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際製造業先進技術譯叢:鋰離子充電電池》主要介紹瞭鋰離子充電電池的正極材料,包括尖晶石型結構的鋰嵌入材料、富鋰氧化物、無稀土金屬的鐵基材料和用於鋰微觀電池的鋰鈷氧化物,還介紹瞭LiMn2O4薄膜、V2O5薄膜、MoO3薄膜等方麵的知識。特彆是,從熱力學的角度介紹瞭碳質負極材料和正極材料,對過渡金屬氧化物基化閤物、磷酸鹽橄欖石型化閤物正極材料進行瞭拉曼研究。本書還討論瞭固態電解質的界麵問題及其添加劑的研究現狀,描述瞭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固態鋰離子電池及其結構,以及用於高性能環保汽車的新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進展。
  本書可供從事鋰離子電池等能源領域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參考。
      內容簡介
     《國際製造業先進技術譯叢:鋰離子充電電池》主要介紹瞭鋰離子充電電池的正極材料,包括尖晶石型結構的鋰嵌入材料、富鋰氧化物、無稀土金屬的鐵基材料和用於鋰微觀電池的鋰鈷氧化物,還介紹瞭LiMn2O4薄膜、V2O5薄膜、MoO3薄膜等方麵的知識。特彆是,從熱力學的角度介紹瞭碳質負極材料和正極材料,對過渡金屬氧化物基化閤物、磷酸鹽橄欖石型化閤物正極材料進行瞭拉曼研究。《國際製造業先進技術譯叢:鋰離子充電電池》還討論瞭固態電解質的界麵問題及其添加劑的研究現狀,描述瞭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固態鋰離子電池及其結構,以及用於高性能環保汽車的新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進展。
  《國際製造業先進技術譯叢:鋰離子充電電池》可供從事鋰離子電池等能源領域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本書貢獻者
第1章 一般概念
Kenzo Matsuki and Kazunori Ozawa
1.1 電池概要
1.1.1 伽伐尼電池體係——水溶液電解液體係
1.1.2 鋰電池體係——非水溶液電解液體係
1.2 鋰離子電池的早期發展
1.2.1 陶瓷生産能力
1.2.2 塗層技術
1.2.3 電解質鹽LiPF
1.2.4 正極中的石墨導電劑
1.2.5 硬碳負極
1.2.6 無紡布熱閉閤效應的隔膜
1.2.7 鍍鎳的鐵殼
1.3 現實目標
參考文獻
第2章 新型電池中尖晶石型結構的鋰嵌入材料
Kingo Ariyoshi,Yoshinari Makimura,and Tsutomu Ohzuku
2.1 引言
2.2 尖晶石型結構概述
2.3 尖晶石型結構的衍生物
2.3.1 源自"尖晶石"的超晶格結構
2.3.2 源自"尖晶石"超結構的例子
2.4 尖晶石型結構鋰嵌入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2.4.1 鋰錳氧化物(LMO)
2.4.2 鋰鈦氧化物(LTO)
2.4.3 鋰鎳錳氧化物(LiNiMO)
2.5 具有尖晶石型結構的鋰嵌入材料在12 V無鉛蓄電池中的應用
2.5.1 由鋰鈦氧化物(LTO)和鋰錳氧化物(LMO)組成的12V電池
2.5.2 由鋰鈦氧化物(LTO)和鋰鎳錳氧化物(LiNiMO)組成的12V電池
2.6 結論
緻謝
參考文獻
第3章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富鋰氧化物Li1+x(NizCo1-2zMnz)1-xO
Naoaki Kumagai and Jung�睲in Kim
3.1 引言
3.2 無鈷氧化物Li1+x(Ni1/2Mn1/2)1-xO
3.3 Li1+x(Ni1/3Co1/3Mn1/3)1-xO
3.4 其他材料Li1+x(NizCo1-2zMnz)1-xO
3.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無稀有金屬元素的鐵基正極
Shigeto Okada and Jun�瞚chi Yamaki
4.1 引言
4.2 二維層狀岩鹽型氧化物正極
4.3 三維NASICON型硫酸鹽正極
4.4 三維橄欖石型磷酸鹽正極
4.5 三維方解石型硼酸鹽正極
4.6 三維鈣鈦礦型氟化物正極
4.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熱力學研究
Rachid Yazami
5.1 引言
5.2 實驗
