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学诚 著
图书标签:
  • 方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周秦汉晋
  •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 语言文字
  • 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语言
  • 语音学
  • 文献研究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3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56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字数:4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是汉语方言学史领域的第一部断代研究专着,《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以时间为经、以内容为纬,共列十章,近四十万字。
  基于对汉语方言学史的宏观把握,《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截取周秦汉晋时期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把该时期划分为发轫阶段、建立阶段和古典传统基本形成阶段,并着力对这三个阶段的特点、成果以及各阶段之间的演变关系等作了全面、深入而又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新见迭出、创获良多,且逻辑谨严、重点突出、数据翔实、分析精细、行文晓畅。

作者简介

  华学诚,字茂实,号潜斋,江苏兴化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历史词汇、汉语方言学史、古代语言学文献等。已出版著作《潜斋语文丛稿》《中国历代训诂学文选》《汉语方言学史研究》《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扬雄方言校释论稿》《华学诚古汉语论文集》等,并主编、参编学术丛书、教材、论文集、工具书多种。在《文史》《语文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等专业期刊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包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等。论著获得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新世纪以来所获主要项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北京大学第十二屈王力语言学一等奖(2007)、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

目录

总序
穷尽式研究方法应当大加提倡
——序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方言状况
第二节 方言概念的形成与古代的方言研究
第三节 方言学史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关于本课题的几个间题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周秦时期的方言调查与采集
第二节 周秦时期的方言观
第三节 《尔雅》中收释有方言词
第四节 《尔雅》方言词的词汇特点
第五节 《尔雅》方言词的训释方式和地域分布
第三章 扬雄和他的《方言》
第一节 扬雄的生平与《方言》着作权
第二节 《方言》的书名、内容、体例
第三节 《方言》所呈现的方言区划
第四节 《方言》所蕴含的方音材料
第四章 扬雄《方言》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和语言观
第二节 《方言》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方言》的语言学价值
第四节 《方言》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方言》“奇字”研究
第一节 “奇字”所指与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奇字”
第二节 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可考的“奇字”
第三节 “奇字”中属扬雄所制之字范围的推定
第四节 表词情况与“奇字”特点
第六章 汉代辞书中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小尔雅》中的方言材料
第二节 《通俗文》的方俗语词研究
第三节 《释名》的方言研究(上)
第四节 《释名》的方言研究(下)
第七章 《说文》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说文》方言词表
第二节 《说文》方言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说文》方言研究的历史评价
第八章 汉代经籍传注中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王逸的楚方言研究
第二节 何休的齐鲁方言研究
第三节 郑玄的方言研究(上)
第四节 郑玄的方言研究(下)
第五节 高诱的方言研究
第九章 魏晋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三节 《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的名物方言研究
第十章 郭璞的方言研究与《方言注》
第一节 郭璞的方言研究内容
第二节 郭璞所引晋方言分析
第三节 《方言注》条例述补
第四节 《方言注》的历史评价
主要引用舆参考文献
原修订本后记
新版后记
丛书后记

