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鑄模具設計實用教程(第二版)

壓鑄模具設計實用教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堯,黃勇 編
圖書標籤:
  • 壓鑄
  • 模具設計
  • 壓鑄模具
  • 模具製造
  • 機械工程
  • 工業設計
  • 鑄造
  • 金屬成型
  • 實用教程
  • 第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07371
版次:2
商品編碼:115166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頁數:22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黃堯、黃勇主編的《壓鑄模具設計實用教程》可為廣大讀者在進行壓鑄模具設計及壓鑄工藝參數設計提供有益幫助。其主要特點如下:
1、切閤壓鑄模具設計製造人員實際工作中的需要。
2、涉及壓鑄工藝設計和壓鑄模具設計兩個方麵。
3、內容主要是壓鑄模具設計過程中的必備知識及主要設計方法進行瞭詳細的講解。
4、注重科學性、先進性、係統性和實用性,兼顧理論基礎和設計實踐,典型結構圖例豐富。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壓鑄模具設計製造人員實際工作中的需要,從壓鑄工藝和模具設計兩個方麵,對壓鑄模具設計過程中的必備知識及主要設計方法進行瞭詳細的講解。主要內容包括:壓鑄閤金及壓鑄件設計、壓鑄機及壓鑄工藝、壓鑄模設計基礎、澆注係統和排溢係統的設計、分型麵的設計、成型零件與結構零件的設計、側嚮抽芯機構的設計、推齣機構的設計、壓鑄技術要求及材料選擇等。
本書注重科學性、先進性、係統性和實用性,兼顧理論基礎和設計實踐,典型結構圖例豐富,可供從事壓鑄模具設計及製造等相關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學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目錄

第1章 概述
1.1壓鑄成型的基本原理與壓鑄過程1
1.1.1壓鑄原理1
1.1.2壓鑄過程2
1.2壓鑄的特點與應用範圍5
1.2.1壓鑄的特點5
1.2.2壓鑄的應用範圍5
1.3壓鑄新技術6
1.3.1半固態壓鑄工藝6
1.3.2真空壓鑄8
1.3.3充氧壓鑄10
1.3.4精速密壓鑄11
1.3.5黑色金屬壓鑄11

第2章 壓鑄閤金及壓鑄設計
2.1壓鑄閤金13
2.1.1對壓鑄閤金的要求13
2.1.2常用壓鑄閤金及其主要特性14
2.2壓鑄件的設計16
2.2.1壓鑄件的精度、錶麵粗糙度及加工餘量16
2.2.2壓鑄件的錶麵形狀和位置19
2.3壓鑄件基本結構單元的設計19
2.3.1壁厚19
2.3.2圓角20
2.3.3筋21
2.3.4齣型斜度21
2.3.5孔22
2.3.6螺紋22
2.3.7凸紋和直紋23
2.3.8齒輪和網紋23
2.3.9文字、標誌和圖案23
2.3.10嵌件24
2.4壓鑄件結構設計的工藝性25
2.4.1簡化模具、延長模具使用壽命25
2.4.2減少抽芯部位26
2.4.3方便壓鑄件脫模和抽芯27
2.4.4防止變形27
2.4.5由其他加工方法改為壓鑄時注意事項28

第3章 壓鑄機及壓鑄工藝
3.1壓鑄機的分類及特點30
3.1.1壓鑄機的分類30
3.1.2各類壓鑄機的特點31
3.2壓鑄機的基本結構33
3.2.1閤模機構33
3.2.2壓射機構36
3.3壓鑄機的選用及相關參數的校核36
3.3.1壓鑄機選用的原則36
3.3.2計算壓鑄機所需的鎖模力37
3.3.3確定比壓38
3.3.4核算壓室容量38
3.3.5實際壓力中心偏離鎖模力中心時鎖模力的計算38
3.3.6開閤型距離與壓鑄型厚度的關係39
3.4壓鑄機的型號及主要參數40
3.5壓鑄工藝41
3.5.1壓力41
3.5.2速度43
3.5.3溫度44
3.5.4時間46
3.5.5壓室充滿度47
3.5.6壓鑄用塗料48
3.5.7壓鑄件的後處理和錶麵處理48

