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

规范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论文集编辑小组 编
图书标签:
  • 辞书编纂
  • 规范化
  • 语言学
  • 术语学
  • 知识工程
  • 信息科学
  • 图书出版
  • 编辑理论
  • 词汇研究
  • 标准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6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10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2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规范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代前言是我们编此论文集时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体会,也是编写组20年来工作的一份简要总结。接下来的王力和吕叔湘先生有关语文规范化和辞书编纂的论述,是我们编纂规范词典的基本指导思想。
  《规范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正编”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辑30多篇论文,内容侧重于编纂规范词典的总体研究,分作两个板块:为什么要编纂规范词典和编纂规范词典的总体做法。“下编”共辑50多篇论文,内容侧重于编纂规范词典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分作9个板块:对各主要编纂环节的总体论述;收字、收词和相关问题;义项的设立、排列和释义;词类标注、语素的语法功能类别标注;审音与注音;成语熟语等的规范;异形词的认定和处理;针对形音义有关疑难问题的“提示”的运用;从使用者角度看规范词典的编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进辞书编纂工作助力文化发展繁荣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体会(代前言)
王力先生论语文规范化和辞书编纂
吕叔湘先生论语文规范化和辞书编纂

上编
词典编纂中的精神
——2004年2月15日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首发式上的讲话
早日把规范词典编出来
关于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几点想法
使用规范字典增强规范意识
——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首发式上的讲话
编好规范字典促进语文规范
——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首发式上的讲话
编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几点意见
社会需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风雨十年磨一剑》序言
规范字典和规范词典的重大社会作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序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序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前言
王力先生对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重要贡献
吕叔湘先生对准确、规范应用语言的巨大贡献
谈规范意识
——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规范型语文辞书的理论思考
规范化、现代化与辞书强国
——中国辞书事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汉语辞书的新秀
编词典的两点经验
规范化和规范词典
辞书工作者要多为语文规范化作贡献
创新和投入才能提高辞书的质量
——我们是怎样编写《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
吕叔湘先生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缅怀叔湘老师对辞书事业的贡献
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标准问题
——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座谈发言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特点
“规范”是《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主要特点
辞书编纂中的语文规范问题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范特点述要
语文规范的忠实执行者
为语文辞书趟出一条“规范”路
对汉语规范化的重要贡献
规范词典的语言学意义
语文规范化研究的新贡献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几个特点
一本新的有特色的词典
为语文立“典”的一部辞书
谈新编语文词典应有的特色
但开风气不为师
……
下编
附录

精彩书摘

  据了解,偏爱文言词、古语词,忽视现代口语词的情况在其他一些现代汉语辞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难题之二是处理现代汉语通语和方言的关系。
  汉语的方言品种多、差异大。尽管普通话已经大体普及,但是大多数人首先学会和主要使用的语言还是方言。据本世纪初所做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数占53.06%,能用方言的则有86.36%;最先会说普通话的只有13.47%,而先学会方言的则有84.23%;在家里最常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的只有13.47%,大多数人使用的还是方言;会普通话的人中,能说得流利准确的只有20.42%。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所通行的普通话中必定掺入了大量的方言成分,这就是不合规范的“地方普通话”。这些不合规范的成分包括读音不准、不合语法规则和使用方言词。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是封闭的,方言特点总是有限的几条,造成差误后有不少是听话的人可以折合着理解,造成含混的机会不会太多;词汇系统则是开放的系统,数以千万计。汉语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随处可见,使用不当也是很常见的。要么说者表达的语义不当,要么昕者理解困难,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因此,规范的语文辞书就应该承担帮助读者分辨通语词和方言词的任务。这个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且不说闽、粤、吴等东南方言,即使是官话方言之间,词汇差异也很明显。普通话词汇是以北方方言(官话方言)为基础的,陈章太(2005)曾就《北方话基本词汇集》的材料做过统计,在该书的3200条常用词中,各地方言中“基本相同”的只有1900多条,“有一定差异”的词共有1200多条,“各地差异较大的”有178条。在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区差异最大,如“祖父”就有“公、家公、爹、爹爹、老爹”等说法。如果扩大口语词的调查面,官话内部的词汇差异肯定会大得多。
