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衬里化工设备设计规范 HG/T 20677-2013

橡胶衬里化工设备设计规范 HG/T 20677-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东齐鲁石化工程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化工设备
  • 橡胶衬里
  • 防腐蚀
  • 设计规范
  • 材料选择
  • 设备制造
  • 质量控制
  • 管道
  • 容器
  • 储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23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2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橡胶衬里化工设备设计、制造、检验、验收的一般要求和对受衬设备结构的特殊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橡胶作为耐工艺介质腐蚀、磨蚀的钢制、铸铁制化工设备,管子及管件橡胶衬里,也适用于以橡胶作为隔离层的复合衬里设备中的橡胶衬里部分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

  本规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10]74号文)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石化联质发[2010]222号文),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设备设计专业委员会组织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设计院)修编。
  本规范自实施之日起代替HG/T 20677-1990(2004)《橡胶衬里化工设备》。
  本次修订是在HG/T 20677-1990(2004)的基础上,依据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结合相关标准的变化而进行的。
  新修订的HG/T 20677-2013《橡胶衬里化工设备设计规范》共分为正文部分9章和附录5个。
  本规范与HG/T 20677-1990(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本规范正文部分由原来8章增加到9章。
  增加了第2章术语;和本规范用词说明、以及引用标准名录。
  删减了附录A橡胶衬里材料质量要求(参考件)、附录E橡胶衬里化工设备使用实例(参考件)、附录F 国内部分橡胶板牌号和生产单位(参考件)、附录G 国内部分橡胶衬里设备制造厂硫化罐尺寸(参考件)。附录B部分橡胶的化学稳定性由参考性改为资料性附录加以保留且改为附录C,增加附录A 橡胶衬里的完好性试验(规范性附录),附录B 硬质橡胶粘合强度凿击试验检测法(规范性附录)。原附录C,序号改为附录D、附录D序号改为附录E仍作为资料性附录。
  橡胶衬里材料进行了修改,将橡胶材料按四种胶种分类,修订了原标准以生产厂家胶种分类标记的方法。
  修订了设计压力范围,设计压力由0.6MPa提高到1.6MPa。
  对部分内容根据技术发展和橡胶衬里施工检验的有关新技术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对原标准有关章节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组合。
  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主编单位: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设计院)
  参编单位:艾柯尔橡胶防腐(武汉)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杨盛启、金玲玲、孙桂娟、王继昌、张春燕 熊 丽
  本标准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 20677-1990、HG/T 20677-1990(2004)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橡胶衬里材料
4 橡胶衬里设计
5 橡胶衬里基体设计
6 橡胶衬里基体制造、检验及验收
7 橡胶衬里施工及硫化工艺
8 检验和验收
9 包装、运输、储存和安装
附录A 橡胶衬里的完好性试验
附录B 硬质橡胶粘合强度凿击试验检测法
附录C 部分橡胶的化学稳定性
附录D 硫化工艺
附录E 本体硫化时的法兰、法兰盖、垫片结构尺寸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工业锅炉水处理的理论基础、常用技术、运行控制、疑难问题解析与维护管理等核心内容。旨在为锅炉房操作人员、水处理工程师、设备维护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深入的参考指南,以期有效提升锅炉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水质标准 本部分首先深入剖析了工业锅炉的分类、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水在锅炉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随后,详细介绍了水处理的必要性,包括腐蚀、结垢、汽水共汽等主要水害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设备和生产的危害。 锅炉运行中的水化学基础: 阐述了溶解氧、二氧化碳、盐类(如硅酸盐、钙镁离子、氯离子)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变化,以及pH值、电导率、碱度等关键水质指标的意义。 国内外水质标准对比与解读: 详细对比了国家标准(如GB/T 1576)与国际标准(如ASME、VGB等)对不同压力等级锅炉给水、炉水的要求。