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说天下5: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

老梁说天下5: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宏达 著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观察
  • 民生
  • 文化
  • 历史
  • 时事评论
  • 梁红树
  • 人文
  • 百姓生活
  • 中国社会
  • 深度报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童话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3748
商品编码:115117491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老梁说天下》系列畅销数十万册,第五季火热来袭!继续听老梁犀利开讲,精彩评说天下大事!
  聚焦民生百态,坚守人文情怀。著名主持人梁宏达满意并亲自推荐的系列评论集,以独到观点和犀利幽默的语言来聚焦民生,评说天下!

内容简介

  《老梁说天下》系列在前四卷畅销数十万册的基础上,隆重推出第五卷!
  本书分为“时评”“娱论”“史记”三部分,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梁宏达的崭新评论集。
  《老梁说天下》第五季重磅来袭!犀利的思想评论:国企改革、二胎政策、不动产登记、裸官问题、电商进村、奇葩证明……火热的娱乐明星:一根筋张艺谋、另类导演姜文、男神李健、“女汉子”韩红、“傻根”王宝强、“郭芙蓉”姚晨……另类的读史心得:秦皇汉武、三国谜团、隋唐英雄秦琼、神探狄仁杰、包公包青天、精忠岳飞……好书不老,精彩依旧,继续关注老梁,体味老梁对民生百态的精彩评点和对人文情怀的执着坚守……主持人老梁博古通今、鞭辟入里,带您读天下……
  宽广的视野,独到的观点,老梁带你放眼天下,看懂世界。他的评论客观而冷静,却又广博、睿智、犀利、幽默,酣畅淋漓,充满火热的激情;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老梁作为媒体人对民生百态的犀利评点和作为知识分子坚定的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

  梁宏达,人称老梁,1972年出生。著名主持人、出版人、媒体评论人,曾任《当代体育》《乒乓世界》等杂志主编、总策划。2003年起开始进军广播、电视界,历任《直播中国》《新闻观潮》《体育评书》等栏目主持人。近年来在多家省级电视台开办《老梁观世界》《老梁说天下》《老梁故事汇》等栏目。其点评涉及时事、人物、体育、文化等多种领域,以独到观点和犀利幽默的语言著称。

目录

时评:社会热点 百姓声音
时政风云
002 | 国家改革,释放红利
006 | 亚投行魅力何在
011 | TPP 协定是什么
016 | 向“裸官”说“不”
社会热点
021 | 要二胎,你想好了吗
028 | 开征房地产税还有多远
034 | 广告不能再“任性”了
037 | 问题电梯别再“凑合”了
042 | 养老金入市开闸
民生把脉
047 | 卖房养老,你能接受吗
052 | 当楼盘傍上名校
056 | 价格放开谁受益
061 | 又见宰客
065 | 便宜药怎么买不到
焦点热议
070 | 奇葩证明该刹车了
075 | 电商进村儿了
082 | 警惕微商变传销
087 | 大妈们怎么了
092 | 为啥登记不动产
娱论: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当红导演
100 | 王家卫的致富之路
105 | 从山西走出的硬汉张纪中
109 | 张艺谋和他的一根筋
113 | 让姜文飞一会儿
我是歌手
119 | 新时代男神李健
125 | 韩磊的萌叔新形象
130 | 公益女汉子韩红
134 | 音乐玩家庾澄庆
人气女星
139 | 舒淇: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145 | 姚晨: 我不是郭芙蓉
149 | 白百何: 小妞导师
154 | 王珞丹: 金牌女二号
奶爸男星
160 | 黄磊: 边走边唱的乐呵人生
165 | 林永健: 丑男当道
170 | 胡军: 硬汉也柔情
175 | 王宝强: 傻根的春天
史记:歌犹未竟 东方即白
一代帝王
182 | 秦始皇死亡之谜
187 | 汉武帝: 王朝掌舵者
191 | 赵匡胤传位背后的秘密
195 | 燕王朱棣篡位之谜
201 | 皇家丑闻: 同治之死
千古名臣
207 | 快意恩仇: 伍子胥
213 | 机关算尽: 吕不韦
218 | 神探狄仁杰
224 | 包公,你是一个啥样的人
228 | 宁折不弯的“双天官” : 寇准
神机军师
234 | 倔强的糟老头: 姜子牙
239 | 鬼谷子和他的徒弟们??
244 | 三国谜团: 卧龙凤雏之争
248 | 更名改姓的“半仙” : 徐茂公
253 | 被神化的刘伯温
寂寞名将
258 | 卫青、霍去病: 战神制约战神
263 | 关羽从穷书生到万人敌
268 | 隋唐英雄: 秦琼
275 | 是什么成就了岳飞的英名
279 | 杨六郎的身份之谜
285 | 狂人常遇春