5.2.1 ETMS
5.2.2 電化學電池的結構和循環過程
5.2.3 熱力學數據的獲取
5.3 討論
5.3.1 碳質負極材料
5.3.1.1 預焦炭(HTT<500℃)
5.3.1.2 焦炭(HTT為900~1700℃)
5.3.1.3 焦炭(HTT為2200℃和HTT為2600℃)
5.3.1.4 天然石墨
5.3.1.5 熵和石墨化程度
5.3.2 正極材料
5.3.2.1 LiCoO
5.3.2.2 LiMn2O
5.3.2.3 循環對熱力學的影響
5.4 結論
緻謝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材料
第6章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拉曼研究
Rita Baddour�睭adjean and Jean�睵ierre Pereira�睷amos
6.1 引言
6.2 拉曼顯微光譜術的原理和設備
6.2.1 原理
6.2.2 儀器
6.3 過渡金屬氧化物基化閤物
6.3.1 LiCoO
6.3.2 LiNiO2及其衍生化閤物LiNi1-yCoyO2(0<y<1)
6.3.3 錳氧化物基化閤物
6.3.3.1 MnO2型化閤物
6.3.3.2 三元係含鋰化閤物LixMnOy
6.3.4 V2O
6.3.4.1 V2O5的結構
6.3.4.2 LixV2O5的結構特徵
6.3.5 TiO
6.4 磷酸鹽橄欖石型LiMPO4化閤物
6.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從電解質重要性的角度闡述鋰離子電池的發展
Masaki Yoshio,Hiroyoshi Nakamura,and Nikolay Dimov
7.1 引言
7.2 改善鋰離子電池性能的添加劑的總體設計
7.3 一係列探究新型添加劑的發展過程
7.4 鋰離子電池的正極以及其他添加劑
7.5 調整方式
參考文獻
第8章 無機添加劑與電極界麵
Shinichi Komaba
8.1 引言
8.2 過渡金屬離子和正極的溶解
8.2.1 Mn(II)離子
8.2.2 Co(II)離子
8.2.3 Ni(II)離子
8.3 如何抑製Mn(II)離子的惡化
8.3.1 LiI,LiBr和NH4I
8.3.2 2�慘蟻┗�吡啶
8.4 堿金屬離子
8.4.1 Na+離子
8.4.2 K+離子
8.5 堿金屬鹽的塗覆
8.6 小結
緻謝
參考文獻
第9章 固體聚閤物電解質的特性與全固態鋰聚閤物二次電池的製備
Masataka Wakihara,Masanobu Nakayama,and Yuki Kato
9.1 鋰鹽聚閤物電解質的分子設計和錶徵
9.1.1 引言
9.1.2 添加增塑劑的固體聚閤物電解質
9.1.3 添加B�睵EG和Al�睵EG增塑劑的SPE膜的製備
9.1.4 添加B�睵EG增塑劑的SPE膜的評價
9.1.5 添加B�睵EG增塑劑的SPE膜的離子電導率
9.1.6 鋰離子遷移數
9.1.7 電化學穩定性
9.1.8 小結
9.2 全固態鋰聚閤物電池的製備
9.2.1 引言
9.2.2 SPE離子電導率的要求
9.2.3 傳統液態電解質電池和全固態鋰聚閤物電池的區彆
9.2.4 添加B�睵EG和/或Al�睵EG增塑劑的SPE的鋰聚閤物電池的製備及
其電化學性能
9.2.5 阻燃鋰聚閤物電池的製備及其電化學評價
9.2.6 小結
緻謝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材料
第10章 鋰微電池的金屬氧化物薄膜電極
Jean�睵ierre Pereira�睷amos and Rita Baddour�睭adjean
10.1 引言
10.2 LiCoO2薄膜
10.2.1 濺射LiCoO2薄膜
10.2.2 PLD LiCoO2薄膜
10.2.3 CVD LiCoO2薄膜
10.2.4 用化學方法製備LiCoO2薄膜
10.2.5 小結
10.3 LiNiO2及其衍生化閤物LiNi1-xMO
10.3.1 固體電解質
10.3.2 液體電解質
10.3.3 Li�睳i�睲n薄膜
10.3.4 小結
10.4 LiMn2O4薄膜
10.4.1 濺射LiMn2O4薄膜
10.4.2 PLD LiMn2O4薄膜
10.4.3 ESD LiMn2O4薄膜
10.4.4 用化學方法製備的LiMn2O4薄膜
10.4.5 取代LiMn2-xMxO4尖晶石薄膜
10.4.6 小結
10.5 V2O5薄膜
10.5.1 濺射V2O5薄膜
10.5.2 PLD V2O5薄膜
10.5.3 CVD V2O5薄膜
10.5.4 蒸發技術製備的V2O5薄膜
10.5.5 靜電霧化沉積法製備的V2O5薄膜
10.5.6 溶液技術法製備的V2O5薄膜
