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的發明:16-19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探討的是以“龍”為核心的中國從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觀念與文化睏境。龍是和中國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紀傳教士入華以來嚮海外不斷演繹、變形的民族形象。作者在日訪學期間,閱讀瞭大量圖書館、網絡圖書館等一手資料,從中勾勒齣以龍為代錶的中國政治、文化與民族形象在海內外的變遷,兼及中國人“豬尾辮”(豬形象)和“睡獅”說(獅形象)的辨析、祛魅。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施愛東帶迴瞭豐富的圖片,主要是19世紀以來對中國人形象進行象徵性誇張塑造的歐美漫畫,以此揭示中國在近代世界格局中的文化睏境與民族意識覺醒(聞一多等人對“龍圖騰”問題的研究)。
《中國龍的發明(16-19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話題書係》名為《中國龍的發明:16-19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探討的是以“龍”為核心的中國從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觀念與文化睏境。龍是和中國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紀傳教士入華以來嚮海外不斷演繹、變形的民族形象。作者在日訪學期間,閱讀瞭大量圖書館、網絡圖書館等一手資料,從中勾勒齣以龍為代錶的中國政治、文化與民族形象在海內外的變遷,兼及中國人“豬尾辮”(豬形象)和“睡獅”說(獅形象)的辨析、祛魅。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帶迴瞭豐富的圖片,主要是19世紀以來對中國人形象進行象徵性誇張塑造的歐美漫畫,以此揭示中國在近代世界格局中的文化睏境與民族意識覺醒(聞一多等人對“龍圖騰”問題的研究)。
施愛東,1968年生人,社科院文學所民間文學室副研究員,著有《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也曾寫有《點評金庸》(2001年),屢次重印。長年為《話題》寫稿,是1217俱樂部的核心成員。
前言
第一章 帝王將相及其權力崇拜的“龍政治”
一、上古“龍”是一個集閤名詞
二、龍是天地間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三、龍是祭祀儀式中的執事功曹
四、龍在帝王動物園中的位置變遷
五、龍袍是封建帝王的權力標誌
六、帝王將相的龍袍爭奪戰
七、龍在皇宮大院的工作職責
八、龍文化的箭垛式增長
第二章 16—18世紀歐洲人理解的“中國龍”
一、門多薩:皇帝的紋章 ,即一種盤結的蛇
二、利瑪竇:龍在中國是皇權的象徵
三、基歇爾:龍鳳著裝旨在引起臣民的敬畏感
四、安文思:當你說龍,中國人都明白你說的是皇帝
五、李明:中國人賦予龍非凡力量和至上權力
六、尼古拉:綉在皇袍上的龍有五個爪
七、杜赫德:龍無疑是中國人的國傢象徵
八、龍崇拜即中國百姓的皇權崇拜
九、風靡歐洲的“龍時尚”
第三章 19世紀西方漫畫中的“辮子龍’’與中國元素
一、鴉片戰爭前英國漫畫中的龍與中國元素
二、老胖醜怪的“滿大人”
三、滿大人變身辮子龍
四、美國排華漫畫中的辮子龍
五、落魄的巨龍不如狗
六、剿滅“黃禍”,瓜分中國
七、漫畫化的中國元素
八、欲加之罪,何患無龍
第四章 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50年
一、大清龍旗的糊塗賬
二、外國旗號:認明確係該國旗號,便準入港
三、三角黃龍旗:使外國艦船一望即知,不敢妄動
四、中國新定旗式:被形勢逼齣來的追認文件
五、外交儀式中最早的龍旗:美國設計、美國製作、美國懸掛
六、四方龍旗:官方確認的大清國旗
七、龍旗商用:招徠生意的商業幌子
八、龍旗飄落:沒落王朝的屈辱與遺恨
九、龍旗餘緒:作為儀式符號被傳承
第五章 辱華詞匯“豬尾奴”的遞進式東漸
一、作為辮子的Pigtail
二、作為豬尾巴的Pig—tail與Pig's tail
三、日語新詞鏘鏘波子
四、牙山豬肉大甩賣
五、豬尾巴的屈辱
六、背曳以辮,如繩索,如鎖鏈,如獸尾
七、與其變自人,何若變自己
八、辛亥革命的剪辮亂象
九、遞進式東漸的辮發政治
第六章 “龍圖騰”是學術救亡的知識發明
一、圖騰者,蠻夷之徽幟
二、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圖騰主義遺跡
三、圖騰主義在中國的流行
四、民族危難時期的學術救亡運動
五、圖騰主義在上古史學中的泛濫
六、通過曆史教育激發民族情緒
七、聞一多: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徵
八、圖騰學者的選擇性失明
九、聞一多:龍是窮凶極惡而詭計多端的蛇
十、被忽視的龍圖騰
十一、龍圖騰在1980年代的勃興
十二、圖騰主義的終結
第七章 層纍造成的民族寓言“拿破侖睡獅論”
一、喚醒論的由來
二、在睡獅與飛龍之間
三、喚醒睡獅論的傳播
四、尋找西方代言者
五、拿破侖統攝諸侯
六、故事的嫁接與生産
七、層纍造成的故事與層層剝筍的曆史研究
後記
這本關於“龍”的書,從標題來看,似乎指嚮一個宏大的曆史進程,但我發現它在方法論上采取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的微觀審視。作者似乎對“發明”這個詞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試圖揭示那些我們視為“古老”、“自然而然”的文化元素,其實都經曆瞭漫長而充滿政治博弈的“創造”過程。我非常喜歡他對於特定曆史時期中,權力精英如何通過對符號的壟斷來實現社會控製的論述,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書中對某一特定曆史斷代的論證尤其精彩,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然而,在閱讀體驗上,我感到敘事節奏有些不均勻。有些章節的分析深入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細節,而有些則顯得略為倉促和概括化,似乎是為瞭滿足某種結構上的平衡而硬塞進去的。對於一個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密度偶爾會讓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頻繁地查閱背景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維跳躍,這無疑犧牲瞭一部分大眾讀者的可讀性。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鮮明,它帶著一種強烈的批判性和思辨性,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偵探”在嚮我們展示他如何追蹤一條文化綫索的完整“犯罪現場”。它成功地將原本被視為“固定不變”的民族圖騰,還原成一個充滿爭議、不斷被協商和重塑的政治工具。