第4章 壓注模設計基礎
4.1壓鑄模概述50
4.2壓鑄模的結構形式50
4.2.1壓鑄模的基本結構50
4.2.2壓鑄模的分類52
4.2.3壓鑄模典型結構圖54
4.3壓鑄模設計的基本原則56
4.4壓鑄模的設計程序57
4.4.1研究、消化産品圖57
4.4.2對壓鑄件進行工藝分析58
4.4.3擬定模具總體設計的初步方案58
4.4.4方案的討論與論證59
4.4.5繪製主要零件工程圖59
4.4.6繪製模具裝配圖59
4.4.7繪製其餘全部自製零件的工程圖60
4.4.8編寫設計說明書60
4.4.9審核60
4.4.10試模、現場跟蹤60
4.4.11全麵總結、積纍經驗60

第5章 澆注係統和排溢係統的設計
5.1澆注係統的基本結構、分類和設計61
5.1.1澆注係統的結構61
5.1.2澆注係統的分類62
5.1.3澆注係統設計的主要內容65
5.2內澆口的設計65
5.2.1內澆口的基本類型及其作用65
5.2.2內澆口位置設計要點67
5.2.3內澆口截麵積的確定68
5.2.4內澆口厚度的設計70
5.3橫澆道的設計71
5.3.1橫澆道的基本形式71
5.3.2多型腔橫澆道的布局73
5.3.3橫澆道與內澆道的連接75
5.3.4橫澆道設計要點75
5.4直澆道的設計76
5.4.1熱壓室壓鑄模直澆道77
5.4.2臥式冷壓室壓鑄模直澆道80
5.5排溢係統的設計81
5.5.1排溢係統的組成及其作用81
5.5.2溢流槽的設計82
5.5.3排氣道的設計86
5.6典型壓鑄件澆注係統設計實例88

第6章 分型麵的設計
6.1分型麵的基本部位和影響因素93
6.1.1分型麵的基本部位93
6.1.2分型麵的影響因素93
6.2分型麵的基本類型94
6.2.1單分型麵94
6.2.2多分型麵94
6.2.3側分型麵94
6.3分型麵的選擇原則97
6.4典型分型麵分析103
6.5典型分型麵設計實例106
6.5.1成型位置影響側抽芯距離的結構實例106
6.5.2改變分型麵可避免側抽芯的實例106

第7章 成型零件與結構零件的設計
7.1成型零件的結構形式108
7.1.1整體式與組閤式結構108
7.1.2局部組閤與完全組閤式結構110
7.1.3組閤式結構形式的特點110
7.1.4小型芯的固定形式111
7.1.5鑲塊固定形式和型芯的止轉形式113
7.1.6活動型芯的安裝與定位114
7.1.7成型零件的設計要點115
7.2成型零件主要尺寸116
7.2.1鑲塊的主要尺寸116
7.2.2型芯的主要尺寸116
7.2.3影響壓鑄件尺寸的因素119
7.2.4確定成型尺寸的原則120
7.2.5成型尺寸計算和偏差的標注122
7.2.6壓鑄件螺紋孔直徑、深度和型芯尺寸的確定130
7.3成型零件的設計133
7.4模體的組閤形式135
7.4.1模體的基本類型與主要結構件135
7.4.2模體的設計要點136
7.5模體主要結構件設計138
7.5.1套闆尺寸的設計138
7.5.2鑲塊在套闆內的布置141
7.6模體結構零件的設計141
7.6.1導柱導套141
7.6.2模闆的設計142
7.7加熱與冷卻係統的設計143
7.7.1加熱與冷卻係統的作用143
7.7.2加熱係統的設計143
7.7.3冷卻係統的設計144

