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移动APP测试:Android与 iOS应用测试指南

大话移动APP测试:Android与 iOS应用测试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晔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APP测试
  • Android测试
  • iOS测试
  • 应用测试
  • 软件测试
  • 测试指南
  • 移动测试
  • 自动化测试
  • 性能测试
  • 用户体验测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8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5028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话移动APP测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APP测试书。作者是行业内公认的技术先锋和劳动模范。请读者用心体会……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软件测试无论从思想还是技术上都与传统互联网产品或软件产品截然不同,导致了很多正在移动互联网中摸索的测试人员迷失了方向。作为一名移动互联网的测试从业人员,需要正确的三观、强大的“武功招式”(测试技术)和雄厚的“内力”(更快的学习能力),而本书恰到好处地结合了这三点。

  本书内容包含:移动互联网测试人员的面试,用户体验测试,功能测试,常用测试工具,常用框架,APP测试案例,以及更多的从业相关思维、手段等非技术内容。

  本书并非纯技术书籍,但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测试、甚至是所有测试工程师必读的一本书籍。如果你在测试行业迷了路,本书可以为你指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正确道路;如果你初入移动互联网,那么本书可以帮助你快速融入这个新兴行业,并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如果你是一名老兵,那么本书同样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会说出你在测试行业中不曾说出的那些心里话;如果你是一名移动互联网行业任意职位的从业人员,你可以了解APP测试在整个产品开发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并在工作中与测试人员紧密配合,同时给予这个职位应有的尊重。

作者简介

  陈晔,行业ID:Monkey陳曄曄,已婚,女儿一岁半。

  测试行业说真话的人之一,也许将来就没有之一了。目前负责支付宝商户版应用自动化测试框架的测试开发工作。曾担任多家创业公司测试主管,并和华为、富士康、索尼爱立信等十几家公司有过项目合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产品涉及40多个国家。从业期间创立了“移动测试会”免费公益沙龙和测试行业的第1个PodCast(测试小道消息)。工作之余,客串各个测试网站做公益讲师,同时在上海高校进行软件测试实践的推广讲座。对于移动互联网Android/ios应用测试、测试流程改进、自动化测试、用户体验测试、测试用例设计和持续集成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目前活跃在Qcon、ScrumGathering、MPD、谷歌开发者社区等各个线下、线上会议,担任出席讲师。

精彩书评

  Monkey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测试的先驱人物,今日作为同事为他的新书作序,倍感荣幸。正如书名包含“大话”二字,所以你不要期望它是一本严肃的、学院派的技术书籍。但是你如果是一个想进入移动测试领域的新人,又或者你是一个想了解移动产品测试的产品经理、开发者、投资人,那么这本书是一本再好不过的教材。从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框架、性能和自动化测试,到针对产品的用户体验测试,基本涵盖了移动产品测试的方方面面。另外作者还分享了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使得本书更具有可操作性,看完之后可以立刻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除了严肃的技术内容,还有幽默风趣的吐槽和心灵鸡汤式的职业生涯指点。不管你是测试老兵还是行业新人,读完相信都能让你会心一笑,豁然开朗。

  ——阿里巴巴高级测试专家 林应

  陈晔是测试圈里出了名的实干派,在这本书里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全方位地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测试工作。对于想要了解和从事移动测试工作的有志者来说,这是你应该读读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独立敏捷顾问 徐毅

  对国内软件测试现状洞若观火;对移动测试领域发展见微知著。

  ——Windows用户态程序高效排错 熊力

  移动端正在成为未来趋势,手机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设备,而软件开发和测试也因为移动端复杂多样的状况而面临挑战,在《大话移动APP测试》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自己在移动端测试工作的经验,不但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同时也对测试工程师这个岗位进行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

  ——程序员 酷壳博主 陈皓

目录

第1章 移动互联网面试 1
1.1 为什么要面试 2
1.2 面试的流程 2
1.3 面试的频率 3
1.4 面试实战 3
1.5 如何正确地招聘测试人员 8
1.6 移动互联网测试招聘现状 12
1.7 大公司和小公司 13
1.7.1 故事一 14
1.7.2 故事二 15
1.8 测试外包 16
1.9 小结 17


