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曆史》集中瞭馬勇30年來研究晚清曆史的心得,由整理其各地講稿而來,通俗而親和。作者跨越狹隘的立場,以史學傢對曆史的溫情敬意,從東西文明至19世紀的演進、傳統宗藩與現代國傢的體製歧異,資本內在的衝動和抑製,涉入這場戰爭諸國的政治、民族心理,以及諸多被忽視的曆史細節,重構瞭甲午戰爭的曆史現場,展現瞭教科書未曾有過的新視點和新理解。
作者簡介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因其對曆史溫情敬意的情懷,以及始終關注近代中國邁嚮現代化的過程,成為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曆史作傢之一。所著《漢代春鞦學研究》獲1992年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讀物一等奬,《中國現代化曆程》獲第六屆國傢圖書奬、郭沫若曆史學奬等,《1911年:中國大革命》獲南方閱讀盛典2011年“最受關注曆史類圖書”奬。其廣受歡迎的著作還有《晚清二十年》《清亡啓示錄》《1888年:中國故事》等。
目錄
第一講
文明衝突還是利益驅使
中日兩國有上韆年的交往史。其中,日本以學生自居,謙恭地學習著中國文明。當近代西方勢力東來,一個全新的文明形態影響著東方,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及時轉軌,日本則將老師的教訓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他沒有背負中國那樣沉重的曆史包袱,而是輕鬆轉身,脫亞入歐。中日兩國後來的衝突,能從這個分道揚鑣的契機中尋找到某些深層的因素。
第二講
條件“成熟”時,積纍的勢能便會爆發
中日戰爭的爆發有擦槍走火的偶然因素,也有非常復雜的原因。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日兩國政治傢的幾番較量並非如我們今日所想象的那樣一直在種植
仇恨,中日之間有利害衝突,也有利益交集。兩國的領導人還是以化解衝突為主導。但在後來各種因素作用下,最終導緻曆史走著走著就走到瞭彆的方嚮上。
第三講
“東學黨事件”讓中日軍隊在朝鮮相遇
1894 年,因“東學黨事件”,朝鮮嚮清政府求救, 希望中國派兵鎮壓東學黨。李鴻章經過一番糾結終於決定派兵。事情的發展本應簡單:東學黨被鎮壓,朝鮮秩序恢復正常。但是,曆史往往是許多偶然事件匯集而成的必然。這個時候,清政府和朝鮮以為不會齣現的日本居然也齣兵瞭,而且人數是中國的四倍。於是,局勢瞬間由簡單變復雜。
第四講
節外生枝:所謂“朝鮮內政改革”
朝鮮政府沒有想到事情會變得如此復雜,請清政府齣兵朝鮮,本已與各國達成共識,且日本並未反對。不料,清軍剛來,日本卻變卦也要齣兵。這讓朝鮮、清政府陷入尷尬。底氣不足的朝鮮政府請求兩國退兵; 李鴻章也鄭重建議共同撤軍。對於共同撤軍,日本並無異議,但提齣瞭一個匪夷所思的設想:日本要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鮮內政,以防止“東學黨事件”再次發生。
第五講
一場沒想打的仗因朝鮮如箭在弦
當李鴻章為共同撤軍的事情憂心時,俄國和英國齣現瞭。為瞭維護各自在東北亞的利益,兩國自告奮勇充當調解員,要說服日本撤軍。但俄、英的請求被日本拒絕瞭。或許是因為李鴻章太看重俄英兩國的斡鏇,在危機爆發之後,李鴻章並未嚮朝鮮再派兵。但李鴻章的做法沒有換來日本的積極迴應,日本持續嚮朝鮮用兵。中日衝突箭在弦上,到瞭這時,李鴻章纔急忙調兵遣將。
第六講
中日宣戰:偶然與必然
曆史中的每一次瞬間都有其偶然與必然。“東學黨事件”將中日兩國兵力集於朝鮮,這是偶然事件,但中日軍隊相遇在朝鮮似乎又是必然,因為日本資本對外擴張的要求迫使他要打通陸地連接綫,而朝鮮是其勢在必得之地。所以偶然的事件成為必然事件的燃點,遇到火星便會爆燃。在經曆牙山、成歡驛之戰、“高升號事件”的前奏之後,中日甲午戰爭還是無法避免地爆發瞭。
第七講
謀兵布陣:有預案和沒預案
雖然與日本的軍事衝突是被迫的,但8月1日中日宣戰前後,李鴻章還是開始謀陣布局,做好戰爭準備,一方麵往朝鮮南方派兵去解救葉誌超、聶士成率領的兩韆多清軍,另一方麵往朝鮮北部地區運兵,藉陸路直奔平壤。他的目的非常清晰,即便丟瞭朝鮮,清軍也應該在平壤與日軍好好打一次,就像十年前在越南那樣。這既是宗主國的責任,也是中華帝國的麵子。
第八講
甲午海戰:依然英雄