精彩书摘

  要二胎,你想好了吗
  2013年11月15日,我国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也就是出台了“单独二胎”政策。接着,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两孩”政策。也就是说,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是继“单独两孩”政策之后,我国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也是党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个政策一出来,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就开始研究:一个孩子太孤单,咱们再要一个吧!家在武汉的肖女士44岁了,终于怀上了第二胎,可是怀了三个多月,却不得不到医院中止了怀孕。为什么?原来她13岁的女儿死活不同意这个孩子的降生,又是跳楼,又是离家出走,后甚至用刀片割腕自杀,没办法,肖女士只能到医院中止了怀孕。
  这件事情,媒体已经有了充分的报道,可能看过原视频的人,尤其为人父为人母的,这心里头都会有恻隐之心——怀孕三个多月了,孩子基本都成形了,却被自己的姐姐苦苦相逼,终胎死腹中。很多人都骂这个熊孩子缺德、自私、残忍、冷酷、任性,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有没有争过宠呢?都有。如果你要了解独生子女的话,就会发现,每个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将要有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原来家里那个老大无一例外地都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当然,绝大多数不可能像肖女士这个女儿那么过激。
  关于这一点,我身边就有例子。我有个小外甥,他是独生子。有一次,电视里边播一个汤圆广告,一个特可爱的小女孩儿,也就四五岁吧,嘴里喊着广告词,什么“汤圆味美香甜甜”,那小女孩儿可真漂亮可爱!我姐姐看着就说:“你说我就这一个儿子,再要个女儿多好,多可爱。”当时我外甥也就七八岁,反应上去就把电视关了——他不爱听这话!
  你看,这是孩子本能的一种反应。为啥呢?原来家里头所有资源都是他的,突然间这妈妈想再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有人开始跟他分享家里这些东西,分享父母给他的爱,他顿时就觉得没有安全感了。这种安全感不像我们说,这个月我涨工资,多挣了两千块钱,下个月绩效不好,这两千没了。咱们成年人都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孩子不知道,当家里的万千宠爱集于他一身的时候,突然出来一个人跟他分享,他马上觉得这个世界里头他不是的了——自己失去父母的爱了。所以,失去安全感是这些孩子有过激反应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事情我不认为它不正常。当然,像刚才我们看到这个13岁的女儿,割腕什么的,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恐怕她的心理有一定的阴影,甚至产生了人格上的一些障碍,但是独生子女家庭面临要第二胎的时候,那个老大的心境大体都是相同的。
  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很多,很少有这种情况。比方说我下边有个弟弟,假如说我再多一个弟弟,那我也心态很平和,为啥?原来那个弟弟就是个参照物,我在和这个弟弟和平相处的时候,我了解到了我在家里是大的,有什么事得让着弟弟;那么当又来了个弟弟或妹妹的时候,我绝对能够泰然处之,因为这个事我有经验。比方说,家里头副食很缺,有好吃的东西,我作为哥哥不能先动,上边先是老人,然后再给弟弟吃,后才轮到我。跟我年龄差不多或者比我大的朋友,一定有这个体会——吃不到就吃不到,东西怎么可能都是你的呢?因为我们已经有跟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了,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自发调整心态,它形成了一种惯性——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为什么四岁就知道让梨呢?因为他上边有长辈,有哥哥姐姐,孔融要是独生子女,他跟谁让梨去?父母不会跟他争,有梨一定大个儿的都给他吃。
  所以,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人这样一个环境,所有的资源都是他的,再加上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这“四加二”模式都可着他一个人来,那就肯定把他惯得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所以一旦出现有人跟他分享的情况,他本能的感觉不安全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有人说,照你这么说,那独生子女应该看别人有的东西都想拥有,不喜欢别人跟他争?不是那么回事儿。所谓的外人和他即将要来到这个世界的弟弟妹妹,他认为是不一样的。因为家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结构,一般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不会轻易跟邻居的孩子去硬争——这不是属于他的东西,他觉得家这个封闭环境的东西都是我的,而弟弟妹妹来了,是进入这个封闭环境了,往深了点儿说,就是竞争资源是“同质同构”的。这就有点儿类似我们在单位里边遇到的一些事儿。