第2章 病态的现状 19
2.1 全民挖金 20
2.2 别人的嫁衣 22
2.2.1 TalkBox 23
2.2.2 米聊 23
2.2.3 飞信 24
2.3 超越光速的迭代 25
2.4 可怜的测试团队 27
2.5 敏捷中毒 28
2.6 无力的测试 29
2.7 浮躁的测试工程师们 31
2.7.1 社交中毒 31
2.7.2 失去自理能力 32
2.7.3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33
2.8 测试沙龙和培训 34
2.9 学会自我尊重 35
2.10 小结 36


第3章 用户体验测试 37
3.1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体验上的区别 38
3.1.1 区别一——用户关注点 38
3.1.2 区别二——场合复杂化 39
3.1.3 区别三——时间碎片化 39
3.1.4 区别四——输入困难化 39
3.2 Android vs iOS 40
3.2.1 桌面 40
3.2.2 联系人 41
3.2.3 短信 43
3.2.4 历史应用 43
3.2.5 相册 44
3.2.6 其他 46
3.3 “愚笨”的用户——用户引导 47
3.4 “捣乱”的用户——应用容错 52
3.4.1 注册与登录 52
3.4.2 断网引发的问题 54
3.5 专业精神——风格一致性 57
3.5.1 应用与系统风格一致 58
3.5.2 应用本身风格一致 59
3.6 “我”即最终用户:过程体验测试 60
3.7 使用更多的应用:对比体验测试 65
3.8 模拟场景体验测试 66
3.8.1 应用一:智能手机输入法 67
3.8.2 应用二:智能机顶盒 68
3.9 用户究竟关心什么? 69
3.9.1 用户只关心应用能在自己手机上正常运行 69
3.9.2 用户隐私权限 70
3.9.3 简洁、方便 71
3.9.4 消耗 71
3.9.5 好不好用 72
3.10 用户体验的问题是Bug吗? 72
3.11 如何提升自身的用户体验经验? 73
3.12 小结 74


第4章 功能测试要点 75
4.1 多分辨率测试 76
4.2 多系统测试 77
4.3 用户不同的使用习惯 80
4.3.1 Android权限问题 80
4.3.2 Android硬件问题 81
4.3.3 Android操作习惯 83
4.3.4 Android数据的移动或清空 84
4.3.5 iOS操作习惯 85
4.3.6 iOS越狱问题 86
4.4 网络的不稳定性 88
4.5 安装/卸载测试 92
4.6 升级测试 94
4.6.1 增量升级 95
4.6.2 内置应用升级 96
4.7 并发测试 96
4.7.1 弹出框提示 96
4.7.2 另一个应用启动 97
4.7.3 关机或待机 98
4.7.4 功能冲突 98
4.7.5 可存储设备 98
4.8 数据来源 98
4.9 推送 100
4.10 分享跳转 102
4.11 小结 104


第5章 常用工具介绍和实践 105
5.1 Monkey 106
5.1.1 第一个简单的Monkey测试命令 106
5.1.2 Monkey测试工具实例 107
5.1.3 Monkey测试日志查看 108
5.1.4 Monkey测试注意点 112
5.1.5 Monkey工具再探索 114
5.2 Emulator 115
5.2.1 模拟器和真机的差异 115
5.2.2 Genymotion 118
5.2.3 模拟器常用功能举例 119
5.3 MonkeyRunner 121
5.4 Hierarchy Viewer 126
5.5 DDMS 129
5.6 Compatibility Test Suite 133
5.7 Tcpdump/WireShark 136
5.8 FindBugs 138
5.9 Lint 140
5.10 反编译、重编译 142
5.11 Ant 146
5.12 Charles 148
5.13 Instruments 150
5.14 小结 153


第6章 常用框架介绍和实践 155
6.1 Instrumentation 156
6.1.1 技巧一 158
6.1.2 技巧三 160
6.1.3 技巧三 161
6.2 Emma Code Coverage 163
6.3 robolectric 173
6.4 小结 185


第7章 移动应用测试案例实践分析 187
7.1 深入了解被测试对象 188
7.2 多种数据来源 190
7.3 在生活中使用产品 193
7.4 社交应用分层设计实践案例 195
7.5 联系人搜索案例测试设计实践 204
7.6 小结 212


