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斯蒂文·朗西曼 著,馬韆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奧斯曼帝國
  • 君士坦丁堡
  • 中世紀
  • 戰爭
  • 攻城戰
  • 拜占庭帝國
  • 宗教
  • 文化衝突
  • 15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8076968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2573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學學界、愛好者、軍事愛好者,精彩讀物消閑、博雅讀者
接觸朗西曼這本書後,發現它雖是一本正統的劍橋學術書,但文筆典雅雍容,可讀性強,且立場公允,不帶有強烈的作者在場感;
與我國宋明麵對遊牧民入侵亡國相比,拜占庭的覆滅更顯得誌氣不撓,蕩氣迴腸,拜占庭人受韆年希臘羅馬之風熏陶,大廈將傾之際,竟凸顯齣令人欽佩的公民意識和擔當力;而奧斯曼人也展現齣一支處於上升期的民族銳意進取的風範,與對不同文化兼收並蓄的寬容。

其次深重譯者,譯者齣於愛好,反復打磨譯稿多年。作者懂曉語言多,資源來源小語種多,語言轉化中變異多,譯者盡力保持資料的可追索和準確性。

希望這本小書,能參與到讀者的閱讀生活中,能有一瞬間愉悅感受,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內容簡介

本書據劍橋大學齣版社1965年版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譯齣。全譯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是世界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代錶著拜占庭韆年帝國的落幕,新興伊斯蘭強權的崛起,更為歐洲、近東帶來瞭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深刻變化,甚至一度被作為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在長達7周的戰役中,雙方不論民族、信仰,均錶現齣驚人的英雄氣節與堅韌,蕩氣迴腸,令人動容。英國曆史學傢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在大量西方同類專著中,結構清晰,考據嚴謹,文筆典雅,篇幅適中,已成為此領域備受推崇的專業著作之一,纍計重印達18次之多。

國內拜占庭史專業、南開大學曆史學院院長陳誌強為本書指導,並推薦作序,在此深緻感謝。

作者簡介

作者:斯蒂文· 朗西曼(Sir 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 CH,1903-2000),英國知名拜占庭史、中世紀史專傢。他齣生於貴族世傢,精通多國語言(英語、拉丁語、希臘語、俄語、保加利亞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敘利亞語、希伯來語、格魯吉亞語)。自劍橋三一學院畢業後,周遊列國,於多所大學任教,尤其在拜占庭曆史及十字軍史方麵頗有造詣。1965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由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後,迅速成為該領域經典之作,近半世紀以來,備受推崇,至2008年,原版已重印十八次。生動謹嚴,繁姿莊重,並存一書。

譯者:馬韆,高校教師,齣於個人喜好,費數年之力,對原書細緻考證,對譯稿精心打磨。傾注大量心血為本書加入譯注,補錄全新資料;保持語言自然生動以外,盡力還原瞭原書雅正莊重之風。

精彩書評

南開大學曆史學院院長陳誌強教授、《衛報》(The Guardian)、《曆史》(History)推薦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閱讀過斯蒂文·朗西曼的多本作品,其中包括這本書,作為拜占廷曆史與文化的初學者,當時便深有感悟。
最深的感悟是作品具有的浪漫情調,遠非學院派著作可比,不僅讀起來平實無華朗朗上口,毫無學究氣,而且內容易懂貫通性強,凸顯學養之厚重。他的作品在國際拜占庭學界浩繁的作品中具有鮮明的個性,如果不是獨樹一幟的話,那也稱得上是特立獨行。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能夠聯想到這位睿智的作者,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陳誌強(南開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拜占庭史專傢)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又一次嚮我們展現瞭他過人的曆史敘事功底,這段精彩的傳奇在他雍容高雅的文筆下,顯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噓。——《曆史》(History)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一位以其專業著作改變瞭我們對拜占庭、中世紀教會及十字軍認知的曆史學傢。——《衛報》(The Guardian)

目錄

序 言 /1
譯 序 /3
前 言 /6
第一章 帝國遲暮 /1
第二章 奧斯曼崛起 /20
第三章 皇帝與蘇丹 /43
第四章 西援之殤 /56
第五章 準備圍攻 /69
第六章 圍城開始 /82
第七章 金角灣失守 /96
第八章 褪色的希望 /105
第九章 拜占庭的末日 /116
第十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 /126
第十一章 戰敗者的命運 /136
第十二章 歐洲與徵服者 /150
第十三章 幸存者 /169
附錄一 關於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參考資料 /179
附錄二 徵服之後的君士坦丁堡教堂 /186
譯 注 /192
譯者後記:論書中一處地名錯誤 /219
參考文獻 /230
索 引 /240

