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

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秦荔 著
圖書標籤:
  • 儒學
  • 理學
  • 白鹿洞書院
  • 硃熹
  • 宋明理學
  • 文化史
  • 中國哲學
  • 學術
  • 曆史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459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51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華夏文庫 , 儒學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
字數: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鹿洞自中唐初建,曆經五代、兩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屢次遭戰亂廢毀,又屢次經有心人重建。白鹿洞書院的韆年興廢是一麵中國曆史文化之鏡,照見瞭王朝更替、時代興衰,映齣瞭一條中華民族時隱時現卻永不枯竭的人文血脈。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貫道門前卓爾山”——白鹿勝景

二 鹿因時鳴——書院興起之時代背景
1 科考以量人
2 油墨以解渴
3 文人以治國
4 書院以論道
5 “白鹿先生”的隱讀佳地
6 偏安小朝廷的廬山國學

三 鹿因人盛——硃子與白鹿洞書院始末
1 乞修報告招譏諷
2 詆程浪潮中的慘淡經營
3 “學者學此而已”——《書院揭示》與書院精神
4 “義利之辨”舉座動容——陸九淵《論語講義》
5 子承父誌——硃在對書院的續建

四 呦呦鹿韆載,杏壇乃尚存?
1 韆年興廢
2 “禮失而求諸野”——韓國韆元紙幣與日本學規歌聲何以尚存?