第8章 性能测试介绍和实践 215
8.1 Emmagee 216
8.2 Instrumentation 217
8.3 HPROF 220
8.4 Gfxinfo 223
8.5 Systrace 225
8.6 TraceView 226
8.7 Instruments——Leaks 229
8.8 Android多分辨率自动化实践 233
8.9 小结 239


附录A 测试人员的自我修养(吐槽篇) 241
A.1 学会提出和解决问题 242
A.2 正确地自我审视 243
A.3 不要被业界世俗的讨论蒙蔽 245
A.4 寻找测试的本质 247
A.5 主观能动 248
A.6 你真的会使用搜索引擎吗 250
A.7 每天都要学习 252
A.8 学会判断轻重缓急 254
A.9 小结 254


附录B 测试行业常见问题(Q&A;篇) 255
Q1:没有做过测试的人怎么入门? 256
Q2:测试工程师要具备什么能力? 257
Q3:测试比开发技术含量低吗? 258
Q4:参加测试培训能有多少提升? 259
Q5:黑盒测试有价值吗? 260
Q6:手动测试有价值吗? 261
Q7:怎么做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自动化测试? 261
Q8:测试人员选择进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263
Q9:中国高校有软件测试专业吗? 264
Q10:小结 266


附录C 博客摘录 267
C.1 我们需要专职的QA吗? 268
C.2 学习让测试更精彩,测试让生命更精彩 271
C.3 中国人的纠结 278
C.4 黑盒不是白盒的绊脚石 283
C.5 测试需要反省 283
C.6 《钝感力》有感——测试中的钝感力 286