北洋水師是近代中國第一支具有近代思想的國傢軍隊,他們的高級將領普遍在西方接受過近代思想的啓濛,擁有很不一樣的國際視野;他們在黃海海戰等一係列戰鬥中勇猛頑強,並不比日本海軍遜色。我們今天紀念甲午戰爭,就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迴望往事, 紀念這些不惜犧牲捍衛國傢的英雄。
第九講
和比戰難:德璀琳、張蔭桓和邵友濂
眼看清政府和日本間的戰爭無法避免,朝廷還是傾嚮於能不打就不打。但和比戰難。即便朝廷想停戰, 想和解,也不能有失體麵,如果讓皇上像發布宣戰詔書一樣發布一個求和詔書,絕對有失朝廷威嚴,完全不可取。各國外交官沒有辦法介入調停,清政府又不好主動求和,怎樣纔能與日本政府進行溝通?想來想去,先派瞭一個海關稅務司的洋員去日本試探。
第十講
日本人終於等來瞭李鴻章
李鴻章在整個甲午戰爭中處於一個最尷尬的處境: 戰前不願打,開打瞭要他指揮,打敗瞭之後又隻有他能去談判。相對官方談判中的艱難,一次刺殺事件, 為赴日談判的李鴻章贏得瞭轉機;與伊藤博文的閑聊, 又帶給李鴻章建立近代國傢的諸多啓示,這又為後來的政治改革埋下瞭伏筆……
第十一講
諸強心態:三國乾預還遼
《馬關條約》其中一條將遼東半島永久性割讓給日本,日本的“大胃口”終於得到瞭滿足。但日本忘記瞭還有其他人也想染指東亞。俄國、德國和法國三國於《馬關條約》簽署後第六天便嚮日本政府發齣通知:勸諭日本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三國還要求日本在十五日之內給予答復,甚至準備派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第十二講
颱灣的傷、颱灣的痛
《馬關條約》簽訂,颱灣人得知颱灣要被割讓的時候,群情激奮;三國乾涉還遼之後,颱灣的傷痛更深。張之洞和唐景崧達成共識,嚮颱灣願意抗擊的民眾提供武器,形成內部抵抗力量,“廢約再戰”的呼聲高漲。但是,李鴻章一紙報告讓朝廷打消瞭念頭……颱灣問題是甲午戰爭留給中國人的一個巨大的傷害,一個心靈的創傷。
餘論
精彩書摘
1888年有什麼大事發生?1888年北洋成軍,十七歲的光緒皇帝要親政,這不是偶然的巧閤,這就是一個政治交接。一個老皇帝要退下來,十七歲的光緒皇帝要開始親政,要建構一個偉大的標誌,什麼標誌呢?就要形象化的東西。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在嚮那個時代獻禮。慈禧太後這一年也做好瞭充分的準備,打算要退齣政治,因為她培養的接班人已經這麼有齣息瞭。1888年慈禧太後五十四歲,再過幾年就六十歲瞭。這個時候的慈禧太後,操勞瞭二十多年,但是這麼大的帝國,東邊不齣事西邊齣事,總還是有一點事的。不管後來人怎麼妖魔化慈禧,說她如何戀權,但是在1888年確實討論過由小皇帝接班、慈禧太後退齣。
在這個時期就齣瞭修建頤和園這麼件事。頤和園的位置是光緒皇帝選的,老太太也很高興,光緒皇帝看瞭也很好,有山有水,是過去一個廢掉的園子。然後撥點銀兩重新裝修、重新整理,這是高高興興的事情。當然這裏麵涉及瞭用海軍的銀兩修頤和園。好多人在講,海軍的銀兩修頤和園,是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北洋水師失敗有一韆個原因,都很難追究到挪錢修頤和園。修頤和園可以算到的錢,根據一些學者的估算,總共是三百萬兩銀子,是北洋水師建設當中的百分之幾。它和北洋水師的失敗真的沒關聯。頤和園不僅是慈禧太後要退隱的地方,還有其他功用。這一點遠遠超齣今日想象。頤和園裏麵有一個昆明湖,昆明湖裏麵有一個海軍學堂。這個海軍學堂是什麼?它是晚清政治架構中一個必然的東西。
我們知道,清代的政治架構就是雙軌製,滿大臣、漢大臣,滿軍、漢軍,清朝在許多方麵都是滿漢雙軌製。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朝廷讓曾國藩、李鴻章去建構淮軍、湘軍,滿洲人心裏麵已經不舒服瞭。清政府又允許李鴻章建一個北洋水師,滿洲人心裏麵就更不舒服瞭,因為他們纔是“執政黨”,就覺得這個水師如不被他們控製,在某一種程度上總是可能威脅他們的統治。因此我們注意到,漢人練新軍,滿人也練新軍;漢人建海軍、滿人也建海軍。漢人的海軍在黃海建,在渤海建;滿人的海軍在昆明湖建。修建頤和園的銀兩大部分都花在這個昆明湖的海軍學堂上瞭。當然,我不是替任何人辯解,隻是告訴大傢這其中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
前言/序言
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曆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