  比如说,在单位里我是个业务骨干,这个节目我来主持,突然间来个竞争者,领导也很赏识他,说你俩一人一半吧,你一、三、五主持,他二、四、六主持,我感觉肯定是不舒服,为啥?原来的资源是我的,现在要分出去了。你想想你在单位里头如果有这样竞争的人,你舒服吗?再往大了扩展,同行是冤家,一行里的人争的资源是一样的,当然就会出现这种负面情绪和怨恨。当然,这首先必须得是同行——修自行车的,他绝对不会恨那摊煎饼的;唱京戏的也不会去举报耍猴的“三俗”——要在一个行里头,那可就说不准了!像家里的兄弟姐妹,到成年的时候也面临这问题。很多地方拆迁,一拆迁给大笔的拆迁费,这时候兄弟姐妹就容易打起来。咱们很多人一看电视里报道这个,说这都是兄弟姐妹,怎么家丑外扬呢?有的时候事儿轮到自己身上,你也会想:这都是爹妈给的,那凭啥你多我少呢?只有竞争“同质同构”的资源,才会出现这个事儿。
  你听郭德纲有个小曲叫《大实话》,里边就说到了:
  说兄弟亲,兄弟可不算亲,吵吵闹闹要把家分。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兄弟翻脸狠上加三分……
  这说的就是这个竞争“同质同构”的资源,这个事情它是人性恶的一个层面,但是它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2014年8月,西安市谭家村发生了一起悲剧——14岁的哥哥在家里把刚刚1岁的妹妹杀害了。直接原因就是觉得这妹妹降临到人世了,父母那么喜欢她,结果这哥哥心里不平衡了,就趁照看妹妹的奶奶不在家,把妹妹给杀死了。你想想本来多要一个孩子,这是个好事、喜事,却一下子变成悲剧了!而且这个悲剧不光是这个死去的孩子,这活着的孩子不也是个悲剧吗?才14岁,就把自己的亲人给杀死了。
  有人说照这样来看,那这属于人性之恶,没法解了!不是不能解,你从这个独生子女刚降生的时候,就得开始教育他,让他学会友爱和分享,这个事就不会发生。不光是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和爸爸妈妈也要分享——要知道不是所有资源都是你的!而且你要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让他知道得不到是什么滋味,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经常有这样的想法,说孩子一出生,孩子要啥你得给他,你得满足他。你要不给他,孩子就觉得,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他心里受到冷落了,可能精神就不健康了。这就是溺爱孩子的借口!怎么可能孩子要什么东西父母都给——这样他就感觉到爱了?不给他就受不了了,就觉得自己在这世界是灰暗的吗?不是那个样子!任何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无数次的“挫折教育”——你什么事都不让他经历挫折,他怎么成长?而且你不要以为孩子的世界就是单纯的,很多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纯洁得如何如何,你得给他爱啊!“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思想;而荀子却讲“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说人是善恶并存的。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出生以后,他就发现,每当这个孩子要什么东西你不给她时,她就会哭,这种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确实不给她,孩子觉得我是正当的要求,怎么不给我?所以号啕大哭;还有一种,这孩子自己知道要这东西过分,她想用哭的方式来要挟家长,所以有的时候她一边哭一边搁手捂脸,从手指头缝之间用眼睛观察你。我这个朋友看得很细,说自己的孩子就有这种情况——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要挟你。
  我还有一个同事,家里养了一条狗。一天,同事带女儿到楼下宠物店玩,看到一只小泰迪——她特别喜欢这狗。当然,卖狗那些人跟着起哄,说孩子喜欢你就得给,结果这孩子倒在地上打滚撒泼——她知道用这种方式能把自个儿的爸爸拿住。结果我这个同事没办法,花钱把狗买回去了——家里养两条狗,弄得乱七八糟。我跟他说,你今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纠正你女儿的这种错误行为。你不要以为先纵容她一次以后再说,越往后孩子这个不良习惯的改正就越难了。我们现在很多家庭,明明是“溺爱孩子”,却打着要“爱护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旗号。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去管他的话,他将来不定惯成什么样子呢。
