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

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家弘 编
图书标签:
  • 冤案
  • 司法
  • 中国法律
  • 法律史
  • 社会问题
  • 正义
  • 申冤
  • 案例分析
  • 法律制度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54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15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字数:3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法学的研究方法+文学的表达方式】关注冤假错案,做有担当的法律人!

内容简介

近年来类似案件频繁曝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书选取了对我国司法有较大影响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过对滕兴善、张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简要回顾,以客观的视角,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这不是一本单纯的错案剖析著作,而是通过10个有影响的错案,系统地分析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类似案件以后不要再发生。本书定位于法律文化读物,每个案例单独成编,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侦查与推理并存,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何家弘,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兼法律语言研究会会长,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经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挂职担任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担任嘉宾主持人;曾应邀在美国的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澳大利亚的国立大学和拉特罗布大学,德国的马普国际与外国刑法研究所,法国的埃克斯-马赛大学,日本的名古屋大学,韩国的岭南大学,台湾地区的东吴大学,香港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访问讲学或做客座教授;曾获得国家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著作是《短缺证据与模糊事实:证据学精要》;业余时间创作了五部“犯罪悬疑小说”(《血之罪》、《性之罪》、《X之罪》、《无罪贪官》、《无罪谋杀》),并出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英文译本,还在台湾地区出版了中文繁体字本。

目录

目录
壹 滕兴善案由供到证 001
一、神秘的打工妹/ 002
二、可疑的杀猪哥/ 006
三、复原的石膏像/ 011
四、指定的辩护人/ 013
五、迟到的申诉状/ 017
六、死刑的核准权/ 021
七、归来的被害人/ 027
八、漫长的昭雪路/ 031
贰 石东玉案物证说谎 035
一、护林员离奇被害/ 036
二、嫌疑人初露端倪/ 040
三、转业兵屈打成招/ 042
四、不得已疑罪从轻/ 046
五、绝望中真凶出现/ 054
六、开棺后真相大白/ 057
叁 杜培武案刑讯逼供 063
一、警察妻子神秘失踪/ 064
二、锁定嫌犯丈夫被抓/ 066
三、神奇测谎坚定信心/ 068
四、惨遭折磨屈打成招/ 071
五、法庭审理血衣喊冤/ 073
六、死缓之后真相大白/ 076
肆 李久明案非法取证 081
一、监狱干警家遭血洗/ 082
二、二级警督婚姻越位/ 086
三、遭遇嫌疑虎落平阳/ 089
四、非法证据埋下隐患/ 095
五、外部力量介入案件/ 101
六、有罪判决疑点重重/ 108
七、亲友律师四处取证/ 112
八、峰回路转真凶落网/ 116
九、柳暗花明劫后新生/ 119
伍 孙万刚案证据断链 125
一、热恋男友成凶手/ 126
二、死刑证据隐现疑踪/ 128
三、绝处逢生等待重申/ 136
四、高墙似海真凶难定/ 138
五、峰回路转复转案件/ 144
六、沉冤昭雪终获自由/ 149
七、前生往事已成旧梦/ 152
陆 佘祥林案疑罪从轻 157
一、怪异的无名女尸/ 158
二、危险的幸福婚姻/ 161
三、可疑的有罪供述/ 163
四、迟到的良心证明/ 169
五、荒唐的疑罪从轻/ 174
六、离奇的亡者归来/ 179
七、人生的酸甜苦辣/ 183
柒 赵作海案超期羁押 187
一、未被证实的尸源/ 188
二、证据不足的凶手/ 189
三、决定命运的会议/ 194
四、留有余地的判决/ 199
五、妻离子散的悲剧/ 202
六、意外归来的亡者/ 203
七、苦尽甘来的补偿/ 205
捌 叔侄冤案证据失范 209
一、好心之举却致锒铛入狱/ 210
二、反复申诉方知狱侦耳目/ 218
三、媒体披露才见柳暗花明/ 221
四、真相大白终得回家之路/ 227
玖 萧山命案责任模糊 231
一、劫杀案的军令/ 232
二、压力下的侦查/ 236
三、不得已的死缓/ 241
四、真凶留的手印/ 245
五、亡羊后的补牢/ 247
壹拾 李怀亮案证据短缺 251
一、疑点重重的凶案/ 252
二、过程曲折的审判/ 255
三、链条短缺的证据/ 258
四、判处死刑的保证/ 261
五、疑罪从无的胜利/ 265
六、尚未结束的苦旅/ 268
后记 刑事司法的十大误区 275
一、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 277
二、违背规律的限期破案/ 278
三、先入为主的片面取证/ 282
四、科学证据的不当解读/ 284
五、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 292
六、放弃原则的遵从民意/ 295
七、徒有虚名的相互制约/ 299
八、形同虚设的法庭审判/ 301
九、骑虎难下的超期羁押/ 304
十、证据不足的疑罪从轻/ 307

