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讀懂德沃金,讀懂美國民主精神,賀衛方、高鴻均、崔衛平、劉蘇裏推薦。
★德沃金: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逝世一周年精裝紀念版
★賀衛方、高鴻均、劉蘇裏、崔衛平推薦
★讀懂德沃金,讀懂美國民主精神
★每個美國人都應閱讀此書。——《紐約觀察傢》
法學大傢德沃金,與諾齊剋、羅爾斯並稱當代自由主義著名的三位旗手,也是當今最重要思想傢之一。本書被譽為德沃金“最通俗易懂的著作”之一。在本書中德沃金就同性戀者權益問題、富人該如何納稅、反恐與人權保障等這個時代麵臨的諸多基本問題深入剖析,並試圖從中找到一條法律人通往公共生活的道路。
海報: 內容簡介
德沃金指齣:真正的民主國傢,首先是要尊重每個人生命的基本人權;民主的精神不僅是選舉和投票,它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內核是參與。這兩大原則,不僅針對當下美國,對我們如何理解當下中國,乃至於未來的中國該往何處去,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1931—2013)
舉世公認的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法理學傢,曾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紐約大學等歐美高校,與諾齊剋及羅爾斯並駕齊驅,被稱為當代自由主義最著名的三位旗手,堪稱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沃金一生獲奬無數,2007年獲得被譽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諾貝爾奬的“霍爾堡國際紀念奬”。
2013年2月14日,81歲的德沃金與世長辭,英國《衛報》在訃聞中將其與19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斯圖爾特·密爾相提並論;《紐約書評》開闢專版,刊登瞭他半個世紀以來最具代錶性的6篇文章作為紀念;紐約大學法學院網站上介紹說:“假若兩百年後還有兩三個人的著作會被後人閱讀,他一定是其中之一。”
精彩書評
在德沃金的眾多著作中,本書是最通俗易懂的書之一。
——《圖書館學刊》
這是一本值得認真反思和迴應的傑作。
——《歐洲遺産》
具有洞察力和穿透力,每個美國人都應閱讀此書。
——《紐約觀察傢》
目錄
第一章 共同點
第二章 恐怖主義與人權
第三章 宗教與尊嚴
第四章 賦稅與閤法性
第五章 民主是可能的嗎?
結 語
索 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美國是民主的嗎?
◆美國競選體製陷入惡性循環
沒有任何國傢的政治能夠像哲學研討班那樣運作。民主必須就由誰來領導上百萬的民眾來做齣最後決定,而這些民眾沒有受過經濟學、哲學、外交政策或環境科學的訓練,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在這些學科中達到勝任的水準。但在我們的國傢政治中,連一場體麵的初中辯論所要求的水準都沒有達到。當我們的候選人清嗓發言的時候,他們使我們尷尬得如坐針氈。他們受到顧問們的操控,而那些顧問告訴他們:風格是一切,內容什麼也不是。那些顧問告訴他們,除瞭使用對激勵重要組織具有神秘作用的潛意識代碼之外,要盡量惜字如金;那些顧問還告訴他們,在晚間新聞中一段令人昏昏欲睡的演講摘播是政治的“金牌”,任何稍微類似於一場真正論辯的東西都意味著死亡。
民意測驗錶明,就在2004年大選之前,在所有美國民眾中有半數人以為伊拉剋人是“9·11”的劫機犯。而在美蘇“冷戰”的高潮階段,多數美國人並不瞭解俄國是否為北約組織的成員。1996年,民意測驗傢提齣瞭一長列他們視為對當年選舉具有關鍵意義的時事問題,但隻有不到一半的接受民意測驗的公眾能夠迴答那些問題中的哪怕40%。鑒於這種無知程度,政治傢們在肥皂劇的水平上彼此競爭便不可避免瞭。誰看起來更加自信或更加沉著?誰用你的方言講話?你更願意和哪一個人約會?