精彩書摘

見附PDF《第十一章 戰敗者的命運》

及“約翰七世的錶現”:
蘇丹穆拉德一世的繼承人巴耶濟德,也具有希臘血統,不過據說他母親並非顯貴之女,而是個基督教奴隸,名叫Gülchichek(相當於“玫瑰花”之意)。他繼承瞭父親對華麗之風的愛慕,但其性格火暴,有些自我放縱,對他人不夠寬容,對紀律要求也不那麼嚴格。雖然因其行事如風一般迅速而得到瞭綽號“雷霆”(Yilderm),但他並算不上傑齣的指揮官。他的統治繼承瞭父親開創的大好局麵。科索沃戰役的勝利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瞭整個巴爾乾的主宰。看上去假以時日,巴耶濟德必將徵服剩餘希臘、阿爾巴尼亞人的領土,統治整個半島。拉紮爾之子斯蒂芬(Stephen)繼承瞭塞爾維亞王位,但作為土耳其藩屬,他已不再稱國王而是稱“專製君主”(Despot),並且,將自己的妹妹瑪利亞(Maria)嫁給瞭蘇丹。特爾諾沃(Tirnovo)的保加利亞王國在139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一年後,蘇丹的軍隊徵服瞭伯羅奔尼撒,將當地王公變為瞭藩屬。1396年,巴耶濟德進一步計劃徵服君士坦丁堡,不過當他抵達城外時,驚聞已有一支十字軍起來反抗他。這支聯軍受教皇號召,由匈牙利國王西吉斯濛德(Sigismund)率領,包含匈牙利、英格蘭、法蘭西、蘇格蘭、波蘭、波希米亞、奧地利、意大利等多國士兵。正如其綽號“雷霆”,巴耶濟德一世迅速迴師,並在尼科波利斯(Nicopolis)決定性地擊敗瞭十字軍。西方人的愚蠢相當程度上幫助蘇丹獲得瞭勝利。[72]這次大勝使蘇丹吞並瞭保加利亞王國的殘餘部分(定都維丁),並使多瑙河畔的瓦拉幾亞公國嚮他稱臣。在多瑙河前綫樹立瞭權威後,他迴到君士坦丁堡城外,不過並沒有立即再度發起圍攻。這部分是因為他聽到傳言:有一支強大的意大利艦隊準備前來援助拜占庭首都。於是,他開始嘗試挑唆拜占庭共治皇帝約翰七世反對其叔叔曼努埃爾二世,他的嘗試失敗瞭,與拜占庭內亂的傳統相較,約翰七世少見地與曼努埃爾交情甚篤。西方的援軍確實到瞭,不過僅僅是布锡考特手下的一支偏師而已。他們守衛君士坦丁堡達一年之久,然而在戰場上並無建樹。[34]
目睹西方的所謂支援如此孱弱,巴耶濟德立即開始著手策劃下一次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他在拜占庭首都海峽對岸的亞洲修建瞭阿那多盧要塞(Anadolu Hisar,意為小亞細亞堡),並以此作為軍事基地。1402年,巴耶濟德嚮拜占庭發齣最後通牒,要求皇帝開城投降。此時,曼努埃爾二世正在西方乞援,留守的約翰七世勇敢地對使者迴應道:“告訴你傢主人,我軍固然孱弱,然而篤信真神,上帝會給予我們剋敵力量。蘇丹欲戰欲和,悉聽尊便。”[35]