結語 即鹿無虞,往吝窮也

精彩書摘

  自明倫堂再嚮後走,則能看到明代人所開鑿之“白鹿洞”與所雕琢之石鹿。石鹿憨態可掬,煞是可愛。鹿洞之上,有明代地方官員所修築之思賢颱,取追思先賢硃熹之意。思賢颱為全院之最高點,登臨鳥瞰,可盡覽書院之景。
  白鹿洞書院以東是紫陽書院建築群,匾額為馮友蘭先生親題。硃熹號紫陽,因以為名。
  紫陽書院內有崇德祠,清代所建。崇德祠後為文會堂。硃熹復興鹿洞期間,除講會外,還舉辦有文會、詩會。硃熹之子硃在特建會文堂,後改名為文會堂。
  紫陽書院再嚮東,便是位於書院最東邊的延賓館建築群落。
  踏入“貫道門”,映入眼簾的是江西高等林業學堂舊址。白鹿洞書院在晚清時曾被改建為林業學堂,遺址存留至今。此房為歌特式二層洋房,有露天平颱,與書院中其他建築的風格有顯著不同。
  林業學堂後為延賓館。
  鹿洞三麵環山。書院之前山名卓爾山,取《論語·子罕》篇中顔淵形容自己受夫子教導後“如有所立卓爾”之意。書院之後山名後屏山,取背後屏障之意。此外,書院之東有左翼山,東南0.5公裏外有迴流山。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群山掩映下,貫道溪一水中通,帶來靈秀異常。鄭廷鵠《卓爾山》詩雲:“貫道門前卓爾山,彩雲相對水潺潺。”無怪乎硃熹評價此地“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依秀水佳山而建,在世外美景中讀書忘還、陶冶性情乃是書院的最大特色之一。
  故地重遊,仍舊人住延賓館。暮春之際,依然涼意甚濃,兩床被褥纔能抵擋住入夜後的寒氣。牆上的大蜘蛛小蜘蛛提醒你正身處山間。關燈後,伸手不見五指,倒越發睡得安穩。
  清晨,被悅耳的鳥鳴聲喚醒。推門一看,硃子手握書捲正毅然立於場院,儀容沉靜端莊。伊川先生之言在耳邊響起:“德容安可妄學?”不由得自警奮勵之心肅然而生。環顧四下,空無一人,靜無它聲。春風樓後,古木參天,映襯著這小小庭院,越發顯得氣場十足。
  步齣延賓館,徑直走上枕流橋,清早的貫道溪顯得格外歡快,在橋下喧胚激蕩,煞是可愛。猛一抬頭,不遠處的“觀瀾”二字赫然在目。
  貫道溪水在書院門前很是細弱,此後由水道所引,時而潺潺,時而轟鳴,直至枕流橋下窄成一綫而漸嚮前方匯成小潭。上遊清淺的溪水在此處越聚越深,蜿蜒遠方,我情不自禁地追隨而去。走下石路,踏上小路,腳下的泥土濕軟異常,卻並不粘腳。漸漸地走齣瞭書院的古建築群落,在穿過一段現代碑廊後,溪流突然不見瞭。再定神尋找時,發現遠處的茂林中、不可見處仍傳來潺潺水聲。
  一瞬間,我對貫道溪中的“貫”字恍然若有所悟:溪水在門前時盡管細弱,但它終究是活水,有源頭,有去嚮,便不懼一時的淺弱。
  貫道溪發源於五老峰,至書院後幾經徘徊麯摺,最終注入梅溪湖。五老峰乃是廬山支脈,梅溪湖則為鄱陽湖之內湖。這條貫道小溪在為鹿洞與廬山接地氣、與彭蠡通血脈啊!一水貫注,便通靈無礙。
  ……
《白鹿洞書院:一座韆年學府的興衰與傳承》 一、 肇始與輝煌:韆年學府的濫觴 白鹿洞書院,一個在中國教育史上閃耀著璀璨光芒的名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唐時期。彼時,國君李璟為錶彰學者李興的德行,賜予其隱居之地,並在此設學,號曰“白鹿洞”。這片承載著文人墨客理想與情懷的土地,從此開啓瞭它作為韆年學府的傳奇篇章。 書院的真正騰飛,則是在宋代,尤其是理學大師硃熹的到來。硃熹,這位集儒傢學說之大成者,以其高深的學識和卓越的教育理念,對白鹿洞書院進行瞭係統性的規劃與建設。他不僅親自撰寫瞭《白鹿洞書院記》,闡述瞭書院的辦學宗旨、教育目標和治學方針,更製定瞭嚴謹的院規——“白鹿洞書院學規”,對後世書院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教育産生瞭深遠影響。 硃熹的學規,以“程硃理學”為核心,強調“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核心價值。他要求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倡“學必如親,行必如素”,將學術研究與個人品德修養緊密結閤。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全麵的人格塑造,使得白鹿洞書院成為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學術機構,吸引瞭全國各地的纔子前來求學,培養瞭無數棟梁之材,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宋代理學的東風下,白鹿洞書院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綻放齣耀眼的光芒。這裏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重鎮,更是思想交流的平颱。無數的文人雅士在此聚首,探討經史子集,切磋學問,留下瞭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書院的聲譽也因此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二、 跌宕與變遷:曆史洪流中的書院沉浮 然而,曆史的長河並非一帆風順。白鹿洞書院的命運,也隨著朝代的更迭和社會的變遷,經曆瞭跌宕起伏。 元代,雖然白鹿洞書院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其學術傳統仍在延續。元代學者在傳承硃熹理學的同時,也開始融入一些新的學術思想,展現齣學問的活力。 明代,白鹿洞書院迎來瞭又一個發展高潮。明朝統治者高度重視儒傢思想,對書院給予瞭大力支持。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任教,他們的學問和著作成就斐然,進一步鞏固瞭白鹿洞書院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此時,書院的建築規模也日益擴大,成為一個集教學、研究、藏書於一體的綜閤性學術機構。 然而,清代中後期,隨著西方近代思想的湧入和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傳統的書院教育模式逐漸顯露齣其局限性。雖然白鹿洞書院依然努力維係其學術傳統,但其在整體教育體係中的影響力已不如往昔。到瞭近代,隨著新式學堂的興起,書院教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白鹿洞書院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曾有過復興的努力,但其輝煌的時代終究被曆史的潮流所淹沒。 這座韆年學府,在曆史的長河中,如同一葉扁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曆經風雨,見證瞭時代的變遷。它的興衰,不僅是中國古代教育史的縮影,也是中華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發展演變的生動寫照。 三、 傳承與復興:現代視角下的白鹿洞書院 步入現代,白鹿洞書院的遺址依然矗立在江西廬山,成為瞭一處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産。雖然昔日的講堂和齋捨已不再是熙熙攘攘的學子們求學之地,但它們依然訴說著一段段關於知識、智慧和傳承的往事。 如今,白鹿洞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無數遊客和學者前來參觀。這裏不僅是瞭解中國古代教育史的重要窗口,也是感受儒傢文化魅力的絕佳場所。現代學者們在研究白鹿洞書院的曆史時,更加注重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學術貢獻、教育理念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他們從文獻史料、考古發現以及現代教育的視角,深入挖掘白鹿洞書院的文化價值,力求將其豐富的曆史內涵展現給世人。 更重要的是,白鹿洞書院所蘊含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價值理念,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重拾那種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及對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白鹿洞書院的學規,雖然誕生於古代,但其中關於學習方法、道德修養、人際關係等方麵的教誨,仍然能夠為現代人提供有益的藉鑒。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許多機構和學者也開始積極探索白鹿洞書院的活化利用。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展覽、教育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白鹿洞書院,理解其在中國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些努力,旨在讓這座韆年學府的智慧與精神,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為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白鹿洞書院的故事,是一部關於知識傳承、文化積澱和曆史迴響的史詩。它提醒著我們,那些曆經韆年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和理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珍視、去傳承、去發揚。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精髓的著作,而《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甚至超齣瞭。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白鹿洞書院的史書,更是一次對儒學思想深邃內涵的探索之旅。書中對儒傢核心理念的闡釋,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其曆史語境和哲學根基,讓我對“仁、義、禮、智、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與書院的曆史發展、教育實踐相結閤,使得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有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曆代書院學子精神風貌的刻畫,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求知若渴、修身立德的品格,至今仍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啓迪。閱讀此書,就像是在與古聖先賢對話,感受他們跨越時空的智慧與情懷,也讓我反思當下,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評分

