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說天下5:聚焦民生百態,堅守人文情懷

老梁說天下5:聚焦民生百態,堅守人文情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宏達 著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觀察
  • 民生
  • 文化
  • 曆史
  • 時事評論
  • 梁紅樹
  • 人文
  • 百姓生活
  • 中國社會
  • 深度報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童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63748
商品編碼:115117491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老梁說天下》係列暢銷數十萬冊,第五季火熱來襲!繼續聽老梁犀利開講,精彩評說天下大事!
  聚焦民生百態,堅守人文情懷。著名主持人梁宏達滿意並親自推薦的係列評論集,以獨到觀點和犀利幽默的語言來聚焦民生,評說天下!

內容簡介

  《老梁說天下》係列在前四捲暢銷數十萬冊的基礎上,隆重推齣第五捲!
  本書分為“時評”“娛論”“史記”三部分,是著名節目主持人梁宏達的嶄新評論集。
  《老梁說天下》第五季重磅來襲!犀利的思想評論:國企改革、二胎政策、不動産登記、裸官問題、電商進村、奇葩證明……火熱的娛樂明星:一根筋張藝謀、另類導演薑文、男神李健、“女漢子”韓紅、“傻根”王寶強、“郭芙蓉”姚晨……另類的讀史心得:秦皇漢武、三國謎團、隋唐英雄秦瓊、神探狄仁傑、包公包青天、精忠嶽飛……好書不老,精彩依舊,繼續關注老梁,體味老梁對民生百態的精彩評點和對人文情懷的執著堅守……主持人老梁博古通今、鞭闢入裏,帶您讀天下……
  寬廣的視野,獨到的觀點,老梁帶你放眼天下,看懂世界。他的評論客觀而冷靜,卻又廣博、睿智、犀利、幽默,酣暢淋灕,充滿火熱的激情;從這本書中我們能感受到老梁作為媒體人對民生百態的犀利評點和作為知識分子堅定的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

  梁宏達,人稱老梁,1972年齣生。著名主持人、齣版人、媒體評論人,曾任《當代體育》《乒乓世界》等雜誌主編、總策劃。2003年起開始進軍廣播、電視界,曆任《直播中國》《新聞觀潮》《體育評書》等欄目主持人。近年來在多傢省級電視颱開辦《老梁觀世界》《老梁說天下》《老梁故事匯》等欄目。其點評涉及時事、人物、體育、文化等多種領域,以獨到觀點和犀利幽默的語言著稱。

目錄

時評:社會熱點 百姓聲音
時政風雲
002 | 國傢改革,釋放紅利
006 | 亞投行魅力何在
011 | TPP 協定是什麼
016 | 嚮“裸官”說“不”
社會熱點
021 | 要二胎,你想好瞭嗎
028 | 開徵房地産稅還有多遠
034 | 廣告不能再“任性”瞭
037 | 問題電梯彆再“湊閤”瞭
042 | 養老金入市開閘
民生把脈
047 | 賣房養老,你能接受嗎
052 | 當樓盤傍上名校
056 | 價格放開誰受益
061 | 又見宰客
065 | 便宜藥怎麼買不到
焦點熱議
070 | 奇葩證明該刹車瞭
075 | 電商進村兒瞭
082 | 警惕微商變傳銷
087 | 大媽們怎麼瞭
092 | 為啥登記不動産
娛論: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當紅導演
100 | 王傢衛的緻富之路
105 | 從山西走齣的硬漢張紀中
109 | 張藝謀和他的一根筋
113 | 讓薑文飛一會兒
我是歌手
119 | 新時代男神李健
125 | 韓磊的萌叔新形象
130 | 公益女漢子韓紅
134 | 音樂玩傢庾澄慶
人氣女星
139 | 舒淇: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145 | 姚晨: 我不是郭芙蓉
149 | 白百何: 小妞導師
154 | 王珞丹: 金牌女二號
奶爸男星
160 | 黃磊: 邊走邊唱的樂嗬人生
165 | 林永健: 醜男當道
170 | 鬍軍: 硬漢也柔情
175 | 王寶強: 傻根的春天
史記:歌猶未竟 東方即白
一代帝王
182 | 秦始皇死亡之謎
187 | 漢武帝: 王朝掌舵者
191 | 趙匡胤傳位背後的秘密
195 | 燕王硃棣篡位之謎
201 | 皇傢醜聞: 同治之死
韆古名臣
207 | 快意恩仇: 伍子胥
213 | 機關算盡: 呂不韋
218 | 神探狄仁傑
224 | 包公,你是一個啥樣的人
228 | 寜摺不彎的“雙天官” : 寇準
神機軍師
234 | 倔強的糟老頭: 薑子牙
239 | 鬼榖子和他的徒弟們??
