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薦書聯盟推薦】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薦書聯盟推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園 著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士大夫
  • 社會文化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曆史研究
  • 薦書聯盟
  • 明史
  • 清史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39179
版次:2
商品編碼:1151777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博雅英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明清之際知識人研究,經典思想史著作。
  
  海報:
  

內容簡介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關注明清易代之際這一特殊時代中國士大夫的言論、心態、選擇,上、下兩編各以“話題”和“人物”為切入點,藉助大量生動的曆史材料,讀解知識人的命運,在研究視角、結構方式和學術眼光方麵都具有獨到之處, 是一部難得的高質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後獲得學界廣泛認可和好評,曾獲“長江圖書奬”,並已轉讓韓文版權。

作者簡介

  趙園,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學中文係本科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中文係研究生畢業,師從王瑤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北京:城與人》《地之子--鄉村小說與農民文化》《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製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以及散文集《獨語》《紅之羽》等。

目錄

上編
明清之際士人話題研究
第一章易代之際士人經驗反省
第一節“戾氣”
第二節生死
附錄陳確的“節義”論
第三節“用獨”
第二章易代之際文化現象論說
第一節南北
第二節世族
第三節流品
第三章作為話題的“建文事件”
第一節藉諸事件的言說
第二節“革除”後史
第四章關於“言論”的言論
第一節言路
第二節清議
第三節“一概之論”、“一先生之言”
附錄士人經驗中的明清之際的言論環境
下編
明遺民研究
第五章遺民論
第一節論“遺”
第二節遺民史述說
附錄論許衡、劉因
第六章遺民生存方式
第一節逃禪
第二節衣冠
第三節交接
第四節生計
第五節葬製
第七章時間中的遺民現象
第一節失節憂懼
第二節故國與新朝之間
第八章關於遺民學術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經學
第三節史學
第四節文論
餘論(之一)
餘論(之二)
附錄
我讀傅山
由《魚山剩稿》看士人於明清之際的倫理睏境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賦役闕則刑戮加,衣食匱則寒餓至。則是豪傢之命,懸於貧戶也。”與黃宗羲的《原君》、《學校》(《明夷待訪錄》)等,均是應作為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的。
  至於名士或有名士氣者,以和光同塵、不彆析為灑脫,更有莊禪思想的背景,其文化姿態直接間接地聯係於士的平民化、宗教世俗化的進程。宋、元以還儒者、道學與文人、名士,甚至不免有姿態的趨近。鄒元標《會語》就有“奴僕就是朋友”、“疲癃皆我同胞”、“漁樵耕牧,均是覺世之人”一類說法(《會語》,《明儒學案》捲二三第536、542頁),袁宏道甚至以與“市井屠沽,山鹿野獐,街談市語,皆同得去,然尚不能閤汙”為“病”,徑說“蓋同隻見得淨不妨穢,魔不礙佛,若閤則活將個袁中郎拋人東洋大海,大傢渾淪作一團去”(《解脫集》之四《尺牘·硃司理》,《袁宏道集箋校》第508頁)。明代尤其明末,世衰而“文人文化”盛。黃宗羲批評吳偉業為園藝傢張漣、藝人柳敬亭所撰傳,批評王世貞記刻工章筼(《柳敬亭傳》、《論文管見》,均見《黃宗羲全集》第十冊),即齣於儒者對文人文化的批評態度。甚至陳子龍也不滿於“近世綴文不彆流品”,以緻“西蜀富人、陽翟賈客,玄黃所至,緗素斐然”(《應本序》,《陳忠裕全集》捲二五)。“易代”這一大事件對士人生存條件的強行變更,與恢復願望,更鼓勵瞭文人、名士式的通脫。誌在復明的彭士望、魏禧,不惜嚮“漿博屠沽、下走廝養”搜尋人纔;全祖望《祁六公子墓碣銘》記祁彪佳之二子,也說其“自任以故國之喬木,而屠沽市販之流亦兼收並蓄”(《鮚琦亭集》捲一三)。明清之際士人的流品論,作為對上述事態的反應,不能不含義嚴重。
  王夫之對於為時論所稱美的“和易”的批評(參看其《搔首問》),可讀作其人對士文化的純潔性、精英品性的關注。而他對“伊尹之耕”、“舜生畎畝之中”一類曆史神話的詮釋,則提示瞭經典的誤讀。他說:“伊尹之耕,傅說之築,膠鬲之賈,托以隱耳。”(《讀通鑒論》捲一〇第375頁)而通常的釋讀於此將“等級”(亦王氏所謂“天秩”)與“所事”混淆瞭。至於他所說“以躬稼為禹稷之所自興,則躬稼亦欲張固翕之術也”(《船山全書》第十三冊第656頁),尤齣於對政治的犀利洞察。
  流品問題在權力機構中,嚮有特殊的尖銳性。士流對吏胥的不齒,即影響到明代的政治運作。而與宦官、嬖幸有關的流品問題,更包藏瞭士人最深切的屈辱之感。宦竪嬖幸,穢亂宮廷,以緻陵轢大臣,固無代無之;以畫、弈、琴、醫、蔔等技藝得官爵,也非自明代始。但明代政治的特殊性,尤其所謂“閹禍”,仍然深刻化瞭士人的有關經驗。士人以名器之輕為輕士,為對士的公然的輕衊;而流品混淆的後果,固在敗壞政事,更在破壞等級秩序與敗壞士人品質。
  ……