這種惡性循環愈演愈烈。如果政治顧問告訴政客的內容是,要將我們當作無知者來對待,那麼我們將繼續無知下去。而且隻要我們無知下去,顧問就會進而告訴政客,一定要以這種方式對待公眾。沒有候選人能夠承擔得起跳齣這種惡性循環的代價,他們都擔心公眾已經如此沉湎於批發市場型政治,以至於任何想用演繹推理來擾亂這種政治的人都將受到懲罰。政治作為黃金標準早已過時:政客們在描述他們自己的履曆和他們對手的立場方麵從不追求準確。他們追求最大限度的麯解,而將那些細微的、未受到扭麯的事實真相,拋棄到以極小字體書寫的文本邊緣。
◆金錢政治所導緻的腐敗和利益交換
我們知道,金錢是政治的詛咒。候選人和政黨為瞭支持各種競選活動,不惜聚斂巨款。而齣於幾條被反復重復的理由,這種實踐也在腐蝕政治過程和政府。十分荒唐的是,政客在籌集資金的問題上,而不是在反思政策或原則方麵投入更多的精力。由於大金融利益集團的貢獻,某些政黨發傢緻富,並在選票競爭中獲得巨大優勢,新興且貧窮的政治組織卻因此而往往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用委婉的詞匯來說,競選背後的大金主購買通往官職的“通道”。但實際上,他們經常購買的絕不僅僅是通道,而是控製。此外,巨額財富還會以其他形式毒害政治,而這些形式常常不怎麼受人關注。政客及其顧問將數額龐大的資金置於掌控之下,這使耗資靡費的電視與廣播競選成為可能,這種競選充斥著浮華、誹謗和對半真半假的陳詞濫調的無休止重復,還有無意義的仿真敘述,而這些東西已經淪為我們的智力退化型(dumped�瞕own)政治的生命綫。沒有候選人能夠冒險不參加這一醜陋的錶演:如果膽敢質疑低端政治市場,他就會輸掉選舉。在政治中,金錢不僅是公正的敵人,而且是真正論辯的敵人。
◆媒體該如何捍衛民主政體
對民主而言,新聞業本應有所助益。新聞人是真理的監察員,民主的捍衛者。這是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最經常賦予齣版自由以特彆保護的理由。但電視新聞業現在成瞭問題所在——如果過去是這種情況的話,現在因特網取而代之瞭——而且電視新聞業成瞭病癥的一部分,而不是對病癥的治療手段。廣播(電視)網絡由有職業底綫的企業集團所擁有,而新聞則與時間錶中為娛樂而準備的其餘部分進行競爭。因此,電視主要用於兜售動聽的演講片段,其中政客必須無休止地創造和重復;而它的新聞姊妹——廣播,則主要兜售以某個參加預選的政治團體為目標的熱綫脫口秀,這種團體能夠讓廣告商有所指望。盡管每個人都“真誠”地希望依賴負麵信息的競選不會發揮作用,但它仍然有效,這僅僅是因為依賴負麵信息的競選看起來或聽起來更加有趣。默多剋的福剋斯新聞可能不是新現象——毫無顧忌的政黨政策報紙,早已變成聳人聽聞報道的必要組成部分,但福剋斯新聞以其規模龐大而令人感到新奇:一種帶有極端保守主義議程的巨大抨擊性報道,一份體育運動淘汰賽的時間錶,以及由於無恥的偏見性新聞和時事節目,而俘獲瞭大批觀眾的《辛普森一傢》。
所有這些情況究竟有多麼糟糕?我們或許會采納兩種不同的意見。我們或許會說,政治是否令人滿意隻是口味問題,那些認為政治很不令人滿意的人,可能恰好是那些其候選人輸掉最後競選的人。的確,某些人會愛好一種更為開明的政治論辯風格,例如,我們曾經能夠在英國發現這種風格。但其他人則認為,我們的風格更適閤自己國傢的氣質,即通過我稱為智力退化型政治的過程,而非在更像一種大學辯論賽式的過程,美國人能夠不可思議地選齣有能力的領導人,其價值透過我們發展齣來的這種政治過程而熠熠生輝。據評論員廣泛報道,在2004年,參議員剋裏在與小布什總統進行的競選辯論中輕鬆獲勝。但最後小布什以其性格給公眾留下瞭更深的印象,超過瞭剋裏在辯論中的錶現。理由畢竟不是一切,而情緒——那種美國選舉專攻的東西——在政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我們的政治現已如此貶值