后记 289

精彩书摘

  附录B 测试行业常见问题(Q&A;篇)
  测试行业发展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无论是测试的初学者还是已经跌打滚爬几年的从业人员都会有自己的疑惑。很多问题在各种平台上已经被问得烂掉了,作者平时也闲着蛋疼的在QQ、沙龙、知乎等平台帮助大家,解答一些问题。当然,赞同和被抨击者各半。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会伴随着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这再正常不过了。所以笔者觉得应该在本书中增加1章专门针对常见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希望测试同仁们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我都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Q1:没有做过测试的人怎么入门?
  一般问这个问题的人无非是学生或其他想转行的人。我常常在面试的时候和学生扯一些非技术问题,比如行业中重要的新闻、知名的企业等。有部分学生直接回答我说,因为学校里一直专注学习,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对这些不怎么关心。什么叫入门呢?进入一个行业并非一只脚跨出一步就算入门。入门的前提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关心其发展趋势,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等。在学校或者其他岗位上的时候没有习惯去关心、学习想要从事的行业,谁又会相信这样一个人进入新岗位之后马上就会奋发图强?这样简单的道理我原本以为谁都应该懂,但面试的时候一再听到前面那样的回答,实在令人心寒。
  说到入门,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去培训机构学习。随着测试行业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阿猫阿狗为了赚钱都开始办培训机构。不得不说测试行业人傻钱多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这才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IT行业的培训费用一直居高不下,那是不是应该去培训呢?培训的效果理想吗?我个人并不反对去培训,毕竟我自己在线上线下也出席各种会议进行演讲,其实也是变相的培训,只不过大都是公益免费的。如果初学者或者想充电的测试人员考虑参加培训的话,我只希望先弄清楚以下几点:
  培训不是万能的,不要认为培训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不要太关注平台,要好好看清讲师的风格和水平。
  不要期待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好的岗位。为什么?这个都需要问么?
  行业里很多的培训课程其知识点都落后于行业发展,讲师也大部分远离一线项目。试问这类讲师会分享出很好的知识和案例吗?
  无论参加什么培训,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如果想不劳而获,那么做什么都是徒劳。
  我个人不建议参加一些纯理论的培训。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要说我这是在和所有培训机构作对了。我有说过“绝对不要参加培训”这样的话吗?没有,我是希望参加培训的人能够擦亮眼睛,在选择好平台之后自身也要努力才行。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培训机构能够务实,在赚钱的同时能够给学员传授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给行业带出更多的人才。可惜,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培训这一业务有一个良性的发展,但是我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看到。
  看这个问题的朋友肯定要吐槽,说我说了那么多,那入门到底应该怎么入门呢?我推荐做以下几件事情:
  选择一个测试领域的切入点,比如做互联网测试、移动互联网测试、医疗器械软件测试、ERP测试等。
  去了解测试是什么,测试要做什么。推荐3本书。《测试之美》、《微软测试之道》、《Google软件测试之道》,对于移动互联网从业人员来讲还有第4本推荐的书——本书。
  阅读《Rework》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两本书两遍以上并思考。
  了解并学习所选行业领域的专业测试知识,比如常用的工具、方法等。
  我觉得以上这些就足够了,真的用心去做的话,收获可以说是一生的。不仅是测试行业,所有行业入门都是这样的套路,入门不仅仅是知识面、认知度的转变,更多的是要去选择正确的方向。
  Q2:测试工程师要具备什么能力?
  如果你认真地从头开始阅读本书之后(尤其是附录A)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问题在我。如果没有,那么请重新认真地阅读本书。如果这个问题有上下文,那么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请千万不要这样单纯直白的问出来,否则被问的这个人肯定会惊惶失措的,小伙伴们也会惊讶的。
  Q3:测试比开发技术含量低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测试人员自己是怎样看自己的,开发在他们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应聘岗位的时候
  眼中的自己:觉得根本就没有提任何的技术问题,面试官根本就是在和自己扯淡。
  眼中的开发:根本就是火星人在互相交流啊,不明就理。
  编写测试用例的时候
  眼中的自己:觉得根本就是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默默的耕耘,还不被重视。
  眼中的开发:项目的顶梁柱,底气十足。
  发薪水的时候
  眼中的自己:月光族。
  眼中的开发:高富帅。
  向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
  眼中的自己:毫无底气,介绍的时候都不敢喘粗气。
  眼中的开发:他们都是外星人。
  和开发争论问题的时候
  眼中的自己:普通人类,战斗力1。
  眼中的开发:超级赛亚人和奥特曼的合体。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忍不住要笑了。先不说谁比谁技术高,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根本就不要指望别人会看得起你。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抛弃上面这些非正常人类的思想。
  《灌篮高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吧。足球篮球这类运动靠的都是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并非说11个人全部是前锋或者守门员,就一定会赢或会输。测试和开发人员也是一样,都仅仅是项目团队中的成员,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个项目。所以这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纬度上,有啥可比的呢。
  很多朋友说自己做测试天天都在重复劳动,天天都在手动工作,觉得开发写代码非常的神秘,薪水很高。我们在贬低别人或者羡慕别人之前先从自身找原因。很多测试从业人员刚开始都是从学习测试、编写测试用例开始的,任何一家公司也不是开始就有很完善的自动化测试,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经过一个艰辛的过程。也许你在做黑盒测试,也许天天在做重复劳动,但没有人剥夺你学习的权力,你可以自己学习,将手上的工作和测试活动越做越深,那对自己对企业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再来说开发人员,写代码是开发人员最基础的要求,但不是会写代码就代表是一名好的开发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开发人员每天也是到处复制拷贝的代码,修改小缺陷,其实同样也是重复劳动,他们也会怨声载道,只不过不如测试人员抱怨得那么频繁,影响力那么大。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这个道理。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没有什么可比的。这类无聊的问题和想法没有必要花时间去思考,要我说有时间思考这些问题还不如多学习点知识,看点书,总结点经验来得实际。
  ……

