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考場:甲午原來如此》為薩蘇為紀念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所作,其解讀曆史的角度獨特,字裏行間透露齣真摯的感情,更有實地勘察曆史遺跡的照片,並參閱大量文獻,在文中引經據典,在諸多與甲午、北洋水師相關的著作中屬上乘之作。
19世紀的最後三十年餘年,外夷入侵,中日兩個國傢奮起自強。一方是洋務運動,一方是明治維新。甲午戰爭成為瞭一場考試,是對兩個國傢自強圖新成果的一次試煉,然而這可能是曆史上最殘酷的一場考試。勝敗一決,兩個國傢的命運就此改變。不幸的是,中國慘敗。割地、賠款,我們自此墮入喪權辱國的深淵。
泱泱大國為什麼會輸?是奸賊當道?是貪汙腐敗?還是體製落後?
薩蘇查閱中日史料,探訪甲午戰場遺跡,悉心創作《血火考場——甲午原來如此》。本書披露瞭甲午戰爭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並以獨特視角對中方戰敗的戰場內外原因進行瞭分析。大清朝究竟敗在何處?答案或許比我們猜測的更加令人唏噓。
薩蘇,本名弓雲,漢族,祖籍河北,生於北京。199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廈做侍應生。自此先後在美國通用電氣、AT&T;、諾基亞、AMECO等公司工作,定居日本關西小城伊丹市十餘年,曾兼任《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日本新華僑報》副總編,被視為較為客觀而視角獨特的日本問題專傢。新浪最佳寫作奬獲得者,博客點擊率將近一億七韆萬人次,並擔任《史客》係列總編,齣版《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與“鬼”為鄰》《京味九侃》《我們從沙場歸來》等圖書。其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獲奬。
序 解讀甲午,自北洋水師始
引子
第一章 海嘯
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不僅是軍事的較量,也是兩個國傢在引領著自身的文明跨入近代化過程中的較量。它戲劇性地成為瞭兩國國運與民族命運的轉摺點。
第二章 迷航
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中盡管不乏望風而逃的將軍,不能滿足戰場需要的裝備,但戰爭的結果應該並不由這些元素左右。甲午戰爭的勝敗不在某一戰某一人,所謂體製問題纔是關鍵。
第三章 夢斷
甲午戰爭成為瞭一場考試,是對兩個國傢自強圖新成果的一次試煉,然而這可能是曆史上最殘酷的一場考試,勝敗一決,兩個國傢的命運就此逆轉。
第四章 潮生
他們的努力並非化作泡影,他們的成就已經把這個國傢帶上瞭近代化的軌道。艦隊雖然滅亡,但夢想沒有滅亡,120年前的海軍夢、強國夢依舊生生不息,至今綿延不絕。
外一篇 北洋水師今何在
北洋水師的遺物,有的在國內,有的在國外,簡直可以說星羅棋布。著名的“八大遠”中,每一艘都有遺物殘存在這個世間。而每一件遺物,似乎都在嚮我們訴說著它們曾經的故事。
附 錄 日本學者看甲午
參考書目
慷慨赴死還是頭腦發熱?
多元化帶來瞭活躍和進步,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瞭種種匪夷所思的質疑。例如鄧世昌的最後一擊,在網絡上也有過反復的爭論,有人認為,這純粹是鄧大人頭腦發熱,因為性格過於剛硬作齣的自殺性攻擊行為,不值得提倡。
緻遠艦為什麼要發起這次決死衝鋒呢?個人英雄主義還是絕望中的反擊?慷慨赴死還是戰術需要?其實,隻要研讀史料,會發現曆史已經給我們揭開瞭這個謎團。
曆史的答案比我們猜測的更震撼!
讓我們把鏡頭搖迴海戰開始前夕——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豐島海麵中國運兵船,中日甲午戰爭就此爆發。1894年9月16日,北洋艦隊主力由威海齣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朝鮮作戰,9月17日中午12時50分與日本聯閤艦隊12艘艦艇遭遇。為瞭掩護登陸部隊,北洋艦隊與日艦在大東溝海麵展開激戰,日本艦隊噸位略占優勢。
這次戰鬥中,北洋水師的陣型如同中國足球隊的陣型一樣飽受詬病——《甲午風雲》中描述“北洋水師擺瞭個奇怪的隊形”,有參戰外國顧問迴憶因為主將怕死,北洋水師擺瞭一個旗艦在中央拖後的月牙形陣型,這個消極的陣型使兩翼弱艦遭敵猛攻損失慘重。
這是一種錯誤的迴憶。實戰中,北洋水師擺齣的是一個凸齣的新月形橫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而且頗為凶悍的進攻陣形,衝在最前麵的正是旗艦定遠號!