  然而已有的现代汉语辞书(包括“规范二典”)在区别规范词和方言词上,普遍还下力不够。方言调查时所列的方言词和普通话已经吸收的“方源词”(如名堂、老公、瘪三、买单、按揭、姥爷)和可能接受的方言词(如老姑娘最小的姑娘、老爹老大爷、老爷们、老玉米、发烧友行外的迷恋者、头家老板、堂客妻或女人)应该都有不同,如何为这几类词汇划界,还需要做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应该说,这项研究,至今为止,我们在语料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的分析上都做得很不够,甚至还没有认真组织过成规模的调查分析和理论探讨。从现代汉语形成的历史过程说,其词汇的主要源流是从宋元以来的古白话延续下来的,古白话就是早年的中原地区的官话方言。胡适之是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倡导者和第一批大作家之一,在谈到他自己是如何学写白话文的时候,他说:“我的家乡土话是离官话很远的;我在学校里学的上海话也不在官话系统之内。我十六七岁时在竞业旬报上写了不少的白话文,那时我刚学四川话。我写的白话差不多全是从看小说得来的。我的经验告诉我:水浒红楼西游儒林外史一类的小说早已给了我们许多白话教本,我们可以从这些小说里学到写白话文的技能。”(《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后来,周作人在给俞平伯的《燕知草》作跋时说道:“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制,才可以造出雅致的俗语文来。”(转引自张中行1988)这就把现代汉语的来源说得更全面了。基本的口语是宋元以来官话的延续,欧化语、古文、方言则是充入的其他因素。可见,古官话方言和现代各方言都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要来源。要认定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系统,就得研究古今方言如何进入普通话,如何进入现代书面语,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难题。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规范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的图书的图书简介,但这份简介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规范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而是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以确保不包含您提到的书名内容。 --- 图书简介:《星际漫游者的哲学沉思:第四象限的生态文明构想》 作者: 阿瑞斯·凡德尔 出版社: 银河视野文化传播中心 页数: 7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星图集 --- 导言:当人类的足迹触及宇宙的边缘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他者”的想象与探索。我们仰望星空,企图在浩瀚的宇宙中捕捉文明的微光。然而,当我们终于踏出太阳系的襁褓,抵达那些理论上宜居的星系时,我们面对的并非预期的镜像文明,而是一片令人敬畏的、完全陌生的生态秩序。 《星际漫游者的哲学沉思:第四象限的生态文明构想》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不是枯燥的宇航工程手册。它是一部深度跨学科的哲学考察报告,记录了“奥德赛计划”第三次远征队在距离银河系核心超过五万光年的“蛇夫座边缘”所进行的为期二十年的田野调查。作者阿瑞斯·凡德尔,作为远征队的首席人类学家兼伦理学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思辨,剖析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形态如何重新定义“生存”、“社会”与“意义”的本质。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第四象限”——一个由非碳基生命主导,遵循着我们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法则之外的第三套逻辑体系所构成的生态区域。 第一部分:遗忘的物理学与重塑的感知 在地球文明的认知框架内,物质的形态、能量的传递、时间流逝的单向性,是我们赖以构建现实的基础。然而,在第四象限的行星“涅槃星”上,这些基础被彻底颠覆了。 本书详尽描述了“晶格生命体”——一种依赖于高维震动频率而非化学反应进行信息交换的生物群体。凡德尔博士带领读者,暂时搁置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宇宙观,进入一个“谐振美学”的领域。他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物电磁场,与环境中的共振频率同步,从而实现“意识的场域共享”。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现象学的深刻应用,思考当感官被放大到可以感知物质结构底层纹理时,个体身份的边界将如何消融。 重点章节如《论时间褶皱下的伦理责任》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一个文明可以以非线性方式体验历史,那么“罪与罚”、“进步与衰退”的概念是否依然有效?这不仅是对物理定律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既有道德体系的根本性拷问。 第二部分:后个体化的社会结构与情感的异化 奥德赛远征队花了近十年时间,才成功与第四象限的主要智慧生物——“浮游织网者”建立起最低限度的交流机制。这些生物没有个体概念,它们通过一种被称为“思绪织锦”的群体智能网络进行运作,任何单个实体的死亡都不会对整体造成实质性影响。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这种“超有机体社会”的运作机制。作者对比了地球文明的“个体中心主义”与“织网者”的“整体存续优先”原则,探讨了在没有“自我”的约束下,艺术、冲突、乃至爱如何被重新定义。 凡德尔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猜想:人类所珍视的“独立思考”和“情感独特性”,在宇宙尺度的生命形态面前,或许只是一种低效的、尚未成熟的“信息孤岛”模式。他通过对织网者“集体创伤重组”过程的记录,反思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大规模灾难时,为何总是陷入效率低下的个体竞争。 第三部分:文明的终极目标——熵减与意义的悖论 在星际探索的宏大背景下,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常常被归结为对宇宙熵增的抵抗。然而,第四象限的生态文明似乎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运作。他们并非试图对抗熵增,而是主动地将自身的复杂性以一种更具结构性的方式融入到背景辐射中。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作者对存在主义哲学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终极对话。