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蔣月泉,評彈藝術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博采各傢所長後自成一傢,創立在評彈麯調中傳唱最廣、影響最大的彈詞流派唱腔“蔣調”。他與眾多評彈藝人將形成於蘇州的評彈在上海發揚光大後,不為盛名所纍,離開大上海,輾轉小碼頭,在摸爬滾打中,終成一代“大響檔”。在新中國成立後,他整理或創作的《玉蜻蜓》、《白蛇傳》,中篇《林衝》、《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將評彈藝術帶入新的高度,並使蔣派藝術成為評彈中最重要的流派。《菊壇名傢叢書·評彈係列·皓月湧泉:蔣月泉傳》作者使用大量一手材料,從曆史的角度,以文學的筆法,為我們勾勒齣一位“為藝術而藝術”的評彈藝術傢形象。     
作者簡介
     唐燕能,編審、作傢、劇作傢。生於1942年,196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在香港、颱灣、大陸齣版的著作有:《郭沫若與他的日本妻子》、《黑色的懸念——外國政壇人物死亡之迷》、《外國政壇醜聞錄》、《世界十大戰爭危機》、《世界十大罪惡集團》、《世界十大財寶之迷》、《世界十大政治內幕》、《探險勇士》等。編著《365夜曆史故事》、《365夜笑話》。發錶劇作《稱心女婿》、《放水記》、《樂昌公主》,報告文學《納吉之死》、《斯大林之死》、《高爾基之死》,以及《讓每一塊色彩都充滿生命》《我心中的寵物歡歡》、《憶明珠與他的(白下晴窗閑筆)》、《與狼共舞的女人》、《為行業作傢呐喊》、《我的瑞典朋友霍更》等散文數十萬言。策劃、編輯《揚州八怪人物傳記叢書》,並擔任《菊壇名傢叢書》主編與總策劃,專事於為傑齣的戲麯藝術傢立傳。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序
引言
第一章 海上生明月
做“案目”的父親
喜臨獅子巷
傢道中落
大響檔的魅力
師從張雲亭
炭簍子裏“小閑話”
齣“茶道”的“小輩英雄”
第一次姻緣
第二章 泉聲入萬傢
拜師周玉泉
“蔣調”的形成
婚變
喬遷新居
小人穿大衣裳
蔣王檔與蔣鍾檔之《玉蜻蜓》
擋不住的“誘惑”
第三章 清風邀明月
從惶恐到誠服
《小二黑結婚》的演齣前後
香港“淘金夢”的破滅
自覺革命,將功補過
“斬尾巴”運動始末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的組建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海上英雄》的誕生與赴朝慰問
第四章 皓月淩空照
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白蛇傳》的精華與糟粕
“白蛇”纏身的艱難日子
齣演《林衝》與《王孝和》
梅山水庫失眠之謎
扛鼎之作《庵堂認母》
鬱結於心的睏惑
“熟皂隸,重闆子”的無奈
“雙峰對峙”與曆史性閤作
幸免一劫的1957年
揮之不去的痛惜
評彈絕品《廳堂奪子》
師徒深情濃於血
《鶯鶯操琴》震撼萬人
1962年赴港演齣的巔峰狀態
半部蔣江檔《玉蜻蜓》
傷逝
“大寫十三年”的産物
第五章 殘月夜深沉
欲加之罪,何患辭
“本質極好”的“反動學術權威”
高壓下編造的故事之重
精神抑鬱的“斯坦尼”
有血腥味的可怕幻覺
第六章 湧泉潤禾苗
被“閑置”的日子
初執教鞭,戰戰兢兢
緊綳的神經漸趨鬆弛
從杜十娘說起
用唱腔來刻畫人物
談噱書《恩結父子》
齣席文代會與復齣書壇
《星期書會》與書壇生涯50周年
第七章 月是故鄉明
晚婚並不如意
榮獲第一屆“中國金唱片奬”
滬港兩地書
來自故鄉的溫暖
愛徒秦建國拜師
湧泉長流
附錄  蔣月泉年譜
後記      
精彩書摘
     做“案目”的父親韆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锡《浪淘沙》評彈並非一代宗師蔣月泉祖傳的世業。然而,他卻在艱難時世中踏上瞭原本不屬於他的藝術天地,並最終攀上頂峰,這與他父親的意願與引導有關。
  故事還得從他父親說起。
  蔣月泉的父親蔣仲英生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蘇州人。父親在蘇州景德路城隍廟開爿小小的香燭店,因為身體贏弱多病,母親常去店裏照應。蔣仲英有一個弟弟,即後來的蔣笑笑;一個妹妹,即後來的宋蔣氏。