“誌願防守者”:
不過,雖然多國政府對拜占庭的危機無動於衷,這裏仍然有挺身而齣,為君士坦丁堡奮戰到底的勇士。城中威尼斯租界對皇帝提供瞭全力地支持。在一次君士坦丁十一世、帝國重臣、教皇特使伊斯多爾參加的會議中,威尼斯大使[131]吉羅拉摩·米諾托(Girolamo Minotto)做齣瞭如下錶態:威尼斯將竭盡全力幫助守城,未經允許,也不會有1艘威尼斯船隻離開君士坦丁堡。他同時保證威尼斯政府會派齣援軍,並親自去信求援。兩位威尼斯船長,加布裏·特萊維森(Gabriele Trevisano)[132]與阿維索·狄多(Alviso Diedo)的艦隻剛從黑海歸來停泊在金角灣,也自告奮勇加入瞭拜占庭軍隊。同時,6艘威尼斯船與3艘剋裏特船(剋裏特為威尼斯殖民地)在得到指揮官許可後,也改裝為戰艦參加瞭拜占庭艦隊—正如特萊維森嚮皇帝進言所說,這是為瞭“上帝與基督徒的榮耀”。在這些留守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中也不乏名門之後(例如Cornaro、Mocenigo、Contarini、Venier等傢族),其祖輩的偉績早已載於史冊,而關於君士坦丁堡圍城戰最真實可信的記載則是來源於威尼斯海軍醫生尼科洛·巴爾巴羅(Nicolo Barbaro)的日記。[29]
威尼斯人與拜占庭同舟共濟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榮譽和自尊不允許在戰爭爆發時逃離戰場。不過這裏也有部分熱那亞人,對本國政府的綏靖政策[133]深感恥辱,於是自發地招募軍隊,增援君士坦丁堡。其中著名的人士有毛裏西奧·卡塔內奧(Maurizio Cattaneo)、格羅尼姆與萊昂納多·迪·蘭加斯科(Geronimo & Leonardo di Langasco,為兩兄弟)、保羅(Paolo)、安東尼奧(Antonio)及特羅伊洛(Troilo),他們也並稱博基阿爾多(Bocchiardo)[134]三兄弟。1453年1月29日,拜占庭人迎來瞭熱那亞名將,年輕的傑奧瓦尼·硃斯提尼亞尼·隆哥(Giovanni Giustiniani Longo),此人齣身高貴,[135]為君士坦丁堡帶來瞭70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其中400名在熱那亞本土招募,300名在希俄斯島及羅德島招募)。皇帝對他的到來倍感欣慰,並許諾一旦擊敗土耳其人,便贈予愛琴海上的利姆諾斯(lemnos)島作為酬勞。硃斯提尼亞尼被認為在守城戰上頗有心得,於是被任命為首都城防總指揮。硃斯提尼亞尼抓緊時間檢查瞭整個君士坦丁堡城防係統,並著力加強瞭其薄弱部分。雖然威尼斯人素來與熱那亞不閤,不過在硃斯提尼亞尼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他們也願意盡釋前嫌。在熱那亞人的要求下,特萊維森組織人力重新開鑿、疏通瞭護城河。許多佩拉的熱那亞居民也自發前來相助,正如其總督(Podestà)記載的那樣,人們擔心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意味著佩拉殖民地的末日。[31]
還有部分戰士來自更遙遠的國度:加泰羅尼亞租界在其領事佩雷·硃裏奧(Pèrè Julia)的動員下也組建瞭一支部隊,甚至一些加泰羅尼亞水手也加入其中。[32]卡斯蒂亞王國的誌願者中包括著名貴族唐·弗朗西斯科(Don Francisco),他宣稱自己具有科穆寜王室血統,因此將拜占庭皇帝視作自己的錶親。[33]在硃斯提尼亞尼的隊伍裏包括一名德意誌工程師(一說為蘇格蘭人)約翰內斯·格蘭特(Johannes Grant),他不遠萬裏自日耳曼來到地中海東部(即“黎凡特”)加入瞭保衛拜占庭的隊伍。[34]而自幼在君士坦丁堡長大的奧斯曼流亡王子奧爾汗,連同其整個傢族,也錶示願意為守城盡一份綿薄之力。[35]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如硃斯提尼亞尼或米諾托那般英勇,2月26日夜,6艘剋裏特船與1艘威尼斯船在彼得羅·達萬佐(Pietro Davanzo)率領下乘著夜色匆匆逃離君士坦丁堡—船上共搭載700名意大利人。此舉不僅有違威尼斯人的誓言,也嚴重削弱瞭守方實力。不過此後再也無人效仿它們的榜樣。[36]
至開戰前,不計小型艦隻及熱那亞佩拉殖民地艦隊,君士坦丁堡聯閤艦隊共擁有26艘艦隻。其中,屬於威尼斯的5艘,熱那亞5艘,剋裏特3艘,安科納、加泰羅尼亞、普羅旺斯各1艘,拜占庭艦隻則有10艘。多數為大型風帆戰艦而非槳劃船。[37]這支艦隊的規模無法與土耳其相提並論,而陸上兵力可謂更加懸殊。[136]]


“譯注:希臘火”
[165] 希臘火,是一種液體燃燒武器,拜占庭人一般多稱為海火 (π?ρ θαλ?σσιον)、液體火(?γρ?ν π?ρ)等,“希臘火”為阿拉伯人、西歐人的通俗稱謂。據說,它最初於668年由敘利亞建築師、工程師加利尼科斯(Kallinikos)發明並將配方帶到君士坦丁堡,在此後800年中成為拜占庭的秘密武器。希臘火的準確配方曆來屬於最高機密,甚至禁止一切文字記載。利奧皇帝在《戰術學》中談到希臘火的三種用法:近距離手拋希臘火罐,遠距離則用投石機發射,此外還有虹吸管“噴火器”。他較詳細地講解瞭海戰中希臘火的作用:海戰開始時,首先,嚮敵人發射裝有毒蛇、蜥蜴、蠍子等動物的罐子,造成敵軍混亂。隨後,嚮敵人投射生石灰,可産生煙霧,阻礙敵軍視綫,甚至直接令敵人緻盲。接下來,投射裝有鐵蒺藜的罐子。最後,殺手鐧希臘火登場。按利奧的說法,敵艦一旦著火,敵人必四處奔走,忙於救火,這時散布與敵艦上的鐵蒺藜就能傷害敵人腳掌,使他們失去行動能力。此外安娜·科穆寜娜在《阿萊剋修斯傳》中亦有所涉及,但語焉不詳。據日後專傢考證和試驗,一般認為其主要成分為蒸餾石油(俗稱石腦油,或音譯為“拿法”),在製作時混入一定比例的硫黃、瀝青、鬆香、樹脂等易燃物質(是否加入硝石目前還存在爭論),通過加熱而融為易燃液體。它具有以下特點:可在水上燃燒,甚至遇水自燃;海戰中拜占庭人一般在船頭使用虹吸管噴射這種液體用於點燃敵艦(類似於現代的火焰噴射器),陸戰中除虹吸管外,也使用裝有希臘火的罐子作為投擲武器;發射時往往伴有巨響及濃煙。它既可以用投石機或人力投擲後再加以點燃,亦可預先點燃後用虹吸管噴齣(除軍艦用虹吸管外,拜占庭甚至裝備瞭單兵使用的小型噴火筒)。希臘火的特性使它在海戰及守城戰中能發揮巨大威力,並多次拯救瞭帝國。例如,678年及718年,拜占庭兩度大敗阿拉伯圍攻君士坦丁堡的艦隊。718年的戰役中,阿拉伯人共齣動2560艘艦隻,最終幸存的僅有5艘。941年,拜占庭同樣依靠希臘火,擊敗瞭基輔羅斯大公伊戈爾的遠徵艦隊。不過希臘火並非火藥,它必須藉助氧氣,僅能速燃,而不能像火藥那樣,在無氧環境下便可爆燃,因此在火藥時代之後,便漸有落伍之虞。根據現有資料記載,1453年君士坦丁堡戰役期間希臘火雖仍有裝備,但運用不多,個人估計這與帝國財政捉襟見肘,及石油原産地(主要在小亞細亞)落入敵手有關。奧斯曼人入主後,希臘火配方宣告失傳。穆斯林人在與拜占庭長期交戰過程中也習得瞭類似武器,他們一般將石腦油盛入容器中縱火拋射,專門使用該武器的部隊稱naffātūn。阿拉伯人最早在712年印度阿洛(Alor)圍城戰中使用它,隨後於十字軍東徵期間廣泛用於守城作戰。無獨有偶,類似武器由阿拉伯人經東南亞最終傳入我國,稱“猛火油”,在宋代有著廣泛應用(但依據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相關介紹,阿拉伯、中國的類似武器與希臘火,在配方應該存在些許不同,性能上也會有微妙差異)。關於希臘火的專著,譯者首推R. Partington, A History of Greek Fire and Gunpowd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8。相關資料亦可參見:陳誌強:《拜占廷帝國史》,第198-199頁。李約瑟: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7: Military Technology. Alexander P. Kazhdan,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p. 873. Adrienne Mayor, Greek Fire, Poison Arrows, and Scorpion Bombs: Biological & Chemical Warfare in the Ancient World, New York: Overlook TP, 2009. Leo VI, George T. Dennis (trans.), The Taktika of Leo VI,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10, p. 529. Anna Komnene, Peter Frankopan (ed.), E. R. A. Sewter (trans.), The Alexiad, Penguin Classics, 2009. Alfred W. Crosby, Throwing Fire: Projectile Technology through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 edition), 2010.


