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经典

品读国学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海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启蒙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513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品读国学经典》是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从我国古代文史哲名篇中,选取部分思想深邃、特点鲜明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在介绍作品内容和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阐释。文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各个领域,基本是采用“解构”与“建构”的写作手法,在解析原文、“走近古人”的过程中重构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广大读者特别学习古文经典、汲取人生智慧、提升文化修养,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夏海,浙江孝丰人,法学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著有《中国政府架构》、《政府的自我革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论语与人生》等书。

目录

自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读管仲《牧民》有感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感

学而不已神明自得

――读苟子《劝学》有感

敢于进言善于进言

――读韩非子《说难》有感

真心求人才大胆用人才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求贤用贤共治天下

――读刘邦、刘彻“求贤诏”有感

忍辱负重志在《史记》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施仁义治天下

――读贾谊《过秦论》有感

重农贵粟政之本务

――读晁错《论贵粟疏》有感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读曹操“求贤三令”有感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读曹丕《典论?论文》有感

为国以忠鞠躬尽力

――读诸葛亮《出师表》有感

百善孝为先至孝者至忠

――读李密《陈情表》有感

质性自然乐天知命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感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读王勃《滕王阁序》有感

苍凉悲歌守在四夷

――读李华《吊古战场文》有感

陋室可铭德者居之

――读刘禹锡《陋室铭》有感

阿房宫赋执政者鉴

――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读韩愈《进学解》有感

分封郡县势之必然

――读柳宗元《封建论》有感

超越自我心忧天下

――读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君子同道小人同利

――读欧阳修《朋党论》有感

欲君必纳欲臣必谏

――读苏洵《谏论》有感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读苏东坡《赤壁赋》有感

求思之深往往有得

――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感

浩然正气报国忠心

――读文天祥《正气歌》有感

躬行劝学情真意切

――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读刘基《卖柑者言》有感

经为常道知行合一

――读王阳明《尊经阁记》有感

人格之尊严官品之清正

――读宗臣《报刘一丈书》有感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读钱大昕《弈喻》有感

好问则裕学而有成

――读刘开《问说》有感

剑气箫心皆忧人才

――读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感

齐家之要耕读孝友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品读国学经典 文心雕龙,字字珠玑,国学之海,浩渺无垠。 《品读国学经典》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国学百科全书,更非一览无遗的浩瀚史书。它是一扇窗,一扇引领读者循着前人的足迹,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窗。这本书,更侧重于“品读”二字,这意味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陈述,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沉浸、感悟、思辨。 一、 视角的选择:精选与聚焦 茫茫国学,何处下笔?《品读国学经典》深谙此道,它不会试图穷尽三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是精选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几个重要领域和代表性作品。这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烹饪大师,不会将所有食材一股脑儿地丢进锅里,而是根据菜肴的特性,选取最能体现其风味的关键配料。 书中涉及的内容,如《论语》中的人生哲学,《道德经》里的宇宙大道,《诗经》里的风土人情,《史记》中的英雄史诗,以及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这些经典,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各自的领域内划定了重要的方位,指引着后世的文化走向。作者并非简单地摘录原文,而是以现代的视角,解读其中蕴含的智慧,阐释其跨越时空的价值。 例如,在解读《论语》时,本书不会试图涵盖“仁、义、礼、智、信”的所有细节,而是会聚焦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它会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话语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帮助读者理解孔子思想的实践性与启发性。 再比如,在谈及《道德经》时,本书可能不会深入探讨“道”的玄奥本体论,而是更侧重于“上善若水”、“知足不常乐”等人生智慧,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选择,使得本书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避免了枯燥晦涩的哲学论证,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二、 解读的方式:深入与浅出 “品读”的精髓在于“品”,在于“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与感悟。《品读国学经典》在解读方式上,力求做到深入而不晦涩,浅出而有深度。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师徒相授”的精妙,如同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经典的世界。 本书并非是逐字逐句的翻译,也不是生硬的学术考据。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你在历史的长廊中漫步,为你指点沿途的风景,讲述背后的故事,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宝藏。对于晦涩的古文,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解释,但绝不会流于表面,而是会捕捉其核心思想,剖析其深层含义。 在解读《诗经》时,作者不会仅仅翻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更会去探究这首诗背后所描绘的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以及当时社会风俗的侧影。它会引导读者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体会古人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对于《史记》中的人物,本书不会仅仅罗列他们的生平事迹,而是会深入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的选择与命运,以及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会让你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历史局限与时代意义。 这种解读方式,使得《品读国学经典》在保留了原著精神的同时,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它鼓励读者思考,鼓励读者质疑,鼓励读者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它不是要你成为国学专家,而是要你成为一个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人生的人。 三、 价值的体现:启迪与传承 《品读国学经典》的最终目的,在于启迪读者,并促进国学的传承。它相信,国学经典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智慧宝库,能够为现代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力量。 书中对经典的解读,往往会与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人生困惑相结合。例如,在探讨《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作者可能会引申到当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困境,以及如何保持内心的坦荡与宽广。在谈论《道德经》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时,可能会联系到当代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心态调整,以及如何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得失。 这种结合,使得国学经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让读者意识到,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通过“品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并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同时,本书也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它希望通过自己的解读,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国学产生兴趣,让他们愿意去了解,去学习,去发扬。它相信,只有当古老的智慧能够被今天的我们所理解和运用,才算真正地实现了传承。因此,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力求清新自然,避免生僻的术语,让国学之美,能够以一种更温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走入大众的心灵。 四、 形式的考量:精炼与严谨 《品读国学经典》在内容呈现上,注重精炼与严谨。虽然追求通俗易懂,但并不牺牲学术的严谨性。对于引用的原文,会力求准确,对于重要的概念,会进行清晰的界定。 本书的结构通常是围绕某一个经典或某一个主题展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一篇解读,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图景,有其主旨,有其细节,有其整体的韵味。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层层深入,体会到国学之美带来的愉悦。 篇幅的控制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又避免了冗长乏味。每一章节的长度,都适合读者在短时间内进行阅读和思考,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总结 《品读国学经典》并非一本面面俱到的国学大全。它是一个精心挑选的切入点,一个充满智慧的引路人。它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以现代的视角,去发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智慧、艺术魅力,并将其与当今社会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旨在启迪读者,丰富人生,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本书,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这本《品读国学经典》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国学是那种听起来很厉害,但又有点遥不可及的东西,总以为需要皓首穷经才能窥其门径。然而,这本书真的太不一样了!作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一边跟你拉家常,一边把那些深奥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论语》的解读,那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句子,以前读起来总是觉得有点空泛,但在这里,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比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孝”的那段,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让我深刻体会到,孝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行动和情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真正能触碰到,能感受到,甚至能运用到生活中的智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用更宽容、更理解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品读”,更是让我“践行”,真的非常惊喜!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用“惊喜”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了!我原本以为《品读国学经典》会是一本比较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极其幽默风趣,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他会用很多现代的比喻来解释古代的道理,比如他讲《庄子》里的“庖丁解牛”,竟然能比喻成我们现在学做菜要找对“窍门”,一下子就把那种高深的道家哲学拉近了距离。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精巧,不像一般的国学书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大量晦涩的词汇。它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从最基本、最容易理解的道理讲起,然后慢慢深入,层层递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作者结合了《易经》等内容,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读完之后,让人心生向往,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是否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国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感觉它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活生生的、能滋养我们心灵的源泉。

