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藝術傢具備一種為他們所獨有的“圖畫智力”,而威尼斯畫傢蒂耶波洛的畫作可據說就是對這類“圖畫智力”的一個較好展現。阿爾珀斯和巴剋森德爾在本書中重構瞭蒂耶波洛在再現世界和人類活動時所運用的各種模式,並藉此復原瞭蒂耶波洛的“圖畫智力”。本書依循蒂耶波洛的創作程序,先後探討畫傢的素描作品、小幅油畫稿以及大型壁畫。其中,對維爾茨堡階梯廳天頂《四大陸》壁畫的分析,是本書的高潮部分。
本書的具體論題包括:蒂耶波洛如何在繪畫中抵製敘事性事件,他如何積極地利用繪畫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重復性,他又是如何去“演繹”過去、如何去“演繹”自己,他的素描如何在他整個繪畫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建構作用,他如何利用設計與成品之間在比例上的差異,自然光與圖畫的內部光在他的作品中如何展開對話,觀者自身的移動如何影響瞭他的創作,二維與三維之間的那種緊張關係怎樣成為瞭他的一種錶現手段,洛可可藝術形式結構背後隱藏瞭怎樣的深層邏輯,以及蒂耶波洛那些並無明顯道德說教的畫作最終如何獲得瞭一種莫名的道德力量,等等。
本冊中文版共約27萬字,收錄瞭原版圖書的172幅插圖,其中三分之二為彩色,多為蒂耶波洛的壁畫清晰照片,便於讀者欣賞對照。
《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係列:蒂耶波洛的圖畫智力》依循蒂耶波洛的創作程序,先後探討畫傢的素描作品、小幅油畫稿以及大型壁畫。其中,對維爾茨堡階梯廳天頂《四大陸》壁畫的分析,是本書的高潮部分。具體論題包括:蒂耶波洛如何在繪畫中抵製敘事性事件,他如何積極地利用繪畫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重復性,他又是如何去“演繹”過去、如何去“演繹”自己,他的素描如何在他整個繪畫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建構作用,他如何利用設計與成品之間在比例上的差異,自然光與圖畫的內部光在他的作品中如何展開對話,觀者自身的移動如何影響瞭他的創作,二維與三維之間的那種緊張關係怎樣成為瞭他的一種錶現手段,洛可可藝術形式結構背後隱藏瞭怎樣的深層邏輯,以及蒂耶波洛那些並無明顯道德說教的畫作最終如何獲得瞭一種莫名的道德力量,等等。
斯維特蘭娜·阿爾珀斯(Svetlana Alpers,1936- ),“新藝術史”的積極倡導者之一,長期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藝術史係。主要著作包括《帕拉達要塞的裝飾》(1971)、《描寫的藝術:17世紀荷蘭的藝術》(1983)、《倫勃朗的企業:畫室與市場》(1988)、《魯賓斯的形成》(1995)、《藝術的煩惱:維拉凱斯及其他》(2005)等。
邁剋爾·巴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1933-2008),20世紀後半葉重要的藝術史傢之一。曾任教於瓦爾堡研究所、倫敦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喬托與人文學者》(1971)、《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體驗》(1972)、《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的椴木雕刻傢》(1980)、《意圖的模式》(1985)、《陰影與啓濛》(1995)、《圖畫的文字》(2003)等。自傳《記憶片段》與小說《走近卡斯帕爾》齣版於2010年。
★斯維特蘭娜·阿爾珀斯和邁剋爾·巴剋森德爾,這兩位當代具啓發性的藝術史作傢齣版瞭一部關於蒂耶波洛的書,這實在是一件齣人意料的事情……兩人此前都不屬於研究18世紀威尼斯藝術的專傢圈子,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的書反而成為瞭一個關於蒂耶波洛獨有繪畫天纔的具原創性的研究;此書提齣的令人耳目一新、富含啓發性的方法,不僅適用於蒂耶波洛的作品,也同樣適用於其他具象藝術傢,這其中就包括瞭那些我們所處的“後現代”的藝術傢們。”
——休·奧納爾(《藝術的世界史》作者):《紐約書評》
★“阿爾珀斯和巴剋森德爾教授的初衷是去重新發現一個具體的畫傢,但事實情況是,他們不僅從正統藝術史之中重拾瞭這位畫傢,同時也為這部藝術史拯救瞭這位畫傢……他們的文字盡情享受著他們的種種發現,扣人心弦……從錶麵上看,第二章隻是對畫傢創作準備階段的一個直白討論,但它卻是我至今所讀到過的、對素描與發明現象所作的較好的分析之一……《蒂耶波洛與圖畫智力》是可以帶來極大共鳴的一次批判性演繹。通過具體實例,它嚮我們展示瞭一種批判性思維,而這種思維正應該是藝術史事業所本有的東西。”
——戴維·羅森德(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時代文學增刊》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鮮明,它拒絕瞭那種學院派常見的冷峻和疏離,轉而采用瞭一種極富個人情感色彩的、近乎辯論式的探討方式。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時常會引用一些齣人意料的哲學思辨或文學典故來佐證其觀點,使得原本聚焦於視覺藝術的探討,意外地拓寬到瞭更廣闊的人文領域。這種跨學科的融會貫通,無疑是其學術魅力的重要來源。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洋溢著一種近乎“固執”的探索精神,他似乎總是在試圖挑戰讀者既有的認知邊界,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已經被定論的藝術現象。比如,對於光影處理的分析,與其說是純粹的技術描述,不如說更像是一場關於“可知性與不可知性”的哲學對話。這種帶著強烈個人印記的錶達,雖然偶爾會讓習慣瞭中立敘述的讀者感到一絲“冒犯”,但不可否認,它為這部作品注入瞭強烈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討論價值,絕對不是那種讀完即忘的“背景資料”。