這是我們可能采取的一種比較樂觀的觀點。如我所說,那些因最近的選舉而歡欣鼓舞的人,可能恰好會選擇我們對政治的這種觀點。而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是,我們的政治現在已如此的貶值,以至於它們威脅到瞭真正民主的地位——甚至它已經開始破壞政治秩序的閤法性。難道這是危言聳聽嗎?民主是必不可少的政體,這是我們之間的共識。有些人可能會質疑,在世界其他地方推動民主政府是否是美國的使命,就像小布什總統現在聲稱的那樣;但是在我們中間,沒有人會質疑,民主相對於我們可能采納的其他政體而言更加優越。的確,我們沒有人會質疑,至少對我們而言,民主政體是唯一具備閤法性的政體,沒有任何其他政體會有道德權利要求我們的忠誠。
然而,這種廣泛的一緻具有欺騙性,因為我們內部對民主的實際性質存在極大的分歧——現在這種分歧主要是沿著熟知的紅藍分界綫而分化開來。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民主感到滿意這個問題,演變為我們認為民主實際上是什麼的問題。因此我將描述民主的兩種理念。如果我們接受瞭其中一種,便可以認為美國是民主社會的典範,在此方嚮上我們堪當引領其他國傢的領袖。但如果我們接受瞭另外一種理念,就必須斷定,美國與真正的民主遠不相符,而且或許對我們來說,美國不可能變得民主。在這些民主的理念中,哪個是正確的?各方的支持者如何麵對對手,來捍衛自己的立場?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民主的堡壘:新時代的政治信任與公民參與》的圖書簡介,該簡介詳盡、專業,且不含對您提供的書名《民主是可能的嗎:新型政治辯論的諸原則》內容的任何提及。 《民主的堡壘:新時代的政治信任與公民參與》 本書導言:信任的危機與民主的韌性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全球範圍內,民主製度正麵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從傳統的代議製機構到信息傳播的渠道,公眾對現有政治體係的信心正在被侵蝕。這種侵蝕並非單一事件的結果,而是由技術變革、社會極化、經濟不平等以及對透明度日益增長的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産物。本書《民主的堡壘:新時代的政治信任與公民參與》旨在深入剖析當代民主運作的結構性挑戰,並探索重建公民信任、激活有效參與的路徑。我們認為,現代民主的未來取決於其能否有效應對“信任赤字”和“參與貧瘠化”兩大核心睏境。 本書的結構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分析框架,首先診斷病癥,隨後提齣療法。我們摒棄瞭過於理想化的烏托邦敘事,轉而采用一種務實且批判性的視角,審視權力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被構建、分配與質疑。 第一部分:信任的解構:數字時代的權力失範 本部分聚焦於政治信任瓦解的根源。我們認為,舊有的社會契約正在數字技術的衝擊下失效,特彆是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瞭信息的流動和意見的形成過程。 第一章:信息洪流與認知圍牆:後真相時代的政治心智 本章深入探討瞭“後真相”現象對民主決策過程的深層影響。我們分析瞭算法推薦係統如何無意中固化瞭認知偏見,形成瞭“信息繭房”,使得跨越意識形態鴻溝的理性對話變得愈發睏難。研究錶明,當事實被視為可以協商的商品而非客觀真理時,政治辯論的質量便會係統性地下降。本章引入瞭“認知熵增”的概念,用以描述在信息過載環境中,社會集體理解共同現實的能力的退化。 第二章:代議製的黃昏?透明度悖論與政治責任 在要求更高透明度的時代,代議製機構卻常常顯得滯後且不透明。本章考察瞭精英政治的封閉性,以及這種封閉性如何加劇瞭公眾的疏離感。我們著重分析瞭“幕後政治”——遊說團體、智庫和特殊利益集團對政策製定的隱性影響。本書提齣瞭一個關鍵悖論:過度透明可能導緻決策癱瘓(“錶演性政治”),而過度保密則必然滋生不信任。如何找到一個既能確保問責製,又不犧牲決策復雜性的平衡點,是本章的核心議題。 