244 | 三國謎團: 臥龍鳳雛之爭
248 | 更名改姓的“半仙” : 徐茂公
253 | 被神化的劉伯溫
寂寞名將
258 | 衛青、霍去病: 戰神製約戰神
263 | 關羽從窮書生到萬人敵
268 | 隋唐英雄: 秦瓊
275 | 是什麼成就瞭嶽飛的英名
279 | 楊六郎的身份之謎
285 | 狂人常遇春

精彩書摘

  要二胎,你想好瞭嗎
  2013年11月15日,我國決定放開“單獨二胎”,即一方獨生子女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也就是齣颱瞭“單獨二胎”政策。接著,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行“全麵兩孩”政策。也就是說,所有夫婦,無論城鄉、區域、民族,都可以生育兩個孩子。這是繼“單獨兩孩”政策之後,我國生育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也是黨中央基於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做齣的重大戰略決策。
  這個政策一齣來,不少獨生子女傢庭就開始研究:一個孩子太孤單,咱們再要一個吧!傢在武漢的肖女士44歲瞭,終於懷上瞭第二胎,可是懷瞭三個多月,卻不得不到醫院中止瞭懷孕。為什麼?原來她13歲的女兒死活不同意這個孩子的降生,又是跳樓,又是離傢齣走,後甚至用刀片割腕自殺,沒辦法,肖女士隻能到醫院中止瞭懷孕。
  這件事情,媒體已經有瞭充分的報道,可能看過原視頻的人,尤其為人父為人母的,這心裏頭都會有惻隱之心——懷孕三個多月瞭,孩子基本都成形瞭,卻被自己的姐姐苦苦相逼,終胎死腹中。很多人都罵這個熊孩子缺德、自私、殘忍、冷酷、任性,但是大傢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有沒有爭過寵呢?都有。如果你要瞭解獨生子女的話,就會發現,每個獨生子女傢庭,一旦將要有第二個孩子的降生,原來傢裏那個老大無一例外地都會有一些過激的反應,隻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當然,絕大多數不可能像肖女士這個女兒那麼過激。
  關於這一點,我身邊就有例子。我有個小外甥,他是獨生子。有一次,電視裏邊播一個湯圓廣告,一個特可愛的小女孩兒,也就四五歲吧,嘴裏喊著廣告詞,什麼“湯圓味美香甜甜”,那小女孩兒可真漂亮可愛!我姐姐看著就說:“你說我就這一個兒子,再要個女兒多好,多可愛。”當時我外甥也就七八歲,反應上去就把電視關瞭——他不愛聽這話!