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锅炉的类型、运行参数和生产工艺要求,科学确定并执行适用的水质标准。 水垢与腐蚀的微观机理: 运用化学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常见水垢(如碳酸钙、硫酸钙、硅垢)的成核、生长过程,以及溶解氧腐蚀、酸性腐蚀、碱性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发生条件和速度控制因素。 第二部分:给水处理深度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锅炉给水预处理的各项关键技术,强调从源头上控制水质,是保障后续深度处理效果的基础。 预处理技术详解: 涵盖了混凝、澄清、沉淀等传统工艺在去除悬浮物和部分胶体污染物方面的应用及优化。重点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依据。 过滤技术: 详细介绍了砂滤、多介质滤料滤池的工作原理、反冲洗制度的设计与优化。引入了更高要求的深度过滤技术,如活性炭过滤(去除有机物和余氯)以及微孔过滤在特殊用水需求中的应用。 软化技术: 全面比较了离子交换法软化(包括两床、混床系统)、化学沉淀法软化、以及膜分离技术(如纳滤NF)在工业软化中的适用性、优缺点及操作控制要点。 除盐工艺: 深入讲解了反渗透(RO)技术在锅炉给水处理中的核心地位。内容包括膜元件的选择、清洗维护规程、预处理对RO系统的保护作用,以及双级RO系统的设计参数。对于高压锅炉,详细介绍了混床(MB)和电去离子(EDI)技术在终端精处理中的工艺流程、树脂的运行维护和再生管理。 第三部分:除氧技术与锅水化学处理 本部分着重于防止氧化腐蚀的关键环节——除氧技术,并系统阐述了炉内水质稳定控制的化学方法。 热力除氧技术: 详述了真空除氧器和压力式除氧器的结构特点、运行压力与温度的确定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蒸汽分配、布水方式优化氧气的去除效率。 化学除氧技术: 对亚硫酸盐法、肼法、胺类除氧剂(如吗啉、环己胺)进行了详细的性能评估和应用指导。重点分析了不同除氧剂对锅炉水化学环境(pH值、TDS)的影响以及残留物的处理。 锅水化学调节与控制: 讲解了磷酸盐法、凝胶法(胶体硅酸盐)以及全挥发法(胺处理)在炉水处理中的选择依据。对于磷酸盐法,区分了间歇加药、连续加药和亚化学计量法(Sub-stoichiometric treatment)的操作细则,并给出了酸碱度、磷酸根浓度的实时监测与调整图谱。 锅炉排污管理: 系统阐述了排污的目的(去除沉积物和超标盐类)、排污方式(连续排污与定期排污)的计算方法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定。 第四部分:系统维护、常见故障诊断与解决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经验相结合,重点解决水处理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水处理设备维护与保养: 提供了离子交换树脂的活化、清洗、更换周期指南。详细说明了膜组件的预膜、反洗、清洗(酸洗和碱洗)的标准操作流程,以及各种水泵、阀门、管道的预防性维护计划。 锅炉水垢的去除与预防: 专门设立章节介绍锅炉停运和运行中的酸洗工艺。内容包括酸洗前的准备、缓蚀剂的选择与配比、酸洗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浓度监测,以及酸洗后的钝化保护处理。强调了酸洗作业的安全规程。 水质异常的快速响应: 针对给水浊度突然升高、除盐水电阻率下降、炉水pH值失控、炉水中发现溶解氧超标等突发情况,提供了详细的故障树分析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对锅炉安全运行的影响。 废水处理与回用: 讨论了锅炉排污、离子交换再生废液、RO浓水等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或进行深度回用(如MVR蒸发、膜浓缩)的技术路线和经济性评估。 第五部分:安全与信息化管理 本部分涵盖了水处理过程中的安全规范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化学品安全操作与防护: 详细列出了常见水处理化学品(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的MSDS关键信息、储存要求、个人防护装备(PPE)以及泄漏应急处理程序。 水处理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 介绍了在线监测仪表(如电导率仪、pH计、浊度计、ORP计)的选型、安装位置和校准维护规范。探讨了基于DCS/PLC系统实现水处理关键参数的自动调节和历史数据趋势分析,提升运行管理的精准度。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了工业锅炉水处理的“前端处理—深度除盐—炉内控制—后期维护”全流程,图表丰富,结合大量工程实例分析,是广大水处理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实用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接触这本规范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又硬又涩的干粮。它的语言风格异常凝练,充满了行业术语和简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几乎是天书。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按照书本的逻辑脉络去梳理那些关于设备几何尺寸、连接件设计以及安装验收的流程,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高的系统性。尤其是关于膨胀节和管道应力分析的部分,它提供的不是复杂的高级有限元分析指导,而是一套基于历史经验的简化计算方法和保守的安全系数设定。这种“保守”在化工行业,尤其是在处理高危介质时,恰恰是最高级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它对“施工工艺控制点”的强调,这往往是设备最终寿命的分水岭。比如,在现场粘接胶层时,对环境温湿度和清洁度的要求,书里描述得异常具体,几乎是手把手教导现场工人如何避免灾难性失误。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喧嚣的工厂车间、刺鼻的化学气味,以及工人们在高温高压下精确操作的场景,这本书就是那段工业记忆的物证。