前言/序言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簡介 一部深入剖析中國社會轉型期知識精英群像的學術力作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時期——明清之際(約14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不僅見證瞭王朝的更迭、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更孕育瞭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的劇烈碰撞與重塑。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對這一曆史舞颱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群體——士大夫階層——進行全麵而細緻的考察與闡釋。 士大夫,作為傳統儒傢文化的核心載體和封建統治的基石,他們的命運與國傢的興衰、思想的演變緊密相連。明清之交,外部的滿清入主中原,內部的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矛盾激化,使得傳統士大夫的身份認同、政治抱負與社會角色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摒棄傳統史學中對士大夫的簡單概念化處理,力圖從多個維度,立體地勾勒齣這個群體的復雜麵貌。 一、 理論框架與研究視角 本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超越瞭單純的政治史或思想史的範疇。研究者首先將士大夫群體置於明清社會變遷的宏大背景下,探討瞭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如白銀貨幣化、江南市鎮的興起)如何形塑瞭士大夫的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 在理論層麵,本書藉鑒瞭社會史、文化史以及知識考古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不再僅僅關注那些留下汗牛充棟著述的“大儒”,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士人群體”,包括那些在地方社會中發揮實際影響的鄉紳、未能進入高層官僚體係的落第者,乃至在特定領域(如商業、工藝、醫學)有所建樹的“邊緣”知識分子。這種“下沉式”的研究策略,極大地豐富瞭對士大夫階層內部差異性的認知。 二、 身份重塑與價值衝突 明清之際,是傳統士人身份遭受嚴重衝擊的時代。本書的重點之一,便是探討“忠君”與“愛國”、“入世”與“避世”之間的內在張力。 對於明朝遺民士大夫而言,如何處理對故國的忠誠與在新王朝建立功業之間的道德睏境,是貫穿其生命的主題。本書通過對大量個人日記、尺牘、詩文的細緻梳理,揭示瞭他們在“氣節”與“生存”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心理調適機製。 同時,隨著市民文化在江南等地的興盛,以李贄、王夫之等為代錶的思想傢對傳統儒學的批判性反思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新思潮如何挑戰瞭以“存天理,滅人欲”為核心的程硃理學正統,並指齣這種思想上的“鬆動”,實際上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後尋找新的精神寄托提供瞭齣口——例如轉嚮對個體生命體驗、山水情操乃至物質享樂的關注。 三、 權力結構中的士大夫 本書細緻考察瞭士大夫在明清兩代的權力分配機製中的不同錶現。 在明代,內閣製度的發展使得部分士大夫得以直接插手中央決策,形成瞭“票擬”、“批紅”等獨特的權力運作模式。本書考察瞭如張居正等改革派首輔如何利用其士大夫身份和文官體係的優勢,推行強力改革,以及其最終失敗的原因。 進入清代,滿漢關係的調適對士大夫的政治參與構成瞭新的限製。本書分析瞭清廷如何通過“八旗與漢臣分製”、“科舉的製度化”以及對學術流派的巧妙引導(如“漢學”與“理學”的平衡),將士大夫的政治能量有效納入帝國統治的軌道。許多士大夫從直接的政治鬥爭轉嚮瞭對地方治理、水利工程、義倉舉辦等“公共事務”的關注,這標誌著他們政治角色的半退隱化與地方化的趨勢。 四、 地域差異與社群互動 傳統研究往往忽略瞭士大夫群體的地域差異性。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地域(如東南沿海的士紳階層、西南內陸的保守勢力、東北邊疆的戍邊士人)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文化傳統,展現瞭士大夫在麵對國傢危機時的不同反應模式。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士人社群”的考察頗具新意。它分析瞭書院、會館、詩社等非正式組織在士大夫群體內部的聯係、信息傳播與集體行動中的作用。這些社群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場所,也是士大夫們在政治失意後尋求情感慰藉與社會支持的網絡節點。通過對這些微觀結構的重建,讀者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士大夫並非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在各種社群關係中相互影響、分化和重組的動態群體。 五、 知識生産與文化遺産 最後,本書深入探討瞭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知識生産活動。這一時期的知識産品極其豐富,不僅有對經典文本的訓詁考證(如乾嘉學派的興起),也有大量的地方誌編纂、傢族史的撰寫以及民間醫藥、農業技術的記錄。 本書認為,當主流的政治理想受挫時,士大夫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微觀的學問”中,這既是他們保持知識分子身份的方式,也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的努力。通過對這些非主流知識形態的關注,本書揭示瞭士大夫群體在維護文化連續性方麵所扮演的復雜角色,為我們理解後世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 總而言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是一部紮實、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學術著作。它成功地將政治史的宏大敘事、社會史的精微觀察與思想史的理論思辨融為一體,為理解明清社會轉型期知識精英的命運與貢獻,提供瞭一套極為全麵且富有啓發性的解讀路徑。本書對於曆史學、社會學及文化研究領域的研究者與愛好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也相當高,但它讀起來卻一點都不費力。作者顯然做瞭大量的案頭工作,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私人信劄,使得論證顯得紮實可靠。不過,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羅列史實,而是試圖去探究這些士大夫群體在麵對社會轉型時的思想脈絡變化。他們對儒傢傳統的繼承與反思,對新思潮的接納與排斥,都勾勒齣瞭一幅復雜的知識分子心路圖。讀完後,我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文化氛圍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過去那種扁平化的印象。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編年體,而是通過幾個關鍵人物的命運起伏,串聯起瞭整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我發現,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那種嚴謹又不失文采的功力,非常瞭得。比如,書中對某個著名文人在特定事件中的決策分析,簡直是入木三分,讓人拍案叫絕。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思考那個時代背景下,他們的選擇究竟有多少無奈,又有多少是齣於本心。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掙紮感交織在一起,構築瞭一幅令人難忘的畫捲。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風格,說實話,很有韻味。那種夾雜著古典雅緻和現代洞察力的混閤體,讀起來非常享受。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調動讀者的情感,筆下的士人形象鮮活生動,他們或清高孤傲,或圓滑世故,各種性格躍然紙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們“隱逸”與“齣仕”之間糾結的探討很感興趣。這種永恒的人類睏境,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被放大瞭無數倍,讀來讓人感慨萬韆,也對“大丈夫何以自處”這個問題有瞭新的體悟。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佳作。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時不時地跳齣來,在你思考其他問題時,重新浮現腦海。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人物情感連接起來,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由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共同構築起來的。作者對那個時代士人精神氣質的捕捉,精準而深刻,讓人讀後意猶未盡,仿佛自己也經曆瞭一次與這些古代智者的精神對話。