10.5.7 小結
10.6 MoO3薄膜
10.6.1 液體電解質
10.6.2 固體電解質
10.6.3 小結
10.7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高性能環保汽車中新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進展
Hideaki Horie
11.1 引言
11.2 驅動電動車的能源
11.3 對鋰離子電池高功率特性的要求
11.4 電池的熱性能與電池體係的穩定性
延伸閱讀材料      
前言/序言
     鋰離子電池已成為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巨大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並且這些移動通信市場應世界需求仍持續快速發展。因此,人們仍在加強實力繼續提高技術以求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的主要目的不僅有益於汽車工業——可以獲得具有更高能量和更高功率的汽車,而且也有益於能量儲備市場——可以獲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環保能源。
  鋰離子電池的技術十分廣泛,盡管本書的內容僅有幾個主題,但相信讀者可以從中得到研究工作的啓迪。
  第1章涵蓋瞭電化學設備和鋰離子電池的基礎概念。
  從第2章到第4章描述的正極材料來看,第2章尤為重視其新型應用,例如蓄電池的實例。
  第5章和第6章注重一些新材料的描述。這兩章的內容十分新穎,讀者將會十分感興趣。
  第7章和第8章集中描述固態電解質的界麵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固態電解質膜,簡稱SEI膜,它對於研發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十分重要。
  第9章和第10章討論瞭固態鋰離子電池。這些電池將會顯示齣巨大的市場潛力。
  最後一章尤為重要,它闡述瞭用於高性能環保動力車的新型鋰離子電池。
  每一位作者對於本書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知識淵博,並且在準備書稿方麵竭盡全力,精誠閤作。在此,我也十分感謝支持本書齣版的公司以及他們所能提供的各類信息數據。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國際製造業先進技術譯叢: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介紹該譯叢中其他尚未涉及的技術領域,以滿足您不包含鋰離子電池內容的需求。  ---   國際製造業先進技術譯叢:關鍵領域前沿探索  本譯叢緻力於引進和傳播全球製造業最前沿、最具顛覆性的先進技術成果與實踐經驗。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本譯叢的宗旨是搭建一座知識橋梁,將國外最新的技術思想、核心工藝流程、關鍵材料創新以及智能製造的係統性解決方案,精準地傳遞給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工作者和企業管理者。  本譯叢旨在覆蓋“智能製造”、“先進材料科學”、“高精度加工與成型”、“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等多個維度,力求為中國製造業的全麵升級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可行的技術路徑。以下為本譯叢中收錄的幾部重要著作的詳細介紹,這些著作聚焦於除鋰離子電池技術之外的關鍵技術領域:   第一捲:工業4.0與智能工廠的實施路徑  《工業4.0與智能工廠的實施路徑》 深入剖析瞭全球領先企業在邁嚮“智能工廠”過程中所采用的係統性戰略與具體技術框架。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闡述,更側重於實施層麵。  核心內容包括:  1.  數據集成與互操作性標準: 詳細介紹瞭OPC UA、MQTT等關鍵工業通信協議在跨平颱、跨設備數據集成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如何構建統一的、可擴展的數據模型,以打破傳統信息孤島。 2.  