實戰中,發現日艦後,北洋水師打得十分積極,前齣十海裏齣擊,一開始就擺齣瞭一個十分霸道的進攻陣型。提督丁汝昌將北洋水師的十艘戰艦編成瞭五個小隊,組成一個如同箭頭的陣容,意圖將日軍艦隊斬成一段段吞吃殆盡。這種陣型是當時世界海軍最先進的陣型——夾縫雁行陣。根據利薩海戰的經驗,中國艦隊排成橫隊,利用艦首的大口徑火炮,試圖從多個點上衝斷敵艦隊列,破壞其陣型,試圖各個擊破。
而日軍使用的是狀如一字長蛇的單縱陣,試圖包圍北洋水師前後夾擊。實戰證明這個陣型成功瞭。但他們采用這樣的陣型是偶然的嗎?
最新的考古發現破解瞭這個世紀之謎。1892年,在日本海軍兵學校中,有一張和大東溝海戰幾乎相同的兩軍對陣圖型,已經齣現在日本海軍軍官麵前。
難道是北洋艦隊中齣瞭奸細?
並非如此,這要追溯到中日兩艦隊建軍的指導思想。
中日兩海軍的教父都齣自英國海軍。北洋艦隊的總教習琅威裏是一名嚴格到幾乎殘酷的海軍軍官,他要求中國海軍軍官必須掌握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戰術,而中國海軍軍官們也的確圓滿地完成瞭他的要求——突齣進攻精神的橫隊陣型,便是當時海軍最先進的作戰隊形。在甲午海戰前的最後一次大海戰——利薩之戰中,奧地利海軍就是用這個隊形突入意大利海軍的橫隊中,將其斬斷後打垮的。
而日本海軍兵學校的總教習英格爾斯上校卻是英國海軍中的另類,他認為世界最先進的戰術必然是敵軍將在下一場戰爭中使用的,故此教給日本海軍的信條是——瞭解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戰術,然後針對它找齣破解的方法!
利用高機動性能的軍艦,加上密集的舷側火力,專門對付上一代的橫隊陣型。利用日本艦隊速度快,速射炮多的優勢,避免與中國艦隊近距離接觸,以一字長蛇陣破解夾縫雁行陣,便是他找到的答案。實戰中,日本艦隊在前進中還特意嚮外擺動瞭一下,拉開與中國軍艦的距離,避免遭到衝斷。
一方追求的是世界最先進,一方追求的是打垮世界最先進,兩軍建軍的指導思想不同,在大東溝海戰中造成瞭不同的結果。
戰鬥一開始,日軍的戰術思想取得豐碩成果,各艦集中火力攻擊中國艦隊先導艦,即衝在最前方的定遠旗艦。定遠連連中彈,桅杆被炸斷,信旗係統被毀,總指揮官丁汝昌負傷,中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陣型大亂。隨後,日艦高速通過中國艦隊前方,先猛擊瞭北洋水師右翼最弱的超勇揚威二艦,隨後完成包抄,使北洋水師陷入前後夾擊。
15點10分,定遠燃起大火,濃煙讓主炮無法瞄準,日艦集中火力聚攻定遠,緻遠艦管帶鄧世昌指揮座艦,突齣陣列和日軍拼殺,以此掩護旗艦。定遠轉危為安,緻遠卻遭重創。此時,清軍各艦陷入各自為戰境地,戰局開始嚮日方傾斜。
緻遠艦絕死一擊的真正目的
就在此時,在戰場上齣現瞭我們剛纔描述過的場景:在全軍危急之時,鄧世昌毅然帶領本艦嚮日艦吉野發起決死衝鋒。
此時,他的戰艦起火,炮彈也基本用盡。而緻遠艦幸存者迴憶,鄧世昌最後的軍容十分嚴整,他“身著上藍下白軍官製服”“手持軍刀”登上飛橋,嚮聚集在甲闆上的官兵大聲呼喊:“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
鄧世昌如此著裝是沿襲英國建立的近代海軍傳統,他們認為海戰是“紳士”的戰爭,所以齣戰必盛裝。日德蘭海戰之前,有英國官兵在艦上更換禮服,吹奏軍樂投入戰鬥的紀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勛爵更是因為身著耀眼的海軍上將禮服而成為法軍可敬號上滑膛槍手的獵物。北洋水師受英國影響極大,連口令都用英語。鄧世昌整潔的著裝正是這種傳統的體現,在大東溝海戰中,四艘被擊沉的中國軍艦上,艦長全部選擇與艦同沉,也是遵循同樣的傳統。
鄧世昌率艦撞擊吉野艦在中外文獻中都有記載。淺野正恭所著《日清海戰史》記載:“第一遊擊隊與‘緻遠’戰,‘緻遠’忽齣陣衝突‘吉野’”。在英國《布雷蓋海軍年鑒1895年版》中,根據觀戰英軍的報告記述:“日艦第一遊擊隊見緻遠奮然挺進,便以群炮萃於緻遠,連連轟擊。有數顆榴彈同時命中緻遠水綫,緻使其舷旁魚雷發射管內一枚魚雷爆炸,右舷隨即傾斜,最終艦首下沉。”北洋水師來遠艦水手陳學海迴憶:“緻遠船主鄧半吊子*10真是好樣的,他見定遠上的提督旗被打落,全軍失去指揮,隊形亂瞭,就自動掛起統領的督旗。又看日本船裏數吉野最厲害,想和它同歸於盡,就開足馬力往前猛撞,不幸中瞭雷。”
這北洋水師最壯烈的一幕也被敵人用繪畫記錄瞭下來,剛剛發現的日本戰爭油畫記錄到緻遠艦的最後時刻,艦身傾斜仍在前進,但船上沒有一艘救生艇……
這是一個會令人眼含熱淚的發現——我們的海戰記錄中,北洋水師諸艦長衝嚮戰場的時候,曾集體下令把艦上的救生艇全部丟入海中,以示諸君不勝即死的決心。在日軍所繪的黃海大戰圖片中,真的沒有一艘中國軍艦上麵有救生艇。
……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實在是太抓人瞭!從翻開第一頁開始,就被那種強烈的宿命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作者對時代背景的描繪,簡直就像是用細膩的畫筆,一點點勾勒齣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讀起來,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掙紮與抉擇。尤其是在描寫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時,筆力老辣,情感的爆發點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情節的推進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精妙的伏筆和意想不到的反轉,每一次閱讀體驗都是一次對曆史脈絡的重新梳理與震撼。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很少能在其他作品中尋覓到,真心覺得作者對曆史的理解和駕馭文字的能力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像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關於民族命運的沉思之旅。我一口氣讀完,直到閤上書本,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種曆史的迴響還在耳邊縈繞不去。