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畫像石刻等形象史料,具體而微地展示瞭漢朝人如何生活,是研究古代民俗和秦漢史的必讀書。
本書是著名曆史學傢謝國楨先生晚期寫的一本漢代曆史專著。謝國楨先生專長於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還是金石學大傢。本書是謝國楨先生在研究興趣中産生的研究新領域。謝國楨先生從漢代畫像石入手,通過畫像石傳達的信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麵。語言簡練生動,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有相當的可讀性和趣味性,符閤“大傢小書”係列的齣版宗旨。
謝國楨,著名的曆史學傢,尤其在明清史領域是為數不多的學術之一。他師承“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在自身的學涯中又發展和拓寬瞭曆史研究的方法和範圍。謝國楨先生博覽群書、學養深厚,除瞭明清史研究,在文獻學、金石學和漢代社會史學等領域都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績,碩果纍纍。新中國成立後他相繼在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為全國古籍齣版規劃領導小組元老級顧問。
一 漢代社會概況
漢族名稱的由來
新城市齣現
交通發展,邊塞經濟繁榮
漢代的四民
二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農業生産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
紡織業發展
漆、銅、陶器製造和煮鹽冶鐵等手工業生産技術的提高
度量衡和天文曆算經驗的積纍與發展
漢代科學傢的發明和創造
三 人民生活中的衣食
服飾
食品
餐具
民間習俗
四 人民生活中的住行
房屋建築
首都長安的建設
亭障關隘
交通運輸工具
五 文化藝術
漢字的新發展
工藝美術
民間的歌謠諺語
六 歌舞及文娛活動
漢代歌舞淵源
巫覡問題
漢代歌舞的形式與內容
漢代的歌舞樂團
其它文娛活動
七 漢代統治人民的方式
統治者的階級壓迫
漢光武帝為平抑民憤所采取的措施
統治者從思想上鞏固封建秩序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鬥爭
八 知識分子的地位、作用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
知識分子在漢代的社會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黨錮之禍
有漢一代的農民起義
漢朝建立,與北邊的匈奴雖然進行過戰爭,但不久就結親,和睦共處。又象在東南的南粵和閩粵,西南的夜郎、滇、巂,都和漢朝團結在一個領域之內。
據最近考古學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多齣於一源。如《漢書·匈奴傳》上說: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常璩《華陽國誌·巴誌》上說:四川的巴國“為黃帝高陽之支庶”。若東北鮮卑、烏桓諸民族,多為有禹氏之後。雖然傳說不一定可靠,可是彼此之間,互有影響,當是無疑的。至於西南各兄弟民族,也有從馬來亞來的,同處一個溫暖的大傢庭內。各民族的形成,自然有他們的特點,文字語言也有差異,但也有其共同之處。總的說來,自秦統一中國之後,各兄弟民族人民“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攜手並進,共同發展瞭經濟和文化。以往的人,往往把各族人民習慣於國內的風俗服飾,說成是“華化”,是不夠妥當的,應該認為是兄弟般的各族人民,彼此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我們祖國的人民,最能夠吸取眾長,因之鬍人中有漢族的風俗,漢族中也有鬍人的風俗。
……
《拙匠隨筆》的隨筆
吳良鏞
前些年,有位年邁的國外建築學者對我說,他由於年齡關係,具體的業務少瞭,緻力於為某報建築論壇專欄寫稿。他發現,這類文章讀者多,社會影響大,超過一般學術論文,他對自己新“領域”的開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當時,我隻一聽而過,並未去多想。
爾後,在編纂《梁思成文集》時,看到梁先生晚年的文章,特彆是重讀《拙匠隨筆》之後,仍深有啓發。文章不長,深入淺齣,言之有物,立論清新。這些文章在當時就受到社會注意,我記得梁先生告訴過我,某日在機場,會到周恩來總理,因為各有不同的客人,還是總理發現瞭他,從他身後走上來,拍拍他的肩膀說:“你的《建築師是怎樣工作的?》一文,我看瞭,寫得很好!這類文章,以後不妨多寫。提高人們對建築的認識。”其實不止周總理看瞭很欣賞,其他如《韆篇一律與韆變萬化》一文淺釋統一變化規律,給予我們建築教師的印象也是很深的,並常為人所引用。重讀之餘,我倒想起前麵所說的那位國外建築師的話來,我深感建築是社會事業,它是為廣大群眾服務的,也要求社會對建築的廣泛瞭解和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對建築的介紹與評論,目的就很明顯瞭。
梁先生當時列瞭一張單子,計劃先寫10篇,每篇有一個主題,從建築是什麼開篇,內容也少不瞭一些典故,題目甚至來一點噱頭。例如《從“燕用”——不祥的讖語說起》一文,從宋代汴京的建設與金中都建設,將開封的一些宮殿建築構件搬到北京來,說到裝配式建築與近代建築施工等,以幾件具體的事看建築發展之綫索。梁先生說“題目新穎,人傢一見就要看下去”,實際效果也正是如此。
“隨筆”所寫,都是他長期思考的問題,說古論今,旁徵博引,寫起來卻一氣嗬成。他重視插圖,都是親自動手畫,像頤和園長廊一幅,一再更改,畫完頗為得意,可惜原稿遺失,《梁思成文集》所刊的是彆人摹寫(附帶說一句,他還想自己專為青少年描畫一本中國建築發展的“小人書”,也是齣於普及建築文化的用意,但未能實現)。這建築隨筆的寫齣,是他以火熾的熱情,闡述建築科學及建築藝術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可惜像這樣的學術小品後來也和《燕山夜話》的下場一樣,中途停頓、窒息瞭。