前言/序言

  “招聘之前自己先体验一下这个岗位,这不仅有助于找到合适的人,还会帮助你日后更好的管理”。——《Rework》
  如果大家看到现在这句话,说明我人生第一本书已经顺利出版了。上面这句话是我在2013年读过的少数几本书中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其实,不仅对招聘是这样,所有事情都应该如此。
  在写前言之前,我大概谷歌了下前言应该写什么内容,接下来,我就说说这本书的目标群体,缘由以及想达到的目的。
  先来说说目标群体吧,免得很多人看完了说浪费他的时间。我并不想说本书所阐述的文字和观点多么的正确,但与测试行业的其他书籍有着天壤之别的地方就是书中阐述的都是一个一个非常真实的例子和项目。
  说到写这本书的缘由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了,喜欢看故事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的后记中读到,不喜欢的可以无视并直接挑选你喜欢的章节狠狠地给我提建议。
  看这本书就像带你去品尝一顿由我精心制作的大餐。或许你第一次吃、或许你曾经吃过类似的食物,无论如何我相信你都会有全新的味觉体验。这套大餐分别由前菜、主菜、甜点和餐后水果组成。
  前菜由第1~3组成,让大家品尝移动互联网测试行业面试、行业的现状以及特别需要关注的“用户体验测试”等菜色。
  测试面试——结合我经历过的面试(包括面试别人以及被别人面试的经历)所看到的现象,从中抽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描述,也包括一些自己的感受。
  行业现状——相信品尝之后会有涩涩的味道,行业现状并没有你看到或者想像的那么美好,但这就是事实(就如我之前说的,我所描述的并非正确,但一定是事实。依然是那句话,一切眼见为实,不要盲目的去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自己为自己套上很多高帽子的人。)
  用户体验——从Android和iOS两者的设计区别入手,让大家慢慢地了解各种应用在用户体验上的细微差别。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设计进步,其背后依托的正是这些会说话的数据。
  无论你是否已经深陷移动互联网的泥潭,我相信前菜非常的可口的,大家可以像读故事一般获取第一手信息,就目前来看我觉得这些信息还是很新鲜(接地气)的。
  接着介绍主菜,由第4~8章组成,让大家品尝到移动互联网测试行业中的应用功能测试要点、常用工具、常用框架、实际项目案例以及性能测试等菜色。
  功能测试要点——从移动应用测试的日常工作中总结出相对优先级较高的测试切入点,用我的话来讲都是真正的经验之谈,没啥技术含量。
  常用工具——介绍及实践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移动应用测试工具。品尝过后应属最美味的一道菜肴。
  常用框架——介绍及实践一些常用的框架,无论是分层测试还是自动化测试都会涉及到对这些框架的检测。
  实际项目的案例——整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两个实际项目案例的测试过程,属于对前面几章的综合实践。
  性能测试——介绍及实践移动应用的性能测试方法,包括工具的使用以及一些测试思路,我对性能也了解有限,故味道应该很淡。
  如果你的牙口不好、肠胃不佳,主菜也许难以咀嚼或者一下子消化,这不是问题,可以慢慢品尝,不必急着一天拿下,不是么?
  接下来是甜点时间,甜点是主菜之后的奖赏,可以使得吃的人放松,由附录A和附录B组成。先给大家祝兴添点“乐子”,对很多自称测试工程师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测试”的朋友以及测试行业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吐槽(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业内相当出名的槽神(@槽神刘叫兽))。吐槽本身是很轻松的事,小吐怡情,何乐而不为呢?之后,公平起见,大家再来吐槽我的观点。
  测试人员的自我修养——整篇吐槽不知道“测试”为何物的“测试人”,业界的“忽悠大佬们”就不用提了,他们已经没有任何修养可言了。
  测试行业常见问题——整篇吐槽业内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的问题。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些问题都很初级,我可不这么看,俗话说“大象怕老鼠”,多少人多少次倒霉就倒霉在这些初级问题上,说谁谁知道。
  我看到你一直在撇嘴,是不是感觉甜的要掉牙了或者都不屑于吐槽我了?这就差不多了,“不吐不快”嘛,吐净了就快入道了——我们需要不停地以人为鉴,反思自己,否则被人吐槽还是好的。
  最后是餐后水果部分,附录C摘抄了我自己博客中觉得有价值的几篇,有助于饭后消化。
  好吧,我还是说实话吧,其实甜点和水果并不在我最初的菜单中,只是这8个月的时间洋洋洒洒写下来,觉得有必要增加这样两章内容。也许你觉得是凑数的,但在我自己看来,这两章阐述的观点也是我心中认为本书原本就该拥有的部分。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的目的——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我分享的经验。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有两个:第一点是撰写。我从2013年4月份开始撰写本书,女儿刚出生不到一个月,不得不说这一段日子非常难熬,拼的是体力和毅力。正因为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更能自豪并负责地告诉大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三年多工作经验的真实提炼,为的只是让大家看到我的分享,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传达给更多的人,并与行业其他忽悠扯淡的书划清界限。
  第二点是审核。在这个行业中,技术大牛的人的确很多,但我思前想后最终没有找到适合审核全书的人,这一点大家浏览过全书后就会发现。不过,这里依然要感谢参与审核部分章节的朋友——张立华(@晋恒温)、谢琼(@谢小麦啊)、张昊翔(@美满的张昊翔)和胡明伟(@ Mingway_Hu),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审核。做过审核的同学都会知道,审核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比撰写更累人,在此非常感谢我的小伙伴们。
  前言是在我写完整本书之后才回来补充的,这道大餐背后隐藏着太多的酸甜苦辣。或许你之前就认识我,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我是谁,又或许我已经被你归了“扯淡”的行列,但是,无论如何,我在这里恳请你能够读完整本书(包括后记),再来评价,至少在测试和原则上。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和原则,那么让我们一起为了测试行业的进步而奋斗吧!
  陈晔


