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专业标准汇编: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用法标准

GB专业标准汇编: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用法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标点符号
  • 数字用法
  • 拼音用法
  • 专业标准
  • 语言文字
  • 规范化
  • GB标准
  • 编辑出版
  • 参考工具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5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6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GB专业标准汇编: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用法标准》收集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本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号用四位数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国家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国家标准时,其属性以本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核对)。

内页插图

目录

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3259—1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T28039—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精彩书摘

  4.4.3基本用法  4.4.3.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见4.6.3.1),一般都用逗号。  示例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示例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3: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4.4.3.2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较长的主语之后。  示例1: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  示例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较长的宾语之前。  示例3: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示例4: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示例5:(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示例6: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示例7: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示例8: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示例9: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示例10: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示例11: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4.4.3.3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示例1: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示例2: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示例3: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示例4: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示例5: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6: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示例7:《玄秘塔碑》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典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示例8: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

前言/序言


《中华文脉:汉字演变与文化溯源》 内容简介 《中华文脉:汉字演变与文化溯源》是一部系统梳理汉字发展脉络、深入探究汉字背后文化意蕴的学术专著。本书跳脱出纯粹的语言学分析,将汉字置于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中,以史为鉴,以文证史,力图揭示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视角新颖,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汉字认知的新维度,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汉字文明图景。 第一章 混沌初开:早期文字的曙光 本章追溯汉字起源的漫长历史,从史前时代的刻画符号、陶器符号开始,层层剥茧,逐步引导读者进入对早期文字形态的认知。我们考察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符号,分析其与甲骨文的潜在联系,探讨早期先民如何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记录世界、传递信息。重点将放在对甲骨文的解读,不仅呈现甲骨文的形体特征、书写工具,更深入分析其内容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通过对甲骨文的细致解读,揭示其作为成熟文字体系的早期面貌,以及它在研究商代历史、社会结构、思想文化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价值。本章还将简要介绍金文(钟鼎文)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与甲骨文在书体、内容上的异同,以及它在记录周代历史、宗法制度、礼乐文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 典籍流传:汉字形体与功能的演变 进入本章,我们将聚焦于汉字形体和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从秦始皇统一文字所带来的“书同文”历史性变革出发,详细阐述小篆的规范化过程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继而,深入探究隶书的出现,分析其如何摆脱篆书的象形特征,以更简便、更快捷的书写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阐述隶变对汉字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笔锋的出现,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书将着重分析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探讨笔画的结构化、风格化的形成,以及楷书如何成为后世印刷和手写的主要字体。同时,还将考察草书、行书等行书字体的发展,分析其书写速度与艺术性的结合,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应用。 本章不仅关注汉字的外在形态变化,更深入探讨汉字功能的多样化。从早期记事、记言的单一功能,到承载思想、传播知识、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等日益丰富的应用,我们将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实例,展现汉字如何逐渐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载体。我们将分析汉字在古代法律、医药、天文、哲学等领域的应用,展示其作为知识体系基础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章 意蕴无穷:汉字中的哲学与美学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美学追求。本章将从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汉字构形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念。例如,我们将解析“日”、“月”等象形字如何直观地描绘自然万物,探讨“上”、“下”等指事字如何抽象地表达方位和关系,并通过对“休”(人倚树而息)等会意字的分析,展现古人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敏锐洞察。 形声字的分析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我们将探讨形旁和声旁如何有机结合,不仅表达了字义,还可能蕴含着古人对事物分类、归属的认识。例如,从“木”旁可以看出与树木相关的字,而“氵”旁则暗示与水相关的概念。我们将分析形声字在汉字数量上的优势,以及它如何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表达效率和系统性。 在美学层面,本章将深入探讨汉字的视觉艺术。