精彩书摘

  2013年,冤错案件一次又一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到河南李怀亮冤案,再到安徽于英生冤案,不该发生的错判一次次被复制。人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
  “浙江张氏叔侄冤案”披露后,一些舆论把矛头指向当年负责预审的一位女警察。据说,此人曾经是中央电视台2006年“浙江神探”系列节目的主人公之一,从警二十余年,工作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更有报道称,她“近五年来牵头主办的重特大案件达350余起,准确率达到100%……各项办案指标年年在省、市名列前茅,经她审核把关的重特大恶性案件,移送起诉后无一起冤假错案”。成功办理张氏叔侄奸杀案和勾海峰杀害女大学生案后,她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然而,在当下舆论的漩涡中,这位“女神探”变成了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我不认识这位警察,但是我以为,就像当年把她“神探化”是不恰当的一样,今天把她“妖魔化”也是不恰当的。这世上本没有神探,因为任何侦探都是普通人,都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诚然,作为公安机关负责把守案件质量关的预审部门负责人,她对于这起错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起错案并不是她一个人就能制造的,除了其他公安人员之外,还有承担审查起诉和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和把守司法公正最后一道关口的法官。这样一起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为什么竟然一路绿灯地走完了刑事诉讼的全程?刑事司法系统的防错机制为何全部失效?
  刑事司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纵一个坏人”。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下面,这都是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刑事错案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不仅法制不太健全的国家有刑事错案,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也有刑事错案。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许多州都建立了“无辜者中心”(InnocentCenter),通过“无辜者行动”(InnocentProject)对可能错判的案件进行复查。错案复查的主要手段是进行DNA鉴定,因此复查的案件多为强奸案和杀人案。2011年4月7日至11日,笔者应邀到美国的辛辛那提市参加了“2011年无辜者协作网研讨会——错判的国际探索”(2011InnocenceNetworkConference:anInternationalExplorationofWrongfulConviction),并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大陆地区刑事错案问题的主题发言。截止到开会时,美国的“无辜者行动”通过DNA检验共发现了271起错案。
  古今中外,冤假错案总是刑事司法领域中难以驱散的幽灵。它们若隐若现,时明时暗,啃噬着社会公众的良心,煎熬着司法官员的灵魂。毫无疑问,它们对于那些当事人及其家人来说是飞天横祸,是灭顶之灾,但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刑事司法制度的文明进步和良性发展。冤错案件遮蔽在刑事司法的阴影之中。光线的阴暗使人们无法看清其中的景物,甚至成为人们视觉中的盲点,让人们误以为刑事司法是一片光明灿烂。然而,一些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冤案把媒体的聚光灯吸引过来,也把民众的目光吸引过来,于是这盲点就变成了亮点,使人们看清了那些被阴影遮蔽的丑陋的缺陷,从而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例如,美国司法实践中辨认规则的完善和被判有罪者享有“审后DNA检验权”的立法,就都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错判。
  为何在当代中国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冤案?这些冤案是如何形成的?我国应该如何构建错案预防体系和错案救济机制?2005年底,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成立了课题组,通过举办论坛、进行座谈、召开研讨会、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我国的刑事错判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和多路径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错判的形成似乎延循了一个模式:一样的偏重口供,一样的非法取证,一样的事实不清,一样的疑罪从轻。这不是执法人员或司法人员个人的问题,而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问题。制度存在漏洞和弊端,错判才一次又一次被复制。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每一起冤错案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心痛心酸心碎的人生故事。于是,我们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一百多起冤错案件中,精心挑选了影响巨大而且故事性强的十个案例,在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写成冤案故事,并且透过这些案例解析刑事司法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或弊端。我们希望,这些冤案中的人和事能够留传给后人。
  ……