  你看,這是孩子本能的一種反應。為啥呢?原來傢裏頭所有資源都是他的,突然間這媽媽想再要一個弟弟或者妹妹,有人開始跟他分享傢裏這些東西,分享父母給他的愛,他頓時就覺得沒有安全感瞭。這種安全感不像我們說,這個月我漲工資,多掙瞭兩韆塊錢,下個月績效不好,這兩韆沒瞭。咱們成年人都知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孩子不知道,當傢裏的萬韆寵愛集於他一身的時候,突然齣來一個人跟他分享,他馬上覺得這個世界裏頭他不是的瞭——自己失去父母的愛瞭。所以,失去安全感是這些孩子有過激反應重要的一個原因。這個事情我不認為它不正常。當然,像剛纔我們看到這個13歲的女兒,割腕什麼的,已經超齣瞭這個範圍,恐怕她的心理有一定的陰影,甚至産生瞭人格上的一些障礙,但是獨生子女傢庭麵臨要第二胎的時候,那個老大的心境大體都是相同的。
  我們小時候兄弟姐妹很多,很少有這種情況。比方說我下邊有個弟弟,假如說我再多一個弟弟,那我也心態很平和,為啥?原來那個弟弟就是個參照物,我在和這個弟弟和平相處的時候,我瞭解到瞭我在傢裏是大的,有什麼事得讓著弟弟;那麼當又來瞭個弟弟或妹妹的時候,我絕對能夠泰然處之,因為這個事我有經驗。比方說,傢裏頭副食很缺,有好吃的東西,我作為哥哥不能先動,上邊先是老人,然後再給弟弟吃,後纔輪到我。跟我年齡差不多或者比我大的朋友,一定有這個體會——吃不到就吃不到,東西怎麼可能都是你的呢?因為我們已經有跟同齡人相處的經驗瞭,得不到的時候就會自發調整心態,它形成瞭一種慣性——就像我們常說的,《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為什麼四歲就知道讓梨呢?因為他上邊有長輩,有哥哥姐姐,孔融要是獨生子女,他跟誰讓梨去?父母不會跟他爭,有梨一定大個兒的都給他吃。
  所以,獨生子女缺乏同齡人這樣一個環境,所有的資源都是他的,再加上傢裏就這麼一個寶貝,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這“四加二”模式都可著他一個人來,那就肯定把他慣得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所以一旦齣現有人跟他分享的情況,他本能的感覺不安全瞭——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有人說,照你這麼說,那獨生子女應該看彆人有的東西都想擁有,不喜歡彆人跟他爭?不是那麼迴事兒。所謂的外人和他即將要來到這個世界的弟弟妹妹,他認為是不一樣的。因為傢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結構,一般獨生子女傢庭的孩子也不會輕易跟鄰居的孩子去硬爭——這不是屬於他的東西,他覺得傢這個封閉環境的東西都是我的,而弟弟妹妹來瞭,是進入這個封閉環境瞭,往深瞭點兒說,就是競爭資源是“同質同構”的。這就有點兒類似我們在單位裏邊遇到的一些事兒。
  比如說,在單位裏我是個業務骨乾,這個節目我來主持,突然間來個競爭者,領導也很賞識他,說你倆一人一半吧,你一、三、五主持,他二、四、六主持,我感覺肯定是不舒服,為啥?原來的資源是我的,現在要分齣去瞭。你想想你在單位裏頭如果有這樣競爭的人,你舒服嗎?再往大瞭擴展,同行是冤傢,一行裏的人爭的資源是一樣的,當然就會齣現這種負麵情緒和怨恨。當然,這首先必須得是同行——修自行車的,他絕對不會恨那攤煎餅的;唱京戲的也不會去舉報耍猴的“三俗”——要在一個行裏頭,那可就說不準瞭!像傢裏的兄弟姐妹,到成年的時候也麵臨這問題。很多地方拆遷,一拆遷給大筆的拆遷費,這時候兄弟姐妹就容易打起來。咱們很多人一看電視裏報道這個,說這都是兄弟姐妹,怎麼傢醜外揚呢?有的時候事兒輪到自己身上,你也會想:這都是爹媽給的,那憑啥你多我少呢?隻有競爭“同質同構”的資源,纔會齣現這個事兒。
  你聽郭德綱有個小麯叫《大實話》,裏邊就說到瞭:
  說兄弟親,兄弟可不算親,吵吵鬧鬧要把傢分。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兄弟翻臉狠上加三分……
  這說的就是這個競爭“同質同構”的資源,這個事情它是人性惡的一個層麵,但是它屬於正常範圍之內。
  2014年8月,西安市譚傢村發生瞭一起悲劇——14歲的哥哥在傢裏把剛剛1歲的妹妹殺害瞭。直接原因就是覺得這妹妹降臨到人世瞭,父母那麼喜歡她,結果這哥哥心裏不平衡瞭,就趁照看妹妹的奶奶不在傢,把妹妹給殺死瞭。你想想本來多要一個孩子,這是個好事、喜事,卻一下子變成悲劇瞭!而且這個悲劇不光是這個死去的孩子,這活著的孩子不也是個悲劇嗎?纔14歲,就把自己的親人給殺死瞭。
  有人說照這樣來看,那這屬於人性之惡,沒法解瞭!不是不能解,你從這個獨生子女剛降生的時候,就得開始教育他,讓他學會友愛和分享,這個事就不會發生。不光是和彆的小朋友分享,和爸爸媽媽也要分享——要知道不是所有資源都是你的!而且你要適當地給孩子一定的“挫摺教育”,讓他知道得不到是什麼滋味,能夠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我們身邊有很多傢長,經常有這樣的想法,說孩子一齣生,孩子要啥你得給他,你得滿足他。你要不給他,孩子就覺得,父母是不是不愛我瞭,他心裏受到冷落瞭,可能精神就不健康瞭。這就是溺愛孩子的藉口!怎麼可能孩子要什麼東西父母都給——這樣他就感覺到愛瞭?不給他就受不瞭瞭,就覺得自己在這世界是灰暗的嗎?不是那個樣子!任何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會經曆無數次的“挫摺教育”——你什麼事都不讓他經曆挫摺,他怎麼成長?而且你不要以為孩子的世界就是單純的,很多人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純潔得如何如何,你得給他愛啊!“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的思想;而荀子卻講“人之初,性本惡”,所以說人是善惡並存的。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齣生以後,他就發現,每當這個孩子要什麼東西你不給她時,她就會哭,這種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確實不給她,孩子覺得我是正當的要求,怎麼不給我?所以號啕大哭;還有一種,這孩子自己知道要這東西過分,她想用哭的方式來要挾傢長,所以有的時候她一邊哭一邊擱手捂臉,從手指頭縫之間用眼睛觀察你。我這個朋友看得很細,說自己的孩子就有這種情況——她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要挾你。
  我還有一個同事,傢裏養瞭一條狗。一天,同事帶女兒到樓下寵物店玩,看到一隻小泰迪——她特彆喜歡這狗。當然,賣狗那些人跟著起哄,說孩子喜歡你就得給,結果這孩子倒在地上打滾撒潑——她知道用這種方式能把自個兒的爸爸拿住。結果我這個同事沒辦法,花錢把狗買迴去瞭——傢裏養兩條狗,弄得亂七八糟。我跟他說,你今後要付齣更大的代價來糾正你女兒的這種錯誤行為。你不要以為先縱容她一次以後再說,越往後孩子這個不良習慣的改正就越難瞭。我們現在很多傢庭,明明是“溺愛孩子”,卻打著要“愛護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旗號。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去管他的話,他將來不定慣成什麼樣子呢。
  咱們很多人就說,老梁你在節目裏說過,你贊同打孩子!我說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說一定要打孩子,而是要給他挫摺教育,不能什麼事都滿足他。我舉個簡單例子,我小的時候,要跟鄰居傢孩子打瞭架,甭管我對我錯,我父親一定帶著我到鄰居傢去道歉。結果,經常還沒等走齣傢門呢,人傢鄰居帶著他自個兒孩子上我們傢道歉來瞭!什麼叫和諧?這就是基於一種道德、尊嚴上的和諧。現在很多傢長,孩子讓彆人傢的孩子打瞭一下,那恨不得自己上去打那孩子去。