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簡直可以用“遒勁有力”來形容,它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直擊事件的核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群像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刻。每個人物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他們有自己的局限、自己的光輝,也有難以言說的悲哀。特彆是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他們的命運被放大,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巨大悲劇性。那種細節的捕捉,比如一個眼神的閃躲,一次緊握的拳頭,都蘊含著韆言萬語。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宏大的口號,而是變成瞭鮮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體驗。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是說教,而是由衷的共情。它強迫你去思考,在那樣絕境之中,你我該如何自處?這種發人深省的力量,纔是真正優秀曆史敘事所具備的特質。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力是多層次的。初讀,是被其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再讀,則開始品味其中蘊含的哲思。作者顯然不滿足於簡單的敘事,他似乎在探問一個更深層次的主題:如何在無可挽迴的衰敗麵前,保持個體精神的獨立與尊嚴?書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盡管麵對的是巨大的失敗和屈辱,但他們身上展現齣的那種不屈、那種對理想的堅守,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散發齣令人敬畏的光芒。這種精神層麵的探討,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曆史迴顧,上升到瞭對民族精神和人性韌性的深刻反思。我閤上書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混閤著悲愴與敬意的復雜情感。它讓人對“失敗”有瞭全新的理解,不是終結,而是下一次重生的漫長序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觸動人心最深處的共鳴,引發持續的思考鏈條。
評分我不得不稱贊一下作者在細節考證上的嚴謹態度。整本書讀下來,幾乎感受不到任何脫離時代背景的謬誤,那種對史料的尊重和對曆史氛圍的營造,非常到位。例如,對於當時軍事製度、外交辭令乃至生活習俗的描述,都顯得相當考究,這讓整個故事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大大增強。這種“匠人精神”在如今的創作中是越來越少見瞭。它讓讀者在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時,也能獲得紮實的知識積纍,簡直是一舉兩得。很多地方,我甚至需要查閱一些背景資料來印證作者的觀點,結果發現作者的解讀往往比我預想的更為深刻和獨到。這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或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學術普及作品,它用引人入勝的方式,普及瞭那些被大眾忽略的、至關重要的曆史細節。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上的設計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瞭多重視角敘事的結構,不斷在宏大的曆史敘事和微觀的個人命運之間進行切換。這種手法讓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曆史題材變得鮮活起來,如同一個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事件的全貌。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決策層的謀劃、前綫士兵的血戰,以及後方民眾的無助與堅韌。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將大量的解讀空間留給瞭讀者自己。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拋齣的那個問題:曆史的必然性究竟有多大?我們又能從前人的錯誤中學到什麼?這種開放式的思考過程,讓閱讀體驗變得更加立體和持久,而不是讀完就丟棄的快消品。這種對敘事技巧的精妙運用,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藝術價值。
評分非常好,真的不錯。
評分曆史會讓人知道真相。。國人勿忘國恥。
評分瞭解曆史,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非常好!!!!!!!!!!!
評分第一章 海嘯
評分物美價廉,配送及時,服務耐心,很超值的一次網購。
評分他們的努力並非化作泡影,他們的成就已經把這個國傢帶上瞭近代化的軌道。艦隊雖然滅亡,但夢想沒有滅亡,120年前的海軍夢、強國夢依舊生生不息,至今綿延不絕。
評分正版圖書,京東值得信任,品質不錯
評分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薩老師推齣這樣一本新書,令人唏噓。無論多麼不堪的曆史,不迴避,要真實,有態度,纔是最重要的。閱讀本書,滿紙詳實史料,更多鮮為人知的過去的事,再加上薩老師一嚮獨特的視角進行分析,對於那段曆史有更深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