  因為傢境窘迫,蔣仲英上瞭幾年私塾,就去城隍廟附近的一傢被頭絲綫店當夥計。他算盤打得好,老闆就讓他穿長衫,坐賬颱。當夥計的薪水很低,每月隻有幾塊大洋。顧客來瞭,見賬颱上穿長衫的小夥計,就會客氣地叫他一聲“先生”。蔣仲英一麵敷衍,一麵卻羞紅著臉。被頭絲綫店的生意雖不興旺,還算過得去,老闆為人也很和善。
  舊社會,人們大多早婚早育,到瞭談婚論嫁的時候,女方就會積極準備嫁妝,置辦被子被麵,用五彩絲綫綉製枕套鞋麵,被頭絲綫店是必定會光顧的。蔣仲英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望望身上穿的長衫,樣子很斯文,卻身無分文,“我何時纔能娶上老婆,成傢立業呢?”他癡癡地想。有時聽顧客說上海如何好,又聽鄰居說阿三去上海發財瞭。這些話對這個少年不啻是一種誘惑和刺激,那個未知的花花綠綠的世界像夢幻似地展現在他的麵前,他憧憬著,嚮往著。終於有一天,他對母親說,我不想學生意瞭。母親驚異地看著他:“老闆對你不好麼?”“我想去上海學生意。…‘你太小瞭,纔13歲!上海大啦,啥人照顧你?”“我勿要人照顧格。”“上海嘸不(沒有)親眷,生意也嘸(沒)處尋格。”“我會自己尋生意格。”兒子堅持著。躺在竹椅上的父親開口瞭:“阿囡娘,你讓俚(他)去闖闖吧。伲(我)有個姓田格親眷在上海,可以尋俚(他)幫忙格。”父親的一句話定瞭兒子的終身。盡管母親捨不得,蔣仲英還是提瞭一隻篋箱,離開故鄉,乘瞭三天三夜的小木船抵達上海。
  姓田的親眷確是蔣仲英父親的一個遠房兄弟,蔣仲英叫他田傢阿叔。
  田傢阿叔,二十六七歲光景,已婚,有兩個女兒:大女兒4歲,二女兒纔l歲。蔣仲英到上海四年後,田傢阿叔又得一子一女:兒子叫田國川,三女兒便是中國電影默片時代四大女明星之一的宣景琳。
  其時,宣景琳尚未齣生,後來蔣仲英的兒子蔣月泉卻因瞭宣景琳的關係,牽上瞭赤繩。
  田傢阿叔識字不多,是個報販。他見蔣仲英年齡雖小,很懂事,嘴上又叫得甜,頭腦活絡,就對他說,阿叔是賣報的,我自己也尋不著好生意,你跟我賣報好哦?蔣仲英連忙點頭:“好格,好格。
  ”就這樣,蔣仲英踏進上海灘的第一步,便當上瞭報童。
  除瞭販報,田傢阿叔有一批訂戶,需每天或隔天、隔旬送報上門,蔣仲英就與其他幾個孩子挑起瞭這副擔子。清末民初,大凡訂閱報紙的都是縉紳商賈的有錢人傢或知識階層,有的住在法租界,有的住在英租界,有的住老城廂,報童們赤腳穿布鞋送報。蔣仲英此時早就脫去長衫換短打瞭。夏天,暴雨過後,南市老城廂一帶都是彈硌路,滿地汙泥,他光腳穿一雙帆布球鞋,褲管捲起,赤膊背一隻報袋,串街走巷,去敲響一戶戶人傢的大門。
  因為走得急,腳後跟濺起的汙泥會飛到背脊上,甚至飛到頭頂額角。送報有年,這些戶主或下人都認識他瞭:“嘻嘻,小毛!怎麼弄得這副腔調!”蔣仲英小名叫小毛,彆人叫他小名習慣瞭,他聽瞭也覺得親切,久而久之,小名叫響瞭,本名卻少有人叫他。幾年後,小毛成瞭一個壯實的小夥子。
  此時,田傢阿叔已有瞭兒子田國川和不足3歲的女兒田金玲(即宣景琳)。但阿叔染病在身,販報已力不從心,在幾個報童中他還是歡喜小毛,就把一兩傢報館的發行人介紹給他;加之小毛在茶館賣報也認識兩傢報館的發行經理,訂報的老客戶又比較熟悉,便做起瞭報販。小毛的收入上瞭一個颱階,他從昔日串街走巷一張張賣報送報開始一捆捆買進賣齣瞭。
  蔣仲英在上海終於立牢腳跟,且在老城廂租瞭房子。
  喝水不忘掘井人,他與田傢阿叔時有往來。
  蔣仲英又穿上長衫瞭。手頭有瞭幾個錢,他閑時喜歡去茶館品茗,去“樓外樓”屋頂花園聽林步青的蘇灘,聽彈詞。上海開埠,加上太平天國戰爭,江南一帶世傢大族、地主官僚紛紛逃往上海,也帶來瞭他們的娛樂方式。為適應這些移民的文化需要,茶樓、戲館、書場日益增多。蔣仲英因做報童,經常去茶樓賣報,所以對老城廂和四馬路(今福州路)、石路(今福建路)一帶的茶樓很熟悉。他常去的茶樓書場有位於邑廟北首的得意樓書場、九麯橋畔的“怡情樓”和北首的柴行廳書場,由張金毛於光緒十四年創辦的上海最早的專業書場——玉茗樓書場也常光顧。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菊壇名傢叢書·評彈係列·皓月湧泉:蔣月泉傳》之外,其他評彈名傢或相關主題的圖書簡介構思,力求詳實、生動,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跡。  ---   書籍名稱: 韻海拾遺:蘇州評彈的黃金時代與流派傳承  圖書定位: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二十世紀中葉至後期的蘇州評彈藝術發展脈絡,重點聚焦於評彈藝術生態的變遷、重要流派的形成與技藝精髓,以及那些在曆史舞颱上留下深刻印記的藝術巨匠群像。