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焊管工艺设计规范(GB50468-2008) [Code for Design of Welded-pipe Proc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焊管工艺设计规范(GB50468-2008) [Code for Design of Welded-pipe Proce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焊接
  • 管道
  • 工艺
  • 设计
  • 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468-2008
  • 工业标准
  • 工程设计
  • 石油化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146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Welded-pipe Proces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焊管工艺设计规范(GB50468-2008)》共分12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一般规定,焊管机组生产用原料,焊管生产工艺,焊管机组设备选择,工作制度、工作时间和设计负荷率,机组生产能力的计算,平面布置和车间设计,焊管生产工具,机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焊管工艺设计规范(GB50468-2008)》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一般规定
4 焊管机组生产用原料
5 焊管生产工艺
5.1 高频直缝焊管机组生产工艺
5.2 直缝埋弧焊管机组生产工艺
5.3 螺旋埋弧焊管机组生产工艺
5.4 不锈钢连续成型焊管机组生产工艺
5.5 不锈钢单支成型焊管机组生产工艺

6 焊管机组设备选择
6.1 高频直缝焊管机组设备选择
6.2 直缝埋弧焊管机组设备选择
6.3 螺旋埋弧焊管机组设备选择
6.4 不锈钢连续成型焊管机组设备选择
6.5 不锈钢单支成型焊管机组设备选择
7 工作制度、工作时间和设计负荷率
8 机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9 平面布置和车间设计
10 焊管生产工具
11 机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焊管工艺设计规范(GB 50468-2008)》以外其他图书内容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且深入的视角,同时避免提及原书内容,保持信息的新颖性和专业性。 ---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前沿技术:从理论基础到应用实践的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转型 书名:《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控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实践路径》 本书聚焦于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有效整合自动化硬件、软件系统以及数据流,以实现生产效率和柔性的最大化。全书深入探讨了从传统离散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技术路径,特别是工业互联网(IIoT)在这一转型中的核心作用。 核心内容概述: 1. 工业互联网架构与边缘计算: 详细解析了工业互联网的四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重点阐述了边缘计算在降低延迟、保障数据安全以及实现本地实时决策中的不可替代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剖析了OPC UA、MQTT等主流通信协议在跨平台数据集成中的技术细节和性能对比。 2.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本章节不仅限于概念介绍,更侧重于如何构建高保真度的数字孪生模型。内容涵盖了基于CAD/CAE数据、实时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建模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孪生体进行预测性维护(PdM)、工艺仿真和操作员培训。特别介绍了基于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HPC)的孪生体同步与迭代机制。 3. 高级过程控制(APC)与自适应优化: 探讨了超越传统PID控制的先进控制策略。详细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MPC)、模糊逻辑控制以及神经网络在复杂、非线性、耦合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多种不同工业场景(如化工反应器、大型轧机)的MPC模型辨识、约束处理和在线优化算法的实现步骤和性能评估指标。 4. 质量4.0与视觉检测系统: 阐述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如YOLO、Mask R-CNN)构建高精度的在线缺陷检测系统。内容涉及图像采集硬件的选择、数据集的构建与标注、模型训练的迁移学习策略,以及如何将检测结果实时反馈至生产执行系统(MES)以实现闭环质量管理。 --- 第二部分: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书名:《计算流体力学(CFD)高级应用:湍流模型、多相流与热管理》 该专著是为高级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设计的,旨在提供在复杂工程问题中精确求解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论。本书强调计算方法的严谨性和物理模型的准确性。 核心内容概述: 1. 湍流建模的深度剖析: 区别于基础教材,本书详细对比了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模型(如$k-epsilon$, $k-omega$ SST, Reynolds Stress Model (RSM))的适用范围、网格敏感性以及在工程精度上的权衡。此外,书中还引入了大涡模拟(LES)和直接数值模拟(DNS)在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及计算资源需求分析。 2. 多相流体模拟技术: 涵盖了气-固、气-液、液-液等多相流的数值建模技术。重点介绍了欧拉-欧拉(Euler-Euler)模型、欧拉-拉格朗日(Euler-Lagrange)模型(用于颗粒追踪)以及相场(Phase Field)方法在界面演化问题(如液滴破碎、气泡上升)中的优劣势。 3. 传热传质的耦合分析: 探讨了辐射、对流和传导在复杂几何结构中的耦合计算。特别关注了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材料热物性变化对流动场和温度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处理固-流耦合边界条件,例如在换热器或冷却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4. 网格生成与数值误差控制: 详细介绍了非结构化网格、混合网格的生成技术,以及边界层网格(Prism Layers)的优化策略。书中提供了关于时间步长(CFL条件)、离散格式选择(如二阶迎风格式)对计算稳定性和精度的影响的量化分析。 --- 第三部分:高分子材料加工的精密工程 书名:《聚合物挤出与注射成型:材料行为、模具设计与过程优化》 本书汇集了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中,从材料本构关系到最终产品成型过程的系统知识,尤其侧重于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控制最终产品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核心内容概述: 1. 非牛顿流体本构关系与流变学基础: 深入讲解了剪切变稀、粘弹性等高分子熔体特有的流变行为。内容包括Cross-WLF模型、Carreau-Yasuda模型等在描述剪切速率依赖黏度上的精确性。书中还探讨了在线流变测试方法(如毛细管流变仪)的数据解析。 2. 挤出工艺中的熔体失稳与制品缺陷: 重点分析了线型模口胀大、螺旋钉痕等挤出过程中常见的表面缺陷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通过调整螺杆转速、温度曲线和模具几何参数来抑制失稳的工程对策。 3. 注射成型的模具热流管理: 详述了如何通过先进的模具设计技术来均匀冷却和固化型坯,从而减小收缩率和翘曲变形。内容包括:基于瞬态传热分析的冷却流道优化设计,以及利用加热流体进行局部温度补偿的技术。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取向控制: 对于纤维增强材料,书中详细介绍了纤维在模腔内流动、取向和沉积的模拟方法(如取向张量理论),以及如何通过进胶口位置和保压阶段的应力分布来设计高强度、高均匀性的制品。 --- 总结: 本套图书群相互独立,分别深入探索了现代工业中的三个关键支柱领域:数字化与自动化控制的前沿架构、基于严格数学模型的工程仿真计算,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的精密控制与设计。它们面向的读者群体是追求技术深度和实际工程解决方案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规范,我总有一种被拉回了上一个时代的沉重感。当然,作为基石性的文件,它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提升效率和创新工艺的工程师来说,它更像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及格线”,而非攀登技术高峰的“助推器”。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优化焊接过程中的能源效率和减少热影响区(HAZ)材料性能退化的前瞻性指导,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对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聚焦于产品的“结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的实现,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消耗最小化”这类的现代设计考量,着墨甚少。它像是一部精良的旧式钟表,走时准确,结构精密,但缺少了现代智能设备所具备的互联互通和环境感知能力,让我在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工程挑战时,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轻盈和灵活。