  咱们很多人就说,老梁你在节目里说过,你赞同打孩子!我说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说一定要打孩子,而是要给他挫折教育,不能什么事都满足他。我举个简单例子,我小的时候,要跟邻居家孩子打了架,甭管我对我错,我父亲一定带着我到邻居家去道歉。结果,经常还没等走出家门呢,人家邻居带着他自个儿孩子上我们家道歉来了!什么叫和谐?这就是基于一种道德、尊严上的和谐。现在很多家长,孩子让别人家的孩子打了一下,那恨不得自己上去打那孩子去。
  所以我说,这个13岁小女孩身上发生的事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城市里边,家长对孩子极端缺乏挫折教育,片面相信很多西方传过来的理念,什么“要在充满爱心的世界里教育孩子”啊,什么要“尊重孩子”,什么要夸奖——“孩子是在夸奖中长大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等等。我认为这个理论有偏颇。孩子出现问题你不严格管教,反而各方面都由着他,“给他尊严”,如何如何。我认为这些教育理念都是一半对一半错,不能走极端。那种孩子一出问题就使劲儿打,连打带骂,肯定不对;但是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律就夸、安抚等,这同样是不对的。这其实是打着“践行先进教育理念”的旗号来行使“溺爱”的行为,是给自己找借口。
  我觉得这种独生子女家庭要了第二胎遭到老大激烈反对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你教育老大的方式不对,你这种方式对他的影响同样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在说到一些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到——这样一种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甭管你要不要这个第二胎,这老大将来都是问题。
  可能我说到这儿,有的读者会觉得完了,晚了!我那个胎出生之后,对那孩子就是太溺爱了,现在他也反对怎么办?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天底下孩子极端到能割腕自杀、反对弟弟妹妹出生的毕竟是少数的。只不过是弟弟妹妹一出生,这孩子有点儿抵触,这时候怎么办呢?
  这里边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要一视同仁,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孩子降生了,就把原来对老大的爱减少了,甚至有点儿爱理不理了——不能让他感觉到你冷落他。然后具体的教育呢,有一定的办法。比方说,这老大会经常说,我讨厌这个弟弟,有的家长硬往过掰——你为什么讨厌你弟弟?你弟弟多可爱,你看这脸蛋多好玩啊!这种说法一定会让老大感觉到爹妈不理解我,硬拧着来——明明就是你喜欢他不喜欢我。正常的教育是,当这个孩子出生以后,你应该问他,你为什么讨厌你弟弟,你说出个道理我听听。孩子一说我讨厌怎么怎么,这时候家长就要开导他:你在我们心中和你弟弟是一样的,他也是我们家里的一员。用这种方
  式引导,千万不要硬掰,说弟弟多可爱,你怎么能讨厌他,你有没有个当哥哥的样儿。你直接批评他,孩子会产生过激和逆反的心理。
  再有的时候,这老大会问,爸爸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有的爹妈直接来一句:不会,爸爸妈妈喜欢你了——这是撒谎。这个时候家长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应该让他知道,你和这个弟弟或妹妹都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小生命来到我们家后,不会减少父母对你的爱。你得让孩子心里觉得踏实。这个孩子为什么有这种过激反应?是他没有安全感,充满恐慌,你要安抚他恐慌的情绪,不能用欺骗的方式来对待。
  现在很多的家长一看孩子出现点儿事,就骗这孩子。我过去讲过一个例子就是,曾参两口子要出门,结果这孩子拽着曾参的裤腿,说:“爸爸你别走,我不想让你走!”这时候他媳妇说:“别别,孩子,回来给你炖猪肝汤喝!”孩子想喝猪肝汤,说那走吧。回来之后,曾参撸胳膊挽袖子就杀猪,他媳妇说:“这猪一百来斤还没出栏呢,你杀什么猪啊?”曾参说:“不行啊,你答应过孩子了,说只要让咱们走,回来给他炖猪肝汤!你就得说话算数,如果你骗他一回,下回你说啥他都不信了。”
  《韩非子》中,曾参的原话是: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这就是说,父母不能用欺骗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咱们现在多少家庭为了安抚子女是连哄带骗的,你说这孩子心理上对你还能不能相信?
  所以我说,这个所谓的第二胎来了,原来的独生子女会感觉到心里不安,甚至抵触、反抗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二胎不二胎,就是一个教育方式的问题。在教育的世界里边,独生子女难题,我敢说绝大多数家庭在教育独生子女问题上经常会苦恼。但是,我认为这种苦恼有一个根本的,就是你只要不让你这爱过分,教育就好办,让孩子在得到爱的同时,也感受到挫折是什么滋味,能够自发地调整心理,有个平和的心态,这恐怕是教育界永恒不变的一个真理。所以,希望大家在教育独生子女的时候记着:条,惯子如杀子;第二条,小树得砍,小孩得管。
  ……