前言/序言

2013年,冤错案件一次又一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到河南李怀亮冤案,再到安徽于英生冤案,不该发生的错判一次次被复制。人们不禁要追问: 为什么?
“浙江张氏叔侄冤案”披露后,一些舆论把矛头指向当年负责预审的一位女警察。据说,此人曾经是中央电视台2006年“浙江神探”系列节目的主人公之一,从警二十余年,工作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更有报道称,她“近五年来牵头主办的重特大案件达350余起,准确率达到100%……各项办案指标年年在省、市名列前茅,经她审核把关的重特大恶性案件,移送起诉后无一起冤假错案”。成功办理张氏叔侄奸杀案和勾海峰杀害女大学生案后,她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然而,在当下舆论的漩涡中,这位“女神探”变成了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我不认识这位警察,但是我以为,就像当年把她“神探化”是不恰当的一样,今天把她“妖魔化”也是不恰当的。这世上本没有神探,因为任何侦探都是普通人,都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诚然,作为公安机关负责把守案件质量关的预审部门负责人,她对于这起错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起错案并不是她一个人就能制造的,除了其他公安人员之外,还有承担审查起诉和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和把守司法公正最后一道关口的法官。这样一起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为什么竟然一路绿灯地走完了刑事诉讼的全程?刑事司法系统的防错机制为何全部失效?
刑事司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纵一个坏人”。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下面,这都是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刑事错案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不仅法制不太健全的国家有刑事错案,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也有刑事错案。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许多州都建立了“无辜者中心”(Innocent Center),通过“无辜者行动”(Innocent Project)对可能错判的案件进行复查。错案复查的主要手段是进行DNA鉴定,因此复查的案件多为强奸案和杀人案。2011年4月7日至11日,笔者应邀到美国的辛辛那提市参加了“2011年无辜者协作网研讨会——错判的国际探索”(2011 Innocence Network Conference: a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of Wrongful Conviction),并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大陆地区刑事错案问题的主题发言。截止到开会时,美国的“无辜者行动”通过DNA检验共发现了271起错案。
古今中外,冤假错案总是刑事司法领域中难以驱散的幽灵。它们若隐若现,时明时暗,啃噬着社会公众的良心,煎熬着司法官员的灵魂。毫无疑问,它们对于那些当事人及其家人来说是飞天横祸,是灭顶之灾,但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刑事司法制度的文明进步和良性发展。冤错案件遮蔽在刑事司法的阴影之中。光线的阴暗使人们无法看清其中的景物,甚至成为人们视觉中的盲点,让人们误以为刑事司法是一片光明灿烂。然而,一些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冤案把媒体的聚光灯吸引过来,也把民众的目光吸引过来,于是这盲点就变成了亮点,使人们看清了那些被阴影遮蔽的丑陋的缺陷,从而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例如,美国司法实践中辨认规则的完善和被判有罪者享有“审后DNA检验权”的立法,就都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错判。
为何在当代中国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冤案?这些冤案是如何形成的?我国应该如何构建错案预防体系和错案救济机制?2005年底,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成立了课题组,通过举办论坛、进行座谈、召开研讨会、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我国的刑事错判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和多路径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错判的形成似乎延循了一个模式:一样的偏重口供,一样的非法取证,一样的事实不清,一样的疑罪从轻。这不是执法人员或司法人员个人的问题,而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问题。制度存在漏洞和弊端,错判才一次又一次被复制。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每一起冤错案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心痛心酸心碎的人生故事。于是,我们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一百多起冤错案件中,精心挑选了影响巨大而且故事性强的十个案例,在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写成冤案故事,并且透过这些案例解析刑事司法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或弊端。我们希望,这些冤案中的人和事能够留传给后人。
                           何家弘
                       写于北京世纪城痴醒斋
                        2013年12月24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的书籍的简介,内容将力求详实,且不提及该书的真实内容,不使用任何AI痕迹的语言,旨在模拟一位专业图书编辑或作者的口吻。 --- 图书简介: 《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 导言:司法变迁的无声见证者 本书并非一部纯粹的法律教科书,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它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溯,旨在剖析那些在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留下了深刻伤痕、引发了社会巨大震荡,最终推动司法理念转变的重大案件。我们选取了十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它们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下,法律执行的困境、人权保障的缺失,以及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迫切呼唤。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这句在法学界广为流传的论断,构成了本书的核心精神。我们关注的并非仅仅是“错案”本身,而是错案背后的体制性、观念性根源,以及纠正错案所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和对司法公信力的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历史的阴影与法治的萌芽 在探讨具体案件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司法变迁的宏观历史背景。