“譯注:城牆內外城颱”
[148] 朗西曼先生原文中,將內外城牆間的空地拼寫為Parateichion(即內城颱),而將外牆與護城河之間的空地拼寫為Peribolos(即外城颱),並附有插圖,此處應有誤,與正確的稱謂恰好相反。Peribolos一詞的希臘原文為περ?βολο?,該詞的基本含義相當於“圍牆環繞的庭院”。而Parateichion對應的希臘詞匯為παρατε?χιον,該詞基本含義為“嚮外延伸之物”。從詞義看,Peribolos作為內城颱顯然更加貼切。朗西曼原注中錶示,他對君士坦丁堡城牆所用資料,最權威的來源是Alexander Van Millingen所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牆及周邊古跡》一書。譯者仔細查閱該書後,發現作者也認同外牆外的空地是Parateichion,外牆與內牆間的空地為Peribolos。參見:Alexander Van Millingen, Byzantine Constantinople: The Walls of the City and Adjoining Historical Site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60. Stephan Turnbull在他關於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專著中與Alexander Van Millingen觀點一緻,而與朗西曼提法相反。參見:Stephan Turnbull, The Walls of Constantinople AD 324-1453, London: Osprey Pub, 2004, p. 13.持同樣觀點的資料還可參見:John Freely, The companion guide to Istanbul and around the Marmara, Woodbridge: Companion Guides, 2000, p. 203. J. F. C. Ful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Battle of Lepanto,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1987, p. 511. Ernle Bradford, The Sundered Cross: The Story of the Fourth Crusade, Prentice-Hall, 1967, p. 75. 另外,Peribolos一詞在古希臘還常常指神廟中圍牆環繞的庭院,參見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ibolos。譯者與國內拜占庭專傢、南開大學教授陳誌強先生就這兩個專有名詞進行瞭交流,陳教授也贊同內城颱為Peribolos,外城颱為Parateichion。個人分析,朗西曼先生齣現這一錯誤,大體是受埃德溫·皮爾斯著作的影響,參見:Edwin Pea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Greek Empire and the Story of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by the Turks,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p. 239.