 
《风雨兼程:时代潮头下的个体命运》 内容简介: 《风雨兼程:时代潮头下的个体命运》是一部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腻描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奋斗与挣扎的史诗级叙事。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宏观经济分析,亦非高高在上的政策解读,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时代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捕捉那些在历史巨轮碾过时,闪烁着独特光芒的个体生命轨迹。作者以深邃的人文关怀和严谨的史实考证,串联起数十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从农村改革的弄潮儿到城市打工的追梦人,从科技前沿的探索者到文化沃土的耕耘者,他们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个体命运简单地简化为统计数字或冰冷的时代背景。相反,它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情感的起伏、梦想的幻灭与重生。书中描写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变迁、政策的调整,更是这些变迁和调整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灵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言行举止、生活细节的精准刻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 核心章节与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土地的呼唤与远方的诱惑 《稻花香里的乡愁》: 描绘了一位农村家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的生活变迁。从集体劳作到分户经营,主人公一家如何应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如何在新旧模式的碰撞中寻找出路。故事中不乏辛勤耕耘的汗水,也融入了对土地深厚情感的眷恋,以及年轻人走出乡村、追求更广阔世界的渴望。通过描写小人物的视角,折射出农村改革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以及城乡差距的初步显现。 《县城里的第一桶金》: 聚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县城,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个体户涌现。本书选取了一位曾经的工人,如何在下岗后抓住机遇,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不懈的努力,在县城里开设了一家杂货店,并逐步发展壮大。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个体经济的活力,以及个人奋斗在时代洪流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经济初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如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残酷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 《火车站的背影》: 细腻地描绘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劳动力的历史场景。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农村姑娘,怀揣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离开了熟悉的家乡,来到繁华的都市。她的故事充满了辛酸与奋斗,她在建筑工地挥洒汗水,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思念亲人。本书深刻地展现了农民工群体所经历的艰辛、歧视以及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重塑。 第二部分:都市的霓虹与生活的重负 《写字楼里的灰姑娘》: 故事发生在9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外企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加速,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城市,在写字楼里开启了他们的职业生涯。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女孩,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在一家外企中从基层做起,一步步走向管理层。她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奋斗轨迹,也探讨了职业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性别歧视、事业家庭的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 《房奴的十年》: 描绘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兴起,普通家庭为了拥有自己的住房,背负沉重贷款的时代图景。主人公是一对年轻夫妇,在城市打拼多年,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决定贷款买房。本书详细记录了他们为了凑齐首付、偿还月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精神上的压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住房问题对中国家庭观念、消费结构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 《失业清单》: 关注的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下岗潮对工人家庭带来的冲击。主人公是一位曾经的国企骨干,在企业改制中不幸失业。本书描绘了他从最初的失落、迷茫,到后来的积极求职、重拾尊严的过程。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工人阶级的命运起伏,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无奈。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探讨了失业对个人尊严、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理想的灯塔与现实的航道 《实验室里的星辰大海》: 聚焦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实现国家重大科技突破而奋斗的故事。本书选取了其中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重点项目,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探索着未知的科学前沿。故事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科学报国的理想,以及他们在国际竞争与国内资源有限的双重压力下的坚持。 《文化市场的搏杀》: 描绘了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市场化进程。本书讲述了一位独立出版人,在传统出版业面临冲击,数字媒体兴起的时代,如何凭借对阅读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热爱,坚持原创,探索新的出版模式。故事展现了文化人的坚守与创新,以及他们在商业洪流中对内容质量和思想深度的追求。 《故乡的古韵》: 关注的是在经济发展浪潮中,传统文化与乡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一位回乡的年轻人,看到家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被遗忘和破坏,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本书描绘了他如何联合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修复古迹等方式,让故乡的古韵重焕生机。故事饱含着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也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风雨兼程:时代潮头下的个体命运》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充满温度和力量的书。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带领读者重温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转型历程。本书的叙事风格朴实而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观念到现代思潮,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悟个体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在时代的大潮中,无数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命运,他们的奋斗、牺牲、坚持和希望,共同构成了时代最动人的篇章。 反思现代生活中的困境与选择: 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选择。本书通过历史的视角,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了宝贵的镜鉴。 重拾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或许也在追寻内心的安宁与价值。本书所传递的人文情怀,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关怀。 《风雨兼程:时代潮头下的个体命运》是一部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社会发展、关注个体命运的读者细细品读的书籍。它将带您踏上一段充满思考与感动的旅程,去感受时代的力量,去理解人性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扎实”。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口号的杂文集,而是充满了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读起来让人信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分析章节,作者的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佩服,他没有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定论,而是展现了政策制定背后的多重考量和执行中的“走样”。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冒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因为作者总能将一些看似分散的社会现象串联起来,揭示出背后的系统性问题。文字风格上,它带着一种克制的激情,情感表达非常内敛,但其力量却足以穿透表象,直达人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肤浅的标签化认知。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关心社会肌理、愿意深入思考的读者准备的“精神食粮”。

