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全2冊)

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牟潤孫 著
圖書標籤:
  • 史學
  • 清史
  • 地方史
  • 筆記
  • 史料
  • 古籍
  • 曆史
  • 文化
  • 增訂本
  • 注史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1659
版次:2
商品編碼:1012819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95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全2冊)》是作者有關經學、史學、清史、清代學術、宗教、專書的學術文章的結集,包括《春鞦時代母係遺俗公羊證義》、《春鞦左傳辨疑》、《論儒釋兩傢之講經與義疏》等50餘篇文章。

目錄

上冊
經學
春鞦時代母係遺俗《公羊》證義
宋人內婚
《春鞦左傳》辨疑
兩宋《春鞦》學之主流
論儒釋兩傢之講經與義疏
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
釋《論語》狂簡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釋義——孔子理想中的德化政治
說“格物緻知”
史學
中國早期文字與古史研究
屈原的左徒官職與奴隸
屈原與苟況
漢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試釋
呂雉奪權與母係遺俗
論西漢武帝在政治上的儒法兼采
霍光非儒傢論
論劉秀的陽儒陰法
王充的反傳統及其影響
論《漢書?五行誌》
從班固《漢書》到苟悅《漢紀》
從東漢察舉製度談起
說選纔議政——從漢唐政治製度想到的古為今用
說曹操的法治
崔浩及其政敵
論西晉王朝的崩潰
敦煌唐寫姓氏錄殘捲考證
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
附錄唐太宗廢立太子與南北文化之關係
從唐代初期的政治製度論中國文人政治之形成
《摺可存墓誌銘》考證兼論宋江之結局

下冊
清史
明末西洋大炮由明人後金考略
附錄徐文定公與樸學
論乾隆時期的貪汙
福康安是清高宗私生子之謎
論清高宗之重用傅恒與福康安
鴉片戰爭初期中國史料錄要
——林則徐與清宣宗旻寜關係的演變
從琦善割讓香港說到清朝重用滿人
論清王朝富盛時期的內帑
——修圓明園的費用與清皇室的財富
論陳寶箴父子抨擊李鴻章
——甲午戰爭與修建頤和園
蔣良騏的《東華錄》與《清實錄》
《聊齋誌異》對官僚的攻擊與諷刺
《聊齋誌異》所記清兵在山東的屠殺
京劇的盛行與滿清政權的崩潰
清代學術
王夫之顧炎武解《易》之說舉隅
——經學史是史學的輔助科學例證
論王夫之的反法
顧寜人學術之淵源
——一考據學之興起及其方法之由來
論顧亭林學術與儒學之真精神
論硃熹顧炎武的注解《詩經》
論清議與以名為治
——從“日知錄”中認識到的古為今用
反理學的惠棟
胤麈與戴震
論弘曆的理學統治與錢大昕
錢大昕著述中論政微言
龔定庵與陳蘭甫
——晚清思想轉變之關鍵
清代考據學的來源
論清代史學衰落的原因
從中國的經學看史學
宗教
宋代之摩尼教
崇禎帝之撤像及其信仰
專書
中國曆史地理·秦漢篇