精彩书摘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第三,关于语言教学和方言的关系也已有了相当科学的见解。
  我国古代关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很早的记载。《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乃教之六仪……”这里虽然没有解释“六书”的具体内容,从汉人的注释中,我们知道它是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得最明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捣,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六书”实际上已包括了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习“六书”不仅是学习文字,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语言了:“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于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于此矣;有转注、假借,而字义尽于此矣。”不过,保氏教国子(即公卿大夫的子弟)学习语言文字是否涉及方言,并无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最迟到战国时代,人们关于语言教学与方言的关系已有了相当科学的见解。
  按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观点,语言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即第一语言的口语学习,第二语言学习,和生理或心理有严重语言学习障碍的语言康复。先秦思想家关于语言学习的讨论,已涉及前两种类型,以及这两种类型的学习条件问题。上文曾引到《吕氏春秋,善学》上的一段话,即戎人戎言,楚人楚言,而“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这句话不仅涉及人类语言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涉及语言学习问题,即第一语言的口语学习首先取决于学习者所依存的人文背景。方言的学习,道理一样,故《大戴礼记,保傅》也说:“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荀子认为人类先天的发音能力是没有差异的,所以他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荀子·劝学》篇说:“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汉人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淮南子·齐俗训》:“羌氐焚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鞮,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今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观之,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关于第二语言(方言)的学习,先秦学者既注意到教学条件,又论及学习情景。第一语言的学习是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人生的必需方式去习得的,学习者在主观上根本意识不到他在学习语言,而完全在他所依存的人文背景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但是第二语言的习得由于是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或方言,之后有目的地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或方言,而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则与另一种人文背景构成一个有机体。这种异质人文背景必然会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学条件和学习情景就非常重要。《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段话,常常被人们引用来证明先秦就存在方言差异,这固然不错,但是这段话也能说明孟子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一部梳理中国早期方言学脉络的学术力作 一、 概述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并非一本关于周秦汉晋时期方言本身的研究专著,也不是一本直接呈现这些时期方言实际面貌的著作。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一部研究史,是对前人研究中国早期方言(即周秦汉晋时期)所取得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归纳、评价与展望。本书如同一个考古学家,并非直接挖掘出古代的遗迹,而是仔细勘探、清理、解读前人已经挖掘并整理出的那些关于古代遗迹的资料和研究。它致力于勾勒出中国方言学,特别是针对周秦汉晋时期方言研究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其间重要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代表性成果和学术争鸣,为学界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具有批判性的研究脉络。 本书由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是该基金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甄选出版的学术精品丛书中的一部,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价值和在相关领域的代表性。丛书的定位决定了入选作品必定具备高度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影响力。因此,《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不仅是对历史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二、 研究范畴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周秦汉晋时期,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也是汉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到统一,从列国林立到大一统帝国,社会结构和语言交流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上,诸子百家思想碰撞,文字初步规范,文学艺术勃兴,这些都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语言材料。 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周秦汉晋时期的方言本身并没有留下如现代语言学那般详尽的记录。我们今天能够接触到的,主要是通过这些时期的文献(如诗歌、史书、诸子著作、铭文、简牍等)中零星的语言现象、古音学研究、以及后世文献对古音、古语的追溯和辨析来间接推断。因此,对周秦汉晋方言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学、古音学、文献学功底,以及跨学科的视野。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正是将目光投向了“对周秦汉晋方言的研究”这一学问本身。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当时某地的人如何说话”,而是告诉我们“后人是如何尝试去研究‘当时某地的人如何说话’这件事的”,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使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存在哪些局限”。 本书的意义在于: 1. 梳理历史,避免重复: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系统回顾,可以清晰地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被深入探讨过,哪些成果已经得到学界的公认,哪些观点存在争议。这有助于后来的研究者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推动学术的累积性发展。 2. 揭示研究的演变: 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是不断发展的。本书将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在研究周秦汉晋方言时所采用的方法(如基于文献的归纳法、古音学的推断、音韵学的比对等)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受到当时学术思潮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3. 评价与鉴别: 任何学术研究都存在其价值和局限。《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辨析其贡献与不足,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错误或未经充分论证之处,帮助读者建立对这一研究领域更具批判性的认识。 4. 