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布局顯示齣極高的學術野心,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位藝術傢的全麵迴顧,更像是一次對特定曆史時期藝術創作範式的深入“解剖”。我尤其關注到它對於作品間相互影響的梳理,作者似乎總能穿透時間迷霧,捕捉到不同畫作之間那種潛藏的、非綫性的對話關係。這種對“智力”層麵藝術生産過程的追溯,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愉悅。它引導我思考:那些看似隨性的創作選擇,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一套嚴密的思維體係和文化編碼?全書的論證鏈條堅韌有力,即便是涉及大量生僻的史料考證和晦澀的符號學解讀時,作者也能以清晰的邏輯將其串聯起來,最終匯入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讀完閤上書捲時,內心湧起的是一種被充分喂養的滿足感,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和觀察視角,足以改變未來審視類似藝術作品時的既有模式,這纔是真正優秀的學術著作的價值所在。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開篇,最直觀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邏輯極富張力,猶如一位技藝高超的指揮傢,在開場就以一種宏大而又細密的筆觸,迅速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復雜的曆史情境之中。它似乎並沒有急於拋齣核心論點,而是選擇瞭一條蜿蜒麯摺的路徑,從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入手,層層剝開藝術創作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土壤。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語境”的構建能力,那種對細節的把握,比如某個特定時期威尼斯貴族傢庭的宴會習俗,或是當時顔料供應商的供貨情況,都被巧妙地編織進敘述中,使得人物和作品的齣現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曆史河流中必然的産物。這種由外嚮內、由宏觀到微觀的推進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旁觀一個藝術傢的生平,而是親身參與瞭一場需要精密計算和深刻洞察的創造性活動。這種細膩的筆觸,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陳述,煥發齣瞭一種近乎小說般的閱讀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封麵那一抹沉靜的赭石色調,著實讓人眼前一亮。觸感上,它不同於常見的平滑銅版紙,帶有一種微妙的顆粒感,仿佛在暗示內頁即將呈現的內容也同樣是經過精雕細琢、富有肌理的。書脊處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而典雅的光芒,與“鳳凰文庫”這幾個字的氣質完美融閤,讓人聯想到某種跨越時空的學術傳承。初次捧起時,就能感受到它相當的分量,這不僅僅是紙張的物理重量,更像是一種內容密度帶來的心理重量感,預示著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仔細研讀的力作,而不是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從開本的選擇上來看,它顯然是為案頭細讀而準備的,字體排版間距適中,注釋的編排也顯得頗為考究,這一切都傳遞齣一個清晰的信號: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學術價值給予瞭高度的肯定,並緻力於提供最佳的閱讀體驗。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尊重,往往是判斷一部嚴肅學術著作質量的初步標準,它體現瞭齣版方對藝術史研究群體的體貼,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美好的期待和敬意。
評分在視覺材料的運用上,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達到瞭令人贊嘆的平衡。大量的作品圖像被精心挑選並置於最恰當的文本位置,它們的印刷質量相當齣色,色彩還原度高,細節層次分明,這對於研究視覺藝術理論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圖片作為插圖點綴,而是將圖像本身視為論證過程中的核心證據。每一幅插圖的選取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它們不僅是例證,更是作者觀點的延伸和深化。我發現,書中對於特定細節的放大和對比分析,非常有助於讀者理解那些微妙的筆觸差異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這種將“看”與“讀”緊密結閤的編排策略,有效地避免瞭純理論闡述可能帶來的抽象和空泛感,讓復雜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時刻感受到視覺證據的支持,仿佛有一位眼光獨到的策展人在身邊進行全程導覽。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非常好!看瞭一下,紙張質量很好,主要是書好!
評分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沒到我手上,給彆人買的,我也不懂好不好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西漢馬王堆《帛書》
評分感覺能召喚神龍瞭!
評分1、古體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