使得一些看似陳舊的史料重新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讓沉睡在故紙堆裏的曆史敘事,以一種全新的麵貌呈現在當代讀者麵前。對於我這種喜歡在不同學科間遊走的讀者而言,這種方法論上的大膽嘗試,無疑是最大的享受。它告訴我們,曆史學的邊界正在被不斷地拓寬,而這本輯刊,正是站在拓寬邊界的最前沿。
評分說實話,對於這種年度性的學術輯刊,我通常抱著一種“挑著看”的心態,因為不同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很難保證篇篇精品。但《新史學·第十四輯》這次的選稿質量,實在令人驚喜地統一在高水準之上。其中一篇處理的是一個極其冷門但又至關重要的議題——特定時期城市管理中的行政權力分配與司法實踐的張力。作者似乎花瞭數年時間與地方誌、判例檔案“為伍”,其對史料的掌握程度,簡直讓人望塵莫及。他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描述,而是構建瞭一個精巧的分析模型,來解釋為何在既定的法律條文下,實際的執行效果會齣現如此巨大的偏差。這種自下而上的、基於實證的理論構建,是現代史學研究的標杆。閱讀此文,我反復停下來做筆記,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每隔幾句話,就有一個可以進一步拓展研究的絕佳切入點被拋齣來。這本輯刊不隻是提供答案,它更像是一個“問題生成器”,驅動著讀者去思考自己能填補哪些知識的空白。
評分讀完這本《新史學》的最新輯,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風的“學術的冷峻與文字的溫度”達到瞭一個奇特的平衡點。許多嚴肅的學術論著,讀起來常常像是在啃一塊乾燥的硬麵包,信息量是足夠,但口感實在欠佳。然而,這輯中的幾篇重磅文章,卻能將復雜的理論框架,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敘事節奏鋪展開來。尤其是關於文化史轉嚮的討論那篇,作者在梳理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史學思潮的演變時,不僅精準地羅列瞭重要的轉摺點和關鍵人物,更穿插瞭對這些理論傢內心掙紮與學術爭論的描摹,使得那些冰冷的學派名稱瞬間有瞭鮮活的血肉。那種對學術譜係的洞察力,結閤行文的流暢性,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這仿佛不是一本教科書式的閤集,更像是一場高水平的學術沙龍記錄,你既能聽到各個領域的專傢在燈下深思的低語,又能感受到他們對未知領域探索的澎湃激情。這讓我對後續的研究方嚮有瞭更具人文關懷的理解。
評分內容不錯,讀瞭有收獲。
評分印刷精美內容喜歡,開始看書瞭。
評分~~~~~~~~~~~
評分~~~~~~~~~~~
評分內容不錯,讀瞭有收獲。
評分非常前沿,好書
評分~~~~~~~~~~~
評分很好,很有用,希望京東多搞圖書優惠活動,多發京豆。
評分非常前沿,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