凝聚学术共识与激发新思考: 通过集中展示和讨论,本书有助于凝聚学界对某些重大问题的共识,同时,也可能通过揭示某些未被充分关注的领域、未被解决的难题,或者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来激发后学者的创新性思考和研究兴趣。 5. 为方言本体研究奠定基础: 任何一项深入的方言本体研究,都离不开对其研究史的了解。《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为想要深入研究周秦汉晋方言本体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框架。 三、 内容结构与分析(推测) 基于“研究史”这一性质,本书的结构很可能围绕时间线索和重要学术流派/人物展开,以逻辑和学术议题为纽带进行组织。以下是对其可能包含内容的推测性分析: 1. 绪论: 研究对象界定: 明确“周秦汉晋方言”在时间、空间上的界定,以及“方言研究”在此语境下的特殊含义(与后世方言研究的差异)。 研究史的意义与价值: 阐述为何需要研究这段历史上的方言研究史。 研究方法与视角: 说明本书将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梳理归纳、历史比较、学术史分析等)来撰写这部研究史。 学界研究现状简述: 简要概述当前对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的整体认知。 2. 早期朦胧的认知与记录(先秦至汉代): 文献中的语言现象: 分析《诗经》中的地域性词语、语音特点;诸子百家著作中可能反映的地域差异;史书中关于“言语不同”的记载。 早期文字规范的影响: 如秦统一文字对地域性语言的冲击与影响。 早期音韵学家的贡献: 如《说文解字》对古文字和古音的记录与解释,虽然不是直接的方言研究,但为后世方言研究提供了基础。 汉代对语言的关注: 如扬雄的《方言》(虽然主要是汉代本身的方言,但其“搜访天下之异言”的精神和方法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能在书中被作为一种早期“方言研究”的萌芽或参照)。 3. 中古时期的探索与发展(魏晋南北朝): 佛教传入与翻译带来的语言冲击: 梵语与汉语的碰撞,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汉语语音、词汇的细致观察和记录。 音韵学的进步: 如《切韵》的编纂,对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详细描述,虽然《切韵》主要反映的是官话,但其语音系统本身就是研究中古时期语言面貌的极其重要的依据,而中古时期的语言面貌与地域性语言息息相关。 学者的方言辨析: 分析一些学者在著作中对古语、异言的辨析,以及他们可能使用的推断方法。 《方言》的后续影响与批判: 探讨扬雄《方言》在后世的接受度、误读与发展。 4. 重要学术流派与人物的贡献: 古音学家的理论与实践: 梳理从汉代至今,历代古音学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等)在研究古音过程中,如何间接或直接地触及了周秦汉晋时期的语言面貌,以及他们提出的重要理论(如“上古音”的分期、构拟方法)。 文字学家的贡献: 探讨古文字学家(如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等)在释读先秦金文、甲骨文时,对其中语言特点的发现与解释,这些是研究先秦语言最直接的材料。 文献学家的考证: 分析文献学家如何通过考订古籍的真伪、版本、年代,来为周秦汉晋方言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 5. 研究方法的演进与辩论: 文献考据法: 介绍其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与局限。 古音学方法: 详述基于《诗经》、《说文》、《切韵》等材料的古音构拟过程,以及不同古音学派的差异。 出土文献(如简牍、帛书)带来的新视角: 分析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文献,如楚简、汉简等,对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带来的新证据和新挑战。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如与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结合,如何丰富方言研究的维度。 学术争鸣与理论创新: 梳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学术争论(如上古音的实际面貌、方言的分化程度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突破。 6.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材料的稀缺与残缺: 坦诚地指出周秦汉晋方言材料本身的局限性,是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难题。 方法论的争议: 探讨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 研究的未竟之处: 指出当前研究尚未充分触及或解决的问题,如具体地域方言的详细复原、方言分化的具体动因等。 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提出结合新出土文献、运用更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如历史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跨学科合作等可能的研究方向。 四、 价值与阅读对象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的价值在于其宏观视野、学术深度和批判性反思。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语言普及读物,而是面向学术界,尤其是汉语史、语言学、古汉语、古文字学、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高年级研究生的必读之作。 对于这些读者而言,本书是: 一份详尽的学术地图: 帮助他们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全貌,定位自己的研究起点。 一个批判性的反思工具: 引导他们审视已有研究的得失,避免陷入前人的误区。 一个创新的思想源泉: 可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课题。 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以方便地查阅到重要的研究观点、代表性著作和核心争论。 总而言之,《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是一部严谨、扎实、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著作,它以“研究史”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早期语言研究发展历程的窗口,展现了学者们在探索古老汉语面貌过程中的智慧、汗水与不懈追求。它提醒我们,任何一项对过去的追溯,本身就是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的梳理和解读,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喜欢钻研专业书籍的读者来说,一本经过“精选”的丛书,意味着内容的高质量保证。我们都知道,出版业里“精选”二字的分量很重,它意味着编辑和基金会的专家们已经为我们做了一轮艰苦的筛选工作,去芜存菁,只留下那些在学术规范、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上都达到顶尖水准的篇章。这大大节省了我们摸索和辨别的时间成本。想象一下,如果这套丛书是跨学科的,比如涵盖了文学史、哲学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那么它就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比如,某篇关于魏晋玄学的论文,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社会阶层变动和地域语言习惯来分析其思想的传播路径,那其深度和广度将远超一般纯理论研究。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提出新理论模型的研究。那些能让人读完后拍案叫绝,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的文章,才是这类丛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光是看到“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这个副标题,我就感觉自己被拉回了那个充满古老韵味和语言活力的时代。方言研究,远非仅仅是记录一些奇特的读音或词汇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密码,是活着的历史书。周秦汉晋,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的转型期,礼乐崩坏、思想勃发、帝国初立,社会结构和人员流动发生了剧变,这些都会深刻地烙印在语言的肌理之中。我设想,书中收录的那些史料考证和语言学分析,必定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致描摹。比如,汉代移民对某些边远地区方音的影响,或者秦朝统一文字后,不同地域口音的融合与分化过程。这种研究需要极强的文字功底和历史洞察力,将冰冷的语言数据还原成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是真正的“以微知著”。我个人对古代音韵学的演变特别感兴趣,那种从上古汉语逐渐过渡到中古、再到近世汉语的脉络,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博弈。这本书若能清晰梳理出不同学派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解读差异,那就太棒了。