它不是對某一位特定藝術傢的傳記式梳理,而是一部關於“說唱的藝術”如何在特定曆史與文化土壤中紮根、繁榮與演變的群像誌與技藝圖譜。  內容概要:  蘇州評彈,以其吳儂軟語的韻味和“說、學、逗、唱”的精妙結閤,被譽為“蘇州的文化名片”。本書將目光投嚮那個群星璀璨、流派紛呈的“黃金時代”,試圖描摹齣評彈藝術鼎盛時期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流派溯源與格局初定  本部分將迴溯評彈藝術自明清以來的早期形態,重點探討清末民初“文武書調”之爭對評彈格局的奠定作用。我們將細緻剖析評彈藝術史上兩大核心流派——彈詞開篇與說唱故事之間的內在張力與融閤。     “老一輩”的影響: 詳細介紹早期如硃雪舫、陳雨鬆等奠基人對唱腔的規範化貢獻,特彆是對“中調”和“老弦”等基礎闆式的初步確立。    周新泉的革新與發展: 深入解析周新泉先生在藝術上的突破,他如何將傳統素材進行“化古為今”的改造,並影響瞭後來的藝術走嚮。  第二部分:群星璀璨的藝術生態  本書的重心在於對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活躍在上海、蘇州各大書場的藝術傢的群像刻畫。我們不著重於單一的生平敘事,而是從“藝術成就”和“流派風格”兩個維度,係統梳理幾位代錶性藝術傢的獨特貢獻。     “說書人”的魅力展現:        對“說”的極緻追求: 分析某些擅長說故事、擅用“韻白”的藝術傢,如何通過語氣的細微變化,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場景氛圍烘托到極緻,使聽眾如臨其境。        對“噱”的時代性把握: 探討特定時期藝術傢如何將社會熱點和市民俚語融入說噱,使評彈藝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時代共鳴感。     唱腔的流派分野與技藝對比:        “馬派”的內斂與深沉: 重點分析以馬如飛先生為代錶的唱腔風格,如何以麯牌的精巧運用和對情節的細膩處理,展現齣一種含蓄而深遠的審美境界。        “俞派”的婉轉與細膩: 考察俞瑞林的唱腔如何注重聲綫的圓潤與樂感的連綿,其在對古典文學作品演繹上的獨到之處。        其他重要分支的技法藉鑒: 穿插介紹如“琴調”的特點,以及某些擅長彈唱小說的藝術傢,如何在快闆和武腔的處理上展現的“張弛有度”。  第三部分:書目與劇本的流變  評彈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更新的 repertoire(書目)。本部分將聚焦於經典書目的改編與傳承:     “文人評彈”的興起: 探討在特定曆史時期,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傢如何將古典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章節,改編成適閤評彈演唱的精品段落,並分析其在結構和語言上的取捨。    新編書目的探索與挑戰: 記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評彈藝術傢們如何響應時代號召,創作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新篇章”,以及這些新作品在保持評彈本體風格上的得失。    彈詞與開篇的相互滋養: 探討許多膾炙人口的“開篇”,是如何從長篇彈詞中提煉、升華而成,並反過來影響瞭長篇的說唱節奏。  第四部分:書場文化的消散與重塑  本書將嘗試重建二十世紀中葉蘇州和上海的書場氛圍。通過對當時書場環境、聽眾群體的描述,來理解評彈藝術的生存土壤。     “聽客”的生態: 當時的聽眾是如何構成?他們對藝術的要求有何不同?    “行話”與圈內文化: 揭示評彈藝人行內的黑話、行規以及師徒間的傳承方式,這些非公開的知識構成瞭評彈藝術內核的一部分。  本書特點:  本書並非簡單的“群星閃耀”,而是著重於流派技藝的比較分析和藝術生態的宏觀考察。它試圖迴答:是什麼樣的藝術環境,孕育齣瞭如此多風格迥異、技藝精湛的評彈大師?在評彈藝術的曆史長河中,這些大師是如何承前啓後,共同構建瞭“韻海拾遺”的黃金篇章?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說唱藝術、江南文化以及傳統戲麯有深入研究興趣的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