評分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晚明清初文人生活的書,簡直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他們如何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堅守氣節,或者如何隨波逐流,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他們日常交往、詩詞唱和的描寫,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之間那種特有的情誼與張力。他們的學問、他們的風骨,在文字間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沉思,在曆史的洪流中,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安頓自己的內心。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多變。

評分

趁著活動入手,收瞭很多書,存起來慢慢看,好評。

評分

北大齣版,閱讀收藏兩相宜

評分

挺好的書!品相很好,速度還很快!不錯不錯!

評分

有人說馮氏一生慣於作僞,在人前吃大鍋菜,背地裏吃燉肉燉雞。在外麵穿破棉襖,裏麵套狐皮背心之類的話。以我跟他幾十年的經驗說,上述的事我從來沒有見過。做作也許是做作,但是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能享受而不享受,不必吃苦而硬要吃苦,那麼假的也就是真的瞭。

評分

非常好,搶券買的,書的質量很厚實!

評分

這個領域內的經典作品,感謝京東活動,好多書要看啊。

評分

學術專著不錯,就是紙張差瞭點。總體還可以。

評分

精裝版,很厚重的一部專著。作者學識深厚。

評分

北大博雅係列紅寶書,趙園的學術論作,廣受好評的獲奬作品。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橫截麵切入明清易鼎,為我們展現齣那個時代的一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