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金文的庄重雄浑,再到隶书的洒脱飘逸,最后到楷书的方正严谨,以及草书的龙飞凤舞,我们将分析不同字体所蕴含的独特审美风格。我们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解读汉字的点、线、面、结构、章法等要素如何构成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还将探讨汉字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视觉元素和象征意义,展现汉字作为中华艺术的母体,其深远的影响力。 第四章 根脉相连:汉字与中华文化 本章将视角进一步拓展,深入探讨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基因的地位。我们将从“文”的概念出发,阐释汉字“以形表意”、“以形传神”的特性,揭示其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分析汉字如何承载和传播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华哲学体系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汉字的典籍,如《诗经》、《尚书》、《礼记》等,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伦理、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本章将精选部分经典篇章,通过对汉字及其组合的解读,展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例如,我们将分析“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在汉字构形和语义上的体现,揭示其作为中华伦理道德基石的重要性。 同时,本章还将探讨汉字在中华民俗、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从春节贴春联的吉祥寓意,到端午节赛龙舟的文化传承,再到中秋节赏月的诗意栖居,汉字无处不在,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符号体系。我们将分析剪纸、年画、戏曲脸谱等艺术形式中对汉字元素的运用,展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第五章 走向世界:汉字传播与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正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本章将回顾汉字在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传播与影响,分析其在这些国家语言、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汉字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何促进了东亚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另一方面,本章也将审视汉字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将讨论汉字输入法的革新如何极大地便利了汉字在信息时代的传播,以及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如何影响着汉字的输入、处理和应用。我们将探讨汉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字,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以及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最后,本章将展望汉字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在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双重驱动下,汉字将如何继续保持其生命力,并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思考如何在传承汉字优秀传统的同时,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展现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中华文脉:汉字演变与文化溯源》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文字基因的深度挖掘,是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再认识。本书不仅适合语言学、历史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更期待能引起广大读者对中华文字的兴趣,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功能几乎为零。它没有提供详尽的索引,也没有主题分类的目录,如果你想查找某个特定符号(比如问号、顿号)的精确用法,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翻阅,试图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段落中捕捉到你想要的信息点。这种设计,完全违背了“工具书”的基本设计理念——提高效率、快速定位。一本汇编如果不能让人快速找到所需内容,那么它的存在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我对比了我手头另一本关于标点符号的专业书籍,人家清晰地将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误区、以及在不同文体中的变体做了列表化处理,一目了然。相比之下,这本《GB专业标准汇编》更像是一本散文集,而不是一个高效的知识库,读起来充满了挫败感和时间浪费感。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挂羊头卖狗肉”。它披着“GB专业标准汇编”的宏大外衣,却在内容深度、准确性、逻辑结构以及实用性上全面溃败。它没有提供任何比查阅官方网站或权威出版物更便捷、更可靠的价值。如果说它唯一的优点,或许就是它能清晰地展示出“什么是不应该出版的工具书”。我花费了不少金钱和时间购入它,本意是想建立一套可靠的语言规范参考体系,结果却收获了一堆需要花更多精力去纠错和质疑的“标准”。我对任何希望提高中文书写规范性的专业人士或学生,都持强烈的保留意见,甚至建议他们避开此书,以免被其中大量不规范或过时的信息所误导。这真是一次令人失望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拼音用法标准”部分,简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灾难现场。我本以为至少能看到国家标准的规范,比如声调符号的使用、隔音符号的界定,或者多音字的不同读法标注。然而,里面充斥着大量过时、甚至已经不被主流学术界认可的注音习惯。更夸张的是,有些词语的拼音标注似乎是随意编造的,完全违背了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规则。比如,某个常见地名的拼音居然出现了漏写声调的情况,这对于需要进行国际交流或进行标准文本录入的人来说,是致命的错误。我甚至怀疑,编写者是否真正理解“标准”二字的严肃性,还是仅仅将网络上随便能搜到的资料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进来,连最基本的交叉核对工作都没有做。如果有人拿着这本书去指导外籍人士学习中文,那后果不堪设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色彩搭配混乱得让人头晕目眩,简直像是不同年代的印刷品被粗暴地拼凑在一起。我本来还对“专业标准汇编”这几个字抱有一丝幻想,以为至少在排版上能体现出点专业性,结果呢?字体选择五花八门,粗细不一,很多地方的行距简直像是排版失误,看着眼睛非常累。更别提那纸张质量,摸起来粗糙得像砂纸,油墨似乎都没干透,刚拿到手就沾了一身黑。我原以为,既然是汇编,内容应该会是严谨、系统、权威的,但光是从外观上,我就已经开始严重怀疑它的“专业”程度了。如果连最基本的装帧和设计都如此敷衍了事,那么里面收录的标准内容,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又该如何保证呢?这完全不是一本让人愿意拿出来阅读或者查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什么三无小作坊印刷出来的产品,让人对其内容质量产生了巨大的不信任感。

评分

我试图翻阅其中的某个章节,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中文数字书写规范的明确指导,结果却发现内容的组织逻辑完全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可循。它似乎是把从不同时期、不同出版机构那里收集来的零散规则,不加整理地堆砌在一起,有些规定甚至相互矛盾,让人无所适从。例如,在提到日期表示法时,一会儿说要用“年/月/日”,一会儿又跳到“YYYY年MM月DD日”,中间缺乏任何过渡性的解释或适用场景的区分。我花了足足半个小时,试图梳理出一套能够应用于日常工作的统一标准,但最终只感到一头雾水,甚至比我未查阅此书之前更加困惑。一本标准的汇编,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引,但这本书恰恰在这点上彻底失败了。它更像是一份充满争议的草稿集合,而不是经过严格审校的终极参考资料。

评分

东西非常好,包装完整,物流也很快捷。

评分

不合理的破标准,没办法只能遵守。

评分

这次买的东东还不错!

评分

非常好,正版,按国家标准做一定没错!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GB专业标准汇编: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用法标准 写文章必备

评分

不错的工具书,但不到100页,卖40多元,有些贵了

评分

正版书籍,赞

评分

OK,还是很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