  所以我說,這個13歲小女孩身上發生的事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城市裏邊,傢長對孩子極端缺乏挫摺教育,片麵相信很多西方傳過來的理念,什麼“要在充滿愛心的世界裏教育孩子”啊,什麼要“尊重孩子”,什麼要誇奬——“孩子是在誇奬中長大的”“好孩子都是誇齣來的”,等等。我認為這個理論有偏頗。孩子齣現問題你不嚴格管教,反而各方麵都由著他,“給他尊嚴”,如何如何。我認為這些教育理念都是一半對一半錯,不能走極端。那種孩子一齣問題就使勁兒打,連打帶罵,肯定不對;但是孩子齣現問題時一律就誇、安撫等,這同樣是不對的。這其實是打著“踐行先進教育理念”的旗號來行使“溺愛”的行為,是給自己找藉口。
  我覺得這種獨生子女傢庭要瞭第二胎遭到老大激烈反對的時候,多數情況下是由於你教育老大的方式不對,你這種方式對他的影響同樣是非常大的。而且,我們在說到一些青少年犯罪現象的時候,也不止一次提到——這樣一種溺愛孩子的教育方式,甭管你要不要這個第二胎,這老大將來都是問題。
  可能我說到這兒,有的讀者會覺得完瞭,晚瞭!我那個胎齣生之後,對那孩子就是太溺愛瞭,現在他也反對怎麼辦?也不是沒有辦法!因為天底下孩子極端到能割腕自殺、反對弟弟妹妹齣生的畢竟是少數的。隻不過是弟弟妹妹一齣生,這孩子有點兒抵觸,這時候怎麼辦呢?
  這裏邊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要一視同仁,韆萬不要因為這個孩子降生瞭,就把原來對老大的愛減少瞭,甚至有點兒愛理不理瞭——不能讓他感覺到你冷落他。然後具體的教育呢,有一定的辦法。比方說,這老大會經常說,我討厭這個弟弟,有的傢長硬往過掰——你為什麼討厭你弟弟?你弟弟多可愛,你看這臉蛋多好玩啊!這種說法一定會讓老大感覺到爹媽不理解我,硬擰著來——明明就是你喜歡他不喜歡我。正常的教育是,當這個孩子齣生以後,你應該問他,你為什麼討厭你弟弟,你說齣個道理我聽聽。孩子一說我討厭怎麼怎麼,這時候傢長就要開導他:你在我們心中和你弟弟是一樣的,他也是我們傢裏的一員。用這種方
  式引導,韆萬不要硬掰,說弟弟多可愛,你怎麼能討厭他,你有沒有個當哥哥的樣兒。你直接批評他,孩子會産生過激和逆反的心理。
  再有的時候,這老大會問,爸爸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瞭?有的爹媽直接來一句:不會,爸爸媽媽喜歡你瞭——這是撒謊。這個時候傢長正常的教育方式是應該讓他知道,你和這個弟弟或妹妹都是傢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小生命來到我們傢後,不會減少父母對你的愛。你得讓孩子心裏覺得踏實。這個孩子為什麼有這種過激反應?是他沒有安全感,充滿恐慌,你要安撫他恐慌的情緒,不能用欺騙的方式來對待。
  現在很多的傢長一看孩子齣現點兒事,就騙這孩子。我過去講過一個例子就是,曾參兩口子要齣門,結果這孩子拽著曾參的褲腿,說:“爸爸你彆走,我不想讓你走!”這時候他媳婦說:“彆彆,孩子,迴來給你燉豬肝湯喝!”孩子想喝豬肝湯,說那走吧。迴來之後,曾參擼胳膊挽袖子就殺豬,他媳婦說:“這豬一百來斤還沒齣欄呢,你殺什麼豬啊?”曾參說:“不行啊,你答應過孩子瞭,說隻要讓咱們走,迴來給他燉豬肝湯!你就得說話算數,如果你騙他一迴,下迴你說啥他都不信瞭。”
  《韓非子》中,曾參的原話是: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這就是說,父母不能用欺騙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咱們現在多少傢庭為瞭安撫子女是連哄帶騙的,你說這孩子心理上對你還能不能相信?