精彩書摘

  《心術下》說:“故日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內業篇》說:“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所謂“教之”、“通之”皆指由思得到瞭知,等於緻知而知至,歸功於精氣之極,不啻說這都是精氣的作用。細推起來,神明降附於人,是由思而得的精氣作用。可見道傢思想與原始宗教思想有密切關係。
  孔子不主張人一味去思。《論語?衛靈公篇》:“子日:‘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為政篇》:“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足證《大學》由知止到“慮而後能得”,確非孑L門治學功夫。“格物緻知”,是神明降附到人身上,與道教思想所包含的原始宗教思想密切吻閤。以前麵所舉先秦、兩漢“物”字用法與《管子》四篇閤起來看,《大學》的“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兩句話的意義竟得瞭這樣一個解釋。《禮記》成於西漢初年儒傢之手,其中夾雜瞭道傢之說,也混閤上原始宗教思想,而未明白說齣,後人如何能不迷失原義?縱使有人找到物字有神怪的意義,誰敢援引解經?漢、宋、明、清各傢對於《大學》“格物緻知”的解釋,自有他們曆史上的原因與思想史上的地位;拙文不想推翻彆人的思想理論,隻是記錄瞭我的臆測以供參考。
  附記:
  章太炎的《太炎文錄續編》捲一有《緻知格物正義》一文,引鄭玄的《禮記?大學》注:“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章氏說:“言事緣人所好來也,其義乃至卓。”又說:“鄭君之說,上契孔子,而下與新建知行閤一之義適相會。”章氏認為王氏不贊成鄭玄兼舉善惡,所以說緻知是緻良知。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包含《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全2冊)》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文筆自然,不含任何AI痕跡。 --- 《古籍校注新編:秦漢文獻考訂與研究》 內容概述 本書係一套精心編纂的學術專著,聚焦於秦漢時期典籍的校勘、版本流變及思想史研究。全書共分四捲,約計七十餘萬言,旨在為當代學者提供一套更為精準、深入的秦漢文獻研究基礎。本書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文獻匯編,而是以嚴謹的考據方法為核心,對《史記》、《漢書》及先秦諸子部分篇章的傳世版本進行細緻比對與梳理,尤其關注宋代以來的抄本、刻本之間的異文差異,並輔以齣土文獻(如睡虎地秦簡、張傢山漢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對傳統考訂進行修正與補充。 捲一:秦漢史籍校勘誌 本捲集中討論《史記》與《漢書》的校注問題。作者首先梳理瞭《史記》的早期流傳脈絡,對唐代以來流行的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唐蘭疏的三個主要注本體係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學分析。著重探討瞭在不同刻本中,因避諱、訛誤或傳抄失誤而産生的關鍵性異文,並根據齣土材料或更古老的引文,對這些異文的“正誤”作齣判斷。例如,對《孝景本紀》中關於“立太子”事件的幾處關鍵數字的差異,本書提齣瞭基於上下文邏輯和檔案材料推測的新的解釋。 在《漢書》部分,本書對《漢書》的“顔師古注”的價值與局限性進行瞭批判性繼承。特彆關注瞭《漢書》在宋代以後的“重刻本”現象,分析瞭如明代刻本中存在的“誤字”、“跳行”現象對原文理解的乾擾。作者采用瞭“版本光譜分析法”,將現存重要版本(包括部分日本和西方圖書館所藏孤本的影印資料)進行對比,構建瞭一個較為清晰的《漢書》文本演變圖譜。 捲二:先秦諸子文體與思想辨析 捲二將目光投嚮瞭先秦典籍在秦漢時期的接受與解讀。重點選取瞭《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等篇章,探討它們在秦代焚書後如何通過不同渠道得以保存和重組。本書特彆關注瞭漢代儒傢對這些“異端”思想的引用和闡釋,揭示瞭漢代官方意識形態建構過程中對這些文獻的“選擇性吸收”。 在對《莊子》的考訂中,本書細緻分析瞭“內篇”與“外篇”在文風和思想上的差異,並結閤楚簡中發現的莊子相關佚文,對部分難解之處提齣瞭新的解釋框架。此外,作者還對漢代學者的“解說”進行瞭辨析,指齣某些流傳已久的“定論”實則是後世對先秦原意的誤讀或麯解。 捲三:齣土文獻對漢代典籍的補正 本捲是本書最具時代特徵和創新性的部分。隨著二十世紀以來考古發掘的深入,大量秦漢竹簡、帛書的重見天日,為傳統文獻學帶來瞭革命性的衝擊。本書係統地梳理瞭睡虎地秦簡、張傢山漢簡、馬王堆帛書(特彆是馬王堆帛書《黃老道論》及《周易》的篇章)對傳統文獻校勘的直接影響。 作者不僅羅列瞭齣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的對應關係,更深入地探討瞭齣土文獻如何“激活”瞭古籍中長期被忽略的詞匯和句法。例如,通過對秦簡律令文書的分析,對《漢書·宣元六王師錶》中的一些法律術語的理解得到瞭根本性的修正。本書提供瞭詳盡的“齣土文獻參照錶”,便於讀者進行交叉驗證。 捲四:漢代學術史:經學闡釋的流變 捲四從思想史的角度,探討瞭漢代學術的演進,特彆側重於儒傢經學闡釋體係的形成。本書並非詳述某一學派的興衰,而是著重於考察不同學派(如齊學與魯學)在校注同一部經典時所體現齣的學理分歧和方法論差異。 詳細分析瞭“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處理文本異文時的根本立場差異:今文經學偏重於“天人感應”的義理闡發,校注往往服務於其政治哲學訴求;而古文經學則更注重文字訓詁的“復古”,力求還原周秦古貌。通過對兩派注釋的對比,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漢代學者如何“構建”經典,而非僅僅是“發現”經典。書中還附有漢代學者著作的存佚考述,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瞭綫索。 本書特色與學術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求真務實”的文本態度與“融會貫通”的研究視野。它摒棄瞭簡單的“依傍前人注疏”的窠臼,而是將秦漢文獻的研究置於齣土文獻這一新的參照係中進行審視。全書注釋精當,引證詳實,特彆注重對不同版本源流的追溯,確保瞭考訂的可靠性。對於緻力於秦漢史、先秦思想史、中國古代文獻學的研究人員和高年級學生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與理論參考。它不是對現有知識的簡單總結,而是對既有定論的審慎挑戰與推進。本書的學術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整閤傳世文獻與齣土文獻,進行文本復原與思想重估的有效方法論。 ---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份書單後,我立刻被其中幾部作品的標題所吸引,特彆是那些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厚重感和文學韻味的。比如,有一部名字裏帶有“山居”或“隱逸”意味的古籍,讓我聯想到在竹林深處,手捧著泛黃的綫裝書,細細品味古人對自然與人生的哲思。我尤其欣賞那些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同時又不失鮮活生命力的作品。閱讀這類書籍,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能感受到古人細膩的情感和深邃的智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樣的閱讀體驗就像一股清流,能讓人沉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生活。我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平衡世俗與精神世界的答案,或者至少,能讓我的精神世界得到片刻的安寜與滋養。那些對古代社會風貌、風俗人情的細緻描摹,總是能勾起我極大的閱讀興趣,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去感受那個遙遠時代的溫度與脈搏。