第8章 側抽芯結構的設計
8.1側抽芯機構的組成及設計要點146
8.1.1側抽芯機構的主要組成146
8.1.2常用抽芯機構的特點146
8.1.3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147
8.2抽芯力和抽芯距離149
8.2.1抽芯力的計算149
8.2.2抽芯距離的確定150
8.3斜銷抽芯機構151
8.3.1斜銷抽芯機構的組閤形式與動作過程151
8.3.2斜銷的設計151
8.3.3斜銷的延時抽芯153
8.3.4側滑塊定位和楔緊裝置的設計154
8.3.5斜銷側抽芯機構應用實例160
8.4彎銷側抽芯機構161
8.4.1彎銷側抽芯機構的組成161
8.4.2彎銷側抽芯過程161
8.4.3彎銷側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162
8.4.4彎銷側抽芯機構應用實例165
8.5斜滑塊側抽芯機構166
8.5.1斜滑塊側抽芯機構的組成與動作過程166
8.5.2斜滑塊側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166
8.5.3斜滑塊的設計168
8.6齒輪齒條側抽芯機構169
8.7液壓抽芯機構169
8.7.1液壓抽芯機構的組成與動作過程170
8.7.2液壓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171
8.8滑塊及滑塊限位楔緊的設計171
8.8.1滑塊基本形式和主要尺寸172
8.8.2滑塊導滑部分的結構175
8.8.3滑塊限位與楔緊裝置的設計177
8.9嵌件的進給和定位181
8.9.1嵌件進給和定位設計要點181
8.9.2嵌件在模具內的安裝與定位181
8.10典型壓鑄件側嚮抽芯機構的設計182

第9章 推齣結構的設計
9.1推齣機構的組成與分類186
9.1.1推齣機構的主要組成與分類186
9.1.2推齣機構的設計要點187
9.2推杆推齣機構188
9.2.1推杆推齣機構的組成188
9.2.2推杆推齣部位設置要點188
9.2.3推杆推齣端的形狀189
9.2.4推杆的固定方式與止轉形式190
9.2.5推杆的尺寸與配閤191
9.3推管推齣機構194
9.3.1推管推齣機構的形式及其組成194
9.3.2推管的設計要點196
9.4卸料闆推齣機構197
9.4.1卸料闆推齣機構的組成與分類197
9.4.2卸料闆推齣機構的設計要點198
9.5推齣機構的復位與導嚮199
9.5.1推齣機構的復位199
9.5.2推齣機構的預復位202
9.6典型壓鑄件推齣機構的設計204

第10章 壓鑄模技術要求及材料選擇
10.1壓鑄模的技術要求208
10.1.1壓鑄模裝配圖上需注明的技術要求208
10.1.2壓鑄模外形和安裝部位的技術要求208
10.1.3壓鑄模總裝的技術要求209
10.2結構零件的公差與配閤209
10.2.1結構零件軸與孔的配閤和精度209
10.2.2結構零件的軸嚮配閤210
10.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關規定212
10.2.4形位公差和錶麵粗糙度213
10.3壓鑄模零件的材料選擇及熱處理技術218
10.3.1壓鑄模所處的工作狀況及對模具的影響218
10.3.2影響壓鑄模壽命的因素及提高壽命的措施218
10.3.3壓鑄模材料的選擇和熱處理220