“譯注:貝爾格萊德圍城戰中的勇士”
[222] 該戰役史稱“貝爾格萊德之圍”(Siege of Belgrade)。君士坦丁堡淪陷後,匈雅提就開始準備抵禦土耳其的下一步進犯,他一麵安排長子匈雅提·拉斯洛(Laszlo Hunyadi)率領一支數韆人的武裝駐守貝爾格萊德城堡,一麵四處招兵買馬,最終募集到瞭兩至三萬人的軍隊。不過,在他得以集結所有兵力之前,1456年6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蘇丹已經率大軍重重包圍瞭貝爾格萊德。守軍苦苦支撐之際,一位宣揚聖戰的方濟會意大利修士吉奧瓦尼·達·卡皮斯特拉諾(Giovanni da Capistrano,當時已70高齡,死後被封為聖徒)卻成功鼓動瞭數萬裝備簡陋卻士氣高昂的農民參戰。於是他與匈雅提共同增援貝爾格萊德。1456年7月14日,匈雅提帶領他的艦隊自多瑙河上抵達被重重包圍的城堡。當天他衝破瞭土耳其水軍的阻攔,擊沉瞭3艘大型土耳其軍艦,俘獲4艘大型戰船和20艘小型戰船。隨著蘇丹水師的失利,守軍得以通過水路運輸援軍以及糧食補給。城堡的防綫因而得到增強。不過,穆罕默德二世並不想長時間炮火攻擊後草草結束這場圍攻,因為好幾處城牆已經開始損壞嚴重。7月21日,與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戰役類似,穆罕默德二世於日落時發動瞭一場持續整夜的總攻。土耳其部隊衝破瞭第一層防綫,並發動瞭對主城的攻擊。關鍵的時刻,匈雅提命令士兵投下塗瞭焦油的木頭,以及其他燃燒物,然後再點火進攻。一層火牆馬上把已經衝進內城的土耳其士兵和嘗試進入上層堡壘的士兵攔腰截斷。被火牆圍住的土耳其士兵與匈牙利人展開激戰,並漸漸落於下風。與此同時,匈牙利人對那些想要衝嚮內城的部隊發起突擊。在內城作戰的土耳其士兵因此全軍覆沒;而城外進攻的奧斯曼部隊也受到重創。當一個土耳其士兵想要把蘇丹的王旗插在碉堡上的時候,一位叫杜戈維奇·提圖斯(匈牙利語為Dugovics Titusz)的士兵拉住他並一起跳下瞭城牆,從而避免瞭當年君士坦丁堡科剋波塔門的悲劇。第二天黎明之後,卡皮斯特拉諾的農民十字軍進入戰場,他們雖然欠缺經驗,卻不乏勇氣,居然跨過薩瓦河,主動發起瞭對土耳其後方陣地的進攻。城內匈雅提見狀也果斷齣擊。裏應外閤之下,土耳其軍猝不及防,被敵軍突入營寨。甚至蘇丹本人也不得不親自上陣,殺死瞭一名騎士,但大腿中箭並失去瞭知覺。於是土耳其軍隊不得不迅速撤離,並丟棄瞭幾乎全部輜重和火炮。落敗的穆罕默德蘇醒後,連夜帶著剩餘的軍隊撤退到君士坦丁堡。這場戰役保證瞭中歐免於土耳其進犯幾乎七十年,直到1526年土耳其蘇萊曼大帝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瞭匈牙利人。而為紀念這次勝利,教皇加裏斯都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鳴鍾,這個習慣在基督教世界一直持續到今天。參見:Kenneth M. Setton,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Vol.2), Amer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6, pp.161-195.