评分

坦白讲,现在的书市上充斥着太多追求效率和速成的“快餐读物”,能静下心来写一篇有厚度的文章已经很难得了。然而,这本作品成功地做到了“慢”的艺术。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垫背景,去展示事件发生的复杂性。读这本书,需要一点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它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用最传统的工具,雕琢出最精美的细节。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坚守的姿态,他似乎对那些转瞬即逝的网络热点不屑一顾,而是执着于挖掘那些根植于土地的、历久弥新的价值。比如书中讨论的关于小城镇青年返乡创业的困境,那种对现实阻力的毫不避讳,反而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担当。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张弛有度,时而尖锐如手术刀,时而又温暖如冬日阳光,让人在被触动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一丝慰藉。它不仅仅是在谈论“民生”,更是在探讨“何以为人”的终极命题。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股子朴实的劲儿,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倒像是老一辈人坐下来跟你掏心窝子聊家常。我一头扎进去,立刻就被那种熟悉的、带着点儿烟火气的文字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把目光投向了我们身边那些最真实、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比如,书中对某个小镇上物价变动的细致描摹,那种颗粒度,简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菜市场的味道。作者似乎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共情,笔下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他们的挣扎,也有他们的韧性。读到某个关于教育公平的篇章时,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了沉思。那种震撼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因为文字里蕴含的真诚和力量,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宏大叙事的同时,千万别忘了那些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石——普通人的幸福与尊严。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过往经历产生共鸣,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与希望。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叙事技巧上运用得炉火纯青。他懂得如何将冰冷的社会议题,包裹在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外衣下。我尤其被几篇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描写所打动,那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真实感,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那些沉默的个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人文关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遣词造句之间的。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溯,也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喧宾夺主,又为当前的民生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纵深感。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一种强烈的“被看见”的温暖——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角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书写。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宽广、更富同理心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这群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深刻之作。

评分

初翻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系列冷冰冰的社会观察报告,毕竟“聚焦民生”听起来就挺严肃的。谁知道,作者的笔触却是极其细腻和富有温度的。他擅长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编织出宏大时代的侧影。我尤其欣赏他对地域文化差异的捕捉,那种带着地方口音的叙事风格,让文字立刻“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比如,某几章对不同省份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状态的对比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田野调查。作者的文风像一股清流,没有时下流行文体的那种浮躁和矫饰,反而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老味道,像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不适应,但回味悠长。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也非同一般,那些关于邻里互助、传统家庭观念在现代冲击下的变迁,写得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不是在批判,更多的是在理解和记录,它以一种近乎“在场”的姿态,记录下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跳动,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