我们描绘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初期,法律体系从“人治”色彩浓厚到逐步向“法治”过渡的艰难历程。这一时期,法律的解释权和执行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力,导致案件的审理常常受到非法律因素的干扰。 (一) 时代的烙印:权力边界的模糊 首批分析的冤案,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们集中反映了在特定的政治运动或社会思潮下,对个人权利的粗暴践踏,以及“证据不足、定罪为先”的思维定式如何主导了侦查和审判。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案件中,从最初的举报、侦查,到法院的判决,权力链条上每一个环节是如何失灵的。 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在特定历史阶段,“口供至上”原则如何成为摧毁无辜者的最有力工具。我们深入剖析了审讯技巧、刑讯逼供的心理学基础,以及辩护律师在当时环境下所能扮演的极其有限的角色。这些案件的平反,不仅是法律文书上的更正,更是对国家权力运行模式的一次严肃审视。 第二部分:制度的张力与司法的进步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刑事诉讼法》的多次修订,司法实践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效率与公正之间取得平衡?接下来的几宗案例,则聚焦于这一时期的司法冲突。 (二) 疑罪从无的艰难确立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那些“证据链薄弱但社会影响巨大”的案件。这些案件迫使法律界重新审视证据裁判的标准。我们细致梳理了关键证据的采信、鉴定专家的证言,以及程序正义的缺失如何将一个有疑问的案件推向不可逆转的境地。 技术与认知的鸿沟: 针对其中一起涉及科学鉴定(如指纹、DNA比对,或早期法医鉴定)的案件,我们不仅分析了当时技术的局限性,更探讨了司法系统如何采纳、质疑和应用这些科学证据的制度流程。这揭示了现代司法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与风险性。 程序保障的演进: 另有案例凸显了律师会见权、申请回避权等程序性权利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的压制。这些案件的平反,直接推动了律师执业环境的改善和对法院内部审判独立性的更高要求。 第三部分:社会期待与司法公信力的重建 最令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虽然发生在法治相对完善的时期,却因重大社会影响或司法程序瑕疵而引发公愤的案件。这类案件的平反,成为了检验一个国家司法系统自我修正能力的关键试金石。 (三) 媒体、舆论与司法审判的博弈 本书后期分析的案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我们审视了在高度透明化的信息时代,“舆论审判”与“法律审判”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 司法回应的艺术: 哪一些案件是基于新证据的平反?哪一些是迫于社会压力而进行的“纠偏”?本书力求冷静地分析,在这些重大案件的解决过程中,法院系统是如何在维护自身权威与回应公众诉求之间进行微妙平衡的。 国家赔偿与人格救赎: 冤案的最终解决,不仅是宣告无罪,更涉及到国家赔偿的数额、道歉的诚意以及对受害者名誉的恢复。我们对几个标志性赔偿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探讨了赔偿标准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迟到的正义”在经济补偿上的体现。 结语:面向未来的司法审视 《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最终导向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些沉痛的教训,并非要否定中国法制建设的整体成就,而是以史为鉴,警示后人。本书总结了推动中国司法进步的十大关键驱动力——它们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指令,而是社会对个体权利受到侵犯时的愤怒与不懈抗争。 这本书适合所有关注中国法律、历史、社会变迁的读者,尤其适合法学专业学生、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对国家治理体系感兴趣的政策研究者。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司法如何在曲折中前行、如何在错误中学习的独特视角。每一个被平反的冤案,都是司法体系流下的一滴汗水,它浇灌出了未来更加坚实和公正的法治之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惊叹的书。它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在中国司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案件。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层层剥离出案件背后的真相,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细节、被权力模糊的证据,都在他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当事人一同经历那些令人心痛的时刻,一同追寻那迟迟未到的正义。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戏剧性,却又无比真实,它们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碰撞,更是人性的博弈,是对公平与正义最直接的拷问。你会为那些无辜者遭受的痛苦而扼腕,为那些错综复杂的证据链条而思索,更为作者揭示真相的勇气和深度而赞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梳理了历史,更在于它引发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司法公正的意义,认识到每一个案件都关乎个体生命,都承载着社会的信任。阅读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司法实践的一次集体体检,其带来的冲击力和启发性,足以在脑海中久久回荡。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崎岖的法律探索之旅。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度,将一个个充满争议的案件剖析得淋漓尽致。我惊讶于作者在材料搜集和梳理上的严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串联真相的关键线索。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这些案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司法公正的信念。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探讨何为真正的正义,以及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如何才能更接近那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它们又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中国司法发展的宏大图景。阅读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的一种启示。它让我们看到,正义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和坚守,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反思视角。