评分

我尝试用工程师的思维去剖析这本书的结构逻辑,试图理解它在整个工程设计链条中的定位。作为一本“设计规范”,它无疑承担了规范化、标准化设计流程的重任。但是,当我试图将它的内容直接映射到BIM模型或者三维设计软件的参数化设置中时,却发现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规范中大量的文字描述和表格数据,需要使用者进行大量的人工换算和逻辑转化才能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指令。例如,对于复杂管件的应力校核部分,标准的表述更多地是基于传统解析解的限制条件,对于现代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载荷工况,其指导的直接应用价值打了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规范能够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靠拢,提供一些标准化的验证模块接口或者至少是清晰的、可以直接被CAE软件读取和验证的输入模板。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为纸质图纸和手工计算时代服务的遗留结构,要求使用者付出高昂的“翻译成本”才能投入到现代化的设计实践中去。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新型焊接技术,比如高频电阻焊(ERW)或者激光焊接在压力管道应用上的最新参数建议或限制。毕竟,国家标准代表着行业内的最高共识和技术水平,理应体现出对前沿技术的吸纳。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成熟、稳定工艺的梳理与固化。对于那些正在快速迭代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适应性描述,显得相对保守和滞后。例如,在谈到对特定高强度钢种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时,标准给出的区间显得过于宽泛,这在追求极限性能的现代工程中,往往会导致设计冗余或者工艺选择上的模糊地带。我期待的是更精细化的力学性能指标与焊接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曲线,或者至少是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应力集中评估指导。这本书更像是对“如何做稳妥的管子”的权威定义,而非“如何用更先进的方法做更优秀的管子”的探索引导,这份时代的烙印,在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着实让人略感意犹未尽。

评分

从一个质量控制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供审计和追溯的基准线。任何出现问题的焊管,都可以通过比对这本国标来确定设计环节是否存在疏忽。这一点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它在“可操作性”和“容错性”方面的平衡做得并不完美。标准的制定者似乎默认了设计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背景和对所有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但现实中,项目团队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跨专业合作的项目,不同领域的工程师对“焊管”的理解深度必然不同。我希望规范能更深入地探讨“设计失误案例”及其规避措施,而不是仅仅罗列“正确”的做法。例如,对于疲劳寿命设计的要求,如果能辅以不同疲劳等级对应的推荐焊缝表面粗糙度等级和应力消除处理的强制性要求,那对控制长期可靠性将是巨大的助益。它给出的似乎是“标准答案”,但缺乏对“错误尝试”的警示录。

评分

这本厚重的国标,光是名字里的“焊管工艺设计规范”就足以让人感到一丝敬畏。我一个在机械制造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兵,接触过无数的设计手册和规范,但像这样直接面对核心生产工艺流程的指导性文件,总是让人格外谨慎。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文字风格,每一个条款、每一个参数的界定,都像是在为未来的工程质量画下不可逾越的红线。我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细微之处,比如不同材质钢管在特定环境下的焊缝预热温度范围,或者在进行无损检测时,对于探伤信号的判读标准究竟如何量化。遗憾的是,这些直接关系到我日常工作判断和决策的核心细节,在这本宏观的“设计规范”中,更多的是被归纳成了宏观指导原则,具体的执行层面的疑难杂症处理方案,总感觉需要配合其他更操作层面的手册才能彻底解决。它更像是为设计部门划定了设计许可的边界,而不是为车间一线的工艺工程师提供了解决突发问题的“救命稻草”。整体而言,它像是一份宏伟的蓝图,但缺乏构建蓝图时所需要的具体砖瓦的详细说明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