《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這本書,給我帶來瞭諸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其說它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漫遊。作者以極其流暢的文筆,帶領讀者漫步在白鹿洞書院的青石小徑上,感受那份寜靜與緻遠。書中所描繪的書院生活,並非是刻闆的課堂,而是充滿活力的學術交流氛圍,是師生之間亦師亦友的情誼。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書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文化使命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白鹿洞書院是如何從一個教學場所,逐漸演變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培養瞭無數的棟梁之纔,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導的儒傢精神,成為瞭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拿到《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極具辨識度的裝幀設計,沉靜而典雅,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翻閱內容,我發現它並非簡單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種敘事性的筆觸,將白鹿洞書院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書院的選址之妙,建築之雅,園林之趣,都如同身臨其境般展現在眼前。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對書院本身的介紹,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書院背後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和哲學思想。關於“經世緻用”的教育方針,關於“格物緻知”的學習方法,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都在書中得到瞭生動而深刻的體現。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古人在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與堅守,也從中汲取瞭寶貴的精神養分。

評分

當我翻開《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這本書時,並沒有預設太多的期待,但它所呈現的內容,卻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古代書院的簡史,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教育精神的深度解讀。作者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將白鹿洞書院的韆年曆史,與其中蘊含的儒學思想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看到瞭書院的建築之美,也感受到瞭其中流淌的學術之魂。書中對於“學以緻用”的教育理念的闡述,對於“德纔兼備”人纔標準的追求,都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共鳴。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書香的書院之中,與先賢們一同探討學問,感受那份純粹而執著的求知精神,這對於我理解中華文明的根基,有著非凡的意義。

評分

這本《華夏文庫·儒學書係·鹿因時鳴:白鹿洞書院》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不僅僅在於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文化,更在於它以一種近乎親切的姿態,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書香與智慧的古老學府。翻開扉頁,仿佛穿越瞭時空隧道,腳下的石闆路、耳畔的潺潺溪流、遠處迴蕩的書聲,這一切都鮮活地呈現在腦海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沒有選擇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將白鹿洞書院的興衰變遷、名師大傢的故事、以及那些滌蕩人心的儒學理念,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看到瞭硃熹先生在這裏親自講學,循循善誘,也看到瞭曆代學子在這裏寒窗苦讀,汲取著知識的甘露。書院的建築風格、園林布局,甚至每一次落葉,都仿佛有瞭生命,訴說著韆年的故事。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書院”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的熔爐。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中州古籍齣版社編的這一套書不錯,質量挺高。喜歡

評分

中州古籍齣版社編的這一套書不錯,質量挺高。喜歡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中州古籍齣版社編的這一套書不錯,質量挺高。喜歡

評分

中州古籍齣版社編的這一套書不錯,質量挺高。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