  所以我說,這個所謂的第二胎來瞭,原來的獨生子女會感覺到心裏不安,甚至抵觸、反抗的問題,根本不是什麼二胎不二胎,就是一個教育方式的問題。在教育的世界裏邊,獨生子女難題,我敢說絕大多數傢庭在教育獨生子女問題上經常會苦惱。但是,我認為這種苦惱有一個根本的,就是你隻要不讓你這愛過分,教育就好辦,讓孩子在得到愛的同時,也感受到挫摺是什麼滋味,能夠自發地調整心理,有個平和的心態,這恐怕是教育界永恒不變的一個真理。所以,希望大傢在教育獨生子女的時候記著:條,慣子如殺子;第二條,小樹得砍,小孩得管。
  ……

 
《風雨兼程:時代潮頭下的個體命運》 內容簡介: 《風雨兼程:時代潮頭下的個體命運》是一部以宏大的曆史視角,細膩描繪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普通人奮鬥與掙紮的史詩級敘事。本書並非泛泛而談的宏觀經濟分析,亦非高高在上的政策解讀,而是將鏡頭聚焦於時代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捕捉那些在曆史巨輪碾過時,閃爍著獨特光芒的個體生命軌跡。作者以深邃的人文關懷和嚴謹的史實考證,串聯起數十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從農村改革的弄潮兒到城市打工的追夢人,從科技前沿的探索者到文化沃土的耕耘者,他們共同繪就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拒絕將個體命運簡單地簡化為統計數字或冰冷的時代背景。相反,它深入挖掘瞭人物內心的掙紮、情感的起伏、夢想的幻滅與重生。書中描寫的不僅僅是經濟的變遷、政策的調整,更是這些變遷和調整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傢庭、每一個靈魂。作者通過對人物性格、言行舉止、生活細節的精準刻畫,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溫度與質感。 核心章節與內容概覽: 第一部分:土地的呼喚與遠方的誘惑 《稻花香裏的鄉愁》: 描繪瞭一位農村傢庭在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推行後的生活變遷。從集體勞作到分戶經營,主人公一傢如何應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如何在新舊模式的碰撞中尋找齣路。故事中不乏辛勤耕耘的汗水,也融入瞭對土地深厚情感的眷戀,以及年輕人走齣鄉村、追求更廣闊世界的渴望。通過描寫小人物的視角,摺射齣農村改革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革,以及城鄉差距的初步顯現。 《縣城裏的第一桶金》: 聚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股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到縣城,一批敢於“吃螃蟹”的個體戶湧現。本書選取瞭一位曾經的工人,如何在下崗後抓住機遇,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不懈的努力,在縣城裏開設瞭一傢雜貨店,並逐步發展壯大。故事生動地展現瞭那個時代個體經濟的活力,以及個人奮鬥在時代洪流中的可能性。同時,也揭示瞭市場經濟初期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如政策的不確定性、市場競爭的殘酷以及社會觀念的轉變。 《火車站的背影》: 細膩地描繪瞭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勞動力的曆史場景。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農村姑娘,懷揣著對城市生活的憧憬,離開瞭熟悉的傢鄉,來到繁華的都市。她的故事充滿瞭辛酸與奮鬥,她在建築工地揮灑汗水,在簡陋的齣租屋裏思念親人。本書深刻地展現瞭農民工群體所經曆的艱辛、歧視以及他們對傢庭的責任感,也從側麵反映瞭城市化進程對社會結構和傢庭關係的重塑。 第二部分:都市的霓虹與生活的重負 《寫字樓裏的灰姑娘》: 故事發生在90年代末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外企和大型國有企業改革加速,一批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城市,在寫字樓裏開啓瞭他們的職業生涯。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來自普通傢庭的女孩,憑藉齣色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在一傢外企中從基層做起,一步步走嚮管理層。她的經曆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奮鬥軌跡,也探討瞭職業女性在職場上麵臨的性彆歧視、事業傢庭的兩難選擇等現實問題。 《房奴的十年》: 描繪瞭中國房地産市場逐漸興起,普通傢庭為瞭擁有自己的住房,背負沉重貸款的時代圖景。主人公是一對年輕夫婦,在城市打拼多年,為瞭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決定貸款買房。本書詳細記錄瞭他們為瞭湊齊首付、償還月供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精神上的壓力。故事深刻地揭示瞭住房問題對中國傢庭觀念、消費結構以及社會階層固化的影響。 《失業清單》: 關注的是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下崗潮對工人傢庭帶來的衝擊。主人公是一位曾經的國企骨乾,在企業改製中不幸失業。本書描繪瞭他從最初的失落、迷茫,到後來的積極求職、重拾尊嚴的過程。故事展現瞭那個時代普通工人階級的命運起伏,以及他們在麵對社會變革時所錶現齣的堅韌與無奈。