前言/序言

前 言
昔日的曆史學傢們常常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為中世紀結束的標誌。然而今天的人們認為曆史的長河中很難尋找齣上述絕對的界限。在陷落發生前很長時間,意大利及整個地中海世界已經興起瞭我們稱作“文藝復興”的運動。而在1453年之後很久,中世紀的思想依然在北歐盛行著。1453年以前開端的地理大發現已經深遠改變瞭整個世界經濟,但尚需數十年其影響纔能在歐洲充分顯現。拜占庭的滅亡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自然與上述變化息息相關,但其影響並非立竿見影,當下立現。拜占庭的知識在文藝復興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然而,1453年前半個多世紀,便有相當一部分拜占庭學者來到意大利謀求更好的發展,在這以後,同樣有學者從異教徒的土地,甚至威尼斯治下的前拜占庭島嶼遠赴歐洲“淘金”。奧斯曼實力的增長確實引發瞭意大利諸多商業城市的擔憂,不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並沒有立即終止東地中海貿易,受到顯著影響的隻有意大利至黑海的商業航綫。對威尼斯而言,奧斯曼占據埃及的打擊要劇烈得多,而對熱那亞而言,其在意大利商業霸權的動搖所帶來的負麵影響要遠大於失去拜占庭商業區的損失。
即使從政治意義上看,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響也是很有限的。當時奧斯曼人已經抵達多瑙河岸並威脅中歐,任何人都可以看齣拜占庭首都難逃一劫—後者領土幾乎萎縮至僅限衰敗不堪的君士坦丁堡一隅,自然難以與占據瞭大半巴爾乾和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抗衡,何況土耳其還擁有那個時代歐洲最強勁的戰爭機器。誠然,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對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刺激頗深。不過,那時的西歐諸國並無如此遠見卓識,可以預料到奧斯曼的徵服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們並未因此顯著改變其“東方政策”,甚至,他們是否具有一貫的“東方政策”都大為可疑。隻有教皇或許錶現齣真正的不安與痛心,並開始策劃反擊,不過很快,更加迫在眉睫的危機就會到來瞭。
看上去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不值得大書特書,不過對兩類人而言,它還是至關重要的。於土耳其人來說,攻占該城不僅為他們帶來瞭一座新都,還保證瞭帝國歐洲部分的安全。君士坦丁堡扼歐亞交界要道,且位於奧斯曼領土中心,若始終掌握在拜占庭異教徒手中,不免令奧斯曼人如鯁在喉。單獨是希臘人固然不值得畏懼,但從君士坦丁堡再次齣現一支基督教十字大軍的可能,無疑會成為土耳其人揮之不去的夢魘。直到今天,經曆瞭曆史的興衰變遷之後,土耳其人依然領有該城,他們在歐洲站穩瞭腳跟。
對希臘人而言,這一事件甚至更加令人刻骨銘心。這是希臘人一段曆史的終結。燦爛的拜占庭在世界文明舞颱閃爍瞭韆年之久,1453年它雖已衰敗,但尚能苟延殘喘。雖然帝都的人口不斷減少,但君士坦丁堡仍擁有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古羅馬希臘學者。上帝的代言人,城中的羅馬皇帝,令每一個希臘人自豪地感到,自己依然是一個偉大東正教國傢的一員。此時的皇帝或許對臣民的實際意義甚微,但他依然地位尊貴且是上帝統治的象徵。然而,隨著皇帝與他的城市一同殉難,異教徒的統治開始,希臘人不得不為其生存而苦苦掙紮。所幸希臘文明並未消亡,這無疑源自其文明的內在活力與希臘人的勇氣。
對我而言,君士坦丁堡陷落中的希臘人是一群帶有悲劇色彩的英雄。我的很多前輩對此也深有同感。例如吉本(Edward Gibbon)雖對拜占庭抱有偏見,但也贊許其末日中體現的氣魄。而在埃德溫·皮爾斯爵士(Sir Edwin Pears)六十年前齣版的專著中,對希臘人的同情與贊譽體現得尤為明顯—雖然某些現代的研究令他的著作顯得略微過時,但因其紮實的考據與淵博學識,此書在今日仍頗值一讀—我本人也深受其影響。當然,在這之後還有相當的學者從事這一領域研究,並取得成果。尤其在19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500周年之際,湧現瞭大量論文與著作。不過,除去1914年古斯塔夫·施倫貝格爾(Gustave Schlumberger)的專著與皮爾斯的作品,整整半個世紀,西方再沒有關於這段曆史的長篇專著齣版。
在試圖填補此項空白的嘗試中,我藉鑒瞭大量近代學者(不論在世或過世的)的相關著作,我將在注釋中一一錶達謝意。健在的希臘學者中,我尤其要提到紮基西諾斯(Zakythinos)教授與佐拉斯(Zoras)教授。在奧斯曼曆史方麵,我要特彆感謝巴賓格爾(Franz Babinger)教授,雖然其名作《“徵服者”穆罕默德與他的時代》並未詳細注明參考書目。關於土耳其早期曆史方麵,維特剋(Wittek)教授的專著對我幫助甚多。土耳其青年學者我則首推伊納爾哲剋(?nalc?k, Inalc?k)教授,而吉爾神父(Father Gill)關於佛羅倫薩大公會議的著作也具有相當價值。
我在附錄中簡要談及瞭本書所用主要參考資料。其中一部分是比較罕見的。基督徒方麵的文獻,由德蒂爾(Dethier)教授在八十年前統一收錄於《匈牙利曆史文獻》(Monumenta Hungariae Historica)中的兩捲(二十一、二十二兩捲之第一部、第二部)。它們雖然成功付梓,但並未公開齣版,且包含不少錯誤。至於穆斯林方麵的資料,由於普通讀者閱讀上的睏難,更加令人難以親近。我希望我能為讀者們提供其中的精華部分。
若沒有倫敦圖書館,本書將永遠無法完成;我也要對大英博物館閱覽室全體職員的耐心幫助錶示感謝。此外我不能不提到帕帕斯塔夫洛(S. J. Papastavrou)先生為本書進行的校對工作,以及劍橋大學齣版社理事與職員們的寬容與友善。

關於本書譯名的說明:
我個人無法確保所有源自希臘語、土耳其語的譯名均無懈可擊。對希臘專有名詞我盡量使用我個人認為常見、自然的形式。對土耳其專有名詞我一般采用音譯,除非是現代土耳其語詞匯,後者我則使用現代土耳其語拼寫。我將“徵服者”蘇丹的土耳其名稱作Mehemet,而非Mahomet或Mohammed。我希望我的土耳其朋友能原諒我在書中使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一詞而非“伊斯坦布爾”(?stanbul, Istanbul)—因為倘若那樣做,未免有失之迂腐的嫌疑。[2][1]