评分

这本看起来像是学术著作选集的书名着实让人有些好奇。光是“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这几个字,就暗示着它汇集了近年上海地区学术研究的精华,尤其还是“25周年精选”,想必挑选出来的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我常常在想,一个城市的学术发展史,往往能折射出这个地区乃至全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和研究热点。如果这本书囊括了不同学科的优秀作品,那么它就像一个浓缩的知识胶囊,能让人迅速了解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上海的学者们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他们的研究视角有何演变。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跨学科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它们往往能提供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局限。相比于浩如烟海的期刊文章,这种精选集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经过筛选和沉淀的、更具系统性的知识结构,适合希望全面把握某一领域概貌的读者,也为年轻研究者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这种带有纪念意义的选集,更像是一部时代的缩影,值得仔细品味。

评分

阅读这种汇集了长期研究成果的精选集时,我总会带着一种“对话历史”的心态。研究“周秦汉晋方言史”的研究者,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古代文献,更是古代人交流思想的实际工具。他们必须像侦探一样,从残缺的字词、特定的语法结构中,推断出当时社会权力结构、人口迁徙的轨迹,以及不同文化圈的接触程度。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对《说文解字》或早期碑刻文字的深入分析,这些都是触摸那个时代最直接的物理证据。我好奇的是,现代语言学理论,比如语料库分析方法,是如何被应用到这些极其古老的材料上的?这种古老材料与尖端方法的结合,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洞见。如果这本书能展现出这种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方法论的教科书,展示了学术生命力的顽强和演进。

评分

从装帧和设计角度来看,如果这是一套“25周年精选丛书”,我期望它的整体设计风格能够体现出一种沉稳且有纪念意义的格调。它应该既要满足学术的严谨性——比如清晰的排版、可靠的注释和索引系统——又要带有一丝典藏的韵味。毕竟,它代表着一个机构二十五年的学术积累,不应草率。我尤其关注的是字体选择和纸张的质感。学术著作的阅读体验往往被阅读工具所影响,如果纸张太薄或反光严重,长时间阅读下来会非常疲惫。而如果设计能够巧妙地将历史感(例如,通过封面设计隐喻“周秦汉晋”的古朴)与现代的学术精神相结合,那将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对于我这样的读者,一本好的学术书籍,它的“形”和“神”是缺一不可的。它需要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而不是仅仅作为工具书被束之高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