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是汉语方言学史领域的第一部断代研究专着,《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以时间为经、以内容为纬,共列十章,近四十万字。
基于对汉语方言学史的宏观把握,《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截取周秦汉晋时期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把该时期划分为发轫阶段、建立阶段和古典传统基本形成阶段,并着力对这三个阶段的特点、成果以及各阶段之间的演变关系等作了全面、深入而又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新见迭出、创获良多,且逻辑谨严、重点突出、数据翔实、分析精细、行文晓畅。
作者简介
华学诚,字茂实,号潜斋,江苏兴化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历史词汇、汉语方言学史、古代语言学文献等。已出版著作《潜斋语文丛稿》《中国历代训诂学文选》《汉语方言学史研究》《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扬雄方言校释论稿》《华学诚古汉语论文集》等,并主编、参编学术丛书、教材、论文集、工具书多种。在《文史》《语文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等专业期刊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包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等。论著获得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新世纪以来所获主要项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北京大学第十二屈王力语言学一等奖(2007)、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
目录
总序
穷尽式研究方法应当大加提倡
——序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序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方言状况
第二节 方言概念的形成与古代的方言研究
第三节 方言学史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关于本课题的几个间题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周秦时期的方言调查与采集
第二节 周秦时期的方言观
第三节 《尔雅》中收释有方言词
第四节 《尔雅》方言词的词汇特点
第五节 《尔雅》方言词的训释方式和地域分布
第三章 扬雄和他的《方言》
第一节 扬雄的生平与《方言》着作权
第二节 《方言》的书名、内容、体例
第三节 《方言》所呈现的方言区划
第四节 《方言》所蕴含的方音材料
第四章 扬雄《方言》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和语言观
第二节 《方言》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方言》的语言学价值
第四节 《方言》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方言》“奇字”研究
第一节 “奇字”所指与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奇字”
第二节 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可考的“奇字”
第三节 “奇字”中属扬雄所制之字范围的推定
第四节 表词情况与“奇字”特点
第六章 汉代辞书中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小尔雅》中的方言材料
第二节 《通俗文》的方俗语词研究
第三节 《释名》的方言研究(上)
第四节 《释名》的方言研究(下)
第七章 《说文》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说文》方言词表
第二节 《说文》方言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说文》方言研究的历史评价
第八章 汉代经籍传注中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王逸的楚方言研究
第二节 何休的齐鲁方言研究
第三节 郑玄的方言研究(上)
第四节 郑玄的方言研究(下)
第五节 高诱的方言研究
第九章 魏晋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方言研究
第三节 《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的名物方言研究
第十章 郭璞的方言研究与《方言注》
第一节 郭璞的方言研究内容
第二节 郭璞所引晋方言分析
第三节 《方言注》条例述补
第四节 《方言注》的历史评价
主要引用舆参考文献
原修订本后记
新版后记
丛书后记
精彩书摘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第三,关于语言教学和方言的关系也已有了相当科学的见解。
我国古代关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很早的记载。《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乃教之六仪……”这里虽然没有解释“六书”的具体内容,从汉人的注释中,我们知道它是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得最明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捣,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六书”实际上已包括了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习“六书”不仅是学习文字,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语言了:“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于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于此矣;有转注、假借,而字义尽于此矣。”不过,保氏教国子(即公卿大夫的子弟)学习语言文字是否涉及方言,并无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最迟到战国时代,人们关于语言教学与方言的关系已有了相当科学的见解。
按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观点,语言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即第一语言的口语学习,第二语言学习,和生理或心理有严重语言学习障碍的语言康复。先秦思想家关于语言学习的讨论,已涉及前两种类型,以及这两种类型的学习条件问题。上文曾引到《吕氏春秋,善学》上的一段话,即戎人戎言,楚人楚言,而“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这句话不仅涉及人类语言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涉及语言学习问题,即第一语言的口语学习首先取决于学习者所依存的人文背景。方言的学习,道理一样,故《大戴礼记,保傅》也说:“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荀子认为人类先天的发音能力是没有差异的,所以他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荀子·劝学》篇说:“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汉人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淮南子·齐俗训》:“羌氐焚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鞮,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今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观之,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关于第二语言(方言)的学习,先秦学者既注意到教学条件,又论及学习情景。第一语言的学习是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人生的必需方式去习得的,学习者在主观上根本意识不到他在学习语言,而完全在他所依存的人文背景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但是第二语言的习得由于是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或方言,之后有目的地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或方言,而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则与另一种人文背景构成一个有机体。这种异质人文背景必然会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学条件和学习情景就非常重要。《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段话,常常被人们引用来证明先秦就存在方言差异,这固然不错,但是这段话也能说明孟子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