评分

这本厚重的工程手册,光是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和一丝丝历史的沉淀。它并非那种轻松阅读的读物,更像是资深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圣经”。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材料选择与失效分析的章节,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严苛的测试标准,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化学腐蚀实战案例集。举例来说,对于强酸环境下,不同厚度和硫化程度的天然橡胶与丁基橡胶的抗渗透速率比较,书里给出的数据详实得让人心惊,甚至细致到了操作温度和压力波动对衬里层寿命的预测模型。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这套规范制定时,背后是无数次昂贵而惨痛的设备破损教训堆砌而成。它不像某些现代标准那样,热衷于引用最新的国际标准和前沿的计算方法,而是更侧重于工程实践中的“可落地性”和“鲁棒性”。对于一个初入化工设备维护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对于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而言,其中蕴含的经验值是任何现代CAD软件或模拟工具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画图”,而是“如何让设备活得更久”。那种对细节的偏执,对环境应力的深刻理解,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作为一本涉及高风险工业领域的规范,本书在安全裕度和风险评估方面的论述,是其最令人信服的部分。它不是空泛地谈论安全理念,而是通过明确的工程指标来量化风险。例如,在阐述设备在真空工况下衬里脱层的风险时,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最小安全负压值”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综合考虑了橡胶的弹性模量、设备直径以及操作介质的密度,极其务实。我注意到,相比于更现代的、倾向于使用有限元分析来预测所有可能故障的书籍,这本规范更像是为那些资源相对有限但又必须保证高可靠性的工业场景量身定做。它提供的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在传统制造工艺下依然能保证高性能的“工业级标准答案”。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提醒:在化工的严酷环境下,复杂性往往是可靠性的敌人,简洁、经过验证的连接方式才是王道。这种朴素的工程哲学,是许多新兴技术文档中所缺失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初看之下略显陈旧,更像是上世纪末期的工程手册风格,章节划分侧重于“设备类型”而非“功能模块”。例如,关于搅拌器衬里与反应釜本体的连接详图,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不同的章节里,你需要不断地在目录和附录之间穿梭才能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但这种结构也反映了其诞生的时代背景——那时候信息的获取远不如现在便捷,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被尽可能地放在物理距离相近的地方,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闭环。我发现它对不同温度和压力等级下,橡胶与金属基材的界面处理技术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其中关于硫化工艺参数的表格,简直就是一份精密的“配方说明书”,详细到每一种胶料需要多大的压力和多长的保温时间,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粘接失败。这种对基础工艺的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设计参考”,更像是操作层面的“工艺控制手册”。它更关注的是“能不能用”和“如何保证能用”,而不是“如何用最省钱的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上。例如,关于管道支架与衬里层之间的隔离垫片材料选择,以及如何计算这些垫片在长期载荷下的蠕变率,书中都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指导和推荐材料清单。这种对“次级结构”的关注,体现了编撰者对整个系统可靠性的全面考量。一个反应釜的衬里可能非常完美,但如果支架的接触点处理不当,长期应力集中也可能导致局部失效,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客观,很少带有主观色彩的褒贬,一切都以“设计应力”和“允许偏差”来衡量。对于我这样的工程师来说,这本规范就像是工程界的“法律条文”,它不讨论“为什么”,只严格规定“应该怎么做”。当你需要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化工厂设计一套新的衬里系统时,翻开它,你就能迅速对标到行业内公认的、经过时间洗礼的“安全线”之上,心中自然踏实许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