作者通過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探討瞭失業對個人尊嚴、傢庭關係以及社會保障體係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理想的燈塔與現實的航道 《實驗室裏的星辰大海》: 聚焦中國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一群科學傢和工程師在艱苦的條件下,為實現國傢重大科技突破而奮鬥的故事。本書選取瞭其中一位年輕的科研人員,他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瞭國傢重點項目,在無數個不眠之夜裏,探索著未知的科學前沿。故事展現瞭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及他們在國際競爭與國內資源有限的雙重壓力下的堅持。 《文化市場的搏殺》: 描繪瞭改革開放後,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與市場化進程。本書講述瞭一位獨立齣版人,在傳統齣版業麵臨衝擊,數字媒體興起的時代,如何憑藉對閱讀的深刻理解和對文化的熱愛,堅持原創,探索新的齣版模式。故事展現瞭文化人的堅守與創新,以及他們在商業洪流中對內容質量和思想深度的追求。 《故鄉的古韻》: 關注的是在經濟發展浪潮中,傳統文化與鄉村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問題。一位迴鄉的年輕人,看到傢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逐漸被遺忘和破壞,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傢鄉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本書描繪瞭他如何聯閤村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修復古跡等方式,讓故鄉的古韻重煥生機。故事飽含著對地域文化的熱愛,也探討瞭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留住那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風雨兼程:時代潮頭下的個體命運》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曆史的書,更是一本充滿溫度和力量的書。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帶領讀者重溫瞭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轉型曆程。本書的敘事風格樸實而深刻,語言富有感染力,能夠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 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 從農村到城市,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傳統觀念到現代思潮,本書全景式地展現瞭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感悟個體生命的堅韌與力量: 在時代的大潮中,無數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命運,他們的奮鬥、犧牲、堅持和希望,共同構成瞭時代最動人的篇章。 反思現代生活中的睏境與選擇: 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依然影響著我們今天的選擇。本書通過曆史的視角,為我們理解當下提供瞭寶貴的鏡鑒。 重拾人文關懷與精神力量: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或許也在追尋內心的安寜與價值。本書所傳遞的人文情懷,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人性的關懷。 《風雨兼程:時代潮頭下的個體命運》是一部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社會發展、關注個體命運的讀者細細品讀的書籍。它將帶您踏上一段充滿思考與感動的旅程,去感受時代的力量,去理解人性的光輝。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這本書,我本以為會是一係列冷冰冰的社會觀察報告,畢竟“聚焦民生”聽起來就挺嚴肅的。誰知道,作者的筆觸卻是極其細膩和富有溫度的。他擅長用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編織齣宏大時代的側影。我尤其欣賞他對地域文化差異的捕捉,那種帶著地方口音的敘事風格,讓文字立刻“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比如,某幾章對不同省份老年人退休後生活狀態的對比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田野調查。作者的文風像一股清流,沒有時下流行文體的那種浮躁和矯飾,反而帶著一種沉澱下來的老味道,像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不適應,但迴味悠長。他對於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也非同一般,那些關於鄰裏互助、傳統傢庭觀念在現代衝擊下的變遷,寫得入木三分,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不是在批判,更多的是在理解和記錄,它以一種近乎“在場”的姿態,記錄下瞭我們這個時代最真實的脈搏跳動,是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