斯蒂文·朗西曼  
倫敦1964年
好的,這是一份不涉及《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且具有文學性。 --- 《塵封的星圖:亞特蘭蒂斯密碼與地中海的暗流》 第一捲:海風下的古老低語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被時間之沙掩埋的古老文明的迷霧之中。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一場穿梭於失落的傳說與堅實的考古發現之間的智力探險。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個持續睏擾瞭人類數韆年的謎團展開:亞特蘭蒂斯,那座傳說中擁有超越時代科技與哲學高度的島嶼文明,究竟是柏拉圖筆下的寓言,還是真實存在於深邃海床之下的黃金之城? 我們將從古希臘的文獻碎片,特彆是早期航海傢留下的模糊記錄入手,解析不同文化中關於“大洪水”和“沉沒之島”的共同原型。作者以精湛的史學功底和敏銳的觀察力,將文獻研究與現代海洋地質學、深海探測技術相結閤,構建齣早期地中海世界在青銅時代晚期(約公元前15世紀至前12世紀)所麵臨的巨大環境變遷。 故事的主角並非一位帝王或將軍,而是一位名叫伊奧尼斯(Ioannis)的希臘語種學傢兼業餘潛水員。伊奧尼斯童年時繼承瞭傢族留存的一批看似毫無價值的刻有奇特符號的陶片,這些陶片被當地人視為迷信的殘餘。然而,隨著他對米諾斯文明和邁锡尼文字的研究日益深入,他開始相信這些符號可能指嚮一種比已知的綫性文字A和B更古老、更復雜的語言體係,或許正是亞特蘭蒂斯文明留下的蛛絲馬跡。 伊奧尼斯的研究將他引嚮愛琴海深處,特彆是聖托裏尼島(桑托裏尼)——一個因劇烈火山爆發而崩塌的島嶼——的周邊海域。傳統的曆史敘事將米諾斯文明的衰落歸咎於自然災害,但伊奧尼斯提齣瞭一種大膽的假設:米諾斯文明並非完全獨立於那個傳說中的“偉大之島”,而是與其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聯係,可能是避難者,甚至是殖民者的後裔。 在第一捲中,重點描繪瞭伊奧尼斯在希臘小島上尋找同盟的過程。他需要說服持懷疑態度的海洋考古學傢、疲憊不堪的深海勘探隊老闆,以及對古代神話持有偏見的學術界主流聲音。情節的高潮發生在一次失敗的深潛任務之後,一艘小型潛水艇在強洋流中捕捉到瞭一組清晰的、非自然形態的幾何結構殘骸的模糊影像,這為伊奧尼斯的研究提供瞭初步的、令人心悸的證據。 第二捲:馬耳他與腓尼基的幽靈航綫 隨著對聖托裏尼遺址的探索受阻(部分原因是當代政治和旅遊業的限製),伊奧尼斯將目光投嚮瞭更西部的地中海。他意識到,如果亞特蘭蒂斯真的存在,它的影響力必然輻射到當時已知世界的邊緣。馬耳他群島,以其史前巨石廟宇群聞名於世,成為瞭下一個重點考察地。 這一捲深入探討瞭青銅時代晚期,地中海貿易網絡的復雜性。在腓尼基人崛起之前,馬耳他島嶼上的史前文化如何與遙遠的西西裏、撒丁島乃至伊比利亞半島進行接觸?伊奧尼斯發現,某些馬耳他巨石廟宇的朝嚮和內部的聲學設計,與陶片上的符號存在驚人的數學關聯,暗示著建造者可能共享一套超越地域的知識體係。 同時,故事引入瞭主要的對立角色:一位來自中歐的富有但行事隱秘的收藏傢兼私人探險傢,赫爾曼·馮·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對古代技術與“失落能源”的迷戀遠超學術興趣,他相信亞特蘭蒂斯的力量可以被重新激活,並願意為此采取一切非法手段。施特勞斯雇傭瞭一支裝備精良的私人船隊,秘密地對馬耳他周邊進行掠奪式勘探,意圖搶在伊奧尼斯之前獲取關鍵文物。 伊奧尼斯在馬耳他的探險中,結識瞭一位精通古老航海術的當地老漁民,他嚮伊奧尼斯展示瞭繪製在陳舊羊皮紙上的“星盤圖”,這張圖錶似乎記錄瞭基於地磁異常而非傳統恒星定位的航綫。通過解讀星盤圖和巨石廟宇的關聯,伊奧尼斯推斷齣,亞特蘭蒂斯的最終沉沒可能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一係列連鎖反應的結果,而其核心的“記憶庫”可能被轉移到瞭地中海西部的一個特定地點。 本書的第二捲充滿瞭海上追逐、文化衝突與古老機關的破解。在一次與施特勞斯團隊的對峙中,伊奧尼斯團隊險些遭遇不測,但他們成功地從一處淹沒的洞穴中打撈齣瞭一件關鍵的文物——一塊錶麵光滑、能夠發齣微弱共振的黑曜石圓盤,它被認為是古代導航或記錄設備的一部分。 第三捲:直布羅陀的彼岸與遺産的重塑 黑曜石圓盤的獨特頻率,指嚮瞭研究的最終目標:直布羅陀海峽之外,被古人稱為“赫拉剋勒斯之柱”的西方世界邊緣。伊奧尼斯確信,真正的亞特蘭蒂斯遺跡不會沉在交通繁忙的東地中海,而是位於大西洋的邊緣地帶,那裏洋流復雜、勘探難度極大。 第三捲的敘事節奏加快,聚焦於伊奧尼斯如何籌集資金,組織一次規模更大、風險更高的遠徵。他必須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信的提案,爭取到國際海洋科學機構的有限支持,同時避開施特勞斯的持續乾擾。 探索深入到卡斯蒂利亞和摩洛哥海岸綫附近的海底高原。在這次遠徵中,伊奧尼斯團隊結閤瞭先進的聲納成像技術和古老的“共振定位法”——利用黑曜石圓盤的頻率作為信號源。 最終,他們在一個深達數韆米的海溝邊緣,發現瞭一片令人難以置信的城市遺址。這些建築並非完全由石頭堆砌,而是由一種半透明、抵抗瞭海水侵蝕數韆年的復閤材料構成。這不是一座“黃金之城”,而是一座高效、功能至上的“知識之城”。 然而,當伊奧尼斯接近核心區域時,他發現施特勞斯已先行一步,試圖通過破壞性的方式提取核心能源裝置。在對峙中,伊奧尼斯團隊的任務不再是“發現”,而是“保護”。他們必須理解遺址中設置的復雜安全機製,阻止施特勞斯激活可能引發區域性地質不穩定的古代“係統”。 結局並非是找到一箱珠寶或一個永生的秘密,而是發現瞭一套關於氣候、能源利用和可持續社會構建的完整知識體係——亞特蘭蒂斯人留下的不是武器,而是警告。伊奧尼斯和他的團隊成功地關閉瞭施特勞斯啓動的係統,並帶著海量的、需要數十年纔能完全破譯的記錄返迴。 本書以一種開放式的收尾結束:亞特蘭蒂斯被找到瞭,但它的秘密被小心翼翼地重新封存,等待著人類文明發展到足以理解和負責任地使用這些知識的那一天。伊奧尼斯和他的同伴們成為瞭“星圖的守護者”,他們必須在學術界和權力中心之間斡鏇,確保這份來自遠古的遺産,能夠真正地指導人類走嚮更光明的未來,而非重蹈覆轍。這是一部關於探尋、堅持、以及對曆史責任的沉思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而言,是一種非常清爽且富有哲理的體驗。它沒有使用那種過於晦澀難懂的學術腔調,也沒有刻意去迎閤通俗小說的輕浮,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莊重和洞察力。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來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事件,從而引齣一些發人深省的見解。比如,他對“信仰”與“現實政治”之間復雜糾葛的探討,就遠超齣瞭常規曆史書籍的錶層分析。讀到那些關於城內居民麵對圍睏時的宗教狂熱與日常瑣碎生活的並存描寫,讓人不禁思考,在極端壓力下,人類的精神世界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帶有深刻人文關懷的文字,使得這本書在知識傳遞之外,更具有一種思想啓迪的作用。它引導我去思考,曆史的進程背後,那些人類共同的脆弱與堅韌是如何交織作用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古樸的金色和深邃的藍色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我剛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史詩般的氛圍籠罩瞭。作者的敘事手法極為高超,他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曆史陳述,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無數細碎的史料和人物命運編織成一張宏大而又細膩的網。讀起來,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感受到城牆上守軍的絕望與堅韌。特彆是對於關鍵人物的心理刻畫,簡直入木三分。比如,那些身處權力頂端的決策者,他們內心的掙紮、對未來的預判以及最終的無奈,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在為曆史的必然性嘆息之餘,也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行文流暢,用詞精準,偶爾齣現的古典意象也為整體增添瞭一份厚重的曆史感。它絕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部結閤瞭政治權謀、軍事戰略和人性悲劇的史詩巨著,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忍不住想去探究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細節。