《深入解析移动应用测试:从原理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前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移动应用已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娱乐到工作学习,再到金融支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款优秀、稳定、用户体验卓越的移动应用绝非一日之功,背后离不开严谨细致的测试工作。测试,作为软件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产品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重要保障。本书旨在为广大移动应用开发者、测试工程师以及对移动应用测试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兼具实操性的测试理论与实践框架。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平台或工具,而是着力于构建一种通用的、可迁移的移动应用测试思维模式,帮助读者理解测试的本质,掌握核心的技术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移动应用开发与测试挑战。 第一章:移动应用测试的基石——核心概念与理论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移动应用测试的广阔天地,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 软件测试的本质与目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测试?测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发现Bug,更要理解测试是如何通过风险管理、质量保证来为产品增值的。 移动应用测试的独特性: 相较于传统的桌面应用或Web应用,移动应用在设备多样性、网络环境复杂性、用户交互方式、性能瓶颈、安全性要求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挑战?我们将逐一剖析。 测试的生命周期与体系: 测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软件开发流程紧密结合。本章将梳理测试在需求分析、设计、开发、部署、维护等各个阶段的角色与职责,介绍V模型、敏捷测试等主流测试模型。 不同层级的测试方法: 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到系统测试、验收测试,每一种测试层级都有其特定的关注点和实现方式。我们将详细解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在移动应用开发中合理运用。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论: 如何设计出高效、覆盖率高的测试用例?我们将介绍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状态迁移法等经典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并结合移动应用场景进行举例说明。 测试报告与缺陷管理: 如何清晰、准确地记录测试结果?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跟踪缺陷?我们将探讨测试报告的关键要素,以及缺陷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介绍常用的缺陷管理工具和流程。 第二章:移动应用架构与测试挑战 理解移动应用背后的架构是进行有效测试的前提。本章将从架构层面剖析移动应用,揭示不同架构模式可能带来的测试挑战。 原生应用(Native App)的特性与测试要点: 深入解析iOS(Swift/Objective-C)和Android(Java/Kotlin)原生应用的开发模型、UI组件、系统API调用等,分析其在性能、内存管理、设备兼容性、系统权限等方面的测试难点。 混合应用(Hybrid App)的解析与测试策略: 探讨Webview、JavaScript桥接等混合应用的核心技术,分析其在性能、多平台兼容性、原生功能调用、安全性等方面与原生应用相比的差异和测试重点。 跨平台应用(Cross-Platform App)的机遇与挑战: 深入理解React Native、Flutter、Xamarin等跨平台框架的原理,分析其在代码复用、渲染机制、原生模块集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跨平台兼容性、性能调优、原生功能适配等方面的测试挑战。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协同测试: 移动应用通常与后端服务器通信。本章将阐述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的数据传输、API接口、状态同步等方面的测试,以及如何进行接口测试和端到端测试。 移动端与硬件交互的测试: 摄像头、GPS、传感器、蓝牙、NFC等硬件功能是移动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针对这些硬件进行功能性、性能性、可靠性测试。 第三章:功能测试的深度探索 功能测试是移动应用测试的核心,本章将详细讲解如何设计和执行全面、深入的功能测试。 用户界面(UI)与用户体验(UX)测试: 不仅关注界面元素的显示是否正确,更关注布局的适配性、交互的流畅性、视觉的一致性、操作的易用性。我们将讨论如何评估UI/UX的质量。 业务逻辑测试: 确保应用的核心业务流程按照预期执行,处理各种正常和异常场景,包括数据校验、权限控制、状态转换等。 异常场景与边界条件测试: 模拟各种意想不到的输入、网络中断、后台切换、来电/消息干扰等情况,验证应用的鲁棒性。 