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0727-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0727-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固体生物质燃料
  • 发热量测定
  • 国家标准
  • GB/T 30727-2014
  • 生物质能
  • 燃料标准
  • 测试方法
  • 能源
  • 工业标准
  • 环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066149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86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
字数:3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0727-2014)》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检测研究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艳、杨华玉、李英华。

内页插图

目录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热量单位5 原理6 试验室条件7 试剂和材料8 仪器设备9 分析试样10 测定步骤11 结果计算12 热容量和仪器常数的标定13 结果表述14 方法精密度15 低位发热量的计算16 各种不同基的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的换算17 试验报告附录A(规范性附录)一元线性回归和标准差计算方法

前言/序言


《中国冶金行业:黑色金属冶炼炉渣性能与应用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新时期中国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重点聚焦于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炉渣这一重要工业副产品。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炉渣的物相分析、理化性能、环境影响评估及其在建筑、建材、道路工程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技术展开,旨在为冶炼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部集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和政策导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参考书。 第一部分:黑色金属冶炼炉渣的生成与特性(约4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钢铁、铁合金及其他黑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炉渣的形成机理。详细分析了不同冶炼工艺(如高炉、转炉、电炉、精炼炉等)所产生炉渣在化学成分、矿物相组成和物理结构上的显著差异。重点阐述了炉渣中主要氧化物(如 $ ext{CaO}$、$ ext{MgO}$、$ ext{Al}_2 ext{O}_3$、$ ext{SiO}_2$)的含量与分布状态,以及微量元素和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硫化物)的赋存形式。 特别关注了炉渣的玻璃化程度、粒度分布和比表面积等关键物理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决定了炉渣的潜在活性和后续处理的难易程度。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来源炉渣的粘度曲线和冷却速率对微观结构的影响,为后续的应用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阐述了炉渣的长期稳定性测试方法,特别是对酸雨、盐雾等腐蚀环境下的浸出毒性进行评估的标准和流程,确保资源化利用的环保安全性。 第二部分:炉渣的预处理与活化技术(约450字) 为实现炉渣的高值化利用,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部分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炉渣类型所采用的物理、化学和热力学预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方面,涵盖了破碎、磨细、分选(如磁选、重选)等工艺,着重分析了超细粉磨对炉渣潜在活性的激发作用及其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 化学活化技术是本部分的亮点。系统介绍了酸法、碱法浸出技术,用于选择性地提取炉渣中有价组分,例如回收稀有金属或提高炉渣作为活性掺合料的早期强度。热力学处理方面,深入探讨了对炉渣进行焙烧、熔融和快速淬火等热处理工艺,以控制其矿物相变,优化玻璃体含量,从而提高其作为骨料或填料的性能。此外,还引入了微波辅助处理和等离子体技术在炉渣资源化中的前沿应用探索,旨在降低能耗并提升处理效率。对预处理后炉渣的粒度、比表面积、活性指数等关键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规范阐述。 第三部分:炉渣在建材领域的深度应用(约400字) 炉渣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废弃物,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最为成熟且广泛。本部分集中展示了炉渣在水泥、混凝土、陶瓷、耐火材料等核心建材中的应用技术标准和性能要求。 在水泥工业中,详述了如何将高炉矿渣(GGBFS)作为硅酸盐水泥的替代熟料掺合料,重点分析了不同掺量对水泥水化动力学、早期和后期强度的影响,并给出了适应不同气候和工程要求的配合比设计指南。在混凝土应用方面,本书着重探讨了炉渣粉末作为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作用,特别是其对抵抗氯离子渗透、硫酸盐侵蚀的能力的改善机制。针对道路工程,详细介绍了炉渣在稳定碎料、沥青混合料以及无水凝胶材料中的应用技术参数和施工规范。此外,还涵盖了炉渣基陶粒的制备工艺、烧结砖瓦的生产流程及其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第四部分:炉渣在环境工程与工程填筑中的应用(约250字) 本部分拓展了炉渣的应用边界,聚焦于其在环境治理和基础工程建设中的潜力。探讨了炉渣作为重金属稳定剂和吸附剂在土壤修复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机理和效能。通过研究炉渣对特定污染物的络合能力和离子交换性能,为工业污染场地的安全修复提供了技术路径。 在工程填筑方面,详细论述了炉渣作为路堤填料、地基处理材料的工程力学性能要求,包括其压实度、承载比和抗冻融性能的测试方法。特别强调了在沿海和湿地地区应用炉渣进行围海造地和软土地基处理时的技术规范和环境风险管控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应用,实现工业废渣向工程资源的有效转化。 本书力求科学严谨、图文并茂,为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所在的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应用,因此,对于这种规定了“游戏规则”的国标,我们将其视为指导我们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蓝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我们“怎么做”,更在于它定义了“什么是合格”。如果未来我们与其他供应商或监管机构发生争议,这本书就是最终的仲裁依据。所以,我会非常仔细地比对书中的条款与我们现有的操作流程之间的细微差异。我关注的焦点是标准的更新迭代,毕竟2014年的标准相较于现在蓬勃发展的生物质技术,是否已经略显滞后?书中对新型生物质原料(比如某些农业废弃物)的发热量测定是否有特殊的补充说明?这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是衡量一部标准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0727-2014)》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正如其标题所揭示的,它是一部严谨的行业标准文献。尽管我尚未深入研读其核心技术细节,但仅仅从书的厚度和排版来看,就能感受到其官方性和权威性。它不像那些市场上的畅销书那样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公务化的字体和布局,这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它的专业用途。对于初次接触生物质能源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显得有些枯燥,但对于那些需要严格遵循国家规范进行燃料检测的工程师或科研人员来说,它无疑是一本“案头必备”。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了解每一项检测步骤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平衡准确性、效率与操作安全性的。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国家对生物质能源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这种规范化的管理是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体现了国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战略布局。生物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标准化是实现规模化利用的前提。这本书厚重的装帧和严肃的标题,无声地宣告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严肃态度。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科普读物,而是一份必须被“吃透”的技术性文件。我设想,很多高校的能源专业学生在接触到生物质能源课程时,这本书会被列为核心参考资料。它构建了一个技术性的语言体系,让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能够用同一套标准进行沟通和评估。这种统一性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中尤为宝贵,它避免了因标准不一而造成的市场混乱和资源浪费。

评分

这本书的购买体验本身就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它不是在普通书店里就能轻易找到的,需要通过专业的渠道订购,这更增加了其“官方文件”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致力于进入生物质燃料供应链的企业而言,拥有这本最新的、经过权威认证的标准文本是基础门槛。翻阅的感受是清晰、准确,没有丝毫模棱两可的表达。这种清晰度是对所有参与者公平性的保证。我期望通过学习本书,能够完全理解发热量这个核心指标是如何被定义、测量和报告的,从而确保我们后续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都建立在坚实、统一的技术基础之上,避免因标准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商业损失。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关心的其实是它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可操作性。理论标准堆砌得再完美,如果执行起来过于复杂或对设备要求过于苛刻,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详尽地阐述各种可能遇到的“陷阱”和应对措施。比如,在进行发热量测定时,环境温度、湿度对结果的影响如何量化?样品制备过程中,粉碎粒度和水分控制的具体阈值在哪里?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测试结果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从标准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必须在保证科学严谨性和工业可复制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否成功地搭建了这座桥梁。我对标准中关于仪器校准和误差分析的部分尤为好奇,因为精确度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