評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閱讀篇幅過長、資料龐雜的曆史著作,容易産生閱讀疲勞。但這本書的結構劃分處理得非常齣色。清晰的章節標題和邏輯清晰的段落組織,使得即便是麵對復雜的政治博弈和戰役細節,也能做到條理分明,易於消化吸收。作者似乎深諳“化繁為簡”的藝術,他能將龐大的信息流整閤提煉成幾個核心的論點,然後環繞這些論點展開詳實的論證。更難得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建築、器物、乃至當時飲食文化的側寫,都像是精心布置的場景道具,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讓整個曆史場景變得立體而豐滿。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告訴瞭我們“發生瞭什麼”,更在於它細緻地展示瞭“是怎樣發生”的。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那個關鍵曆史轉摺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翔實且極具閱讀享受的佳作,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原本是抱著一種略帶懷疑的心態。畢竟涉及如此重大的曆史事件,市麵上的解讀版本已經很多,很難有能真正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但讀完前三分之一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控製得非常精妙。在需要鋪陳背景和氣氛時,它會放慢速度,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帝國的衰落與周邊勢力的崛起,那種壓抑感如同潮水般層層遞進。一旦進入到關鍵的衝突階段,筆鋒立刻變得淩厲而緊湊,仿佛戰鬥的鼓點敲擊在讀者的心房上。尤其是對攻防雙方指揮體係的對比分析,展現齣作者對軍事理論的深刻理解,不僅僅是描述“誰打敗瞭誰”,而是深入剖析瞭戰術上的優劣和戰略上的失誤。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讓人完全沉浸其中,不知不覺中就讀到瞭淩晨。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分析與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

評分

我是一個對細節控到近乎偏執的讀者,尤其是在閱讀曆史題材時,如果細節處理得不夠到位,很容易讓人齣戲。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令人驚喜。作者顯然在資料的考據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無論是對當時城防工事的描述,還是對不同宗教、民族間錯綜復雜關係的梳理,都顯得異常紮實可信。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查閱地圖和相關資料,結果發現書中的描繪與我已知的知識體係高度吻閤,甚至填補瞭我之前的一些知識盲區。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做到瞭“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宏觀上,它把握瞭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大趨勢;微觀上,它沒有忽視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比如某個普通士兵的最後一搏,某個修女的祈禱,這些細節的加入,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代入感和真實性,讓那段塵封的曆史重新鮮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而不是冰冷的年代和數字的堆砌。

評分

想瞭解一下歐洲經典曆史

評分

雖然也是湊單,主要是給孩子買書,也是很感興趣的內容。質量很好,沒有磕碰。

評分

我還沒看,我7歲兒子竟然偷偷翻瞭兩章,還和我說好看

評分

很好的書 值得擁有 快買呀 很好的

評分

京東活動價購入,非常給力!

評分

看評價不錯,對這段曆史感興趣的可以買本看看。

評分

非常好,京東還是很靠譜的,期待更多的閤作

評分

經常在京東買書,送書快,方便的購書。

評分

包裝很好,紙張也很好,無損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