參考文獻 222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可能存在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獨立於《壓鑄模具設計實用教程(第二版)》。 --- 圖書簡介:新材料應用與精密製造工藝前沿探析 導言:麵嚮未來的製造技術革新 在當前全球製造業嚮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新材料的引入和精密製造工藝的突破,正成為決定産品性能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本書《新材料應用與精密製造工藝前沿探析》並非聚焦於傳統的鑄造或模具設計領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航空航天、生物醫療、高端電子設備等對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極高的尖端行業。它旨在為工程師、研發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師生,提供一個係統、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視角,理解如何將前沿材料的特性與先進製造技術進行有效結閤。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僅羅列瞭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新材料在實際工程應用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為剋服這些挑戰而發展齣的新一代精密製造方法。我們力求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用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確保讀者既能掌握紮實的科學原理,又能將其應用於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 --- 第一部分:先進功能性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本部分將重點介紹近年來在工業界引起廣泛關注的幾類關鍵材料,它們在傳統材料性能受限的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 第一章:超高熵閤金(HEA)的微觀結構調控 超高熵閤金,因其多主元體係帶來的獨特性能,如優異的高溫強度、抗輻照性和抗腐蝕性,正逐步成為下一代結構材料的候選者。本章將詳細闡述HEA體係的設計原理,包括計算熱力學方法在預測相穩定性和微觀結構演化中的應用。我們將重點討論如何通過熱處理工藝(如快速凝固、時效析齣)來精確調控晶體結構,優化位錯運動機製,從而實現強度與韌性的協同提升。此外,還將分析HEA在極端環境下的蠕變行為和斷裂機理,為高可靠性部件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章:增材製造用高分子復閤材料的界麵工程 隨著增材製造(3D打印)技術的成熟,對具備特定機械、熱學或電學性能的高分子復閤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本章聚焦於縴維增強或納米顆粒填充的高分子材料。我們將深入探討縴維與基體之間的界麵粘接機製,這是決定最終復閤材料宏觀性能的關鍵。內容包括偶聯劑的選擇、錶麵改性技術(如等離子體處理、化學接枝)對界麵性能的影響,以及這些材料在激光燒結(SLS)和光固化(SLA/DLP)過程中的流動性、收縮率控製與各嚮異性問題。 第三章:柔性電子中的二維材料與電子墨水 柔性電子設備要求材料具備優異的導電性、可彎麯性和環境穩定性。本章側重於過渡金屬硫化物(如MoS2, WS2)以及石墨烯在柔性襯底上的應用。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製備高質量的二維材料薄膜,特彆是溶液法(如鏇塗、噴墨打印)的工藝窗口。電子墨水的配方設計是本章的另一重點,包括導電填料的選擇、分散劑的篩選,以及如何通過流變學特性控製噴墨打印過程中的墨滴鋪展與固化行為,以確保圖案的精細度和導電網絡的可靠性。 --- 第二部分:麵嚮微納製造的先進工藝技術 本部分將把視角轉嚮那些能夠實現亞微米乃至納米級彆加工精度的現代製造技術,它們是實現新材料高性能化的必要手段。 第四章:超精密磨削與非傳統去除加工技術 對於高硬度、難加工材料,如陶瓷基復閤材料或高強度鋼,傳統切削方法效率低下且易損壞工件。本章詳細介紹瞭超精密磨削(如金剛石砂輪的修銳與磨耗控製)的理論模型,包括磨削力、錶麵形貌的預測。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瞭非傳統加工技術,例如:電火花加工(EDM)中的電極損耗優化、電化學加工(ECM)的電流密度分布控製,以及激光誘導前錶麵積聚(LIFT)技術在薄膜轉移中的應用,強調如何通過精確控製能量輸入實現材料的無應力去除。 第五章:高精度光刻與納米壓印技術 在微電子和生物傳感領域,圖案的精度直接決定瞭器件的功能。本章詳細闡述瞭深紫外光刻(DUV)中的分辨率極限與掩模缺陷控製策略。隨後,我們將重點介紹納米壓印技術(NIL)作為一種高通量、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內容包括壓印模具的製備(聚焦於電子束刻蝕EBL或聚焦離子束FIB),壓印材料的選擇(如熱塑性聚閤物或UV固化樹脂),以及壓印過程中的粘附力、填充效率與脫模難題的解決策略,特彆是三維結構和復雜陣列的壓印工藝窗口。 第六章:多物理場耦閤的仿真與優化 現代精密製造過程往往涉及熱、力、電磁場和流體動力學的復雜耦閤作用。本章提供瞭使用有限元分析(FEA)和計算流體力學(CFD)工具對製造過程進行建模與仿真的方法論。我們將通過具體案例,如激光焊接的熱變形預測、高壓注射成型中的剪切速率對縴維取嚮的影響,來演示如何建立多物理場耦閤模型。重點在於如何利用仿真結果指導工藝參數的反嚮優化,例如,通過優化冷卻速率麯綫來控製金屬部件的殘餘應力分布,從而確保最終産品的幾何精度和力學性能。 --- 結語:麵嚮智能製造的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探討製造技術如何與工業4.0、人工智能深度融閤。我們討論瞭傳感器技術在過程監測中的應用(如聲發射、紅外熱成像),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實時識彆製造過程中的異常狀態並進行自適應調整。我們相信,對新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與對精密製造工藝的精湛掌握,是未來實現柔性化、高可靠性智能製造的基石。 《新材料應用與精密製造工藝前沿探析》是一部麵嚮工程實踐的參考書,旨在推動讀者跨越學科壁壘,掌握下一代製造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工業美學的體現,封麵那種沉穩的深灰色調,配上清晰的白色字體,就讓人感覺到裏麵內容的專業和嚴謹。我拿到手的時候,立刻被它那種紮實的質感吸引瞭。翻開扉頁,排版非常舒服,字號和行間距都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很多關鍵的工藝流程圖和結構剖視圖,都采用瞭高分辨率的彩印,綫條清晰銳利,即便是復雜的模具結構細節也能一目瞭然。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對著圖紙反復推敲的設計人員來說,簡直是福音。比起一些老舊的教材,這本在視覺呈現上無疑是走在瞭前沿,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緻的工程作品,讓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愉悅。尤其贊賞的是,它在引入新概念時,總會搭配高清的實物照片或高質量的3D渲染圖,極大地彌補瞭純文字描述的抽象性,讓理論和實際操作的銜接更加順暢自然。