我欣賞作者對曆史“偶然性”的強調,即許多我們視為必然的曆史結果,實際上是無數次關鍵節點的選擇和妥協纍積的産物。這種對曆史必然性的挑戰,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思考。然而,在語言的駕馭上,這本書的錶達有時顯得過於學術化和晦澀,某些句子結構復雜,術語堆砌,使得核心觀點的傳達效率打瞭摺扣。我作為一個對曆史文化充滿熱情的非專業讀者,閱讀體驗上有些許“門檻感”。如果作者能在保持其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輔以更富文學色彩的敘事過渡,或者為關鍵概念提供更直觀的類比,這本書無疑能吸引到更廣泛的、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群體,真正實現其話題書係的價值——即跨越學科壁壘的深度普及。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目光聚焦在“想象中的共同體”是如何通過特定的視覺符號被構建和強化的。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側重於考古學或藝術史的論著,但它更像是一部政治文化史的深度分析。作者巧妙地將不同曆史時期的國傢宣傳、外交辭令乃至士大夫階層的自我認知聯係起來,探討“中國”這一概念是如何被不斷地“重新發明”的。我欣賞它對文本細節的苛求,比如對一些官方文書和外交信函中措辭細微差彆的解讀,這些往往是揭示深層意識形態的關鍵。不過,我個人對書中在處理17世紀之後,隨著西方傳教士和早期貿易者的進入,中國形象是如何在外部世界開始發生“錯位”和“重塑”的部分略感意猶未盡。作者似乎將重點過多地放在瞭“內部”的建構,而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在麵對外部世界的衝擊時,這種既有的國傢符號是如何被動的或主動地進行自我辯護和調整的。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來探討這種“他者凝視”對中國自我認知的影響,這本書的立意將更加完整和立體,成為一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史的裏程碑。
評分初讀這本《龍之蛻變:古代中國的國傢構建與文化符號》,我原本的期待是能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社會中“龍”這一核心意象是如何從神話傳說一步步演化為國傢權力的象徵。作者似乎著力於描繪一個宏大而清晰的敘事綫索,探討瞭從早期部落圖騰到帝王專用的過程。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儀式和禮製中龍的形象如何被製度化和標準化的論述,比如,不同朝代在服飾、建築乃至祭祀禮儀中,對龍紋的精細區分和等級劃分,這無疑是理解古代政治權力運作邏輯的關鍵。然而,讀完之後,我感覺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的文化變遷時,似乎過於依賴文獻梳理,而略顯缺乏對社會心理和民間信仰層麵的挖掘。例如,在討論龍神信仰如何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以及這種滲透如何反過來影響到官方對龍的定義時,書中給齣的案例稍顯單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地方傳說、民間故事中“龍”的形象,以及這些形象是如何與主流的皇傢敘事進行拉鋸或融閤的生動細節。整體來說,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框架,但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路綫圖,而非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對於渴望感受龍的“生命力”的讀者來說,或許會覺得少瞭那麼一點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氣。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條騰雲駕霧的神龍,而是一群在曆史的泥沼中艱難前行的政治傢和知識分子,他們疲於奔命地試圖用符號來定義和鞏固他們的統治基礎。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深刻的解構主義傾嚮,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曆史的溫情麵紗,露齣瞭權力鬥爭的赤裸本質。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對原始材料的引用和轉譯非常到位,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官方文件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決策者的焦慮與算計。我對其中關於“身份認同”的章節印象尤其深刻,探討瞭在中央權力不穩的時期,地方勢力是如何藉用甚至“盜用”國傢核心符號來自抬身價的現象。但美中不足的是,書中對這些符號在不同地域間的傳播和變異的討論稍顯不足。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對“龍”的理解和使用肯定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如果作者能加入更多的區域史的個案研究,哪怕是作為補充性質的附錄,這本書的整體觀照麵都會更加廣闊,避免讓讀者産生一種“自上而下”的單一化認知偏差。
評分但,裏子再虧,麵子依然要撐住。每到大清皇帝生日(即萬壽節),各駐外使館必須按例掛“國旗”,當時大量華工來到美國,忍受著貧睏、歧視與壓榨,祖國意識油然而生,至晚自1888年起,旅美華人商會也掛“國旗”慶祝萬壽節。華工們當然不知道,此舉在大清國的土地上屬大逆不道,升鬥小民絕不敢嘗試。
評分超給力的活動!
評分參加活動買的,很劃算,收到也很快。
評分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評分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評分(1)周代到元代是貴族、權力的象徵。
評分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
評分龍的觀念跟君主聯係起來,可能是秦代的“祖龍”說法開始的,漢代故事說劉邦是龍子,強化瞭這種聯係。明開始把龍限製於君主的象徵,明代起皇帝穿龍袍,一般人不準穿。清朝繼承瞭一些明朝文化。
評分古生物學裏翻譯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傢譯為恐龍,後來流行於中國(民國初期齣現留學日本的浪潮,近代漢語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名詞七成來自日本學界)。於是,這種語境裏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傢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