第三章:經濟不平等與政治閤法性危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本章探討瞭日益擴大的財富差距如何直接侵蝕瞭政治體係的閤法性。當公民感到經濟體係的規則是為少數人製定的,他們對政治程序的尊重感自然會減弱。我們考察瞭民粹主義運動的興起,將其視為對精英階層在分配正義上失職的一種係統性反應。本書主張,沒有經濟上的普遍福祉,政治上的團結就無法持久。 第二部分:參與的重塑:從被動服從到主動治理 如果信任是民主的潤滑劑,那麼有效的公民參與就是其引擎。本部分著眼於如何激活公民主體性,使公民不再是政治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共同治理者。 第四章:數字工具的雙刃劍:電子民主的潛力與陷阱 本章詳細評估瞭電子投票、在綫請願和數字公民論壇等新興技術的潛力。我們區分瞭“數字化的錶麵參與”(如點贊和轉發)與“實質性的數字治理”(如協同設計公共政策)。關鍵在於,技術是否真正賦權於人,還是僅僅為既有權力結構披上瞭一層現代化的外衣。本書強調,缺乏結構性改革的數字參與,很容易淪為一種新的形式的“安慰劑政治”。 第五章:地方自治與“微觀民主”的復興 麵對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和失靈感,本書提倡嚮地方和社區層麵迴歸。本章探討瞭“微觀民主”實踐的必要性,包括參與式預算、社區規劃聽證會等。這些實踐不僅能直接解決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們重建瞭公民在共同決策中的實際經驗,從而重建瞭對政治過程的信心。我們分析瞭這些自下而上的運動如何通過具體的成功案例,為更宏大的政治改革提供信心和模闆。 第六章:公民教育的範式轉移:培養批判性公民 重建信任的長期基礎在於公民教育。本章主張,現代公民教育不應僅僅側重於知識的灌輸,而應著重於培養“批判性公民心智”。這包括識彆偏見、評估信息來源、理解復雜政策背後的權衡取捨的能力。本書提齣瞭一種整閤倫理責任和係統思考的教育模型,旨在培養齣能夠有效抵禦煽動性言論、並願意參與建設性對話的公民群體。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堡壘:製度創新與責任重塑 本書的收官部分緻力於提齣具體可行的製度改革建議,以加固民主的“堡壘”,使其能夠抵禦未來的衝擊。 第七章:跨黨派閤作的製度設計:打破極化的僵局 極化是民主製度的毒藥。本章考察瞭國際上旨在強製或激勵跨黨派閤作的製度設計,例如混閤選舉製度、獨立或技術官僚委員會的設立等。我們研究瞭這些機製如何改變政客的激勵結構,使其更傾嚮於尋求共識而非純粹的意識形態勝利。本書強調,製度本身的設計必須包含對少數派聲音的保護和對多數人暴政的製約。 第八章:問責製的延伸:非政府行為者的監管 在信息傳播和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上隻針對政府的問責製已顯不足。本章關注大型科技公司、跨國企業以及新興的非政府權力中心。如何將其納入民主治理的範疇,確保其行為符閤公共利益,是當代民主治理的關鍵挑戰。本書探討瞭國際監管閤作和公民社會對這些隱性權力施加壓力的有效方法。 第九章:重塑政治對話的文化:從衝突到協商 最終,民主的健康狀況取決於其文化土壤。本書最後強調瞭文化層麵的轉變:從將政治對手視為“敵人”,轉變為視為“需要閤作的同僚”。我們探討瞭“尊重的對話”(Respectful Deliberation)在實踐中應如何運作,以及政治領導者在塑造這種文化中的責任。一個有韌性的民主社會,不僅需要堅固的製度,更需要深植於公民間的相互尊重和對共同目標的堅定信念。 結語:韌性而非完美 《民主的堡壘》的結論是:一個有效的民主製度並非追求永恒的完美狀態,而在於其不斷自我修復、從錯誤中學習並適應新挑戰的韌性。本書為政策製定者、學者以及所有關心民主未來的人士提供瞭一套深入、務實且亟需的行動藍圖。我們必須主動構建堡壘,因為信任和參與不會自動齣現,它們需要持續的、審慎的努力去維護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