評分

從內容的組織邏輯來看,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個對模具設計流程有著深刻理解的資深工程師,而非僅僅是理論研究者。它的章節劃分非常符閤一個真實項目從概念到實施的全過程。從最初的産品分析、結構拆解,到最後的裝配檢查和調試要點,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脈絡。尤其是關於模具的維護和故障排除那一章,寫得非常接地氣,列舉瞭大量現場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癥”及其對應的維修思路,這部分內容在很多理論教材中是缺失的。它教會我的不隻是如何“畫”齣圖紙,更是如何“製造”和“維護”一個能長期穩定運行的模具係統。這種全生命周期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單純的設計參考書,它更像是一份傳授行業智慧的“內行心法”,實戰價值極高。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強到讓我幾乎可以把它當作我的工作手冊來用。它裏麵收錄的那些標準件的選型和應用案例,簡直是效率的倍增器。我前段時間接手瞭一個要求很高、時間緊迫的項目,很多關鍵結構的尺寸和配閤公差需要快速確定。我直接翻閱瞭書中的相關章節,裏麵的錶格數據詳實準確,參考值範圍非常閤理。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最優解,更是基於大量工程實踐總結齣來的“最可靠”的解法。而且,它對不同類型模具(比如深拉伸模、復閤衝模)的布局策略都有獨到的見解,讓我不再是單純地模仿圖紙,而是能理解每一種布局背後的力學和工藝考量。這種深度和廣度兼具的內容,讓這本書在工具書的範疇裏顯得尤為珍貴,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啓發。

評分

我是一個剛剛跨入模具行業的新手,說實話,一開始麵對那些復雜的術語和繁瑣的計算公式,感覺就像在攀登珠穆朗瑪峰。但是,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貼閤初學者的認知麯綫。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大象裝進冰箱”的道理,它沒有一股腦地拋齣所有高深的理論,而是采取瞭一種循序漸進的講解策略。比如,在介紹分型麵設計時,它不是直接給齣一堆復雜的三維幾何原理,而是先從最基礎的“保持件與流齣件”的區分講起,再逐步過渡到復雜麯麵的處理技巧。這種“剝洋蔥”式的講解方式,讓我每次都能穩紮穩打地消化掉前一部分內容後,再輕鬆地進入下一個難度層次。特彆是它對常見錯誤案例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避坑指南”,清晰地指齣瞭哪裏容易齣錯,以及如何從根本上避免這些問題,極大地提升瞭我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討論先進製造技術與模具設計結閤方麵的內容,展現齣瞭極強的時代前瞻性。它沒有停留在傳統的機械加工範疇,而是花瞭大量篇幅探討瞭增材製造(3D打印)在快速原型製作和復雜流道模具開發中的應用潛力。特彆是關於冷卻流道設計如何影響零件成型質量的部分,分析得極其透徹。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是什麼”,更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為什麼這種特殊流道設計能有效解決厚度不均或翹麯問題。這對我這種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數字化製造技術融入傳統模具開發流程的人來說,無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思考如何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來解決那些傳統方法難以攻剋的性能瓶頸,非常具有啓發性和指導意義。

評分

看起來不錯。 蠻好的。

評分

4.4.1 研究、消化産品圖

評分

8.7.4

評分

5.3.2 多型腔橫澆道的布局

評分

內澆口厚度的設計

評分

內容有點枯燥乏味,很難耐心看下去

評分

7.1.3 組閤式結構形式的特點

評分

還不錯 !比較實用

評分

1.1.3 壓鑄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