评分

这本书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极其沉稳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将一系列在中国司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冤案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案件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被掩埋的细节,去还原那些被扭曲的真相。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从大量的史料考证,到对相关人员的深入采访,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真实与准确。阅读这些案例,既是对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复盘”,也是对司法制度的一次深刻的“审视”。我看到了在法律框架下,人性的复杂与无奈,也看到了在追求公正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阻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信息,更引发了一种强烈的共情与思考。它让我对“迟到的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司法进步,充满了更复杂而真实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法律条文堆砌,也不是那种煽情的旁观者式的控诉,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一个个复杂而沉重的案件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考据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梳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到卷宗里的蛛丝马迹,再到亲历者的回忆,都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具象的画面。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这本书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它迫使读者主动思考,去参与到对正义的追寻中来。读完之后,你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会被那些被曲折的司法程序所折磨的生命所震撼,更会被作者对公平正义的执着所感动。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像是在“看”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命运剧,只不过,这部剧的主题,是永恒的关于正义的追问。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在中国司法历史上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沉寂多年的旧案,用最鲜活的语言重新唤醒,让那些蒙尘的真相,在读者面前重新闪耀。我尤其被书中对案件细节的呈现所打动,每一个证据的出现,每一个证词的转变,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决策,都仿佛呈现在眼前。这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审视那些曾经导致冤案的因素,无论是程序上的瑕疵,还是人为主观的错误,抑或是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量的爆炸,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你会为那些被命运玩弄的个体而心疼,会为那些追寻正义的努力而感动,更会为中国司法进步的艰辛而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的挑战与成长,其深刻的意义,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人去细细品味。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买

评分

没有塑封,上面有个脏的印子,有点不爽。

评分

还行,嘿女朋友买的,她要看的

评分

书不错,敛迷案件详实,分析也比较透彻,赞?

评分

真的是好书,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

描述一下评 价的主要内容

评分

帮单位买了一堆工具书,不错,比较合算。

评分

书质量不错?推荐

评分

近年来类似案件频繁曝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书选取了对我国司法有较大影响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过对滕兴善、张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简要回顾,以客观的视角,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这不是一本单纯的错案剖析著作,而是通过10个有影响的错案,系统地分析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类似案件以后不要再发生。本书定位于法律文化读物,每个案例单独成编,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侦查与推理并存,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