评分

坦白说,我对传统文化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总觉得它博大精深,难以企及,所以很少主动去接触。但《品读国学经典》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耐心十足的导游,带着我在中国文化的宝库里进行了一次深度游。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不会用那些生僻的古文来考我,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珠玑串联起来。我记得书中关于《孙子兵法》的解读,他并没有局限于军事角度,而是将其运用到职场竞争、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古代文人的逸闻趣事,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枯燥的道理,变得妙趣横生,也让我对那些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更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我必须承认,《品读国学经典》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是相当深刻的。我以往对于国学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和名人名言上,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没有刻意去拔高,而是从我们最关心的“人”的角度出发,去探讨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修养的根本问题。书中关于“中庸”的阐述,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理解。作者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深入剖析,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我明白“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一种既不偏激也不保守的平衡之道。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有了更清晰的审视,也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中间道路”。此外,本书在引用和解读经典时,非常注重史料的严谨性,同时又保持了极强的可读性,这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风格,让我觉得作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有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张人生导航图,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

我必须说,《品读国学经典》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国学的理解。它没有按照朝代或者学派的顺序来铺陈,而是从一个个我们生活中最能产生共鸣的主题入手,比如“修身养性”、“处世之道”、“家国情怀”等等,然后从中引申出相关的经典。这种方式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仿佛作者是特意为我量身打造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慎独”的章节,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很高深的境界,难以企及。但书中通过《大学》等篇章的解读,以及作者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小例子,让我明白了“慎独”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每一个独自面对诱惑、坚持原则的瞬间。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内在的学习动力,让我觉得国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融入日常实践的行动指南。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经典之间的联系也梳理得非常清晰,有时候甚至能看到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对话,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的乐趣,让我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有了更系统、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你还在干什么

评分

多读写书吧, 静静心。

评分

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自己应该拍一部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实录,也可以和韩国人一起拍,但前提是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如果不能,就自己拍,而真正的历史是:朝鲜在大明的帮助下,终于没有灭国,并严重地挫伤了日本人在朝的一次次战争企图,最后,丰臣秀吉死了,露梁海战中,中朝两国将士齐心戮力共同阻击了想要逃跑的日寇。这场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时代英雄,是他们挽救的朝鲜,这其中包括中国的李如松、陈璘、麻贵、邓子龙,还有朝鲜的李舜臣。

评分

很好看,真的很好看,质量很好

评分

品读国学经典品读国学经典

评分

55555555555555

评分

书非常好,学习进步,卓越成长。

评分

喜欢这本书。能长很多见识。作者是个有思想的人。

评分

凑单买的,一翻开就发现,真是本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