數字孿生技術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 闡述瞭如何利用高保真度的數字模型,模擬物理資産、流程和係統的性能,實現從産品設計、生産優化到售後服務的全流程虛擬驗證和實時監控。書中提供瞭多個航空航天和重型機械製造行業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數字孿生如何大幅縮短産品上市時間並降低試錯成本。 3.  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協同策略: 探討瞭在麵對海量實時工業數據時,如何在生産現場部署邊緣計算節點以滿足低延遲控製需求,同時結閤雲計算平颱進行大數據分析、模型訓練和長期數據存儲的優化架構。內容詳盡解析瞭安全隔離、數據預處理和雲計算資源調度的方法論。 4.  柔性生産係統的調度與優化: 聚焦於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強化學習、遺傳算法)對高度定製化和變批量生産綫進行動態調度。書中包含一套成熟的算法模型庫,可用於評估不同生産布局下的吞吐量、資源利用率和訂單滿足率。   第二捲:增材製造(3D打印)的極限性能突破  《增材製造(3D打印)的極限性能突破》 聚焦於增材製造技術(特彆是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在航空、醫療植入物和高端模具製造中的前沿進展,旨在突破材料性能、精度與效率的瓶頸。  本書的重點章節包括:  1.  高熵閤金與功能梯度材料的激光熔融控製: 詳細分析瞭在選區激光熔化(SLM)過程中,如何精確控製不同元素在熔池內的擴散、固化速率和微觀結構演化,以製備具有特定力學和熱力學性能的高性能材料。書中提供瞭先進的數值模擬工具參數集和實驗驗證數據。 2.  缺陷控製與無損檢測集成: 探討瞭增材製造過程中的孔隙率、未熔閤、殘餘應力等固有缺陷的成因機理。重點介紹瞭原位監測技術(如高速紅外成像、聲發射)如何與製造過程實時耦閤,並通過反饋控製機製進行缺陷抑製。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超聲波和X射綫層析成像(CT)在最終産品質量保證中的應用標準。 3.  多材料打印技術: 介紹瞭如何在單一製造過程中實現不同材料的無縫過渡與結閤。涵蓋瞭共熔點優化、界麵結閤強度提升策略,以及麵嚮柔性電子和生物醫學工程的多功能一體化製造技術。   第三捲:超精密加工與微納製造技術  《超精密加工與微納製造技術》 匯集瞭當前在亞微米乃至納米尺度下實現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核心技術。這對於半導體、精密光學和微機電係統(MEMS)的製造至關重要。  本書內容側重於:  1.  非接觸式加工技術的深化應用: 詳盡闡述瞭超聲波輔助加工、電火花加工(EDM)以及激光燒蝕在復雜幾何形狀和超硬材料加工中的優勢與局限。尤其關注瞭如何通過脈衝整形和介質優化來控製錶麵粗糙度和殘餘應力。 2.  納米壓印與光刻技術的精度提升: 重點介紹瞭下一代光刻技術中的關鍵挑戰,如掩模版製造的精度控製、套刻誤差的最小化,以及在柔性基底上實現高分辨率圖案轉移的技術。書中提供瞭關於掩模版修復和錶麵能控製的專業指導。 3.  刀具材料與塗層技術革新: 分析瞭新型陶瓷基復閤材料、納米晶硬質閤金在高速切削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在刀具錶麵構建具有超高耐磨性和低摩擦係數的保護塗層。   第四捲:可持續製造與循環經濟實踐  《可持續製造與循環經濟實踐》 探討瞭如何在保持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和環境影響降低的製造範式轉型。  主要涵蓋以下方麵:  1.  工業共生與物料閉環: 介紹瞭跨行業、跨區域的工業共生網絡構建模式,重點研究瞭廢熱、廢氣、副産物的梯級利用技術。書中提供瞭評估工業園區資源循環效率的量化指標體係。 2.  麵嚮迴收的設計(DfR)原則: 闡述瞭在産品設計初期就納入可拆卸性、材料可分離性和可再生性考量的方法學。特彆針對電子産品和大型機械設備的模塊化設計進行瞭深入分析。 3.  先進分離與提純技術: 針對電子廢棄物(E-waste)和稀有金屬的迴收,詳細介紹瞭濕法冶金、溶劑萃取以及電化學分離等技術在提高迴收率和降低二次汙染方麵的最新突破。  本譯叢係列旨在為推動中國製造業嚮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最及時、最深入的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