数据存储与同步测试: 移动应用通常涉及本地数据存储(如SQLite, SharedPreferences)和云端数据同步。我们将讨论如何验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国际化(i18n)与本地化(l10n)测试: 确保应用在不同语言、区域设置下都能正常显示和使用,包括文本翻译、日期/时间格式、货币单位、布局适配等。 权限与安全测试基础: 了解移动应用的权限管理机制,测试用户对敏感数据和功能的访问控制是否有效,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 第四章:非功能测试——性能、稳定性与安全性 除了功能正确性,移动应用的非功能性指标同样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于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等关键非功能测试领域。 性能测试: 启动时间与响应速度: 测量应用启动时间、界面切换时间、操作响应时间,找出性能瓶颈。 内存消耗与CPU使用率: 监控应用的内存占用和CPU消耗,避免因资源过度占用导致卡顿或崩溃。 网络数据传输效率: 分析应用的网络请求量、数据传输大小,优化网络通信。 电池消耗评估: 评估应用在后台和前台运行时对设备电池续航的影响。 稳定性测试: 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 在极端负载下测试应用的极限承受能力,观察其表现。 疲劳测试(Soak Testing): 让应用长时间运行,观察是否存在内存泄漏、资源耗尽等问题。 恢复性测试: 模拟各种中断(如网络断开、低电量警告)后,应用是否能正常恢复。 安全性测试: 数据传输安全: 检查SSL/TLS等加密机制的有效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 本地数据安全: 评估应用存储的敏感数据是否得到妥善保护,是否存在明文存储风险。 权限管理漏洞: 检查应用是否过度申请权限,或者权限滥用。 注入攻击与越狱/Root检测: 探讨常见的安全威胁,以及应用的防范措施。 兼容性测试: 设备兼容性: 覆盖不同品牌、型号、屏幕尺寸、分辨率的设备。 操作系统版本兼容性: 测试应用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上运行的稳定性。 网络环境兼容性: 在3G, 4G, 5G, Wi-Fi, 弱网环境下测试应用的表现。 其他应用/服务兼容性: 与系统其他应用(如通知、分享)或第三方SDK的交互兼容性。 第五章:自动化测试的实践与进阶 在快速迭代的移动开发模式下,自动化测试已成为提升效率、保障质量的关键。本章将深入讲解自动化测试的策略、工具与实战。 自动化测试的价值与适用场景: 什么时候适合引入自动化?自动化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将分析自动化测试在回归测试、冒烟测试、性能测试等方面的优势。 自动化测试框架选型: 介绍主流的移动应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如Appium, Espresso, XCUITest等,分析它们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场景。 编写可维护、可扩展的自动化脚本: 讲解Page Object Model(POM)等设计模式,如何编写清晰、易读、易于维护的自动化测试代码。 元素定位策略: 深入探讨ID, XPath, Accessibility ID, Class Name等多种元素定位方式,以及如何选择最可靠的定位方式。 数据驱动与关键字驱动测试: 如何将测试数据与脚本分离,提高测试用例的复用性和灵活性。 CI/CD与自动化测试集成: 如何将自动化测试无缝集成到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流程中,实现代码提交后自动执行测试,加速发布周期。 自动化测试的挑战与最佳实践: 讨论自动化测试的维护成本、环境搭建、元素定位不稳定等常见问题,并分享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 第六章:移动应用测试的辅助技术与前沿趋势 除了核心的测试技术,了解一些辅助技术和前沿趋势,能帮助测试工程师更有效地工作,并保持技能的竞争力。 日志分析与监控: 如何利用日志工具(如Logcat, Instruments)进行问题定位,如何使用性能监控工具(如Firebas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New Relic)进行线上应用监控。 网络抓包与分析: 使用Charles, Wireshark等工具进行网络请求的抓包与分析,理解API交互细节。 代码审查与静态分析: 介绍代码审查在早期发现潜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静态分析工具在提升代码质量方面的作用。 机器学习与AI在测试中的应用: 探讨AI如何辅助测试用例生成、缺陷预测、UI自动化等方面。 可测试性设计(Design for Testability): 在开发初期就考虑如何使应用更容易被测试,以及开发者和测试人员如何协同工作。 云测平台与众包测试: 介绍云测平台如何提供海量设备和环境,以及众包测试在用户反馈收集方面的价值。 结语 移动应用测试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成就感的领域。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扎实、全面且具备前瞻性的学习框架,帮助您掌握移动应用测试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与实战技巧。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您将能构建更强大的测试能力,为打造高质量的移动应用贡献关键力量。愿您在移动应用测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用户评价