這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紮實”。它不是那種空泛地喊口號的雜文集,而是充滿瞭具體的案例和數據支撐,讀起來讓人信服。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公共服務資源分配不均的分析章節,作者的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佩服,他沒有用簡單的“好”與“壞”來定論,而是展現瞭政策製定背後的多重考量和執行中的“走樣”。這種審慎的態度,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冒齣“原來如此”的感嘆,因為作者總能將一些看似分散的社會現象串聯起來,揭示齣背後的係統性問題。文字風格上,它帶著一種剋製的激情,情感錶達非常內斂,但其力量卻足以穿透錶象,直達人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滿足於膚淺的標簽化認知。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關心社會肌理、願意深入思考的讀者準備的“精神食糧”。

評分

不得不說,作者在敘事技巧上運用得爐火純青。他懂得如何將冰冷的社會議題,包裹在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外衣下。我尤其被幾篇關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描寫所打動,那種細膩到近乎殘忍的真實感,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讓事實本身說話,讓那些沉默的個體發齣自己的聲音。這種人文關懷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個遣詞造句之間的。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迴溯,也處理得非常巧妙,既沒有喧賓奪主,又為當前的民生睏境提供瞭必要的曆史縱深感。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受到的不是壓抑,而是一種強烈的“被看見”的溫暖——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角落,在這裏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書寫。它提供瞭一種罕見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寬廣、更富同理心的角度去審視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這群人。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細細品味的深刻之作。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股子樸實的勁兒,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嘩眾取寵的暢銷書,倒像是老一輩人坐下來跟你掏心窩子聊傢常。我一頭紮進去,立刻就被那種熟悉的、帶著點兒煙火氣的文字給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真正把目光投嚮瞭我們身邊那些最真實、最普通不過的生活場景。比如,書中對某個小鎮上物價變動的細緻描摹,那種顆粒度,簡直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聞到菜市場的味道。作者似乎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共情,筆下的人物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他們的掙紮,也有他們的韌性。讀到某個關於教育公平的篇章時,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瞭沉思。那種震撼不是因為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因為文字裏蘊含的真誠和力量,它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宏大敘事的同時,韆萬彆忘瞭那些維係社會運轉的基石——普通人的幸福與尊嚴。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的過往經曆産生共鳴,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焦慮與希望。

評分

坦白講,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太多追求效率和速成的“快餐讀物”,能靜下心來寫一篇有厚度的文章已經很難得瞭。然而,這本作品成功地做到瞭“慢”的藝術。它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鋪墊背景,去展示事件發生的復雜性。讀這本書,需要一點耐心,但迴報是巨大的。它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匠人,用最傳統的工具,雕琢齣最精美的細節。我最欣賞的是作者那種堅守的姿態,他似乎對那些轉瞬即逝的網絡熱點不屑一顧,而是執著於挖掘那些根植於土地的、曆久彌新的價值。比如書中討論的關於小城鎮青年返鄉創業的睏境,那種對現實阻力的毫不避諱,反而體現瞭一種深沉的擔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意思,張弛有度,時而尖銳如手術刀,時而又溫暖如鼕日陽光,讓人在被觸動的同時,又能感受到一絲慰藉。它不僅僅是在談論“民生”,更是在探討“何以為人”的終極命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