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GB 50863-2013

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GB 50863-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尾矿
  • 尾矿库
  • 尾矿设施
  • 设计规范
  • GB50863-2013
  • 矿业工程
  • 安全工程
  • 环境保护
  • 水利工程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2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1号公告发布,自2013年12月1日实施。其中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共分13章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尾矿库,尾矿坝,尾矿干式堆存,尾矿库排洪,尾矿库闭库,尾矿回采,尾矿库回水,尾矿浓缩,尾矿输送,尾矿泵站,尾矿设施的环保措施等。本规范适用于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尾矿设施及氧化铝厂湿式堆存的赤泥堆场的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核工业有放射性物质的尾矿、采用特殊处置方式的尾矿及电厂灰渣等具有特殊性质的尾矿处理设施的设计。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尾矿库
3.1选址
3.2库容
3.3尾矿库等别和构筑物级别
3.4监测设施
3.5辅助设施
4尾矿坝
4.1一般规定
4.2沉积滩的最小安全超高和最小干滩长度
4.3渗流控制要求及控制措施
4.4稳定计算
4.5构造要求
4.6中线式及下游式尾矿坝的堆筑
5尾矿干式堆存
5.1一般规定
5.2尾矿脱水设备的选择
5.3干式尾矿排放及堆坝方式
5.4干式尾矿的运输、平整和压实
5.5干式堆存尾矿坝坡稳定计算要点
5.6干式堆存尾矿库的排洪设计
5.7干式堆存尾矿库的其他技术要求
……