他观察到,涅槃星的生命体,在完成其生命周期后,其信息载体会转化为一种稳定、低能耗的“结构化噪声”,有效地降低了局部宇宙的信息混乱度。 《意义的最后形态:将个体融入静默的交响乐》一章,是全书思想的高潮。作者认为,真正的“永恒”并非指个体生命的无限延续,而是指个体贡献的模式可以被宇宙背景以一种更优化的方式所吸收。 结语:回望故土的全新视角 《星际漫游者的哲学沉思》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次温柔而坚决的颠覆。它不是要我们放弃地球,而是要我们带着一种全新的尺度感和谦卑感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我们的科学边界、以及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狭隘定义。 本书适合所有对深层哲学、复杂系统理论、非传统人类学以及宇宙伦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挑战你对现实的理解,引导你进入一个超越想象的知识前沿,让你在阅读完毕后,再次仰望夜空时,看到的将不再是熟悉的星星,而是无数种尚未被我们定义的可能性。 字数统计: 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手头的一些老旧工具书,正好想找本专业的书来系统梳理一下关于词条收录标准和释义精度的那些“门道”。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非常清晰,它似乎着重探讨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编纂规范如何应对信息爆炸和语言快速演变带来的挑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多义项处理和歧义消除的那几章,内容深入到了非常细致的层面,比如如何科学地划分和排序不同义项的出现频率和语境权重。这部分内容虽然学术性很强,但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大量专业术语的公司资料库维护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思维框架。不过,书中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冲突性案例的讨论略显单薄,很多时候理论推导出A和B两种方案,最后却没明确给出在特定压力(比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下的倾向性选择,让人读完后,在实操层面还是留有一丝“然并卵”的困惑感。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实践”二字去的,本以为能看到大量从选题策划到最终付梓的详细流程图解,或者是某知名辞书成功或失败案例的深度剖析。结果,这本书更像是一篇篇关于编纂哲学和方法论的深度论文集合。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句话都经过了精密的斟酌,但这也导致了阅读的流畅性欠佳。比如,在讨论“语料库的构建与筛选”这一部分时,它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为什么必须使用特定规模和类型的语料库,但在如何实际操作搭建起一个小型、可控的语料库方面,信息量却显得有些不足。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软件工具选择、数据清洗和标注规范化的具体操作指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活动重要性的理论强调上。这本书更像是给已经入行的资深编辑作为理论参考的,对新人来说,实操指导的缺失是一个明显的遗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在历史沿革和宏观定位上做了非常扎实的研究。开篇对于古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辞书”概念的演变梳理,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详尽。它清晰地勾勒出了辞书编纂思想从古代的“释经训诂”到现代的“信息检索工具”的转变轨迹,这一点对于理解现代辞书的本质很有帮助。这种溯源式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这种历史纵深感似乎也占据了过多的篇幅,导致对当代技术,例如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如何渗透和重塑现代编纂流程的探讨显得有些滞后或蜻蜓点水。当谈及未来发展方向时,总感觉它像是被锁定在了某个技术迭代的节点上,缺乏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AI驱动的动态词典可能形态的足够想象力和深入论述。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密度极高,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论证节奏。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进行回溯阅读,尤其是在涉及逻辑推理和概念界定时,作者倾向于使用并列和嵌套的复杂句式,这无疑提升了文本的严谨性,但也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它更像是一本给研究生深度研读的参考书,而不是面向广大图书出版行业从业者的普及性读物。我尝试将其中一些核心概念向我的同事解释时,发现很难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转述,这反过来印证了本书的内部逻辑链条过于紧密和专业化,缺乏必要的“降维”和“可视化”的辅助手段。如果能在关键概念处增加图表、流程图或者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那些相互交织的理论模块,我想这本书的受众面会更广,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那种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字体排版也显得很考究,一看就知道是想走专业路线的。书本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手感很舒适,不容易留下指纹,这点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是个加分项。不过,说实话,刚翻开扉页的时候,我对内容抱有挺高的期待,毕竟“理论与实践”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然而,读了几页之后,我发现它在入门引导上似乎有点过于侧重术语的堆砌,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辞书学领域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适应它的专业语境。希望后续章节能有更清晰的脉络和更贴近实际案例的阐述,否则光是理论的抽象探讨,很容易让人在早期就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阅读的连贯性。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条件是合格的,但软件(内容组织)的打磨还需要更贴合读者的学习曲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