评分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希望能系统地学习移动APP测试的知识,但市面上的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全面覆盖Android和iOS测试内容,并且兼具实践性的书籍。《大话移动APP测试》这本书,可以说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仅涵盖了移动APP测试的各个方面,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巧,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尤其是书中关于“性能测试”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很多APP看起来功能齐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卡顿、耗电,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如何使用Android Studio的Profiler、Instruments等工具,以及如何分析CPU、内存、网络等指标。我之前对性能测试知之甚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一下子掌握了衡量APP质量的关键维度。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真实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测试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在移动测试领域的“宝藏”。

评分

这本《大话移动APP测试》简直是我入行移动测试以来遇到的最实在的一本书!之前我一直是拿着“考试指南”一点点啃,那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离实际工作总有一层窗户纸。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真正感觉自己“落地”了。它没有泛泛而谈什么“敏捷开发”、“DevOps”,而是直接切入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痛点。比如,书中关于Android设备碎片化问题的讲解,简直是把我内心深处的声音都说出来了!那些五花八门的机型、系统版本、分辨率,曾经让我头疼不已,书里不仅分析了问题根源,还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测试策略和工具推荐,让我瞬间有了“有理可循”的感觉。还有iOS的测试部分,虽然我日常接触Android多一些,但书中对于iOS一些独特的机制,比如沙盒机制、权限管理等,都有非常清晰的解释,对于我这种想拓宽技术栈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书里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高效地管理测试用例,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提升效率,都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测试老兵聊天,他把自己的“武功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让你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评分

之前在团队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知道怎么用一些自动化测试框架,但对于背后的原理、如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总是有些模糊。读完《大话移动APP测试》,我才明白,原来测试不仅仅是执行,更是策略和思考。书里对于Android和iOS测试的差异化处理,真是太细致了!比如,对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它详细讲解了UI Automator、Espresso等框架的优劣势,以及如何在不同的Android版本和设备上进行适配。而对于iOS,则重点介绍了XCUITest,以及如何处理iOS的自动化测试环境搭建。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测试数据准备、测试环境搭建的实用技巧,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但很少有书籍会如此细致地去讲解。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能够大幅提升效率的工具和插件,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领路人,把你从迷雾中带出来,让你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评分

在技术更新迭代飞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跟上测试技术的步伐,实在是不容易。我之前一直在摸索如何在Android和iOS两个平台上都能做到高效、精准的测试,期间踩过不少坑。直到我读了《大话移动APP测试》,才感觉找到了“定海神针”。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测试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工具的使用层面,而是从测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不同测试类型(如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在移动APP测试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落地。书中关于“风险导向测试”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测试的优先级,学会了如何将有限的测试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环节。此外,书中对于测试报告的撰写、缺陷管理的最佳实践也有非常详细的指导,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与开发、产品沟通协作至关重要。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发现测试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一些之前容易遗漏的Bug也被及时发现。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大话移动APP测试》这个名字,我以为会是那种讲故事、段子居多的书,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开始的。结果,它竟然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大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把移动APP测试的核心知识点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场景化测试”的讲解。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功能是否实现,却忽略了用户实际使用APP的各种场景。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教会我们如何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设计出更贴近真实需求的测试用例。比如,在弱网环境下,APP的表现如何?电量消耗情况怎么样?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个APP的用户体验。书中关于网络模拟、性能监控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如何进行更全面的测试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教材,而是充满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几年经验的测试工程师来说,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新的灵感。

评分

看了前面的内容,会继续想看下去

评分

还没看呢,感觉适合刚毕业的人看看

评分

挺好的,物流也挺快的,书还没看的说

评分

书一般,但物流真可以

评分

写的还算通俗易懂,但是深度一般。

评分

很不错,内容挺好的,看了一半了,慢慢消化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朋友推荐的说是测试入门级的,但是一般般没什么重点,关键是我扫了作者二维码加他微信,本来我可以看他朋友圈的,然后我就设置了不让他看我朋友圈,结果他也不让我看他朋友圈了,作者真的好小气

评分

计算机的书果然是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