前言/序言


现代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精要 本书旨在为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规划师、设计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现代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指导。 本书内容涵盖了新时代背景下,水利工程从宏观规划到具体设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型工程建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沿技术与规范要求。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将复杂的工程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规划的宏观视野与战略导向 本部分聚焦于水利工程的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强调在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等多重约束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目标与布局。 第一章:国家水资源战略与区域水安全 深入剖析当前中国水资源供需格局的演变趋势,解读国家层面关于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和水生态保护的重大战略部署。本章详细阐述了水安全的概念内涵,包括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性规划指标。内容涵盖了水资源普查、潜力评估的方法论,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弹性水资源系统规划模型。 第二章:流域综合管理与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阐述了流域尺度的综合管理理念(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RBM)。重点介绍了多目标决策分析在水利规划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平衡防洪、供水、灌溉、航运与生态基流需求。本章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在流域特征分析、水文模型输入准备和规划方案对比中的应用实例。特别引入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域规划方法,强调将生态价值量化纳入经济效益评估体系。 第三章:工程可行性研究与经济技术评价 本章是规划向设计过渡的关键环节。详细规范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包括工程必要性论证、技术路线选择和初步设计参数的确定。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新标准与新方法,引入了考虑环境外部性和社会公平性的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涵盖了成本效益分析(C/E Analysis)、净现值法(NPV)以及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保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二部分:关键水利工程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 本部分深入到具体工程结构的专业设计层面,覆盖了从基础处理到主体结构设计的核心技术内容。 第四章:水工建筑物地质勘察与基础处理 详述了水工建筑物场地(如坝址、水电站厂房、引水隧洞)的地质勘察工作流程、标准和深度要求。重点阐述了岩体工程质量分类(如RMR、Q系统)在设计中的应用。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如断层破碎带、溶洞、软弱岩层),系统介绍了灌浆堵漏、注浆加固、基础帷幕设计等处理技术,并结合最新的监测技术,确保基础处理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 第五章:大坝工程设计与安全评估 全面覆盖了各类大坝(土石坝、混凝土坝、混合坝)的结构设计原理。 土石坝部分: 详述了坝体填筑料的选择标准、分层压实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抗渗、抗蚀和抗震设计。特别关注了新型复合防渗体系(如HDPE膜与粘土核)的设计与施工控制。 混凝土坝部分: 涵盖了重力坝、拱坝、支坝的结构计算理论,包括温度应力、空鼓、渗流分析。重点介绍了基于有限元法(FEM)的结构应力分析方法,以及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与防冻融抗侵蚀措施。 安全评估: 结合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阐述了各类水坝的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如浸润线、位移、应力监测)的布设标准,以及基于风险评估的再运行安全评估流程。 第六章:水工隧洞与地下工程 本书详细介绍了引水、泄洪、交通等各类水工隧洞的设计规范。内容包括围岩分类、支护体系选择(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组合支护)、衬砌设计与施工方法。针对高地应力区和富水软岩区的穿越,提供了先进的“台中换撑”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地下厂房的开挖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分析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模型和案例。 第七章:水工建筑物水力特性与冲蚀防护 深入探讨了水工建筑物(如溢洪道、泄洪洞、跌水井)的水力设计。涵盖了水流组织、消能设计和流场模拟技术。重点讲解了新型消能工(如阶梯消能、潜板式消能)的设计参数选取。在冲蚀防护方面,详细阐述了针对高流速水流对混凝土表面或土质基面的冲刷机理,以及耐磨材料的选择和抗冲刷结构(如干砌石、混凝土护垫)的设计标准。 第三部分:防洪减灾与工程运行维护 本部分关注水利工程在全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管理、防洪标准确定和后期运行维护策略。 第八章:防洪设计标准与洪水调度模拟 明确了不同等级水利工程的设防标准、校核标准及其对应的保证率。深入分析了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和校核非常大洪水的确定方法。详细介绍了水文分析的最新技术,包括极端天气下的洪水频率分析(如基于L-矩量、Copula函数的联合频率分析)。本章还提供了大型水库联合调度优化的数学模型,指导复杂水库群在汛期和枯水期的科学调度决策。 第九章: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估与生态修复 本书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水利设计。详细阐述了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坝和河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包括对河流连通性、泥沙输移和鱼类洄游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生态基流确定的设计方法,并介绍了各类生态修复技术,如鱼道设计标准、河流形态学的仿生设计原则以及湿地重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第十章:水利工程运行、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探讨了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长期健康管理。详细规范了各类水工结构(特别是大坝和堤防)的定期安全巡查、定期体检和非常情况下的应急监测要求。重点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SHM)技术,包括光纤光栅、振动时程分析在评估结构服役性能中的应用。最后,构建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从“数字资产”到“智能运维”的转型。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一章节均引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作为设计依据,并配有详实的工程案例进行说明。 面向未来趋势: 充分融入了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大数据分析在水文预测中的潜力,以及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理念。 跨学科融合: 强调水利工程与地质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提升工程师的综合决策能力。 适用对象: 水利水电、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地质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水利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从宏观的总体要求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具体施工技术,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科学性,每一个大的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模块,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学习或查阅。例如,在介绍到浆砌石结构的设计时,它不仅给出了计算方法,还穿插了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的思路,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指导的实践价值,让抽象的规范变得具体可感。这种由表及里、由概括到具体的设计,使得读者能够非常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易产生阅读疲劳或知识断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其严谨的“契约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行业内所有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一种无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共识。在阅读那些关于安全系数和风险控制的条款时,我能深切感受到编撰者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视。无论是设备选型、施工监测,还是后期的运行维护,每一个细节都被置于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之下。这种全方位的、不留死角的规范,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终极追求。这本书的存在,就是对所有项目参与者最强有力的约束和最坚实的保障,它承载的是对未来几十年安全的承诺。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试图去理解其中关于材料性能和耐久性要求的部分。我对书中关于不同环境下材料的腐蚀防护和长期服役性能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似乎超越了一般的工程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科学在特定工程应用中的深度研究报告。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高度客观和冷静的叙述方式,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渲染,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大量实验数据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之上,这让人对其权威性深信不疑。这种近乎“冷酷”的专业性,恰恰是这类规范性书籍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而是在明确告诉你“必须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专业,色彩搭配沉稳大气,深蓝与灰色的组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严谨和权威性。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简洁有力的字体排版,给人一种内容扎实可靠的感觉。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能体会到这种设计所传达出的对行业标准的尊重与规范。书脊上的信息清晰明了,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迅速被找到。拿到手里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细节处理得很到位,这对于一本规范性文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的准确传递。光是看到它,我就仿佛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无数次勘测、计算和严格论证的过程,这本书的“颜值”完全符合它作为行业标杆的身份。

评分

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其中详尽的图表和精确的参数所震撼。这完全不是那种可以走马观花随便看看的读物,它要求你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理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所支撑的工程逻辑。我注意到书中对各种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给出了极其细致的指导,每一步的推导都显得逻辑严密,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辩论。尤其是一些关于水文地质和边坡稳定性的章节,表格的布局和公式的呈现方式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力求在复杂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消化,但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本可以随时查阅、解决实际难题的“救急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