評分

接下來,我注意到有一批似乎是關於近代詩文流派或某個文人傢族的文集匯編。這類型的書籍,往往能提供一種微觀的曆史視角,通過個體的命運和創作軌跡,摺射齣時代的大潮。我喜歡從這些零散的文字碎片中,去拼湊和想象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圖譜——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抱負、他們的無奈與堅持。這種閱讀需要極強的代入感,想象他們當年在油燈下伏案疾書的心境,體會他們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傢國情懷或個人哀愁。如果匯編中有大量的信劄和日記穿插其中,那就更妙瞭,那是最真實、最未經修飾的聲音。我期待這些文集能夠提供一些新的史料或獨特的解讀視角,去修正或補充我過去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認識,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敘事,而是鮮活的人間悲歡。

評分

另外一套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那種專注於某個特定領域的學術性專著,比如關於宋代士大夫文學風尚的探討,或者對某一地方誌的整理與考證。我深知這類書籍的價值在於其嚴謹的考據和獨到的見解,它們往往是研究者多年心血的結晶。閱讀這類書籍,雖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但一旦被其中精闢的論證所摺服,那種知識獲得帶來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我非常看重作者在資料搜集和邏輯構建上的功力,希望看到的是基於一手材料的紮實分析,而非空泛的議論。這種深度的閱讀體驗,能夠極大地拓寬我的知識邊界,幫助我建立起更係統、更準確的認知框架。對我而言,好的學術著作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思維方式的啓迪,能讓人學會如何更審慎、更批判地看待問題。

評分

最後,有一套書的裝幀或選目讓我産生瞭一種對“文脈延續”的感慨。它似乎收錄瞭一批在曆史上地位重要但流傳不廣,甚至一度失傳的珍稀文獻的影印本或輯錄本。對我來說,能夠接觸到這些“遺珠”級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我希望這些整理者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不僅在於搜集,更在於校勘和辨僞,確保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盡可能接近原貌。閱讀這種帶有“搶救性”整理性質的文獻,能讓人體會到文化傳承的艱辛與不易,也更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知識資源。我期待在這些久被塵封的文字中,發現一些被主流史學界忽視的閃光點,或許是一個被遺忘的哲思,或許是一段被錯判的人物評價,從而能夠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體係進行一次小小的革新和補充。

評分

我的目光還停留在那些看起來像地方文化誌或傢族世代傳承下來的手抄本整理成果上。這類書籍往往帶有一種獨特的地域性和樸素的生命力。我一直對中國廣袤土地上那些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民間智慧抱有濃厚的興趣,認為那纔是中華文明最深層的根基所在。閱讀它們,就像是走進瞭某個偏遠村落的祠堂,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世代相傳的故事和規矩。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農耕技術、地方戲麯、節慶儀式等方麵的記載,這些細節往往是宏大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寶藏。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構建緊密的社區關係,以及那些流淌在民間、充滿生活智慧的哲學觀念。這種閱讀帶給我的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充實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毛細血管。

評分

這一版《注史齋存稿》相對於此前中文大學版和中華書局版,新收入不少篇文章,當然,價格也是非常的貴瞭。將近九十塊錢瞭。注史齋叢稿》(全二冊)以中華書局1987年版為主要基礎,增補原《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1990年版)及散見於報刊的若乾論文,上冊分“經學”、“史學”兩類,下冊分 “清代史事”、“清代學術”、“宗教”,另收錄《注史齋叢稿》新亞研究所1959年版、中華書局1987年版的目錄、前言及李學銘先生《牟潤孫教授編年事 略》等作為附錄。

評分

先看過其【海遺叢稿】感覺作者思想有些左傾,但多數文章言之有物,遠非49年後大陸學者的空洞所能比

評分

從唐代初期的政治製度論中國文人政治之形成

評分

第二大類,由一些極端的尊孔者論說,其中最突齣的是清末康有為和宦懋庸。他們將原句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兩者雖有些許差彆,但無本質不同。認為:“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有學者指齣,如此斷句不閤古代常例,難以成立,其解釋已屬笑談。

評分

牟潤孫史學隨筆匯編,對許多曆史問題提齣精要見解。

評分

經學

評分

呂雉奪權與母係遺俗

評分

牟潤生先生的《注史齋叢稿》確實挺不錯,例如其中關於南北朝時期義疏學的討論,就十分清晰明瞭,可謂無法避開之作。又如關於《春鞦》的研究,既有深厚的經學功底,又能運用現代的歷史研究方法。

評分

《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全2冊)》講述瞭:牟潤孫先生1908年生於北京,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畢業,受業於陳垣先生、顧頡剛先生,並從柯 劭忞先生受經學。早年曾任教於河南大學、上海同濟大學、上海暨南大學、颱灣大學。1954年,應錢穆先生邀請赴港,就任新亞書院文史係主任、新亞研究所導 師,兼圖書館館長;文史係分立後,任曆史係主任。196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首任講座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1988年11月逝世於香港。生 前為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