這些年來,討論建築的隨筆雜文之類的文章多瞭起來,老年專傢如張開濟、陳從周先生等就寫瞭不少雅俗共賞的隨筆,吸引不少晚報的讀者。中青年專傢也陸續湧齣,這是建築思想活躍的錶現,對推動學術討論,普及提高中國建築科學與藝術水平作用很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是城鄉的主人,我們應當努力創造各種條件,將我們的服務對象——城鄉的主人,對建築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齣來。《建設報》的編者有鑒於此,擬恢復“拙匠隨筆”專欄,既是“拙匠”隨筆,當然還是由“匠人”來寫,隻是從一傢發展到百傢,從一位老年的建築工作者個人孜孜奮戰,發展為老中青參加的建築論壇與普及建築科學園地,這是饒有意義的。編者要我開篇,爰將梁先生撰文經過,及我所想附記於上。我的文章一寫就長,這是不足為訓的。
1987年7月25日
於中東上空
我嘗試著去閱讀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俗變遷的章節時,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非那種冷冰冰地堆砌史料的學者,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布匠,將那些散落在史書角落的瑣碎細節,如同一根根細綫,巧妙地編織成一幅生動立體的生活畫捲。那種對日常瑣事的細緻描摹,比如古代人如何用餐、如何飲酒、婚喪嫁娶的禮儀細節,都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嗅到空氣中彌漫的煙火氣與苔蘚味。作者在解讀這些風俗背後的文化心理時,顯示齣極高的洞察力,既能看到繼承性,更能捕捉到時代轉型期的微妙張力。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研究,變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考古挖掘,讓人在瞭解“是什麼”的同時,更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充實”與“延展”。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對曆史事實的羅列,更是一種看待曆史和社會運行邏輯的全新視角。讀完某一章節後,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當下社會的某些現象,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是閱讀優秀曆史著作的最高享受。它拓寬瞭我對古代社會復雜性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在那些看似遙遠的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生存掙紮,與我們並無本質不同。這本書沒有試圖將古人“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肉、受時代環境製約的個體。這種深沉的人文關懷,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單純的史學著作範疇,它更像是一麵映照人性的鏡子,讓人在迴望過去的旅程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和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精裝本的質感,那厚重的書脊和細膩的封麵材質,握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感,仿佛在觸摸著韆年前的時光碎片。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考究,米白色的啞光處理,既保護瞭視力,又讓油墨的呈現顯得沉穩而有質感。裝幀的細節處理上,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敬意。這種用心製作的實體書,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儀式感的體現,讓人在翻閱它之前,就自然而然地進入瞭一種沉思和探尋曆史的心理準備狀態。這種對物質載體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會是經過精心打磨的,讓人對接下來閱讀的體驗充滿瞭期待。那種觸摸得到的曆史的溫度,是任何屏幕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它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適閤靜心品味;時而又像疾風驟雨,在關鍵時刻迸發齣強烈的思想火花,令人精神一振。尤其在描繪社會階層差異或權力更迭的場景時,作者的措辭顯得尤為精準和有力,毫不拖泥帶水。這種張弛有度的文風,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疲勞感。我發現自己很少會因為句子太長或結構太復雜而需要迴讀,這在閱讀曆史著作時是相當難得的體驗。仿佛作者深諳如何與讀者進行一場高質量的對話,既保持瞭知識輸齣的權威性,又照顧到瞭現代讀者的接受習慣,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愉悅的心智探索之旅,而不是一場費力的知識灌輸。
評分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資料和引證體係建立得非常紮實。每一次對某個觀點的提齣,都能迅速在腳注中找到清晰的齣處,這對於希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便利。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尚存爭議的曆史命題時,處理得非常審慎和客觀,沒有輕易下斷語,而是將不同的學說並陳,引導讀者自己去權衡利弊。這種“存疑”的治學態度,體現瞭作者的學術良知和對曆史真相的敬畏之心。不同於那些喜歡用誇張和絕對化語言來吸引眼球的普及讀物,這裏的文字雖然平實,卻蘊含著巨大的信息密度和邏輯力量。每一次查閱,都能感覺到作者在背後付齣的巨大心血,那是一種建立在紮實考據基礎上的自信和從容。
評分兩漢的曆史著作看瞭不少,但是社會生活的書卻看的少。這本小書可以彌補一下有關知識。
評分還好~~~~~~
評分買瞭一套,大傢寫給大傢看的書
評分這套書的精裝版本看著確實高大上 很不錯的書
評分物美價廉發貨迅速,快遞負責。
評分大傢小書這個係列很喜歡
評分書已收到,非常滿意,點贊!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大傢小書,小中見大,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